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周天羽*,張文星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肛腸科,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沈陽 110847)
痢疾,即《黃帝內經》中之腸澼,因其閉滯不利,又被稱為滯下,臨床表現(xiàn)以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為主。與潰瘍性結腸炎(UC)表現(xiàn)相似,故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從痢疾的角度論治。目前,西醫(yī)學認為UC的發(fā)病機制不明確,故治療效果不佳,并被列入世界難治疾病[1],但中醫(yī)藥對于UC的治療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有很大的發(fā)展前景[2-3]?!毒霸廊珪肥敲鞔t(yī)家張介賓(公元1563—1640年)所著,承《黃帝內經》之精要,集各家學說之精華,兼及畢生之經驗[4]。該著作中設有痢疾專篇,分別從病因病機、辨證以及治療等多個方面對痢疾這一疾病進行了詳盡闡述,在中醫(yī)治療痢疾方面有較深造詣與研究,為后世醫(yī)家所推崇?,F(xiàn)對《景岳全書》痢疾篇的學術觀點與方藥特點進行探析,整理出該著作對于痢疾的認識。
《素問·太陰陽明論》云“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月真)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指出了痢疾發(fā)生與飲食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系?!傲〖仓。嗖∮谙那镏?,古法相傳……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熱,病在人事,不在天時,從可知矣”[5],開篇張介賓就借當時醫(yī)家普遍觀點引出自己觀點,即當時醫(yī)家普遍認為夏秋相交之季,暑熱之邪盛行,炎熱酷暑之毒邪蓄久而發(fā)為痢疾。張介賓則認為不然,天氣炎熱而過食生冷,從而導致本病的發(fā)生。雖經盛夏不犯寒涼之品者,則很難患及痢疾,由此可見,本病的發(fā)生并非單獨暑熱之邪所致。因此,張介賓提出,痢疾發(fā)生并非天時暑熱之邪為患,而是人事貪食寒涼之物所生。
“但胃氣強實者,雖日用水果之類,而陽氣能勝,故不致疾……則隨犯隨病,不必伏寒,亦不必待時,尤為易見”[5],書中提到正邪與痢疾發(fā)生的關系。若胃氣強實,用寒涼之品而陽氣能勝,則不發(fā)?。蝗粽龤馍匀?,陰邪內伏,伺虛而動,而七至八月間為陽消陰長之時,寒濕之邪易傷及脾胃;若平素脾胃虛弱,則食寒即發(fā),邪不必伏即發(fā)病。痢疾為本虛標實之證,標為寒邪而非暑熱,本為脾胃虛弱,又根據(jù)正邪的關系劃分為感邪即發(fā)(正不勝邪)、伏發(fā)(正邪相峙)與不發(fā)(正能抗邪)。張介賓分別從邪氣與正氣兩個角度分別論述了痢疾的病因病機,批判性地指出,當時醫(yī)家只見夏令暑熱之邪,而不見病人之臟寒,強調“口不受寒,痢何以得”。另外,也指出,有少部分人脾胃功能強盛,正氣充足,可使寒濕之邪轉化為濕熱,故用寒涼或通利之法,使得全篇論述準確而全面。
痢疾辨證的根本在于辨清寒熱虛實,又根據(jù)其具體表現(xiàn)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本病的病位在脾胃,與腎關系密切,總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腎陽虛為本,以火熱、寒濕之邪為標。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以飲食之滯……而尚敢云攻之逐之,或用苦寒以滑之利之者否”[5]。景岳認為,痢疾便下的膿垢為臟腑的膏脂,其本質是精血,無論胖瘦均有,胖人多而瘦人少?;剂〖仓螅⑽甘軗p,膏脂不固,隨大便而下,若正氣充足,則隨去隨生;若臟氣衰敗,膏脂丟失殆盡而無以生,或久泄久痢,下痢血而無膿,均為危急之象,而非邪去正安之征象。
“凡瀉痢腹痛,有實熱者,有虛寒者……則痛當自止,此不必治其痛我也”[5]。腹痛的病機多為實熱或虛寒。實熱者多責之于食積與火熱所致。食積者,見腹脹滿而堅硬,痛而拒按,治則輕者宜行氣導滯,重者宜通利導瀉;火邪所致者,見內熱之象,治宜清熱瀉火。并且作者提出“邪實于中者,必多氣逆”,因此,在治療上都應以佐以行氣之法。虛寒證在本病中更為常見,多責之于外感寒邪與過食生冷兩種外因,傷及中陽或元氣不足,證見喜溫喜按,但脹滿而不堅,無熱象等表現(xiàn),治宜速用溫補脾腎之法,使脾腎暖,則痛自安,因此不必治其痛。作者還提出,若痛甚者,溫陽藥中應少佐木香以行氣,當歸以和血,待痛減后去木香,予當歸以防耗氣、滑腸;若寒在下焦腎,應加吳茱萸以暖腎止痛。
