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教育中的技術倫理審思:歷史、問題與對策

2021-12-23 16:27煒,李
關鍵詞:教育領域倫理人工智能

陳 煒,李 強

(1.南通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2.南寧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引言

對于如何理解教育中的技術,無論是作為一個學科,還是一個研究領域,無非從理論角度、實踐角度,甚至是理論與實踐的連續(xù)體來把握。不過,這種情況已經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從有關教育技術定義的變化可以看出這一端倪。縱觀教育中的技術發(fā)展史,其中最為著名的定義分別為94 定義[1]、05 定義[2]、17 定義[3],都是由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發(fā)布的。比較三者的異同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在研究領域、研究目的和研究路徑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之外,05 定義開始在倫理道德層面對教育中的技術應用提出明確的要求,17定義中從更加具體的實踐領域強調對于技術倫理的要求。由此,對于教育中技術的關注開始逐漸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走向倫理層面。我們必須在教育領域中開展任何關于技術倫理的對話,強調這個話題被嚴重忽視的程度,并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我們將技術倫理歸為哲學領域而非行動領域的傳統(tǒng)。實際上,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技術倫理不僅僅是抽象的思考,也是對專業(yè)人員所期望的道德標準,它是任何有效的規(guī)劃和設計的必要前提。盡管越來越多的人呼吁展開更加系統(tǒng)的技術倫理研究,但教育領域的學者們仍然沒有形成具有說服力的、定義明確的論述。僅僅從定義是根本無法掌握教育中技術倫理的內涵的,還需要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角度進行全面的梳理探尋。歷史的考察可以把握技術倫理的發(fā)展脈絡,了解倫理與技術融合的進程?,F(xiàn)實的探究可以掌握發(fā)展現(xiàn)狀與未來愿景的差距,并在技術倫理與教育理論和實踐之間建立一種協(xié)同機制,從而推進技術倫理在教育領域的持續(xù)發(fā)展。當然,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需要將呼吁轉化為行動,使技術倫理成為教育領域的準則,甚至發(fā)展成一種習慣,并與教育完全交織在一起,這才是真正的愿景和構想。

一、教育中的技術倫理歷史追溯

(一)技術與倫理的不期而遇

一直以來,由于技術被看作科學的衍生物,而科學又占據著客觀的高地,所以人們認為科學的衍生物,即技術繼承了同樣的美德——客觀。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技術的客觀性開始受到質疑,由技術所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頻頻出現(xiàn),倫理的“枷鎖”亟待發(fā)揮其規(guī)范和限制的作用。首先,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毀滅性讓軍事技術直接面對倫理的審視。自古以來的戰(zhàn)爭中都出現(xiàn)了滅絕人倫的行為,但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集中出現(xiàn)了大量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的殺戮,尤其是化學戰(zhàn)、細菌戰(zhàn)、核戰(zhàn)、無差別轟炸等等。沒有倫理約束的戰(zhàn)爭使人性徹底淪落,進而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其次,醫(yī)學技術是與倫理結合最為緊密,也是沖突最為激烈的學科。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使得醫(yī)生們也面臨著越來越困難的抉擇,尤其是面對諸如安樂死、人體實驗、人體克隆、人工流產等醫(yī)學事件時。于是,醫(yī)學專家與哲學專家合作開發(fā)了一種新的將倫理學融入課程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倫理是實踐或者決策過程中的一部分。最后,法律行業(yè)、工程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紛紛出現(xiàn)了由技術引發(fā)的倫理沖突??茖W技術的發(fā)展至少在臭名昭著的水門事件(the Watergate Scandal)中扮演了“幫兇”的角色,因竊聽和偷拍最終導致了尼克松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因丑聞而下臺的總統(tǒng)[4]、1971 年福特在平托車油箱設計中的成本考慮大于安全考慮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5],以及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大量的虐待、欺騙、凌辱、迫害甚至導致死亡的案例。此外,隨著商業(yè)、會計學、護理學、新聞業(yè)、金融分析、公共管理甚至牙科行業(yè)的跟進,這股熱潮的范圍逐漸擴大,并走向教育領域。

(二)教育中的技術倫理逐漸涌現(xiàn)

