王紅梅
(武威市涼州區(qū)火車站幼兒園,甘肅武威 733000)
閱讀是智慧的源泉,也是人類獲取知識、認知世界的根本路徑。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閱讀。以往,教師對幼兒早期閱讀存在著認識和實踐誤區(qū),認為幼兒不具備閱讀能力,這是有失偏頗的。幼兒可以借助視覺和聽覺感官來進行閱讀。幼兒的閱讀應當具有愉悅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質。
早期閱讀一般是指學前兒童的閱讀。在幼兒園階段,教師通過大量的圖文并茂的書籍幫助幼兒從簡單的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提到,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可引發(fā)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yǎng)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幼兒通過閱讀繪本、圖畫書來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在幼兒園階段開展早期閱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幼兒的閱讀首先是一種感性的閱讀。作為教師,在幼兒教學中應當提供感性的閱讀素材,采用感性的閱讀方式,引導幼兒開展感性的閱讀活動。幼兒的認知是以形象性思維、想象為主的,感性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閱讀具有自我性。
引導幼兒閱讀,教師要選擇相關的幼兒讀物。幼兒讀物是以繪本為主。在引導幼兒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幼兒在閱讀中的直觀感受。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讀物的大小、形狀、色彩等,還要關注幼兒讀物的內容,包括繪本的角色、風格、故事情節(jié)等。幼兒的閱讀不同于中小學生的閱讀,它不強調理解,而強調一種詮釋。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對讀物進行觀察,如猜測、想象、體驗等。相較于中小學生閱讀,幼兒閱讀更為感性、豐富、多元。比如《我爸爸》這本繪本,英國《獨立報》評價這本書“插圖令人激賞、難忘,用書本鮮見的方式頌揚了父母”,英國《婦女界》雜志認為“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會愛上它”。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對繪本中的每個場景進行深入閱讀,如“你看到了什么?”“爸爸長得怎么樣?”“爸爸喜歡干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覺得爸爸怎么樣?”教師通過與幼兒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深入解讀圖畫,觀察圖畫中的細微和隱蔽的特征,讓幼兒猜想畫面之間的微妙關聯(lián),將這些圖畫聯(lián)接成一個故事,充分調動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了幼兒自主性閱讀的潛質。
教師對幼兒閱讀的引領應該循序漸進。從“看圖”“懂圖”再到“說圖”,幼兒在閱讀過程中一層層地進階。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閱讀就是幼兒對文本創(chuàng)造的過程。
幼兒的閱讀過程一定伴隨著幼兒的想象。想象不是胡思亂想,更不是瞎想,而是幼兒根據閱讀載體展開的一種合情性、合理性的想象(當然,這種合情合理可能只是幼兒意義上的合情合理)。教師在幼兒閱讀時,要傾聽幼兒的聲音,把握幼兒的閱讀動態(tài)。從根本上說,幼兒并不是展開靜態(tài)的閱讀,而是展開動態(tài)的、想象的閱讀。
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能展開由此及彼的勾連想象。從這一幅圖能追溯到前面的圖,同樣,由一幅圖畫能延伸、拓展到后面的圖畫。教師要找準主要線索,根據線索脈絡合情合理地推測,進而展開閱讀驗證。幼兒的想象往往總是讓人出乎意料,而這也凸顯了幼兒早期閱讀的魅力。幼兒的想象不同于成年人,他們的想象是直觀的、跳躍性的。比如,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愛心樹》時,讓幼兒借助圖畫與愛心樹展開對話,“孩子們需要什么,樹木能夠滿足孩子的就一定能滿足”。通過這樣的人文性與科學性交織的閱讀,幼兒不僅感受、體驗到樹的愛心,而且還能認識到樹的作用。當幼兒們看到了樹根慢慢變成木樁時,都非常感動:“樹木給予我們太多了!”“樹木犧牲了自己!”“樹樁表示樹木即將死亡,但樹樁依然呵護著小男孩”等,這些是幼兒真誠的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啟發(fā)幼兒聯(lián)想,有想到了爸爸媽媽的,有想到了爺爺奶奶的,還有想到了老師的,甚至有的幼兒說“小男孩應該給樹木澆水”“小男孩應當守護樹的成長”等。幼兒通過閱讀繪本,激發(fā)自身的想象力,同時也感受到愛的溫暖。
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是在看圖畫、講故事中生成的。因此,在幼兒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懂得圖畫之間的關聯(lián),將圖畫中的人物、活動等串聯(lián)起來。如此,激發(fā)幼兒的閱讀思維和想象力。在閱讀《愛心樹》時,幼兒如果經歷樹的不同成長階段,就能把握到繪本的內在脈絡,感悟到繪本的意義。
幼兒讀物是圖文并茂的,具有精美的裝幀、鮮艷的色彩、跳躍的情節(jié)。因此,幼兒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認知的過程,更是審美的過程。在閱讀中,幼兒能獲得一種藝術性的感受。
閱讀不僅讓幼兒獲得知識,還讓幼兒對畫面進行發(fā)現、思考和理解。不僅如此,教師要注重幼兒在閱讀時的情緒、情感、思維、想象等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的一本繪本,不同的幼兒能讀出不同的感受。幼兒的閱讀不是被動地閱讀,而是積極主動地閱讀。在閱讀中,幼兒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理解角色,積極主動地捕捉角色信息,從而詮釋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與角色共情,獲得積極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閱讀感想,從幼兒的角度解讀。比如,幼兒閱讀《失落的一角》繪本,就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象、思考。有的幼兒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完美;有的幼兒認識到生活要放慢腳步,慢慢走才能欣賞;有的幼兒認識到要不斷樹立新的目標,才能讓生活之樹常青;有的幼兒認識到不管生活怎樣,都應當保持快樂;有的幼兒認識到放棄也許會更加美好。閱讀,不僅是理性的閱讀,更是情感的閱讀。幼兒不僅能獲得知識,還能獲得多種情緒、心境體驗等。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感受、體驗到某種情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中。閱讀對于幼兒來說就能成為一種審美享受。針對不同幼兒的閱讀感悟,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交流,通過合作、交流,互動分享幼兒閱讀感悟。
閱讀點亮幼兒的童年,促進幼兒的生命成長。教師應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閱讀畫面相關聯(lián),從而解讀圖畫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主動想象、推理和判斷,不僅掌握了閱讀內容之美,還能感悟閱讀形式之美,享受閱讀帶來的思維、想象之美,享受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