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宏
潮州單叢茶是“欉”非“樅”論
唐杰宏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廣東潮州 521011)
單叢的“叢”字是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出的簡化字。古為“欉”字,俗寫“叢”。在福建潮州兩地方言,均是“株”字之意。如今茶市中,“樅”字隨處可見,甚至茶葉專家與學(xué)術(shù)書刊也頻頻使用,日用既久,遂以訛傳訛。本文通過諸多民國及現(xiàn)代資料,從方言、字體沿變等方面,對“欉”與“樅”字進(jìn)行辨正,以絕混淆。
潮州單叢茶;單樅;單欉;單叢
青茶中有“單欉”“名欉”之稱,不知肇始何時。檢民國諸種書報,“單欉”一詞,始見漳州名士吳秋山先生1937年《茶墅小品·談茶》:“嘗以大如橘子的荊溪小壺,小似荔枝的雪白的若深甌,成化宣德間的綠色皺痕的瓷碗,瓷盤,龍眼菰片或芒仔草骨編成的壺墊,和點銅錫罐,錯落地陳列在茶幾上,揀選武彝山巖單欉的奇種,或安溪的鐵觀音、水仙等茶葉[1]P7。”而1922年《晨報》署名亨如《武夷的茶葉》,文中不言單欉奇種而謂之單株奇種。1941年《福建之茶(上冊)》記有單叢、提叢之名:“正巖又有大巖、小巖之別,大巖皆有單叢名茶如天心巖之大紅袍、慧苑巖之白雞冠、瓜子金等,皆行隔離采摘與制造是為單叢奇種,或提叢奇種,其他正巖所產(chǎn),其佳者為奇種,普通者為名種,產(chǎn)于半巖者曰小種[2]?!?1941年錢承緒《華茶對外貿(mào)易》:“如武夷之單叢巖茶,采自一叢之鮮葉,單獨制造而得[3]P140?!?1943年林馥泉《武夷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與運銷》書中也有“欉”字。并對單欉名欉有所闡釋:“奇種之上,復(fù)分有單欉奇種,及名欉奇種。所謂單欉奇種即就正巖中茶園間選拔較優(yōu)秀之茶樹三五株或數(shù)十株,采時不與普通茶混雜,分別選造者,名欉奇種,即就前項所選較優(yōu)良茶樹中復(fù)選出最優(yōu)秀者一二株,或因品質(zhì)特佳,或因所植地位奇特,或茶樹形狀巧妙,或鮮葉顏色不同等等,隨心所欲,巧立名稱,隨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白瑞香、素心蘭等等之茶名[4]P9?!?1945年《閩茶》月刊,林熙修《閩茶改進(jìn)之商榷》,文中出現(xiàn)“單欉”與“名叢”兩詞。1947年1月12日《福建日報》有鴻記茶莊的武夷巖茶廣告,廣告中有“武夷天心巖單欉奇種”“天柱牌單欉奇種”字樣。1947年8月24日《西京日報》署名為春園的《武夷山中訪名茶》,列名欉、單欉等六種等級的武夷茶。1948年陳椽先生《茶樹栽培學(xué)·上冊》書中“欉”與“叢”字同用,如:“單欉奇種之中,有著名與不著名之別;著名者又曰‘名欉’,如九龍窠之大紅袍”,“武夷菜茶中單叢奇種有名不知春者”[5]P80。
類似的記載不勝枚舉,按林馥泉先生對巖茶的分門別類:“其茶名就品種不同分有菜茶、水仙、烏龍(尚有高腳烏龍及矮腳烏龍)、鐵觀音、奇蘭、桃仁、梅占、雪梨、肉桂、黃龍等。就產(chǎn)茶地點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就采摘時期不同而分有首春茶、二春茶、洗山茶。就品類上分,除菜茶外,其余各品種成茶均冠原茶樹品種名稱,如水仙樹種所制成之茶即稱為水仙,由烏龍樹種所制成者稱為烏龍;余可類推,至于菜茶一種雖同品種,但在制造上分類,至為繁雜,采自正巖(即山中有名之巖)茶樹者,制成之茶分為奇種種,頂上奇種……奇種之上復(fù)分有單欉奇種,及名欉奇種”(具體見林先生的《武夷山巖茶分類表》)。由林先生的理繹,可知“單欉”“名欉”之稱皆是制造上的分類。“單欉”即是選拔較優(yōu)秀之茶樹,不與普通茶混雜,分別選造?!懊麢摺眲t是在優(yōu)良茶樹中復(fù)選出最優(yōu)秀者。以上資料中,“欉”與“叢”字時有互用,考明人張自烈《正字通》:“欉,俗叢字,舊注狙送切,叢去聲,誤分為二[6]P545?!庇帧稘h語大字典》:“欉,俗叢字,草木叢生?!睋?jù)此可知“欉”與“叢”字為一。且讀音為去聲。在福建與潮汕方言中,“欉”字即是“株”字之意。如“單欉”,即是單株(采一株茶葉,單獨制造)。又如“一欉茶”“一欉草”等等。1933年《漳州歌謠集·上輯》云,今再錄本書方言和潮州方言相同的于下:“……‘欉’,系俗字,和‘株’字意同?!庇钟懈柚{:“山頂出有一欉茶,海底出有大尾蝦……”[7]P9,19?,F(xiàn)代《新編潮州音字典》中,也列“叢”(欉)字為方言,也是株之意。當(dāng)今所用的“叢”字,乃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出的簡化字?!