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富裕型民生

2021-12-19 18:10:34高和榮
江淮論壇 2021年5期
關鍵詞:國家治理共同富裕

摘要:民生可以劃分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種類型。作為最高形態(tài)的民生類型,富裕型民生是民生類型的邏輯展開,是中國民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成為實現(xiàn)社會善治的有效抓手與重要表征??傮w上看,富裕型民生是項目最全、助推共同富裕、享有美好生活、促進社會善治的民生,具有引領性、延展性、理想性以及高質量等特性。富裕型民生的實現(xiàn)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推進,不斷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民生政策體系,加強民生投入以縮小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差距,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人居環(huán)境,注重政府、企業(yè)、社會及家庭的聯(lián)動,營造優(yōu)越的富裕型民生建設氛圍,助推以共同富裕為主要特征的富裕型民生建設的全面實現(xiàn)。

關鍵詞:富裕型民生;保障民生;國家治理;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C913.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1)05-0148-007

民生連著民心。用以反映社會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以及民眾獲得感的民生范疇,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民生水平的高低特別是民生類型的差異體現(xiàn)著不同的治國理政要求,有什么樣的民生類型及其所蘊含的民生水平,就昭示著社會治理進入何種階段、社會治理水平達到了何種狀態(tài)。按照民生建設理論,民生建設與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經濟發(fā)展到何種程度就有條件提供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拿裆椖浚藗兊氖杖胨降搅撕畏N地步自然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民生待遇,以便既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能夠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今天,我們不僅要繼續(xù)做好托底型民生與基本型民生以解決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也要致力于發(fā)展改善型民生,還要開啟富裕型民生的建設(1),讓每一位民眾都能享有民生保障,助推社會善治目標的實現(xiàn)。

一、富裕型民生是更充分的高質量民生形態(tài)

富裕型民生是生產力特別是國家治理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產生的一種民生類型,在整個民生類型中處于最高層次,是其他民生類型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不僅具有不同于其他民生類型的獨特內涵,而且在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福利制度相比較中體現(xiàn)出鮮明特色的制度設計。

(一)項目最全的民生

富裕型民生的項目最為周全,它所提供的項目涉及民生領域的全部內容,滿足富裕群體更加舒適的生活需要,增強這類群體的獲得感,并為其他群體的未來生活指明了前進方向,激發(fā)他們向著富裕型民生奮進。富裕型民生不是個別項目或部分項目的豐裕,而是所有民生項目的充足與富足,滿足民眾個性化、多樣化以及多層次的生活需要。從類型上看,富裕型民生涵蓋物質、服務、精神、價值等方面,是民眾物質生活、生活服務及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便讓自身的價值得到彰顯與實現(xiàn),而不僅僅是物質上富裕、服務上缺失、精神上空虛以及價值的沉淪。從項目上看,富裕型民生涉及生老病死葬、衣食住行娛等各類“可見的”的項目,還包括服務、心理、價值實現(xiàn)等一些不容易被測量甚至“不可見”的方面,這些方面難以直接量化與比較,但在富裕型民生項目體系中卻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富裕型民生不僅僅是項目周全,而且還涉及項目供給,能夠滿足這些群體高層次的生活需求。當然,富裕型民生的項目及其蘊含的待遇水平也體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品格,能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富裕群體的需要而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提高,從而不斷提升社會成員的生活幸福感與舒適度,讓幸福人生有制度化保障。

