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火根,游宇光
(1. 贛南醫(y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2.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江西 贛州 341000)
心臟黏液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原發(fā)性心臟良性腫瘤,好發(fā)于左心房,單發(fā)多見,具有家族遺傳病史,其臨床表現(xiàn)取決于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蒂的長短以及活動度等,可出現(xiàn)發(fā)熱、貧血甚至暈厥、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因腫瘤表面碎片脫落引起體動脈或肺動脈栓塞等不良后果。故需要早期準確檢查出心臟黏液瘤形態(tài)、體積以及活動性等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精準的參考,提高患者的預后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在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行心臟黏液瘤切除術的24例患者,探討其手術前后超聲心動圖的特點及表現(xiàn),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月至2020 年10 月于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行超聲心動圖檢查發(fā)現(xiàn)心臟黏液瘤的患者共29 例,男性10 例,女性19 例,年齡21~87 歲。其中24 例患者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手術及病理檢查,男性8 例,女性16 例,年齡21~76歲。其余5例拒絕手術。
1.2 方法 (1)術前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GE Vivid E9(探頭頻率1.5~4.0 MHz)及PHILIPS iE33(探頭頻率1~5 MHz)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颊呤中g前,由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心動圖醫(yī)師對其行常規(guī)二維超聲心動圖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評估心臟黏液瘤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活動度及其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
(2)排除手術禁忌后,所有患者經(jīng)開胸手術或胸腔鏡手術切除瘤體,同時行病理檢查,并于術后1個月復查超聲心動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手術的24例患者中,術后病理確診為心臟黏液瘤的患者23 例(95.8%),其中左房黏液瘤20 例(83.3%),右房黏液瘤3 例(12.5%),1例(4.2%)經(jīng)病理診斷為上皮樣血管肉瘤。
2.1 超聲心動圖結果 經(jīng)超聲心動圖診斷為黏液瘤并經(jīng)手術病理確診的有23 例(腫塊24 個),超聲心動圖表現(xiàn)與術后病理結果見表1。
2.1.1 黏液瘤瘤蒂的超聲心動圖表現(xiàn) 23 例心房黏液瘤的瘤體均邊界清晰,其中,1 例(8.3%)無瘤蒂,22 例(91.7%)有瘤蒂,其中3 例(12.5%)瘤蒂附著于房間隔近左肺靜脈開口處,1 例(4.2%)瘤蒂附著于左心耳,3 例(12.5%)瘤蒂附著于房間隔靠近二尖瓣前葉處,余15 例(62.5%)均附著于卵圓窩處。
2.1.2 伴隨心臟瓣膜改變 20 例左房黏液瘤及1例左房上皮樣血管肉瘤患者中,14 例(66.7%)患者伴有二尖瓣關閉不全,部分出現(xiàn)中度反流(4/14)(圖2);7 例(33.3%)患者瘤體阻塞二尖瓣口,致瓣口前向血流速度加快(圖3)。合并肺動脈高壓者為8 例(34.7%),均為左房黏液瘤患者,其中1 例患者肺動脈收縮壓(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為43 mmHg,3 例患者PASP 為51~70 mmHg,4 例患者PASP>70 mmHg。
圖2 左房黏液瘤CDFI
圖3 左房黏液瘤CDFI+PW
2.2 隨訪結果 24 例患者術后1 個月復查超聲心動圖,所有患者的心房內(nèi)均未見明確瘤體殘留。其中,20 例行左房黏液瘤切除術的患者左房舒張、收縮末期及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較術前減小,左室射血分數(shù)、縮短分數(shù)及每搏量均較術前增加,差異有統(tǒng)學意義(P<0.05)(表2)。3例行右房黏液瘤切除術的患者其右房內(nèi)徑亦比術前回縮。14 例伴有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術后反流情況較術前有明顯改善。7 例二尖瓣相對狹窄的患者,術后瓣口前向血流速度均恢復正常。8 例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術后肺動脈壓力[(34.7±7.1)mmHg]較術前[(74.4±18.4)mmHg]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圖1 左房黏液瘤(二維超聲圖像)
表2 術前、術后左房黏液瘤切除術患者超聲心動圖參數(shù)比較
心臟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心臟原發(fā)性良性腫瘤,約75%~85%起源于左心房,起源于右心房的約15%~20%[1],發(fā)病年齡分布較廣泛,超聲心動圖已成為心臟黏液瘤影像學檢查的首選。本研究中可見24例心房腫瘤的瘤體均邊界清楚,瘤體形態(tài)多呈橢圓形,大小不等,22 例瘤體可見瘤蒂(62.5%附著于房間隔卵圓窩處),活動度較大,可隨心動周期血流來回擺動。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其超聲心動圖的特點與手術病理所見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同時,有1例罕見的左心房上皮樣血管肉瘤被誤診為黏液瘤,原因在于腫物附著于左房側壁,邊界尚清,腫物內(nèi)未見明顯豐富血流信號,且心臟黏液瘤好發(fā)于左心房,超聲醫(yī)師對左心房上皮樣血管肉瘤認識不足,所以易診斷為黏液瘤。
超聲心動圖可觀察伴發(fā)的心臟瓣膜改變,如二尖瓣關閉不全、二尖瓣狹窄或肺動脈高壓等。例如部分左心房黏液瘤可致二尖瓣相對性狹窄,研究中7 例(30.4%)患者見二尖瓣前向血流速度加快,與胡艷芳[2]的研究相符,可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有效的參考信息。
超聲心動圖可觀察到黏液瘤瘤體的形態(tài)、大小、活動度及相關血流動力學等參考信息,對于心房黏液瘤與心房血栓的鑒別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3]。后者好發(fā)于左心耳處及左房后側壁,其無蒂且基底部寬、附著面大,活動度較小,并且運動無規(guī)律性[4]。
手術切除是心臟黏液瘤的首選有效治療方案,為避免瘤體碎片脫落導致動脈栓塞,甚至引起猝死等,在臨床上黏液瘤確診后應盡早手術。研究發(fā)現(xiàn),術前部分患者的心房增大,原因在于心房腫瘤的存在可增加心房內(nèi)徑,同時造成瓣膜相對狹窄和(或)反流,致使心房容量負荷增加,心房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大,隨著病情的加重可逐漸出現(xiàn)左室增大;術后心房占位消失,心房負荷降低,心房內(nèi)徑可逐漸減小。同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黏液瘤家族史的患者,腫瘤復發(fā)率可高達12%[5],所以應術后常規(guī)復查超聲心動圖,對患者術后的心功能評估給予隨訪監(jiān)測,從而更真實客觀地評估臨床外科手術效果。
超聲心動圖在心房黏液瘤切除術前后的評估與復查監(jiān)測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可清晰顯示心臟黏液瘤的形態(tài)、大小、活動度等特點以及對患者的心臟血流動力學、心臟瓣膜改變、心臟功能等方面進行有效準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