在技術與倫理相遇的學科中,教育學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視為一個空白,有關技術倫理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如果技術倫理與特定領域的整合是基于對公眾監(jiān)督的回應,那么在教育領域探討倫理問題和制訂倫理規(guī)則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優(yōu)先事項。作為美國教育界的知名學者,詹姆斯·芬恩(James D.Finn)很早就開始關注教育中的技術倫理,他認為教育中的技術倫理不是小玩意、硬件和儀器的集合,而是一種思考特定教育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方式,必須要明確哪些技術可以使用,為什么可以使用,以及應該如何使用。換言之,芬恩已經意識到技術倫理規(guī)則的重要性,必須對教育實踐提出設置邊界或標準的要求。[6]事實上,早在1953 年,芬恩在試圖定義教育領域相關學科時,列出了六個任何學科都應該具備的特征,而這其中第5 個就涉及職業(yè)倫理,即“必須執(zhí)行的一系列標準和倫理聲明”[7]。自從芬恩初次倡導教育中的技術倫理規(guī)范以來,一些專業(yè)協(xié)會開始做出積極的響應,并嘗試以更加專業(yè)和系統(tǒng)的方式來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各種技術倫理問題,彌補教育倫理體系的不足。

作為世界最具權威的教育協(xié)會之一,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AECT)的負責人赫欽斯(Howard Hitchens)指出,各種新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數(shù)量和復雜程度都在不斷增長,必須要制定一整套職業(yè)道德標準以規(guī)范相關人員的實踐活動和行為規(guī)范,而整個教育領域都對此翹首以待。[8]1975 年,隸屬于美國全國教育協(xié)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視聽教學部(Division of Audio Visual Instruction)制定了一套倫理規(guī)范,并經由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職業(yè)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在該文件所提出的教育職業(yè)基本特征中就包含了技術倫理。[9]多年來,該委員會對這些倫理規(guī)范進行年度審查并進行適當?shù)恼{整,直到如今,該委員會還在這樣做。1996 年,相關內容再次出現(xiàn)在《教學技術經典文獻》的開篇章節(jié)中,作者概述了16 個部分,其中第9 項和第11 項涉及技術倫理。[10]13第9 項提到,教育領域擁有各種協(xié)會和專業(yè)交流活動,其中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除了舉辦一年一度的會議和出版三份定期刊物來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外,還致力于發(fā)展和推廣教育技術的標準、倫理、領導力、培訓以及認證。第11 項提到,從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來看,技術倫理應該受到關注,這是因為技術倫理致力于為教育領域的技術開發(fā)和應用實踐保駕護航,支持知識自由,支持平權行動,反對刻板印象,支持擁護人道和實現(xiàn)人生目標。

(三)教育中的技術倫理日漸成熟

隨著有關教育中的技術倫理研究和討論日漸增多,并且屢屢出現(xiàn)在相關文件和著作中,為教育中的技術倫理構建系統(tǒng)化的框架開始進入議事日程。1994 年,西爾斯和李奇在合寫的專著中開始將芬恩當年所提出的技術倫理條款納入其中,不過只有一頁半的篇幅是討論關于如何解決教育中的技術倫理問題,且最終的定義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倫理字眼。[1]雖然他們承認版權、合理使用以及平等這樣的問題越來越重要,但是對這一主題的探討仍然缺乏深度。同時,由于倫理學研究或應用工作的匱乏,使得這一標志性特征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得到檢驗。盡管長時間以來,教育中的技術倫理標準面臨著成為純粹粉飾的風險,但是等到推出1994 年的定義之后,關于社會責任這樣的倫理問題的討論又使得技術倫理標準恢復生機,同時出現(xiàn)了使倫理標準可行的方法。自此,教育中的技術倫理研究重點已經不是個人的道德行為和必要時的及時糾正,而是已經拓展到了職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強調技術倫理在社會中的道德地位。相關學者認為,社會責任是一種具有內在價值的文化意識以及對基本人權的承諾,技術倫理的社會責任旨在了解教育與社會、文化、政治、性別和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11]不過,由于大多數(shù)開創(chuàng)性的討論仍然是從哲學批判理論的視角來探討這個問題,幾乎沒有將問題與職業(yè)實踐聯(lián)系起來,所以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著手處理道德結果還是讓人感覺難以捉摸,缺乏可操作性。

