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霞
【摘要】具有現(xiàn)實意義題材的歷史廣播劇作品,更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本文以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廣播劇《出淤泥而不染》為例,從題材選擇、匠心設計、聲音塑造等角度對歷史廣播劇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剖析。
【關鍵詞】時代主題 ? ?故事設計 ? 聲音魅力
【中圖分類號】G220 ? ? ? 【文獻標識碼】A
新時代歷史題材廣播劇如何才能吸引聽眾,是當前廣播劇創(chuàng)作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2020年,由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錄制的廣播劇《出淤泥而不染》在第二十屆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評析中被評為單本劇一等作品。本文就該廣播劇在創(chuàng)作中如何選材、設計故事和塑造聲音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呼應現(xiàn)實,精選創(chuàng)作題材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作為文學作品與廣播聲音相結合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廣播劇只有捕捉時代脈動,用聲音更好地描繪出故事情節(jié),吸引更多的聽眾,才能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由于歷史題材廣播劇故事背景與當下現(xiàn)實生活相隔久遠而形成代差,因此,聽眾對于歷史劇的感知度和接受度有著先天的隔閡。要想消除隔閡,就必須搭建起和現(xiàn)實有效溝通的橋梁,創(chuàng)作與時代同頻共振、與觀眾身心共鳴、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歷史廣播劇。
廣播劇《出淤泥而不染》講述的是北宋年間儒家理學思想家周敦頤在端州查處端硯官營一案時制止端州官員與民爭利、中飽私囊的故事,展現(xiàn)了周敦頤清廉自守、不畏強權、為民請命的為人為官理念。主創(chuàng)者在選材時,把歷史事件與現(xiàn)實關注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劇作沒有把重點放在展示周敦頤作為北宋大儒和理學創(chuàng)始人這方面,而是把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周敦頤巡察治貪上面,這與十九大以來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反腐主題共通,更易引起聽眾的興趣。正是通過周敦頤故事中反腐題材的深入挖掘——身為文人、潔身自好的周敦頤和知州杜咨之間圍繞“端硯官營”展開的一系列斗爭,讓受眾對這個距離當今已久遠的故事產(chǎn)生濃厚興趣。
二、匠心設計,凸顯藝術張力
廣播劇離不開成功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劇本的靈魂,只有讓人物立起來,才能把全劇的故事情節(jié)講得透徹生動,引人入勝。作為一部歷史廣播劇,《出淤泥而不染》運用象征手法,故事沖突設計張弛有致、線索清晰,展現(xiàn)了一群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一是運用象征手法凸顯人物性格特點。象征藝術手法常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xiàn)抽象的事物,其妙處在于容易讓人獲得更直觀的感受。周敦頤因他的名篇《愛蓮說》為人們所熟知,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現(xiàn)主人公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劇作始終把周敦頤和一塵不染的蓮花緊緊聯(lián)系,“出淤泥而不染”的語句在劇中多次提及,蓮花的意象在劇本中多次出現(xiàn),對主要人物周敦頤的形象進行了多次強化和升華。
二是故事沖突的設計張弛有致。廣播劇的故事要引人入勝,首先故事情節(jié)要有矛盾沖突,其次故事沖突要張弛有度,把握好敘事節(jié)奏。為了體現(xiàn)出劇情的矛盾沖突,該劇設計了兩大對立群體,一是以周敦頤為代表的正面群體,包括雕刻師傅林大柱、塾師趙大愚等,他們維護百姓利益、勇于斗爭;另一方是以杜咨為首的與民爭利的貪官污吏。雙方明爭暗斗,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聽眾也隨之心情起落,隨故事推進而悲歡喜樂,情節(jié)安排令人拍案叫絕。
三是線索脈絡清晰,抽絲剝繭。一部廣播劇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故事線索,才能讓聽眾形成完整的印象。近似探案劇的《出淤泥而不染》以一方小小的硯臺串聯(lián)起了整個故事:杜咨貪財忘義、與民爭利,雕刻師傅林大柱因硯臺和杜咨產(chǎn)生矛盾,之后,杜咨還想拉攏周敦頤下水,被周敦頤嚴詞拒絕。通過一方小小硯臺,生動地展示了硯臺背后兩種不同的志行操守,人的高潔和卑下也推動了故事的開端、發(fā)展和結束,始終吸引著聽眾的注意力。
