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真一
(團結出版社,北京 100006)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上承四十年改革開放之春風化雨遍灑神州的偉大時代,下啟 “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我們的時代精神是創(chuàng)新,時時作新民,一心向外求,我們的時代文化表現(xiàn)為革故鼎新、吐故納新,不斷推陳出新,甚而改弦更張,另辟蹊徑?,F(xiàn)今,新出版物以每年數(shù)十萬種的速度增長,新詞匯紛至沓來,“給力”“博客”“佛系”;還有一些詞的假借,比如“女神”“水軍”“草根”“油膩”“余額不足”等等。我們的閱讀方式也從紙質閱讀多元化為電子閱讀、智能聽書、音頻視頻等等,內容初分為文學、童書、教育、人文社科、經管、科技、生活、藝術等等,每一大類下又再細化為若干小類。讀書早已不再是士大夫階層形而上的專屬,而是滲透在普羅大眾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的方方面面。思想碎片化、閱讀快餐化、內容淺表化、形式多樣化、語言通俗化……
面對這樣一個知識爆炸、信息海量、技術迭代更新的時代,不免惶惑,無所適從,微信、微博、小視頻取代了通俗書的市場,一般的知識有了網絡的助力,一瞬間獲得,那么讀者還需要什么樣的書?閱讀紙質書還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有別于其他媒介的不同體驗呢?我們究竟該怎樣做出版?為讀者找出適合他們的好書?我想結合近幾年文史領域的大眾學術書談一點淺見。
泛而言之,學術圖書分兩個層面,一種是學術性比較強的,比較小眾的,讀者群也比較固定,一般指各個領域的專業(yè)類圖書,很難向外拓展。當年錢鐘書先生著《談藝錄》,自謂“雖賞析之作,而實憂患之書也”,我想能完全體味出這“憂患”二字的,恐怕海內屈指可數(shù)。以此來看,這樣的書就只能屬于殿堂級的學術研究范疇,需要很深的學術積累,門檻比較高,不太適合普羅大眾。另一種則是有一定的學術含量,但探討的又不是非常精深的學術問題,易于為大眾讀者所接受。近年來,這類大眾學術圖書的出版更趨多元,比如:閆崇年的《故宮六百年》《正說清朝十二帝》《易中天品三國》《耶路撒冷三千年》《中國簡史》《世界簡史》,黃仁宇的大歷史系列,等等,都屬于這一類。
這部分讀者也比十年、二十年前更加理性,更向深閱讀邁進了,他們不再滿足于只簡單地看個熱鬧、或者獵奇性地讀幾個故事而已,在這基礎上他們更加需要深入地思考一些通識上的問題,或者可以說是形而上的范疇。為這部分讀者找好書,就是我做大眾學術出版的初衷。
孔夫子說過:“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雹佟墩撜Z?八佾》。這是孔子的文化追求,是大雅文化?!段男牡颀垺返膭③囊舱f過:“憑軾以倚雅頌,懸轡而馭楚篇?!雹凇段男牡颀?辨騷》。這是劉勰對雅頌和楚辭的篤論,我們曾有那么輝煌的文化,繼承并發(fā)揚是后輩文化人的使命,也是責任。而學術類著作最能光大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出版人也是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當今的網絡時代是個泛閱讀、快閱讀、短閱讀的時代,一切都趨向于快餐化、扁平化、普及化,淺嘗輒止,難以深入進去,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們掌握和學習的知識片面化、碎片化、斷斷續(xù)續(xù)不完整,所以,我們更需要深閱讀、慢閱讀、長閱讀,時而不時地也放緩我們生活的節(jié)奏和步調。我們更需要學術書,這是全民閱讀力提升的關鍵。今天這個時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一日千里,每個人都被裹挾其中,不由自主地跟著飛速旋轉,很難安安靜靜地讀讀書,需要查什么,上上網,似乎什么都可以瞬間解決,部分淺表化閱讀的內容基本被網絡閱讀替代,這種泛觀瀏覽、一目十行的習慣一經形成,很容易代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今,人們越來越浮躁,迷于形式,不求慎解,這種有量無質的瀏覽,越來越使人流于浮淺、庸俗、人云亦云,慢慢喪失了深入思考的能力,其為害不淺,必須加以匡正。說到這里,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清末秀才壽鏡吾的子孫將“三味”解為“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庇忠徽f,古語有云:“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边@稻粱有點兒體會,肴饌似也差強,唯這醯醢如墜云霧,看來總是所知所讀太少的緣故。所以“讀書滋味長”,要品出這“稻粱”、“肴饌”、“醯醢”諸般滋味,尚須努力。我們提倡深閱讀,就是提倡雅文化,就是要博學、審問、慎思,這樣才能明辨,篤行。
