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中圖分類號:G899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73-01
摘 ?要 ?花樣跳繩運動特點鮮明、可操作性強,所以它在學校開展的可行性較高。本文選取南京市一所花樣跳繩特色學校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問卷調查、數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該?;犹K課程的開發(fā)現(xiàn)狀進行研究。
關鍵詞 ?小學 ?花樣跳繩 ?開發(fā)與實踐
小學作為教育的初級階段,理應關注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問題。但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體質卻在下降。針對這種情況,國家、社會和學校也做出了相應的努力?!扼w育課標》明確:“體育課程的設置要把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社會的適應能力?!被犹K是一項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相融合的項目,它操作相對簡單,在小學中開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南京市花樣跳繩課程開發(fā)前景
在原有跳繩的基礎上,花樣跳繩融合了體操、武術、街舞等多種元素,以不同的花式、動作和復雜的種類鍛煉學生的大腦神經等組織的協(xié)調與配合能力[1]。通過實踐和向專家的咨詢學習,花樣跳繩項目可以有效地鍛煉心血管系統(tǒng)和心肺功能,而且長期堅持學習和鍛煉還能提高大腦的靈活性,提高大腦機能水平[2]。花樣跳繩運動項目的開發(fā)有利于學校體育運動特色項目的開展,能夠豐富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形成了良好的鍛煉意識。此外,花樣跳繩對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熱情和素質也有所幫助?;犹K運動的開發(fā)是一項復雜的過程,需要根據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選擇合適的教學項目,而且更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和潛力的開發(fā)。因此,需要體育教師認真學習花樣跳繩技術,深入研究項目技術特點,選擇合適的開展形式。這樣有利于教師專業(yè)技能的提高,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
二、南京市某小學花樣跳繩項目開發(fā)情況
(一)課程開設情況
南京市某小學所有的年級都開設了花樣跳繩課程,體現(xiàn)學校在這個方面的重視程度還是較高的。如果沒有學校的重視與支持,花樣跳繩項目的開發(fā)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課程內容的設置按照年級及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設置。它是按照基本能力培養(yǎng)、拓展能力培養(yǎng)、綜合能力提升的梯度來進行設計的。這樣的設置與安排是有科學根據的[3],是建立在對花樣跳繩的了解、對不同學生的體質情況的把握、對學校體育教育精神的領會等基礎上的。
在花樣跳繩教學考核標準設計中可以看出,這個標準從基本能力與拓展能力兩個角度進行設計,分清了重點與難點,這樣對花樣跳繩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效果[4]。
(二)課外活動開展情況
學校在課外活動中開展花樣跳繩主要是以社團活動的形式。這與課堂上花樣跳繩的教學相得益表,互相促進,花樣跳繩社團教學內容是對體育課的有機補充。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花樣跳繩相關的比賽中獲一等獎與二等獎的次數相同。也就是說,學生在花樣跳繩中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往深層次講,就是學校在花樣跳繩教學中的效率不高,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的能力還不足[5]。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學?;犹K的興趣的提高,或者不能保持持久的興趣。
(三)學生參與效果
學生在參加花樣跳繩后在體質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了更充分地顯示其效果,我們對學生進行了相同項目的測試。男生進行引體向上、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項目的測試;女生進行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項目的測試。根據研究要求,我們采用了2020年、2021年同年級同項目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學生在參加花樣跳繩以后體質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增強。我們測定的三個項目,無論從數值還是效果上都是這樣。另外,它還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和促進的作用。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抽樣學校有設置花樣跳繩的體育課程,其按照一定的梯度對各年級進行內容安排,同時制定相關考核的標準細則,切實落實課程的實施。結合實際,學校在大課間進行花樣跳繩,可以和課內的花樣跳繩互補。學生參加花樣跳繩可增強體質,但是在教學的效果,特別是在競賽方面還缺少力度從而導致成績的不盡如人意。在花樣跳繩的師資方面,教師的專業(yè)不對口、年齡偏大、培訓的層次較低。
(二)建議
在上級部門與學校的合力下,加大對花樣跳繩的教學的重視程度,同時進行課程研究,對考核標準同步進行實踐中的整改,以達到切實提高其教學效率的目的。在學校大課間的花樣跳繩,需要加大組織與引導的力度,切實做到與課內互補的效果。
在花樣跳繩師資的專業(yè)培養(yǎng)上需要加大力度。例如,可通過外聘引進專業(yè)對口教師,對學校的教師進行較深層次培訓;建立科學而合理的教師評價激勵機制、加強培訓的層次與力度;力促適合本土的花樣跳繩教材的開發(fā)。種種措施重在加強學生花樣跳繩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讓學生對花樣跳繩更加充滿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劉樹軍.花樣跳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段全偉.跳繩運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3]謝璞,陶明明,胡磊.武漢市中小學開展花樣跳繩的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3(07):648-650.
[4]王江泓.小學開展花樣跳繩教學的方法探討[J].中華少年,2019(13):41.
[5]張用.中小學開展花樣跳繩運動的制約因素以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