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 要 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紅色文化承載著悠久的中華文化,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在思政精神指引下,全國各大高校都響起了“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德育實效”的口號,主張以紅色融媒體資源為主線,將其滲透到高校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使學生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德育,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zhì)。此外,紅色融媒體資源中蘊含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其不僅能豐富德育教育內(nèi)容,同時也能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本文立足于高校德育教育,探索紅色融媒體資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實際應用,以期能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 紅色文化;融媒體;紅色基因;高校思政;策略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23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Financial Media Mode
YANG Xue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As the precious cultur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d culture carries a long Chinese culture, which also contains rich spiritual conno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irit,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sounded the slogan of "inheriting the red gene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dvocating integrating red media resources as the main line, infiltrating it into all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students can examine moral educ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improve their own moral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red financial media resources contain a strong patriotic spirit, which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but als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ed financial media resources in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more educators.
Keywords red culture; financial media; red gen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ic ways
1 紅色融媒體資源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價值分析
有利于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感。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引入紅色融媒體資源能夠使學生從多個維度審視愛國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操。當前,愛國主義已經(jīng)與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使命緊密結合了起來,而紅色融媒體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融媒體資源,其猶如一根紐帶,連接了人民、黨與國家,成為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動力,熔鑄在民族血液中,成為民族發(fā)展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部分。對此,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地區(qū)的紅色融媒體資源,將其作為德育教育的鮮活素材,全面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使學生厚植愛國情感。
有利于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目前來看,一部分高校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且沒有堅定的理想與信念,這種情況下不利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容易陷入發(fā)展困境。對此,我們可以借紅色融媒體資源之力,給學生傳遞黨堅定不移的理想與信念,以文物與革命遺址介紹為例,凸顯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懷。學生了解歷史的基礎上能夠深度解析革命烈士身上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堅定自身的理想與信念,在紅色融媒體資源中汲取營養(yǎng)與能量,向革命前輩學習,勇于承擔責任。
有利于塑造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紅色融媒體資源是我黨在長期革命與歷史實踐中不斷積淀而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成果,極具影響力。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引入紅色文化能夠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準則,讓學生的行為更加符合社會正確價值觀念與道德導向。總體來看,紅色融媒體資源中蘊含著德育因子,這些元素能夠武裝學生的大腦,使其形成堅持真理、追求真理、誠實守信、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品格。
2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xiàn)狀
缺乏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校園文化也是在校園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獨特文化。站在客觀角度來講,它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將校園文化與紅色文化進行有效結合,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由于高校對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很多教師對紅色資源利用的程度也較低,宣傳力度較弱等,缺乏二者的有效融合,導致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結合程度不夠。
缺乏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課堂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到理論課教學,也是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價值的有效措施。但是,在紅色文化進課堂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阻礙,比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模式老舊低效、學生了解意愿較低等,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紅色資源育人價值的發(fā)揮;其次,絕大部分教師沒有引入紅色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有效利用。換言之,教師無法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作用真正與思政理論課進行有效結合,導致學生也無法領悟到其真正的含義,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缺乏與實踐教學的融合。一般來說,思政理論課的理論化內(nèi)容占比較高。理論教學必須要與實踐相輔相成,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作用。缺乏實踐的理論是不完善的。因此,在思政理論課上必須要輔以相應的實踐活動,這才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正確方式。