在2008 年AECT 大會上,大家都在討論了職業(yè)倫理問題,隨后AECT 的定義和術語委員會(The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對“倫理”(ethical)一詞進行專門的討論。[12]1不僅如此,更加詳細的教育中的技術倫理要求還出現(xiàn)在《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The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中。該規(guī)范分為三個部分,即對個體的承諾、對社會的承諾和對職業(yè)的承諾。對個體的承諾明確了教育工作者在學習行為、表達觀點、參與實踐、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媒體選擇、技術應用、學習交流等教學活動中對個體權利的保護;對社會的承諾說明了在履行社會義務過程中每個教育工作者在個人意見與機構意見的區(qū)分、個人利益與機構利益的區(qū)分、服務的公正性,以及環(huán)境的友好性等方面需要達到的要求;對職業(yè)的承諾說明了教育工作者在職業(yè)權利與責任、職業(yè)交往與決策、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職業(yè)資格評價、工作分配與考核,以及行業(yè)法律的維護與遵守等方面需要達到的要求。[13]同時,人類績效技術領域的專業(yè)組織國際績效改進協(xié)會(ISPI)開發(fā)了一項專業(yè)認證,即認證績效技術專家。該認證提出了一個基于績效技術的道德規(guī)范檢測標準,致力于推動領域內符合道德的實踐,進而保護客戶利益和提升領域的可信任度。[14]在教育領域技術倫理的討論從關注準則轉向注重能力的過程中,國際績效改進協(xié)會的認證過程已經開始將重點轉移到經驗基礎上,從而能夠根據理想的、可證明的結果來評估績效。

自此,對于技術倫理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常態(tài)。不過,很明顯,教育中的技術倫理理論構建和應用實踐都處在初級階段,需要逐漸厘清發(fā)展的路徑、策略和愿景,并將所有與技術倫理相關的主題匯聚起來,以便于明確技術倫理的核心關注和努力方向。

二、教育中的技術倫理熱點問題

作為一個處于發(fā)展初期的研究領域,教育中的技術倫理研究框架還沒有成型,這對于有志于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和一線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是很不利的。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帶來諸多有關技術倫理的新問題,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倫理挑戰(zhàn)、在線學習系統(tǒng)的個人信息安全等,需要為此在理論構建和實踐引領上做好準備。按照結果導向的原則,對于在以技術為支撐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改革中涌現(xiàn)的倫理問題,需要逐步厘清其發(fā)展脈絡,明晰其內涵本質,并提出因應之策。

(一)開放教育資源的知識產權問題

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開放教育資源是指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開發(fā)的,允許非商業(yè)目的公開直接使用和改編使用的教育資源。[15]迄今為止,開放教育資源已成為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學生和自學者的公共教育資源,它的目標是通過使用信息技術來使人們擁有平等的機會以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和教育。作為數(shù)字時代教育革新的產物,開放教育資源最本質的特征是開放與共享。一方面,開放教育資源的開放性體現(xiàn)在其所提出的倡議上,即允許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取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開放教育資源的共享性落實為具體的政策措施,而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可謂最具有代表意義。[16]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是由創(chuàng)意共享組織(Creative Commons,CC)發(fā)布,該組織致力于促進作品更加廣泛的傳播、共享和作為他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并以其所提供的許可方式確保理念的實現(xiàn),該組織被視為非贏利性版權運動(The Copyleft Movement)的先鋒,通過提供“版權所有”的替代方式和運用“保留部分權利”的方式來構建更加豐富的公有領域。[17]

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是公共的知識共享許可證,規(guī)定了六種不同開放程度的知識共享許可,可以用于指導使用他人知識的活動,確保所有知識作品都會自動受到版權保護,意味著任何使用他人知識作品的行為都需要得到版權所有者的許可。[18]在促進知識共享與保護知識產權的兩條似乎相悖的道路之間,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搭建了溝通的橋梁和協(xié)調的空間,也開辟了一條合理并切實可行的中間道路,既能促進知識的傳播和使用,也能從法律上保護作者的權利。[19]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的發(fā)布和實施為開放教育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助于創(chuàng)建一個真正自由、開放和健康的開放教育資源環(huán)境。不過,正如聯(lián)合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指出的,許可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為了實現(xiàn)共享和開放的好處必然面臨一定的風險,知識作品的盜取和濫用仍然防不勝防,只有改變文化和慣例才有可能規(guī)避這種風險。[20]