(二)美好生活的民生

民生揭示了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有什么類型的民生類型就會呈現(xiàn)出何種生活方式,反過來,有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就可以提煉成何種民生類型。富裕型民生作為最高的民生類型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在“好”的生活中彰顯“美”、實現(xiàn)“美”,做到“好”與“美”的結合。其中,“好的生活”主要體現(xiàn)在物質及服務的需要得到完全滿足、物質生活完全自主、生活環(huán)境怡人等方面,而“美”的生活則體現(xiàn)在精神充實、追求向上、富有意義以及提升境界等方面?!昂谩笔恰懊赖纳睢钡那疤幔懊馈笔恰昂玫纳睢钡纳A。只有“好的生活”還不能稱為“美好生活”,只有將“好的生活”與“美的追求與實現(xiàn)”結合起來才構成并體現(xiàn)美好生活,才是富裕型民生,這是人的本質的要求以及人的發(fā)展的崇高性與神圣性的集中體現(xiàn)。正如馬克思所說,動物的生產只滿足于肉體的需要也就是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是最有可能真正按照人的尺度去生存與生活的存在,也就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的存在[1],他會按照美好生活的目標去追求、去實現(xiàn)以及去享受。在“好”的生活基礎上體現(xiàn)“美”的規(guī)律。因此,美好生活是富裕型民生的生動體現(xiàn),富裕型民生成為美好生活的直接概括。如果說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那么,實現(xiàn)富裕型民生就是永恒的動力和追求的目標,這是人可以各取所需也就是滿足了馬斯洛等人所說的生理、安全、社會以及尊重等基礎上獲得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直接體現(xiàn)。

(三)共同富裕的民生

富裕型民生必須追求共同富裕,追求并體現(xiàn)共同富裕是富裕型民生的本質內涵,致力于共同富裕是富裕型民生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民生建設不同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福利建設的旨趣與價值,離開了共同富裕這一根本點,富裕型民生建設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富裕型民生強調我們的民生建設目標是“富?!?,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則是“共同”。所以,富裕型民生不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所追求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平均主義”社會,而是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不是那種只有少數(shù)人富裕,并透過少數(shù)人對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而得以維持的富裕,而是通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并帶動、引領和示范其他社會成員實現(xiàn)共同富裕;不是那種“無法實現(xiàn)所有人的共同發(fā)展”的“均貧富”甚至是“殺富濟貧”,而是致力于優(yōu)化環(huán)境、提供均等發(fā)展機會進而讓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xiàn)富裕;不是那種“走回頭路”、“吃大鍋飯”、創(chuàng)造力不足的富裕,而是讓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激發(fā)全體人民奔向富裕的民生。因此,這種富裕型民生不是整齊劃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沒有差別的同等富裕,而是具有豐富性與生動性的富裕,是在物質、服務及精神等領域,也就是在項目、待遇及標準均有所差別并體現(xiàn)個性化需求的富裕;自然也不是個體差異、地區(qū)差異以及城鄉(xiāng)差異徹底消失的富裕,不是物質富有、服務不足而精神空虛的富裕,而是展現(xiàn)多層次性和多樣性的富裕,是通過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共同發(fā)展去共享發(fā)展成果及社會進步與國家富強的共建共享富裕,因而表現(xiàn)為物質、服務、精神與自主有機統(tǒng)一的全面富裕。總之,共同富裕構成富裕型民生的目標與本質特征,通過共同富裕的追求實現(xiàn)馬克思所說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四)社會善治的民生

民生一開始就是治理的范疇,它始終要服務于社會治理、為實現(xiàn)社會治理目標而開展制度設計與政策實施。作為社會治理的民生,透過項目的設置、標準的確定以及覆蓋的人群所凝練而成的各種民生類型承載著不同的治理任務,為著不同的治理目標。從治理角度看,托底型民生側重于社會的安定,主要解決如何治理好生活在社會底層群體的問題?;拘兔裆⒅鼐S護社會最大群體的安定問題,這是體現(xiàn)社會安全、社會穩(wěn)定的客觀需要。改善型民生特別是富裕型民生注重解決民眾的發(fā)展性需求,通過富裕型民生的建設,切實保障其通過辛勤勞動所取得的合法性收入及其所享有的美好生活,這樣的美好生活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服務及精神層面,而且體現(xiàn)在公平正義的彰顯、民主法治的健全、社會安全的保障、社會秩序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友好以及合法收入的保護等??梢哉f,富裕型民生為實現(xiàn)各按其分、各得其所的社會善治提供了民生保障,而社會的善治則為富裕型民生的完善與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預期,兩者相得益彰、有機結合。事實上,在人口眾多的當代中國,如果不能形成滿足不同階層需求的民生類型,如果缺乏富裕型民生類型,將阻斷民眾生活富裕的制度性可能,使得民眾難以積極地預期未來可能生活,整個社會自然就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與活力,實現(xiàn)社會善治只能成為一句空話。而富裕型民生描繪出一幅社會善治狀態(tài),昭示社會善治的方向,使得富裕的階層形成對社會的積極期待,助力社會各階層都各取所需、悉安其業(yè)。所以,社會善治構成了富裕型民生的顯著特征,富民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王者之道”。誠如荀子所言“王者富民”,而“霸者富士”。[2]

