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芳
摘 要:語文課程應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隨著部編教材的完善和成熟,古詩文比重的增加,如何利用好古詩文、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平時的課堂實踐,從古詩文的繪畫美、音樂美、意境美和人文美入手,緊緊圍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這個核心目標,將古詩文考查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有效結(jié)合起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古詩文 四美探尋 文言審美素養(yǎng)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9.002
一、古詩文的“華麗轉(zhuǎn)身”
與前幾版教材相比,部編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比例大幅提升。6冊語文書,古詩文篇數(shù)提升到了124篇,占全部課文的51.7%。同時,筆者整理了2020年和2021年杭州中考語文卷,對古詩文的考查內(nèi)容和占比分數(shù)分別進行了統(tǒng)計:
2020年,古詩文名句默寫占7分,名著閱讀考查古詩文部分占1分,古詩文閱讀設置了20分,總計28分。2021年,對聯(lián)分析填空選擇占3分,古詩文名句默寫填空共占8分,考查詩人名字填空占1分,名著閱讀考查古詩文部分為2分,古詩文閱讀設置了19分,總計33分。
不難看出,杭州中考語文試題中,古詩文考查的分數(shù)在試卷總分的占比由23.3%提升到27.5%,并且考查題型更為多樣化,考查形式更為靈活化,考查思維更為高階化。古詩文的華麗轉(zhuǎn)身,需要引起語文教學者的重視。
二、古詩文教學的理論指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古詩文的教學要更需關注賞析理解,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
三、古詩文的“四美”探尋
古詩文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學經(jīng)典,兼具著繪畫、音樂、意境和人文美,作為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被納入部編教材,對教師和學生的審美方向都有著引領作用。筆者認為,提升古詩文的審美素養(yǎng),可以從繪畫美、音樂美、意境美和人文美入手,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去落實。
(一)淺唱低吟,領略古詩文的音樂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開始,到鼎盛一時的漢樂府,再到享譽國內(nèi)外的唐詩、宋詞、元曲,無一不是從傳唱開始,這種音樂性,讓古詩文變得靈動。教師可以借助古詩文自身在音韻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借助配樂或歌曲等富有韻味的載體,將把古詩文誦讀融入其中,吟出古詩文的“味道”,從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文學情趣。
以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為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師鼓勵學生在誦讀時,可以根據(jù)自己喜歡的文本節(jié)奏,擬出吟唱打拍子的節(jié)奏譜子。將全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小組之間進行誦讀PK。評價標準不單單是抑揚頓挫,更鼓勵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有的小組,2人吟誦,2人用手掌擊打節(jié)拍,且有眼神交流,博得陣陣掌聲;也有小組用朗讀加上歌唱伴舞的形式,讓大家刮目相看;有的小組穿上了古人的衣服,扮演豪放豁達的蘇軾,手持酒壺,以一腔豪情演繹《水調(diào)歌頭》的樂觀豁達,沉浸式誦讀震驚全場;也有小組自創(chuàng)曲調(diào),以區(qū)別于歌曲《但愿人長久》的旋律,自成吟誦風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音調(diào)和方式,唱出古詩文的聲音。一堂熱鬧的古詩文誦讀課,就此產(chǎn)生。
疫情期間,筆者就很好地利用了古詩文為載體的歌曲,作為網(wǎng)課前的緩沖,比如童麗演唱的《月滿西樓》(根據(jù)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改編),由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根據(jù)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改編),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根據(jù)《詩經(jīng)·蒹葭》改編)……學生邊聽邊唱,無形中記住了古詩文內(nèi)容,吟唱方式,提升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和情趣。
(二)字斟句酌,欣賞古詩文的繪畫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繪畫是靠色彩、線條、明暗等變化來描繪形象,而古詩文是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生活場景。富于繪畫美的古詩文在以文字塑造形象時,大量攝取了繪畫的技巧和特點,從而使詩歌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繪畫的美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賞析古詩文的繪畫美,有利于文本的解讀,能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1.古詩文中的勾勒筆法,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筆者在執(zhí)教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中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與學生分析文本,認為文中最精彩的便是這幾個極富繪畫美的短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山,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生1:寥寥數(shù)字,將大雪三日后的湖心亭描繪得唯美大氣,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生2:前面的同學說數(shù)量詞很有意思。我的想法是,張岱用了這么多表示微小的數(shù)量詞,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反襯出天地的蒼茫和遼闊。心中有“滄海”的人,才會將萬物濃縮于“一粟”當中。
學生很好地體會到了古詩文的繪畫美,用自己的語言將文字和畫面的意境完美地呈現(xiàn)在課堂之上。
2.古詩文中的景物描寫,讓畫面充滿活力
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桃花源記》和九年級上冊中的《醉翁亭記》也是具有繪畫美的名篇。我要求學生自繪思維導圖,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文本美與繪畫美的無縫對接。
3.古詩文中的色彩描寫,讓畫面更飽滿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在漫天皆白的雪地里,一句“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形成了紅與白的強烈色彩對比,使詩歌的整個畫面頓時充滿了活力。美國學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論》中就曾說過:“色彩能有力的表達情感?!鄙拭鑼憺楣旁娢脑鎏砹瞬豢傻謸醯睦L畫美。
(三)意象探索,體會古詩文的意境美,陶冶學生文學性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闭f的便是詩的“意境”。教師要充分挖掘古詩中的美育因素,引導學生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文學性情,提高鑒賞美的能力。比如針對王維《使至塞上》中的經(jīng)典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抓住意象,自主分析文本的意境美:
生1:“漠”“煙”“河”“落日”這四個意象,再加上“大”“孤”“直”和“長”“圓”這五個形容詞,恰到好處地寫出了塞外的奇特風光。
生2:荒涼塞外,用“大”字可以想象寬廣的畫面,烽火臺上一縷濃煙格外顯眼,在浩瀚沙漠中,就覺得“孤”。而“直”有一種剛毅之美。
再如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句子意境深遠: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師:這個“清”到底是哪般心情?
生:有泠泠水聲,有清冽小泉,有青樹翠蔓,有若空游的小魚,均在“樂”上徘徊,可是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卻又急著想要離去。清,并非小石潭的景物凄清,而是因為此刻柳宗元內(nèi)心的凄清。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提到:“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給了他一份寧靜,使他有足夠時間和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薄缎∈队洝返囊饩骋蜃髡摺坝浿x去”而得以保全,留給我們無盡的想象,在反復揣摩、品味中,學生的文學性情得以陶冶。
(四)深入推敲,品評古詩的人文美,引領學生的人文情懷
古詩文之所以經(jīng)得起歷史的淘洗,在于它們給后人提供了精神養(yǎng)分和情感寄托。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慷慨激昂地陳述了自己的覽物之情,也探求了“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彰顯了人生的格局,繪制了鮮亮的精神底色,體現(xiàn)了人文美。人,不可隨波逐流,失去方向;更不可自暴自棄,失去本有的至情至性。
綜上所述,每一篇古詩文,都蘊藏著自己的“美”?;蚶L畫美,或音樂美,或意境美,或人文美,或四者兼有。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不可一味地追求考點,追求字詞的落實。當教師著眼于古詩文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也會在無形之中提升。教師要激發(fā)起學生的文言興趣,提升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文學性情,引領好學生人文情懷,形成自己的文言教學“磁場”,既能為考試服務,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那么古詩文在語文教材中能更好地彰顯其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勇《詩歌教學應注重“四美”教育》,《新課程》2016年第8期。
[2] 李勝建《我的學生我的課》,遼寧教育出版社2017年。
[3] 王力《詩詞格律》,團結(jié)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