(二)網絡學習的無障礙問題

無障礙網絡學習是指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所有的學習者,包括特殊需要人群(殘障人士、老年人士等),都能自由地、公平地、開放地獲取所需要的學習內容。[21]為了保障無障礙網絡學習順利進行,需要由配套的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來落實。互聯(lián)網協(xié)會的網頁無障礙組織(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主導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包括編輯工具無障礙指南、用戶代理無障礙指南、網頁內容無障礙指南。編輯工具無障礙指南具體說明了什么樣的軟件工具才能幫助網頁設計者設計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內容,還說明了如何讓殘疾人也能使用這些網頁設計軟件。[22]用戶代理無障礙指南(User Ag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UAAG)主要面對從事瀏覽器、媒體播放器和輔助技術開發(fā)的人員,具體說明了如何使用戶代理對殘疾人保持無障礙,尤其是提高訪問網頁內容的無障礙性。[23]網頁內容無障礙指南(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WCAG)是根據各類特殊需要人群在瀏覽網頁內容時的特點而設計的,提出了相對應的技術標準,制定了十四條指導原則,每一條原則都包含序號、綜述、導航鏈接、基本原理與受益人群,檢測點定義(Checkpoint Definition)列表等內容。[24]各國政府部分則主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最典型的是美國政府的信息無障礙法案Section 508 和英國政府的e-GIF。《美國殘疾人康復法案》第508 節(jié)(Section 508)是世界上第一項專門設置無障礙條款的法律,可謂開創(chuàng)了信息無障礙立法工作的先河,作為一部美國聯(lián)邦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所有由政府部門開發(fā)、獲取、維護和使用的信息與通訊技術都必須確保對特殊需要人群的無障礙(Accessible)。[25]英國在推動無障礙上的總體策略是依照e 政府互通性準則(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e-GIF)來實施的。e 政府互通性準則的主要任務是推動政府采用網際網絡與全球信息網領域所制定的開放性標準作為系統(tǒng)的標準,具體包括信息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的制定、跨機構公共信息技術組件的設計與開發(fā)、跨機構最佳實踐的有效推動,以及有關以民眾為中心的在線服務供給。[26]隨著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的逐步升級、完善,無障礙網絡學習得到了更加科學、合理和全面的保障,為包括殘障人士在內所有用戶帶來福音。

(三)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數(shù)字鴻溝問題

身處數(shù)字化的時代,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面臨一個挑戰(zhàn),即如何負責任地、公平地將技術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一方面,我們可以擁有如同科幻小說所描述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沉浸虛擬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機器人正在與他們進行頻繁的互動;另一方面,在邊遠落后地區(qū),陳舊的教室依然存在,這里沒有設備、沒有網絡,粉筆和黑板占據著主導地位。相信每個人都會同意,獲取技術對于學生取得優(yōu)秀學業(yè)成績和為應對日益由技術驅動的世界至關重要。然而,我們當前的基礎設施是不平等的。

首先,由于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落后地區(qū)的學校面臨艱難的財務決策,無法建設符合教育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要求的基礎設施。正規(guī)教育中的數(shù)字鴻溝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但可以通過大規(guī)模的學校援助和技術支持計劃來解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缺乏特定類型的資源,并且由于存在長期的和巨大的差距而無法進行任何及時的補救。隨著21 世紀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廣大邊遠和落后地區(qū)面臨嚴重數(shù)字鴻溝問題。為此,教育部于2003 年開始在全國啟動“農遠工程”,目的是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提升薄弱地區(qū)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截至2007 年,“農遠工程”讓農村36 萬所中小學受益,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始進入農村學校課堂,大大縮小了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義務教育教學水平差距。[27]