二、富裕型民生是現(xiàn)代化新征程的內在要求

任何一種民生類型的提出總要順應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民眾需求,開展某種類型的民生建設同樣也要受到這個時代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影響。富裕型民生的提出既是民生類型的邏輯必然,也是民眾美好生活的現(xiàn)實要求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新征程的內在要求。

(一)富裕型民生是最高形態(tài)的民生類型

民生既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程度的概念,也是作為揭示民眾生活水平的范疇,特別是不同的民生類型背后體現(xiàn)了不同的民生建設水平,反映著社會群體不同的生活水準及生活追求。如果說托底型民生試圖解決小部分群體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基本型民生致力于解決最大多數(shù)群體的日?;旧钚枰?,改善型民生著力關注部分群體的較高生活需要,那么,富裕型民生則著眼于經濟社會地位很高群體的舒適的生活需求,它們由低到高地排列在一起構成較為完整的民生類型體系。四種不同類型的民生面向不同的社會群體,承載著不同的建設任務,體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以及民眾的生活水準要求,實現(xiàn)不同的經濟社會建設目標。其中,富裕型民生的保障內容特別是保障水平處于民生類型的最高層次,它注重民生建設的高水平及高待遇,成為最高水準的民生類型,指引著其他三種民生類型的建設,其他民生類型都要向富裕型民生類型發(fā)展而努力。從社會與民生相互關系理論看,民生與社會結構相適應,社會結構呈現(xiàn)出何種類型,就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民生類型,富裕型民生是與社會結構體系中處于最高層次的那部分群體相適應,滿足這類成員的生活需求。反之,如果缺乏富裕型民生,就不能滿足這類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構不成完整的民生類型體系,民生結構無法與豐富的社會結構類型相一致,從而制約社會的有序發(fā)展。因此,如果承認社會結構及其社會發(fā)展水平具有層次性,那么自然就應該有作為最高類型的富裕型民生而存在,而且這種富裕型民生類型在任何社會都存在著。

(二)富裕型民生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民生總是與人的需要相對應,而人的需要與特定的生產力水平相一致,這意味著,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每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都有自己的富裕型民生,富裕型民生存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過程。只不過,生產力不發(fā)達的早期社會,富裕型民生還停留在自發(fā)層面,僅有極少數(shù)人口才能享有。這種進步緩慢、“較為落后”甚至“停滯”的生產力絕對無法支撐起富裕型民生的建設需要[3],無法滿足富裕型民生建設所需要的財力支撐,富裕型民生只是一種“烏托邦”。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經過本世紀前20年的發(fā)展,我們取得了比發(fā)達國家更快的發(fā)展速度,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人均經濟總量超過1萬美元,處于中等收入水平并接近高收入國家行列,民生設施及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改善,一些省份、城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已經達到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標準,其他省份也在加快發(fā)展速度,提升發(fā)展質量,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并逐步邁進富裕的幸福時代。這種快速發(fā)展、日益增長的生產力為富裕型民生的建設提供基礎和來源,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提高的向往與追求。可以說,建設富裕型民生、帶領全國人們奔向共同富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實踐議程”及“現(xiàn)實任務”[4],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心聲。