缺乏有效的理論體系支撐。由于各教師、專家學者等在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中,很多觀點較為陳舊、缺乏創(chuàng)新性、前沿性,沒有相應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 紅色融媒體資源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實踐路徑
3.1 挖掘紅色資源,成立校園“紅色教育”專欄
首先,學校教師與各其他團委、學院、宣傳部必須要高度重視對紅色資源的有效利用,并由思政課教師、團委、計算機專業(yè)教師通力合作,成立“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宣傳的校園網(wǎng)絡構建小組。各學院給予相應的資金與制度體系保障,挑選一批政治素養(yǎng)較高、專業(yè)能力過硬的教師,參與校園紅色教育專欄的構建與運營,確保紅色教育專欄發(fā)揮出其真正的育人作用,并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更好地彰顯高校在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與時俱進的特點。
其次,在紅色精神校園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明確這點,定期更新知識內(nèi)容。特別是在新舊時期的對比中,展示革命先輩的事跡、愛國精神,同時也可以加入像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先進故事,更好地影響并感染學生;還可以將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逆行者等社會性新聞呈現(xiàn)給學生,以專業(yè)的點評在過去與現(xiàn)實中給出中性的評價,豐富教育內(nèi)容,彰顯紅色資源的現(xiàn)代價值,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活力、生動性。
最后,我們也要致力于培養(yǎng)運營專欄的優(yōu)秀人才,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他們以試用、考核、自愿報名等形式挑選出更有意愿參與紅色精神網(wǎng)絡專欄工作的學生。由他們參與網(wǎng)絡平臺的日常維護與管理,更能凸顯教學的生動性、新和力,真正發(fā)揮出該平臺在對學生成長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3.2 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提升文化引力
融媒體與共色文化的相互滲透,需要開展占領群眾思想高地的重要工作。由此可見,紅色融媒體資源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想實現(xiàn)紅色融媒體資源與高校德育教育的高效整合,就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例如,在紅色融媒體資源傳播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動畫模式,如借助當下的熱門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主要講述中國成立后的發(fā)展,涉及外交、航空航天、政治、軍事等方面)。此動畫完美刻畫和還原了志愿軍援助朝鮮時的英勇故事。通過引入這些動畫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fā)展歷程,使其站在更加客觀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此外,我們也可以將紅色文化植入游戲中,如“三國殺”,通過引入古代歷史名人的案例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感受不同人物身上的性格特征。最后,我們也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宣傳紅色文化,評選“校園之星”,在校園內(nèi)形成文化之風,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宣傳活動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的海洋中汲取更多養(yǎng)分,促進自身道德品質(zhì)的提升。
3.3 整合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新模式
其一,整合紅色資源,豐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內(nèi)涵。當前,伴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高校思政理論課必須整合創(chuàng)新各種現(xiàn)代化信息手段為一體,融入紅色資源這一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將其與思政課進行結合,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將紅色資源與思政理論進行深度融合,激活紅色資源教育活力,彰顯思政理論課的育人價值。
其二,創(chuàng)建高效紅色社團。高校紅色社團通常以宣傳政治理論、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旗,積極拓寬學生思想熏陶的主渠道,在學生思想行為、價值理念的形成發(fā)揮著極強的引導作用。依托紅色資源創(chuàng)設創(chuàng)建紅色社團也是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有效措施。
3.4 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之力,構建“紅色校園”
互聯(lián)網(wǎng)拓寬了德育教育平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借互聯(lián)網(wǎng)之力挖掘地區(qū)紅色融媒體資源,在此基礎上構建“紅色校園”,使學生能夠自覺加入紅色文化的傳承中,使紅色文化熔鑄到自己的血液中,成為自己發(fā)展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一,學??砷_展各種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演講活動,如邀請當?shù)氐睦霞t軍給學生講述紅色故事,使學生對祖國的歷史有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深度解析革命者身上的精神,如長征路上將魚湯讓給小紅軍自己啃樹根、吃魚骨的老班長、為保護戰(zhàn)友在熊熊大火中默不作聲的邱少云等,通過這些故事的引入使學生感受紅色文化。當然,學校也可以構建“聽老一輩革命家傳承紅色故事”的官方網(wǎng)站,將老革命家的采訪視頻放到相關網(wǎng)頁中,讓學生了解歷史,樹立傳承紅色文化的意識,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進一步強化德育教育效果。
第二,學校還可以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月活動。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地區(qū)紅色文化。以廣東茂名為例,該地區(qū)有多種革命遺址,如高州革命烈士陵園、懷鄉(xiāng)起義指揮部等,這些地區(qū)均為革命烈士光榮事跡的遺址。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網(wǎng)絡上搜集這些地址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深入相關地區(qū)了解相關文化,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升自身的責任感,積極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宣傳中,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第三,將紅色文化與節(jié)日文化銜接起來。紅色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將其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能夠豐富德育教育內(nèi)容,同時也能提升德育教育實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之力將紅色文化與節(jié)日文化銜接起來,如在五四青年節(jié)給學生播放五四運動的紀錄片,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感。再如,我們也可以在端午節(jié)播放愛國者屈原的相關影片,使學生感受其身上的民族精神,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德育教育的影響力。
3.5 借助紅色資源,構建實踐教學新形式