其次,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同樣帶來了不平等,無論從設備購買,還是從因特網接入,來自貧窮家庭的學生獲取教育資源的機會在數(shù)字時代反而大大降低了。這種情況就需要當?shù)厣鐓^(qū)的介入,學生及其家人可能不知道許多社區(qū)組織提供免費的Internet 訪問,公共圖書館長期以來一直向顧客提供這項服務。作為美國政府最大的教育技術項目,“電子費率”(E-rate)項目在消弭數(shù)字鴻溝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它能幫助學校和圖書館獲得負擔得起的寬帶。當E-rate 于1996 年啟動時,全國中小學教室中只有14%可以訪問互聯(lián)網,而如今幾乎所有學校和圖書館都可以訪問互聯(lián)網。[28]

最后,盡管經濟問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加以解決,但不同地區(qū)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差距則很難彌補。例如,即使一棟教學樓內有足夠的信息技術設備,并且整個大樓內都有高速互聯(lián)網可用,許多教師仍然缺乏使用經驗,或者缺乏意愿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來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體驗。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教師,為他們提供專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條件,但需要以一種有意義的和可持續(xù)的方式來推進。解決此類挑戰(zhàn)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這并非不可能。2012 年中國啟動的“教學點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是一項惠民工程,通過配備數(shù)字教育資源接收與播放設備,傳送優(yōu)質數(shù)字教育資源,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使得邊遠貧困地區(qū)的教學點能夠有能力開設國家規(guī)定課程,進而切實提高教學點的教學質量。[29]

(四)數(shù)字化學習中的安全性與私密性問題

作為數(shù)字土著的一代,如今的學生都在參與著科技發(fā)展的每一步。無論是日常的課堂教學,傾向于采用在線方式提交家庭作業(yè)和活動成果,還是課后的家校溝通,運用基于云端的協(xié)作平臺進行互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信息技術已經無處不在,教育環(huán)境已經演變?yōu)榧夹g環(huán)境。不過,在此過程中安全問題和隱私保護問題開始凸顯,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例如,不受監(jiān)管的在線學習平臺和軟件進行不必要的數(shù)據收集,導致學生個人信息被盜取和濫用;手機APP 向用戶推送各種不良信息,引誘從事違法亂紀行為,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社交軟件的廣泛使用讓學生完全暴露在魚龍混雜的虛擬環(huán)境之中,敲詐、勒索、偷竊、暴力威脅等各種針對學生的犯罪行為層出不窮,而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加劇了這種形勢。盡管我國有關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新增了限制收集使用未成年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已有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將進行相應的修訂,但要制定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尚需時日,而要真正付諸實施則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和政策推動。

相比而言,作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發(fā)源地的美國,在面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教育應用時做好了比較充分的法律和政策準備,已經至少頒布了三項法律來保護學生的隱私和數(shù)據安全,分別是《家庭教育權和隱私權法案》(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F(xiàn)ERPA)[30],《兒童在線隱私權保護法案》(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COPPA)[31]和《兒童互聯(lián)網保護法案》(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CIPA)。以2000 年制定實施的CIPA 為例,該法案針對學校和圖書館提出兩個明確的要求:第一,相關的互聯(lián)網安全政策必須包括監(jiān)視未成年人的在線活動;第二,根據《21 世紀保護兒童法》的要求,必須向未成年人提供有關適當?shù)脑诰€行為的教育,包括在社交網站和聊天室中與其他人進行互動,以及網絡欺凌的意識和反應。同時,受CIPA 約束的學校和圖書館必須采用措施來禁止以下行為的發(fā)生:未成年人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獲取不適當?shù)男畔?;使用電子通信時無法確保未成年人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未經授權的訪問,包括所謂的“黑客攻擊”,以及未成年人在線上的其他非法活動;未經授權地披露,使用和傳播有關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沒有限制未成年人接觸對他們有害的材料。[32]在采取此互聯(lián)網安全政策之前,學校和圖書館必須提供合理的通知,并至少舉行一次公開聽證會或會議以聽取公眾意見。2008 年,聯(lián)邦政府通過了《21 世紀保護兒童法案》(Protecting Children in the 21st Century Act),對CIPA 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即學校和圖書館必須證明正在教育未成年人采取適當?shù)脑诰€行為,包括在社交網站或聊天室與其他人的互動,對于網絡欺凌的察覺和意識,以及做出相應的自我保護響應等方面。[33]不過,該法案并未規(guī)定開展相關教育的形式,但可以理解為某種形式的定期培訓、課程教學或在線行為教育計劃,學校可以當?shù)貙嶋H情況來確定開展相關教育的頻率,并保留詳細充分的證明材料。