(三)富裕型民生是民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任何一項民生事業(yè)的建設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社會特別是由該社會所凝練而成的文化,依附于特定社會的文化成為這個社會開展民生建設的可靠基礎與精神依托。因此,民生事業(yè)的開展以及民生類型的形成“應該把它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即給定的社會與文化”中,洞察到它“所反映該社會的主導文化和政治的特征”[5]。從民生文化角度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建設富裕生活的文化基因,貫穿于整個社會歷史的長河中??鬃映珜У摹靶】怠?、描繪的“大同”,就是希望建立一個富裕安康的理想社會。韓非提出的“帝王之政”就包括“使民以力得富”[6]。管子認為“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7],只有“民富”才能實現(xiàn)“易治”,而“民貧”則“難治”。東漢王符提出“為國者以富民為本”,并將其作為“明君之法”[8]。北宋程頤等人強調“以厚民生為本”是“為政之道”的重要內容。[9]當然,在那個以救濟為主、物質生活較為匱乏的社會里,“富民”更多地還是一種主張與號召,“富民”更樸素地表現(xiàn)為減免賦稅、促進農工商業(yè)發(fā)展,遠達不到現(xiàn)今意義上的富裕,更不可能建成如今的“先富帶動后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的富裕型民生。應該看到,這些主張、措施的實施確實有利于改善民眾的生活,有利于“富民強國”目標的實現(xiàn),成為我們建設富裕型民生、推動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與歷史之維。

(四)富裕型民生是實現(xiàn)善治的有效抓手

中國的“民生”一開始就浸入到國家與社會治理領域,成為治國理政的抓手。只不過早期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朝廷主要興修水利、建立糧倉、開展災害救濟等。新中國成立初,政府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及外部環(huán)境,只能解決最需要保障的那部分群體較低的基本生活問題,以便將更多的財力投入到“國計”中去,此時民生難以成為重要的治理要素,富裕型民生還只能是一種社會理想。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確定,“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民生方略使得富裕型民生成為部分群眾的實踐追求,民生特別是富裕型民生作為激發(fā)經濟發(fā)展活力與內生動力的手段以及解決社會矛盾及問題的工具,“有錢好辦事”“花錢買平安”的治理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走進新時代,國家作為民生方略的決策者、規(guī)劃設計者以及組織實施者,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訴求,把民生當成最大的政治,在發(fā)展民生事業(yè)中贏得民心,強調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10]。堅持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以及厚實的執(zhí)政之基。此時,民生成為國家治理“邏輯起點”“關鍵要素”“重要變量”[11],國家在托底型民生兜底線、基本型民生織密網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改善民生水平,引導人們建設富裕型民生、走向共同富裕、實現(xiàn)社會善治,以共同富裕為顯著特征的富裕型民生日益成為衡量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較、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有力工具,成為社會善治的主要抓手與重要表現(xiàn)。

三、富裕型民生具有鮮明的特征

富裕型民生從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從潛在走向顯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抓手,體現(xiàn)出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民生類型的顯著特征。

(一)富裕型民生具有引領性特征

富裕型民生不是整齊劃一,也無法一蹴而就。它只是四種民生類型的一種,主要面向經濟社會地位很高的群體,解決他們的物質、服務、精神及自我實現(xiàn)等方面高水準的需要問題,因而處于各種民生類型的頂端,成為其他三種民生類型的最高形態(tài),其他三種民生類型則是富裕型民生得以產生的基礎,只有解決了其他民生類型所面臨的問題、只有跨越了其他三種民生類型的發(fā)展階段才能通往富裕型民生。因此,其他三種民生類型構成富裕型民生的發(fā)展階梯,富裕型民生成為其他三種民生類型的發(fā)展方向,它們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民生類型的整體,引領整個社會建設的發(fā)展。這表明,富裕型民生所具有的引領性不能只滿足于為民眾提供托底保障或基本保障,還包括更高水平的民生抱負;不僅注重物質或服務的需要,還要有精神、心理以及自我價值的追求;不僅解決部分經濟或社會地位很高群體的當下富庶生活,而且為其他生活得并不富裕乃至剛剛解決基本生活需求的社會群體或個體的未來生活指引前進方向,增強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當然,富裕型民生需要通過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個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需要有充裕的物質及服務條件才能實現(xiàn),它所具有的指引性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