大眾學術作品就是要面向大眾,服務大眾,“它首先應該是學術實踐和思想思考的產物,是學術力與思想力的有機統(tǒng)一,應該是真實、嚴肅,充滿正能量,具有感染力的東西。其次,它的服務對象是人民大眾。這就需要它的形式、文字等要生動活潑,內容、邏輯等要深入淺出,而不是語言詰詘聱牙,內容抽象艱深而令人難懂難學。我們所倡導的民族的、大眾的、向善的文化,應該成為我們學人在日常工作中堅持的目標與奮進的方向”③馬平安:《走向大一統(tǒng)?序》,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年。。
如蔣勛的系列著作《美的沉思》《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紅樓夢》《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勛談東方美學》等等。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語言是平易而唯美的,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一起來試讀一段,感受一下。
我們先來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別注意“爐香靜逐游絲轉”這樣的句子。我們前面曾經提到,宋代在開始有一個靜下來的心情以后,會去靜觀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爐里燃一點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爐上面的孔會冒出細細的煙來,這就是“爐香”。“靜逐”是說因為非常安靜,也沒有風吹,所以煙慢慢慢慢地繞,如一道游絲般在轉。這個場面,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詩人坐在書房里面對著香爐觀察到的。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印證,唐代的很多東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須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為政治的相對安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使得人們可以很安靜地去看一些幾乎是無謂的小事件。我現(xiàn)在用“無謂”這兩個字,是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爐香靜逐游絲轉”這一句,好像是一個沒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個人生的意義上,不代表任何東西??墒撬械臒o謂和無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據(jù)了蠻重要的時間。我們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義,有些時候是屬于靜下來的時刻,以及休閑的時刻。①蔣勛:《蔣勛說宋詞》,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這樣的語言,豐富、細膩而有激情,有幽思,有張揚,有繁華過后的悵惘,引領人們回到真實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構筑私人的想像空間。大眾學術書的語言能寫到這種程度,應該可以算作上品了。說到這里我們再來對比讀一下錢鐘書先生的《談藝錄》:
余雅喜談藝,與并世才彥之有同好者,稍得上下其議論。二十八年夏,自滇歸滬小住。友人冒景璠,吾黨言詩有癖者也,督余撰詩話。曰:“咳唾隨風拋擲可惜也?!庇囝H技癢。因思年來論詩文專篇,既多刊布,將匯成一集。即以詩話為外篇,與之表里經緯也可。比來湘西窮山中,悄焉寡侶,殊多暇日。興會之來,輒寫數(shù)則自遣,不復詮次。昔人論文說詩之作,多冠以齋室之美名,以志撰述之得地。賞奇樂志,兩美能并。余身丁劫亂,賦命不辰。國破堪依,家亡靡托。迷方著處,賃屋以居。先人敝廬,故家喬木,皆如意園神樓,望而莫接。少陵所謂:“我生無根蒂,配爾亦茫?!保繛楦袗?。因徑攘徐禎卿書名,不加標別。非不加也,無可加者。亦以見化鶴空歸,瞻烏爰止,蘭真無土,桂不留人。立錐之地,蓋頭之茅,皆非吾有。知者識言外有哀江南在,而非自比“昭代嬋娟子”也。②錢鐘書:《談藝錄?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