四是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完美的劇作往往結構緊湊,處處滲透著巧心設計。在結構上,作品采用首尾呼應便是其中一項典型設計,周敦頤作為文人的一面也借此做了展示。該劇開篇場景用蓮花設置出場鋪墊,場景設在荷塘邊私塾,一方面在環(huán)境實景中有蓮花之態(tài),另一方面又有稚子學童在書塾中齊聲誦讀《愛蓮說》,引出聽眾耳熟能詳?shù)摹蔼殣凵彙钡淖髡咧芏仡U,讓周敦頤在這一番鋪墊中登場亮相,就不顯得突兀。結尾周敦頤在驛館書案上留下了手書的《愛蓮說》、吟誦《愛蓮說》以及學童一起合誦《愛蓮說》,均與該劇開頭實現(xiàn)首尾呼應,巧妙收口,進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題。
三、以聲畫魂,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
廣播劇是憑借聲音來塑造人物的,人物語言是展示故事的基礎,聽眾依靠聲音想象人物形象,憑借演員的特色聲音辨別角色。廣播劇可以給聽眾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聽眾也參與了廣播劇的創(chuàng)作。聽眾閉目靜聽,一切人物、生活的無窮變幻,憑借著語言和音效,使聽眾不覺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奧妙的世界中。①如國畫中的留白,無勝過有,具有無窮韻味。
《出淤泥而不染》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動故事情節(jié)中,都有匠心呈現(xiàn)。在人物語言上的精心設計讓聲音演員展現(xiàn)了非凡的藝術功底,使該劇實現(xiàn)了如見其人的藝術效果,而音響和音樂的有力加持,讓劇作更加完美。
1.用精準語言刻畫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過人物語言?!皩υ捠侨宋镄愿褡钣辛Φ恼f明書?!雹谕ㄟ^對話,聽眾能對劇中人物形象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廣播劇的語言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聽其言,知其人。在該劇中,每個場景的人物對話都注意設計個性語言,力求達到聲如其人的效果。如驛館內杜咨、林大柱、周敦頤三人的對話,個性鮮明。
周敦頤: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杜大人嚴責下屬,不徇私情,反倒叫敦頤心中不安了。
杜咨:哪里哪里,杜某與周大人同朝為官,理當相互照應。周大人,聽黑三兒說,他今天抓的那人,似乎與大人有舊?
周敦頤(笑笑):喏,這位便是。
林大柱:(行禮)見過杜大人。
杜咨:哈哈哈,好一條壯漢!杜某今天是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你放心,以后想在哪兒采石料,跟本官打聲招呼,一律放行。
林大柱:那……那草民還有幾個兄弟都、都能采石料嗎?
杜咨(怔了一下):還有幾個?
林大柱:村子里還有十來個……
杜咨:行,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看周大人面上,你把他們都叫上,明天老夫讓捕快們認認人,免得再生誤會。
在這段人物對話中,聽眾可以感受到周敦頤宦海多年的成熟老練、杜咨的老謀深算、林大柱的耿直和作為鄉(xiāng)民面對官員的一絲畏懼。短短幾句話,讓三個人的個性立顯。下面這段話中,人物個性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
周敦頤: 這樣說,老夫就更不能收了!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杜大人,你我都做個君子可好?
杜咨:(尷尬的)你!……哈哈哈。
上面這兩句對話,在劇中設計十分精妙。初次見面,杜咨刻意拉攏周敦頤,知其作為文人可能愛好風雅,故以名為“亭亭凈植”的一方巧思端硯相贈。杜咨語言中體現(xiàn)的欲收買人心而被識破的尷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劇中其他人物的語言,如黑三的蠻橫無禮、杜母的心機重重、趙大愚的書生意氣,都在劇本生動的語言演繹中得到了完美展現(xiàn)。
2.用細致音響完美再現(xiàn)人物環(huán)境。恰到好處地運用音響能夠準確地向聽眾提醒故事發(fā)生環(huán)境的變化,也能烘托劇情氛圍。如上集第一幕有蟬聲、蛙聲、讀書聲,一下就將聽眾帶入一個夏日炎炎的荷塘邊,似乎能看到滿池荷花,花香陣陣,點明了故事環(huán)境。第五幕杜咨府內,杜母敲木魚的聲音、黑三闖入的腳步聲,清晰再現(xiàn)了一個佛堂的典型場景,同時烘托了杜咨老母心欲靜而終不能的心境。下集第三幕驛館外電閃雷鳴,寓意山雨欲來風滿樓,為周敦頤的雷厲風行處事風格渲染了濃厚的氛圍。第四幕的電閃雷鳴展現(xiàn)的是杜咨感覺不妙的處境。音響的細致表現(xiàn)都起到了極強的帶入效果,為該劇增色不少。
3.用恰當?shù)囊魳非擅詈嫱腥宋镄睦怼_@部廣播劇在音樂的選用上恰如其分,做到了水乳相融。開頭以悠遠的古琴入劇,一股古風撲面而來。在上集第三幕,輕緩的笛聲和古箏加入,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氣氛,恰如周敦頤和趙大愚師生的綿長情誼。在趙大愚述及杜咨強搶硯臺時,音樂表現(xiàn)出緊張而憤恨的情緒,把周敦頤嫉惡如仇的性格展露無遺。而在林大柱敘述自家貧苦之狀時,低沉的簫聲如泣如訴,更添幾分愁緒。
注釋
①朱寶賀:《廣播劇編劇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
②王行之編:《老舍論劇》,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版,第5頁。
(作者單位: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