(五)人工智能教育面臨的倫理困境問題

人工智能的倫理學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許多國家正在考慮通過倫理、監(jiān)管和立法的方式來確保人工智能被用于造福人類。學校系統(tǒng)與人工智能的接觸方式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更廣泛的公共教育,這些教育可以形成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信任。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一個主要倫理問題是,如果出了問題,誰將承擔最終責任。澄清人工智能系統(tǒng)中所反映的規(guī)范、價值觀和假設,而不是將其排除或同質化,這符合我們的倫理利益,因為這能夠增強人類的潛力、創(chuàng)造力和福祉。嵌入在人工智能教育系統(tǒng)中的算法推理和試圖影響一個人情緒狀態(tài)的情感計算應用,引起了人們對尊重人類基于充分信息做出自己選擇的權利的關注,而機器學習產生的“深層假象”(deep fakes)的激增,即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極端化應用也給數(shù)字素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的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進行教學和看護的效果尚不明確,特別是對兒童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制定監(jiān)管框架。

國家層面對于人工智能倫理的關注至關重要,這關系到相關要求和準則能否真正得到有效的落實,能否真正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發(fā)揮指引和規(guī)范作用。2017 年,英國上議院發(fā)布報告《人工智能在英國:準備充分、樂意為之,還是能力爆棚?》。對于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關系,該報告認為除了要加強對人工智能的學習和研究、豐富人工智能課程之外,還需要避免因此而忽視藝術和人文學科的內容、忽視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由此導致的生理、心理和信息安全問題。報告還指出,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面臨一些倫理雷區(qū),出現(xiàn)了不少缺乏道德操守的行為,這對于人工智能的健康發(fā)展是不利的,需要公共管理部門、民間社會組織、私營機構共同努力來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34]2018 年,澳大利亞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道德和人工智能框架”,致力于為教師、學校領導和決策者提供一種通過倫理事件進行思考的綜合方法。該框架由四個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人權、倫理原則、學習和面向公眾的人工智能設計、實施與管理。第一部分規(guī)定了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應符合人權,這需要遵守參與、問責、不歧視和支持這些原則的法律框架等原則。第二部分規(guī)定了在倫理上和安全上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必須遵守誠信、公正、仁慈、尊重等原則。第三部分強調了學習人工智能,運用人工智能和在人工智能世界生存的能力。第四部分提出了人工智能倫理的五大支柱——意識、可解釋性、公平性、透明度和責任感,鼓勵人們就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提出關鍵性問題,以確保該技術用于提高學習、增加公平性,并促進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福祉。[35]

三、教育中的技術倫理因應之策

進入21 世紀以來,以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lián)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正在不斷前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已經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教育并未缺席這場史無前例的偉大革命。當然,技術始終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教育帶來深刻變化的同時,也帶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倫理問題至關重要。一系列與技術倫理相關的話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未來,教育中潛在的技術倫理問題很可能會更加復雜。當前,將內容和知識作為一種全球公共產品的運動正在成倍地擴大教育的準入和開放,這一過程將帶來許多倫理問題、道德窘況和尚未考慮的挑戰(zhàn)。盡管我們已經開始對技術等同于進步表示懷疑和憂慮,但各種由技術引發(fā)的創(chuàng)新確實為我們的教育提供了許多積極的機會。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平衡的方式,既能發(fā)揮技術在教育革新中的偉大作用,又要將技術的力量關進制度和規(guī)范的“籠子”里,所以制訂相關技術倫理行動準則是非常必要的。為此,當政府、公司、組織、技術人員、政治家、教師、教育工作者或公民基于教育目的使用技術做出任何決定時,需要遵循以下行動準則。