(二)富裕型民生具有延展性特征

每一個社會既有窮人,更有屬于那個時代的富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富裕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作為描述民眾生活狀態(tài)、體現(xiàn)其生活水準的范疇,富裕型民生揭示了社會諸階層中那種生活保障項目最全、待遇標準最高、生活服務最優(yōu)的那個階層的生活狀況。這種類型的民生既受到一定社會生產力制約,不僅不同歷史時期的富裕型民生覆蓋的群體范圍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群體乃至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發(fā)展階段的內容、項目等也有所側重,由此使得富裕型民生的供給標準與它所賴以生存的時代相適應。同時,它也必將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不斷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去拓展民生形式,深化民生內涵,使得各種有助于推進美好生活的產品及享受方式涌現(xiàn)出來,并優(yōu)先運用到生活水平及需求能力最強的那部分社會成員身上,極大地提升這類群體的生活便利性、舒適性與專享性,增強其生活的富庶性、自主性與愉悅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智能機器人的廣泛而普遍的應用,使得物質及服務極大豐富,富裕型民生的內涵將進一步拓展,人們對待富裕型民生的要求也要豐富,這是“世界絕不會滿足于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12]、進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體現(xiàn)了富裕型民生的延展性與發(fā)展性特征。

(三)富裕型民生具有高質量特征

質量是民生事業(yè)的生命線,質量好的民生有助于凝聚各階層投身于經濟社會建設的力量,促進社會的安寧與和諧,推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質量較差的民生必然引起社會群體的不滿,不利于社會整合與社會團結,甚至某個民生項目的實施、民生待遇的提供非但解決不了已有的民生問題,反而誘發(fā)新的社會矛盾,這就需要民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民生類型的設置以及民生項目的提供等都要貫徹質量準則與質量要求。一方面,作為處于最高類型的富裕型民生的提出、設置與實施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民生類型體系,有助于各類社會成員獲得與其身份及地位、收入與需求相協(xié)調的民生待遇,自然會推進民生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另一方面,就富裕型民生本身而言,作為一種最能夠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增進民眾滿意度、幸福感與認同感的民生類型,有助于完善社會分層體系,形成正向社會流動,引領社會成員奔向共同富裕。透過富裕型民生的建設,更加有助于實現(xiàn)對社會各階層的治理,有助于公平正義社會的實現(xiàn)。同時,對廣大民眾來說,富裕型民生類型及其項目的出現(xiàn)充分考慮了經濟及社會地位高收入群體的全面性、個性化及高水平的需求,極大地激發(fā)起其他社會成員投身于經濟社會建設的動能,以便使自身也能夠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進而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充裕的生活條件與生活保障。

(四)富裕型民生具有理想性特征

讓廣大民眾普遍過上幸福而富庶的生活,以實現(xiàn)天下大同,是自古以來仁人志士的奮斗目標,只不過在當時的生產力及生產關系條件,不可能普遍建立起富裕型民生。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政府及社會各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建設力度,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相當一部分群體的生活達到了富裕程度,他們對自己的物質生活、服務保障、精神享受以及價值追求等有了更高的期待,使得以共同富裕為歸旨的富裕型民生從抽象的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目標。應該看到,我們所建立的富裕型民生只是經濟社會地位很高群體的當下需求,還無法成為所有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的民生制度及民生保障,透過富裕型民生的建設,能夠為那些經濟社會地位較高的群體的未來生活描繪了圖景、提供了可能,并為處于基本民生問題獲得解決的群體指明了前進方向,因而它成為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共同的生活理想。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戰(zhàn)爭的發(fā)生乃至朝代的更替不僅在于民眾生活在困苦之中,而且還在于民眾失去了富裕生活的任何可能性。進入新時代,富裕型民生的提出與實施給所有社會成員以安定有序、富庶生活的希望,使得富裕型民生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想。