一篇小序,文雅工整,寄興遙深,余音繞梁,隱語典故,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不著斧鑿之痕,誠然斫輪老手。但是這樣的語言風格及其背后豐富的內涵如果作為大眾學術書來讀,不免令人望洋興嘆,不知所云,如墜霧中。所以他只能是殿堂級的學術,屬于小眾,難以惠及普羅大眾。
學術研究雖然是系統(tǒng)的、專門的屬于各學科領域的專業(yè)探索工作,學術出版物專業(yè)、嚴謹、深刻、規(guī)范、精準,然而大眾學術出版物并非高高在上,他在表現(xiàn)形式上要求比較平易,更加傾向于“平民化”“通俗化”,包括通俗而吸引人的書名和各章節(jié)標題等,既要保持獨到的學術觀點和學術價值,又要在內容文字的打磨上深入淺出、活潑有趣,拉近學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比如黃仁宇的大歷史系列著作:《中國大歷史》《黃河青山》《放寬歷史的視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現(xiàn)代中國的歷程》《萬歷十五年》《關系千萬重》等等,就以其獨到的“大歷史”的研究方法及平易高超的寫作技巧,獲得很多大眾讀者的認可。雖然他這一系列的書名都很深刻,看起來也很恢宏,但是內容并不很精深,是深入而淺出的。反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單單看書名,像一部傳記而已,陳先生何以花費十年功夫,“然脂暝寫費搜尋”?在此書的“緣起”部分我們可以讀到他的苦心孤詣:
披尋錢柳之篇什于殘缺毀禁之余,往往窺見其孤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fā)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①陳寅?。骸读缡莿e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
因錢柳之詩以發(fā)見明末清初數(shù)十年間興廢盛衰之大關鍵,這是標準的傳統(tǒng)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其內容及研究以小見大,盡其精微、艱深,在嚴肅的學術書中也算陽春白雪,知音了了。
大眾學術出版物形態(tài)可以多元化、通俗化,不代表作者可以通俗化,最好是某一領域的學者、研究者,一些網絡作者顯然不屬于這一范疇,他們在某一領域沒有深厚的積累,往往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甚至一些觀點與考據(jù)與主流學術相背,錯誤時現(xiàn),硬傷不少,使讀者誤入歧途,也為后期編輯審稿帶來諸多隱患,這是選擇作者的時候切切要把握的要義,因為目前市場上還是充斥著很多這樣的書籍和相關的作者,這就需要我們本著為讀者負責的高度責任心擦亮眼睛,仔細甄別。近些年流行的一些大家小書之類的產品很符合大眾學術書的內涵,這套書的作者都是“大家”,王國維、胡適、周有光、陸宗達、王力、顧頡剛、梁啟超、魯迅、沈從文等等,在某一領域卓有建樹,他們寫給普通讀者的作品,以啟迪為宗旨,是入門之必備,不求多么精深,但務平實而準確,這樣的作者最是大眾學術出版應該首要約稿的對象。
不同于其他普通出版物,學術閱讀屬于深度閱讀,往往會反復閱讀,這就要求出版者對于書的品質也要精益求精,不唯內容上要精品化,編輯校對也要精品化,要精心打磨,努力提升作品的內容價值和形式價值,裝幀設計和印制也要精品化,并兼顧大眾的審美趣味,提升閱讀品味和審美體驗感。大眾學術出版物的精品化不僅可以滿足讀者的“深閱讀”的需求,還能滿足一部分讀者藏書的高端需求,可謂一舉多得。
大眾學術出版物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小眾產品,他是接通學術殿堂與江湖、使高深的學術思想得以走出象牙塔而能經世致用的橋梁,因此,探索大眾學術出版的多元化、通俗化、精品化就是我們作為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我們要為傳播優(yōu)秀文化而不懈努力,把更多有品、有用、有含金量的學術出版物介紹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