第一,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接受有關負責任、安全和有道德地使用技術的教育,能夠對技術倫理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對于直接參與到教育事業(yè)的專業(yè)人士,更應該進行嚴格和規(guī)范的科學技術培訓,使其不僅具備最佳的數(shù)字素養(yǎng),而且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將倫理層面的考量納入每個人的職能和責任中。對于那些在數(shù)字時代被排斥在外的弱勢社會群體,同樣必須根據他們的需要、興趣、能力、技能進行高質量的技術教育和倫理培訓。科學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指數(shù)級增長帶來了一系列發(fā)展中的道德考量,幫助所有利益相關者意識到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作為公民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具反思性和警惕性,減少為便利和數(shù)字放縱而放棄法律和倫理約束的意愿。

第二,教育中的技術應用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技術倫理存在于價值觀、與價值觀同行,并且來自于價值觀。如果在所有的教育活動中沒有明確體現(xiàn)價值觀,那么有關負責任、安全和有道德地使用技術的教育是不可行的。只有在每一個兒童、青少年,青年中建立個人和集體的價值觀,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倫理上成熟的社會,并且這種價值觀培訓應該擴展到所有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因此,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技術倫理必須融入到所有教育環(huán)境:制定旨在確保學校教科書質量的具體倫理準則;讓教師和教育專家參與到數(shù)字教育產品的開發(fā)過程中來,避免技術人員“閉門造車”;修訂教師培訓方案,確保其中包括積極使用科學技術;明確界定科學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范圍和使用規(guī)范,確保學生免受濫用技術的傷害;確保學校教育促進對隱私概念和個人數(shù)據保護的認識與思考。

第三,技術應該適當?shù)貞茫髦堑睾妥鹬氐兀?,而非僅僅應用于教育領域。技術的力量和潛力必須被人類的力量和潛力所超越和控制,而倫理的選擇也必須由人、社區(qū)、政府、公司、大學和社會來做出。確保技術不僅適用于教育,而且能夠被理解和負責任地使用??茖W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適當使用應符合可持續(xù)性、合理消耗、尊重他人權利、滿足基本需要(包括教育、通信和社會參與),以及個人和集體福祉的標準。任何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不適當或有害的教育使用、管理或開發(fā),如果當下或將來對人們產生負面影響,都應予以拒絕。我們有集體責任確保既能從各種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中獲得利益,也能以平衡的方式消除和控制其消極用途和濫用,而教育工作者將在引導全體民眾適當利用這些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發(fā)揮關鍵性的作用。

第四,個人和集體的承諾決定了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負責任和規(guī)范性使用。這一承諾基于價值觀和責任,要求了解每個人使用技術和采取行動的后果,并且當一個人或集體系統(tǒng)地對技術的選擇和使用作出決定時,能夠針對技術的選擇、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結果做出明確的回答。首先,綜合全球觀點、最佳做法和在數(shù)字技術的倫理使用方面吸取的經驗教訓,使之符合學校環(huán)境和整個社會的文化、社會和倫理規(guī)范。其次,有必要促進采用和使用倫理環(huán)境連續(xù)體(ECC),以促進當?shù)亟逃ぷ髡摺⑸倘?、社區(qū)專業(yè)人員、父母和政府領導人就所有潛在倫理問題進行對話并做出承諾。再次,制定和分發(fā)一套關于使用科學技術的行為守則或技術倫理規(guī)范,并將其推廣到所有與教育相關的社會各個領域。最后,在公共對話、教育政策制定和政府監(jiān)督中,提出調整和應用有關技術倫理的建議。

猜你喜歡
教育領域倫理人工智能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數(shù)讀人工智能
基于文獻計量的數(shù)據素養(yǎng)及其教育領域研究態(tài)勢分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華語科幻電影中的“倫理性”想象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師交流、民辦教育深化綜合改革
芒康县| 汾西县| 乐陵市| 延川县| 洱源县| 武胜县| 盐城市| 石河子市| 巫溪县| 济南市| 保定市| 沾化县| 彭州市| 清徐县| 荣昌县| 施甸县| 翼城县| 塔河县| 沭阳县| 济宁市| 大埔县| 聊城市| 利辛县| 上高县| 天等县| 平南县| 甘泉县| 佛冈县| 漠河县| 留坝县| 陆川县| 通化县| 康定县| 阿拉善右旗| 上虞市| 资中县| 宁阳县| 华蓥市| 金昌市| 镇宁|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