四、富裕型民生的實現(xiàn)路徑

富裕型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全社會的共同期盼,推進以共同富裕為主要目標的富裕型民生建設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擔當。作為最高形態(tài)的民生類型,富裕型民生的實現(xiàn)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推進,不斷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民生政策體系,加強民生投入以縮小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差距,形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一)完善富裕型民生制度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看法,“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13],而這種“有效率的組織”需要依靠制度創(chuàng)新。因此,制度特別是創(chuàng)新的制度就構成了其中的關鍵因素。從這個角度看,完善富裕型民生制度,就是明確要開展富裕型民生制度的建設,讓富裕型民生成為民族復興的抓手,激發(fā)全體社會成員將其作為自身的生活愿景,理順它在整個民生類型體系中的關系,確立它所處的最高位置以及能夠成為改善型、基本型乃至托底型民生的指引。作為一種制度類型,它分層化地針對經濟社會地位最高的社會群體,解決這些群體的高水準的民生項目及其待遇標準等,滿足他們個性化、高品質的生活需求,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制度保障。為此,既要加強富裕型民生制度內容的探討,形成涵蓋物質生活、精神追求、服務保障、價值實現(xiàn)等有機統(tǒng)一的制度內容,構建內容全面的富裕型民生制度框架,避免單一的物質性制度內容的局限性。也要注重其他制度的配套,尤其是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做好托底保障和基本保障的同時,安排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富裕型民生項目的供給上。同時還要完善個人收入和財產申報制度,形成有利于第三次分配的制度與規(guī)則,為共同富裕型民生的實現(xiàn)制度保障。

(二)健全富裕型民生政策

民生政策是民生制度的具體展開,它是為了實現(xiàn)民生制度目標而實施的措施及操作方式。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富裕型民生政策的形成不僅需要富裕型民生制度的完善,而且也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提供支持。一方面,在構建民生政策體系時要留出富裕型民生政策空間,努力形成體系完整、類型齊全的民生政策體系。另一方面,在出臺有助于富裕型民生制度實現(xiàn)的政策時,要將共同富裕作為價值理念貫穿到所制定的政策內容中,使之成為健全富裕型民生政策的價值依據,確保共同富裕的政策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要結合富裕型民生制度所設定的項目與內容、待遇及標準等去制定相應的民生政策,形成與富裕型民生制度相一致的民生政策體系,使得富裕型民生制度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完善的政策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去全面梳理現(xiàn)行的各項民生政策,揭示出哪些富裕型民生政策還不完善,哪些民生政策未能體現(xiàn)或尚未涉及共同富裕,哪些民生政策的供給水平還達不到富裕的高度等等,切實補齊民生政策短板,形成富裕型民生政策體系。當然,政策要想發(fā)揮其功能就在于實施并透過監(jiān)督以保證其順利實施,富裕型民生政策的健全還依賴于政策監(jiān)督的強化,便于人們及時總結富裕型民生政策的實踐經驗,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并進一步加以完善、提升和健全,形成更加完善而科學的富裕型民生政策體系。

