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華
編號:H1(2021)19-01-02
作為鄉(xiāng)村學校,教育的對象是農(nóng)村孩子,他們在學校不愛學習,缺乏學習興趣。面對這樣的學生,在“雙減”政策落地后,語文教學一方面要求減輕學生負擔,一方面又要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讓學生“動”起來。要讓學生“腦動”,也就是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課堂,我們敢于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能夠放心大膽地釋放自己的想象。每一項活動都是對學生學習的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實踐性的學習過程中都在參與、都在思考、都在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就夠了。
二、讓學生“行動”,付諸實踐、知行合一?!靶袆觿儆谡f教”“最高階段的學習是行動?!敝R可以傳授,而能力和素養(yǎng)則需要在實踐中獲得。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有一句“牛背讓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边@短短的十幾個字,讓學生擴展成一篇二百字的短文,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腦,又訓練了學生的手。
三、改變教學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語文教學貴在得法,巧妙地用法。教師要懂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我們是為學生服務的道理,就不會出現(xiàn)“滿堂灌”“滿堂問”的情況。在教學中要重視教學方式。
四、講練結合,即三分講七分練。課堂訓練,練中講、講中練、講練賽考、講練測評,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生成性教學策略,徹底改變了滿堂灌教學的替代性策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主導、以習為核心、以思為主旨、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課堂教學過程講練結合以練為主、學思習融合以思為要,構建了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幫的良好教學生態(tài)。彰顯了教學的本質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認知知識、能教學生掌握知識、會教學生運用知識、善教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價值,使課堂教學真正回歸本身。
五、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大自然是很好的教科書,里面有許多學生學不到的知識,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就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研討、練筆等形式,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
六、開放學習渠道,提高課堂效果。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踴躍發(fā)言,敢于表達自己,進而激發(fā)學生表演、表現(xiàn)的欲望,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笑聲、掌聲、驚嘆聲”,促進更加有效的課堂效果。
一堂好課的教學手段是伴隨著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設定而發(fā)生變化的,假如我們脫離傳統(tǒng)的方式,讓課堂的場景變化,一定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放學習渠道,化整為零,讓課堂無處不在。讓課堂成為了學習的場所,課程內(nèi)容生活化、藝術化變成現(xiàn)實。同時,教師不能只站在講臺上,必須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去點撥指導,學生的問題先由學生解決,讓學生中的能人成為主講,教師少講,學生才能多學。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qū)峪山鎮(zhèn)中心學校4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