皡病?,簡化為“叢”[8]P7。在1955年《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叢”字是簡化為“從”字。[9]P4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并無收錄“叢”字,因有爭議,1936年即宣示暫不推行簡體字。現(xiàn)代學(xué)者書寫茶名多以簡化字“叢”字為正則。至于“木+叢”字,字典中并無此字,非“欉”字之簡體。有人以為“叢”字不彰顯茶樹屬性,故添一“木”字,或以為“欉”(叢)字簡化為“叢”字,亦可減省為“木+叢”字,這在九十年代手寫字中尤為多見,我曾在一茶書中,見三張茶葉獲獎證書的相片,“單欉”兩字分別寫成“單木+叢”“單樅”與“單叢”。自從流行電腦打字,字庫中本無“木+叢”字,隨印成“樅”字或“樅”字。(“樅”字為“樅”字舊寫)此字亦非“欉”字之簡化。如今舛錯已至于盛行,茶市中“單樅(樅)”“老樅(樅)”字樣隨處可見。更有少數(shù)人寫成“從”字,甚至茶葉專家與學(xué)術(shù)書刊也頻頻使用。日用既久,遂以訛傳訛??肌皹骸保海┳?,《康熙字典》云:“《說文》引《爾雅》樅(樅),松葉柏身。又撞也。又姓?!鼻宕参飳W(xué)家吳其濬也引《爾雅》釋為松葉柏身?!犊滴踝值洹芬短祈崱贰都崱贰俄崟凡⒆x七恭切音瑽(cong1)。又子用切音縱(zong4)又有七兇反、子容反、沖音、倉紅切音悤等。現(xiàn)代《中華字?!芬粫洏鹤钟卸?,一為cong1音匆,意指冷杉,指隆起,聳立;指姓。一為zong1音宗,樅陽,地名,在安徽省。而“欉”字在《正字通》《類編》《字海》等具為粗送切(cong4)去聲?!犊滴踝值洹つ静俊芬都崱吩唬骸按炙颓校╟ong4)悤去聲。江東謂草木叢生曰欉。”在當(dāng)今閩南與潮州音中,“樅”(樅)與“欉”(叢)字音不相同。潮語“樅”(樅)讀“宗”zong與“聰”cong,而“欉”(叢)字讀“層”zang5。閩南語也相近。閩潮兩地皆是方言,與“株”字意同。因此可知“欉”為去聲,俗寫“叢”,又簡化為“叢”字。
在潮州,單欉茶由于制作精良,價廉而耐沖泡,現(xiàn)已馳譽中外?,F(xiàn)在的“單欉”是特指潮州單欉,而鼎鼎有名的武夷巖茶在制造上的分類己沒有“單欉”之稱,惟名欉沿用舊名。此外關(guān)于“老欉”一說,因為不載舊時茶書,所以也無從考訂,所謂的“老樅”(樅)更是無根無蒂。“欉”的簡化字是在特殊年景中推出,或為“掃盲”,抑或使其便于茶農(nóng)書寫,如今業(yè)茶者所受教育已非昔日可比,況且茶文化之講究也日新月著,適宜將“欉”或“叢”字重新推行,以絕混淆,以示尊重先賢之創(chuàng)制!
[1] 吳秋山.茶墅小品[M].北京:北新書局,1937.
[2] 唐基永,魏德端.福建之茶(上冊)[R].武夷山:福建省政府統(tǒng)計處,1941.
[3] 錢承緒.華茶的對外貿(mào)易[M].上海:民益書局,1941.
[4] 林馥泉.武夷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及運銷[M].福州:福建省農(nóng)林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研究室,1943.
[5] 陳椽.茶樹栽培學(xué)(上冊)[M].上海:新農(nóng)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48.
[6] (明)張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7] 王智章.漳州歌謠集(上輯)[M].漳州:國立中山大學(xué)民俗學(xué)會漳州分會,1933.
[8]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簡化字總表[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
[9]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漢字簡化方案草案[M].北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
S571.1
A
1006-5768(2021)04-190-002
2020-05-28
唐杰宏(1979-),男,廣東饒平人,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工夫茶,EmaiI:1509237325@qq.com。
(責(zé)任編輯:徐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