“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故凡欲治此者,但當以治痢為主”[5]。里急后重即雖欲出而無所出,無所出而又似欲出,因此其并非食積等有形實邪所致,而是無形之氣使然。熱邪、寒邪與脾腎氣虛均會導致本癥的發(fā)生,故治療上應分清寒熱,并重視“氣”在本癥中的重要性。劉完素云“調氣則后重自除”,故本癥應用調氣之法治之:氣寒者應以溫調,氣熱者應以涼調,氣虛者應用補調,氣陷者應以舉陷而調,使氣得以和,本癥得以愈。而不可用行血散氣之法,如木香、檳榔、大黃一類,以防耗傷中焦之氣。
“凡痢疾之證,必多口渴……使能不治其渴而治其所以渴,又何渴之有”[5]。口渴者可分為真渴與似渴,真渴乃為火熱之邪傷及陰液所致,治宜清熱;干渴則是陰不足不能榮于口所致,故治宜滋陰。根據(jù)寒熱的強弱關系又可具體分為:渴而欲冷飲,為火熱之邪傷及中焦脾胃,耗傷陰液所致,治宜用清熱之法;口熱渴欲飲水而不多飲,為陰液虧虛,不能上盛于口所致,而并非火熱之邪,因此治宜滋陰生津;口干渴喜涼而飲后不喜涼,為中焦有寒,上焦有熱,屬寒熱錯雜之證,故治療上宜溫養(yǎng)脾胃少佐以清利上焦之法。此外,作者還強調了補脾益氣在此癥中的重要作用。一者,氣能生津,氣虛則水無以生;二者,土能制水,脾土虛則不能制水,導致水液不固。因此,口渴者不能僅用清熱與滋陰之法,應當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即“不治其渴而治其所以渴”。
“凡瀉痢之證,小水必多不利……余則不知其何謂??珊?,可恨”[5]。本癥分為真熱與非熱兩方面原因所致。若是真熱所致者,則見上下皆有熱象,小便熱赤,或淋漓澀痛,或尿血,治宜清熱瀉火。非熱所致又可分為四個方面:1)中寒逼陽于下,則見上寒下熱之象;2)瀉痢亡陰津虧,則見陰液不足,甚者亡陰之象;3)腎陽不足不能運化尿液,則見腎陽虛衰之象;4)妄用滲利之品傷及血分,則見陰虧至極伴有血虛之象。因此,非熱所致者總屬亡陰之證,應補以真陰。
張氏認為本病前期多由于飲食傷于脾胃所致,根據(jù)正氣強弱,治療方法及預后也不相同?!吧涑鮽?,飲食失調……略祛寒滯,愈之極易”[5]。若過食生冷,初感寒濕之邪,正氣充足而未衰,即正盛邪實,癥見腹痛腹脹、暴瀉暴痢,治宜祛寒除濕,若寒邪盛者,應用熱法,方用抑扶煎或五德丸。若濕邪盛者,應用和法,方用平胃散、五苓散或胃苓湯。“脾胃虛弱之輩,但犯生冷……或五德丸、四神丸之類,俱可間用”[5]。平素脾胃虛弱,又過食生冷,即正虛邪實,若無實熱之象,治宜溫補脾氣,應用熱法,方用佐關煎?!傲〖渤踝鳎瑲夥A尚強……多致不可解救,最當慎也”[5]。飲食積滯引起痢疾發(fā)生,癥見腹堅滿而脹痛,形體與脈象俱實者,治宜瀉下導滯,通因通用,方用大承氣湯、神佑丸、百順丸。張氏在治療本病前期多用茯苓、厚樸、陳皮、肉桂、干姜等中藥溫中行氣健脾?,F(xiàn)代研究認為,厚樸主要成分為厚樸酚、和厚樸酚,均具有抗?jié)儭⒖寡趸?、抗炎等作用,對實驗性UC大鼠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6]。代謝組學研究發(fā)現(xiàn),陳皮通過調節(jié)腹瀉大鼠體內的酮體及丁酸代謝,從而改善腹瀉引起的能量物質的代謝[7]。肉桂的主要活性成分肉桂醛,具有消炎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其能夠抑制dectin-1/TLRs/NF-κB的免疫炎癥信號通路,減輕結腸黏膜損傷,從而對UC產生治療作用。通過統(tǒng)計學研究古今醫(yī)家治療UC的用藥規(guī)律,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干姜為最常用藥物之一[8]。因此,應用張氏理論治療本病前期能夠取得良好療效。
痢疾期張氏針對嘔吐、便血、發(fā)熱等不同癥狀辨癥施治?!傲〖矅I惡,兀兀欲吐……宜大分清飲、益元散之類主之”[5]。若胃氣虛寒而致痢疾伴惡心嘔吐者,治宜溫補安胃,方用五君子煎、六味異功煎、溫胃飲或圣術散,若嘔吐嚴重,陽氣欲脫者,治以六味回陽飲。若腎陽不足,氣不歸原而致嘔吐者,治以胃關煎或理陰煎。若胃火上逆而致嘔吐,伴煩熱脹滿等癥者,治宜清熱瀉火,降逆止嘔,方用大分清飲或益元散?!皾駸嵝笆?,而煩熱喜冷……若數(shù)劑不效,便當思顧脾腎矣”[5]。痢疾濕熱邪盛,癥見便鮮血,煩熱喜冷,腹脹滿而脈實者,治宜清利濕熱,濕盛者,方用清流飲、黃芩芍藥湯、香連丸或河間芍藥湯;熱盛者,方用大分清飲或茵陳飲。“痢有發(fā)熱者,似乎屬火……必宜胃關煎及右歸丸之屬主之”[5]。發(fā)熱者本為熱證,但其本質為虛熱,痢疾過下而傷及精血,陰虛血虧,則見發(fā)熱而躁動。若陰虛兼有實火,脈尚且有力者,治以加減一陰煎、保陰煎。若僅為陰虛火旺,脈虛而無力者,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方用三陰煎、六味丸或八味丸。若陰盛格陽,四肢發(fā)熱而軀干發(fā)涼者,治宜熱因熱用,方用胃關煎或右歸丸。