(三)注重富裕型民生投入

民生投入是富裕型民生政策得以貫徹的根本保證,沒有資金及項目的投入絕對不可能形成富裕型民生政策,投入不足最多只能保證個別項目的富裕而不能保證所有民生項目體現(xiàn)出富裕性。注重富裕型民生項目的投入要能夠解決一部分經濟社會地位很高群體的體面而富庶的生活需要,投入總量達到同期城鄉(xiāng)居民八大類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總和2倍左右[14],透過這樣的投入標準去優(yōu)化民生投入項目,調整民生投入結構,滿足民眾富庶的生活需求。相應地,各地也要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及民眾富庶生活需要,保證民生投入總量達到同期城鄉(xiāng)居民八大類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總和2倍的基礎上予以適當提高,以解決個別民生項目投入結構不合理、投入不足甚至沒有投入等問題,確保富裕型民生投入任務的完成,助推富裕型民生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當然,各地富裕型民生的投入還要根據自身在全國的地位予以適當調整,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富裕型民生所覆蓋的人口要高于較發(fā)達、欠發(fā)達乃至不太發(fā)達地區(qū),它們的投入量自然也就最大,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富裕程度及富裕水平也就最高。

(四)塑造富裕型民生氛圍

我們所要建設的富裕型民生不是少數(shù)人的福利專享,不是特權階層的福利集聚或福利固化,而是透過民生項目的建設激發(fā)全體社會成員各盡所能地創(chuàng)造財富,推動全社會朝著共同富裕這個目標前進。這就需要在完善富裕型民生制度與政策、注重富裕型民生投入的基礎上,營造良好的民生建設氛圍。政府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建設理念,支持一部分地區(qū)深化民生領域內的改革,建設共同富裕型民生示范區(qū),著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fā)展高品質生活特別是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民生建設體制機制障礙,通過統(tǒng)籌區(qū)域、統(tǒng)籌城鄉(xiāng)、統(tǒng)籌經濟社會、統(tǒng)籌項目及待遇,鼓勵實施民生領域內的高質量發(fā)展超越,將實現(xiàn)共同富裕作為開展民生建設事業(yè)的歸宿;企業(yè)要通過科技投入與科技創(chuàng)新,實施更高質量的就業(yè),提高職工福利水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提升民生建設質量;社會要形成創(chuàng)新富裕型民生特別是共同富裕的民生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活力,釋放富裕型民生建設的動能;家庭及家族作為重要的福利供給主體在我國民生建設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要充分挖掘這一組織的民生供給、民生改善以及福利增進功能,進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塑造共同致富的民生建設環(huán)境,助推以共同富裕為主要特征的富裕型民生建設的全面實現(xiàn)。

注釋:

(1)四種民生類型的劃分參見高和榮:《新時代民生保障制度的類型轉向及特征》,《社會科學輯刊》,2020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2]方勇,李波,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118.

[3]劉培林,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xiàn)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4]郁建興,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與政策議程[J].政治學研究,2021,(3):13-25.

[5][英]理查德·蒂特馬斯.社會政策十講[M].江紹康,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1:3-7.

[6][清]王先慎.韓非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422.

[7][清]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924.

[8][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5:14.

[9][宋]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531.

[10][宋]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531.

[11]高和榮.民生國家的出場:中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與邏輯[J].江海學刊,2019,(3):94-100.

[12]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13][美]道格拉斯·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寧,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

[14]高和榮.新時代民生保障制度的類型轉向及特征[J].社會科學輯刊,2020,(3):104-110.

(責任編輯 焦德武)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經濟(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共同富裕先行探索“浙”一年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當代陜西(2021年19期)2021-11-27 09:20:42
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努力——既要政策激發(fā),也要主動參與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08
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閾下出版業(yè)發(fā)展理念與目標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1:44:58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目標與路徑選擇
新會計(2016年10期)2016-11-09 18:09:42
大數(shù)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社會科學(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武平县| 玉林市| 额尔古纳市| 林州市| 沁源县| 宣威市| 陵川县| 长顺县| 壶关县| 湖南省| 吉隆县| 肃宁县| 东港市| 蛟河市| 石台县| 遂平县| 钟山县| 定日县| 江孜县| 长武县| 临夏市| 洛隆县| 乐昌市| 灌云县| 泽库县| 普格县| 广州市| 龙游县| 宁陕县| 寿光市| 扎赉特旗| 武安市| 凤山县| 城市| 张家界市| 靖宇县| 广水市| 和平区| 温宿县| 扶绥县|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