其一,構建考察型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組織并帶領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烈士紀念館、博物館等實踐考察活動;此外,還可以開展紅色旅游活動,重溫紅色歷史主題的班級活動。以系列性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真看、真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他們向革命先烈看齊,堅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其二,構建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我們可以組織開展研究型學術報告會、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論壇,邀請當?shù)氐母锩媳v解革命傳統(tǒng)故事、英雄人物事跡等;此外,還可以舉行有關黨史、英雄人物、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等相關方面的演講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閱讀紅色經(jīng)典、組織紅色知識競賽。借助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增廣見聞,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
其三,構建寓教于樂型實踐教學模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觀看紅色經(jīng)典影視劇,推薦相關紅色經(jīng)典文學作品,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紅色主題的系列書畫作品;開展相應的紅色藝術文化活動,如紅歌對唱、有關革命精神的詩朗誦比賽等,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學習中,感受革命精神與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教育,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體驗感。
其四,構建實踐創(chuàng)作型的教學模式。我們鼓勵并引導學生對紅色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并將自己的感受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此外,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政專業(yè)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生,開展紅色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更好地發(fā)揮專業(yè)學習的優(yōu)勢,弘揚革命精神、革命理念;以小說歌曲、繪畫、書法等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這是對紅色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紅色精神。
3.6 開展志愿者活動,落實紅色文化宣傳
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我們可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落實紅色文化宣傳,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文化宣傳活動中,拓展德育教育渠道。例如,我們可組建紅色社團,社團中的每個成員都要講述自己了解的紅色故事,并分析革命者身上的精神,并學習他們身上的良好品格,促進自身道德品質(zhì)的提升??陀^來講,志愿者活動是一種雙向的宣講溝通,通過這種溝通模式學生也能對紅色文化有新的認識。在宣傳過程中,學生也可變換以往的宣傳模式,如通過話劇表演、朗誦、文藝小品等形式落實紅色文化宣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3.7 依托紅色資源,構建“紅色資源”教學基地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各高校已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人才培養(yǎng)角度來看,發(fā)揮環(huán)境對人影響的作用顯得極為重要。一般來說,在較為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生對理念、知識、價值觀等的學習與認同,也會更易于接受,對他們產(chǎn)生的影響也較為持久。[5]這是顯性教育的作用。而隱性教育則多采用以暗示、啟發(fā)性的方式,讓學生在心中形成一種潛在的說服力,進而不斷促使該種力量進行內(nèi)化成為學生自覺行動的動力。而很多教師只注重了顯性教育的作用,忽視了隱性教育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作用。
中國共產(chǎn)黨十四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必須要不斷加強道德建設、愛國主義建設,以此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xiàn)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目標。而這一批示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了方向。當前,越來越多的高校注重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體系標準。例如,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不僅包括理論教學、也包括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教師的評價,并將其按一定的比例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期建立更完善的思政考核標準體系,真正促使學生才德同向同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很多高校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在紅色資源的引入與運用過程中,不斷探索思政課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目標。教師也要更好地將紅色資源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結合,以專題形式,運用案例呈現(xiàn),讓學生把握知識點。例如,在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德教學中,對于抽象的理論化、概念、原理,學生已基本掌握,為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我們可以發(fā)揮紅色資源的隱性作用,帶領學生以視頻形式或?qū)嵉貐⒂^形式,讓學生真聽、真感受。這比課堂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4 結語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優(yōu)質(zhì)的育人資源,將其與高校融媒體思政進行有效結合,不僅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政治認同感。從人才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等角度看,具有重要的意義。更為關鍵的是,也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革命精神的弘揚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今后,我們也要不斷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有效教學渠道,不斷創(chuàng)新二者融合的方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與紅色資源協(xié)同育人的教學新模式,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鮮活性。
參考文獻
[1] 齊夢冉,肖陽.融媒體模式下紅色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育人課堂探析[J].華東紙業(yè),2021,51(04):124-127.
[2] 胡玉寧.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nèi)容、方法與路徑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04):66-70.
[3] 葉思捷.面向青少年教育的紅色題材影視劇碎片化傳播作用分析[J].記者觀察,2021(12):24-26.
[4] 李倩坤.高校校園媒體依托地方紅色文化發(fā)揮育人功效的路徑研究[J].科技傳播,2021,13(07):16-18+25.
[5] 李瓊.融媒體時代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路徑重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教學為例[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0(04):57-61.
[6] 李璨.融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以長治學院融媒體中心為例[J].長治學院學報,2019,36(05):105-108.
[7] 張冀.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