在治療痢疾便血時,張氏多用黃芩、黃連、木香、芍藥等清熱之品,其治療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IL-17、PI3K/AKT信號通路等有關[9]?,F(xiàn)代藥理學發(fā)現(xiàn),黃芩-木香通過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的表達,增加機體抗氧化作用,恢復腸道黏膜功能,從而治療本病[10]。黃連中的黃連總生物堿能夠激活PPARγ、抑制p38MAPK與NF-κB信號通路,從而緩解結腸組織炎癥損傷,促進結腸黏膜修復[11]。張氏認為,痢疾發(fā)熱多為陰血虧虛所致,故常用生地黃、熟地黃、芍藥、當歸等滋陰養(yǎng)血之品治療。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地黃有止血、促進造血細胞、增加細胞免疫功能、促進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等作用[12],白芍能夠收縮結腸平滑肌,促進結腸運動,具有止瀉、抗?jié)?、抗炎等藥理作用[13]。當歸具有抗炎、鎮(zhèn)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14],其配伍白芍可能作用于HIF-1、TNF、NF-κB等信號通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5]。
“病痢,凡脾腎俱虛而危劇可畏者……或兼用四維散、九炁丹、復陽丹,庶可保全也”[5]。痢疾后期,脾腎兩虛。若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先用胃關煎,再用溫胃飲。若以腎虛為主者,用四維散、九炁丹或復陽丹?!熬昧£柼?,或因攻擊、寒涼太過……庶或有可望生者”[5]。痢疾日久或誤用寒涼之法太過,導致脾腎陽衰,大便滑脫不固,則虛而不受補,宜回陽救急,灸百會、氣海、天樞、神闕等穴位。
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多用人參、附子、干姜、甘草等回陽救逆之品治療本病后期及本病的重癥?,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參中所含的人參皂苷Rg3能夠通過下調TNF-α、IL-6,上調IL-10水平,調節(jié)Th1/Th2平衡,抑制NF-κB活化,調節(jié)腸道免疫,促進腸道粘膜的修復[16]。附子中的烏頭堿成分具有免疫調節(jié)、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17],從而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發(fā)揮作用[18]。干姜中的姜酚類化合物有明顯鎮(zhèn)痛、抗炎、抗?jié)兊茸饔肹19],甘草中的復方甘草酸苷能夠阻斷Toll樣受體介導的核因子-κB信號通路中的TLR與NF-κB p65的表達,從而治療本病[20]。此外,研究表明灸法通過經絡使中藥從腧穴直達病所,能夠緩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癥狀及大腸黏膜病變,改善細胞因子水平[21]。
《景岳全書》是明代時期中醫(yī)學的一大理論成果,詳細闡述了痢疾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作者在文中多次借用丹溪等他人的觀點,批判性地指出本病的發(fā)生并非都是熱證,反而以虛寒證更為多見,通過論述正氣與邪氣的關系,清晰地闡明了本病的發(fā)生機制,認為本病是本虛標實之證的觀點一直沿用至今,并強調了在本病的的辨證過程中尤其重視分清虛實與寒熱。治療上按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階段分為痢疾早期、痢疾期與痢疾后期進行論治?!毒霸廊珪肥侵嗅t(yī)學發(fā)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后世醫(yī)家進行研究治療本病提供了一定價值的參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