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波 耿殿磊
摘要: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從教育政策、外語學科屬性和外語教育現(xiàn)實需求三方面分析了實施外語課程思政的理據(jù)。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提出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五條路徑:1)創(chuàng)建校院兩級組織保障體系;2)按課程分類挖掘思政教學內容;3)融課程思政于外語課堂教學全過程;4)提升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5)健全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評估機制。
關鍵詞:
外語課程思政; 理據(jù); 路徑
中圖分類號: A 811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895X(2021)04-0315-0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4.003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key strategy for nurturing a virtuous younger generation in China.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due reasons for integra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three aspects:educational policy,nature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and practical need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It puts forward fiv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virtuous talents:1) creating an organizational supporting system of at the two levels of university and schools;2) implemen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per differences in four types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3) integra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4) enhanc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etence on the par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5)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asons; measures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對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未來起著關鍵的作用,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程是保證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課程思政是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途徑。文秋芳[1]認為,外語課程思政是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方面,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致力于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揮積極作用。為推進高校外語界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本文擬分析實施外語課程思政的理據(jù),并以武漢科技大學的探索實踐為例探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以期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
一、實施外語課程思政的理據(jù)
(一)教育政策
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是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基礎工程。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性文件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2017年12月,教育部頒發(f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大力推廣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tǒng)一”。2018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明確要求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思政。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過程中,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2020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以下簡稱《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南》)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提出了明確的素質要求:“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yǎng)”。蔣洪新[3]指出,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育改革的根本。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也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徐錦芬[4]認為,從思政教學角度來看,“恰當有效地使用英語”不能僅限于詞匯、語法或者語言的整體使用合乎特定社會規(guī)范和文化,還需強調語言的使用合乎道德。
從上述宏觀政策層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外語課程思政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也是外語教育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實踐[5]。
(二)外語學科屬性
語言與思想緊密相聯(lián)。 馬克思[6]認為:“意識形態(tài)(思想) 注定要受語言這樣的‘物質’的‘糾纏’,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闭Z言教學是一種與文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關聯(lián)的社會、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政治行為[7]。任何話語都具有價值取向,表達或內含一定的價值標準[8]。Stibbe[9]從生態(tài)哲學觀角度區(qū)分了“破壞性話語”(destructive discourse)“有益性話語”(beneficial discourse)和“中性話語”(ambivalent dis-course)。
因此,外語教師要善于從學科視角挖掘語言背后隱含的價值標準,甄別這些價值反映的是何種價值、誰的價值,是破壞性話語、有益性話語還是中性話語,以便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進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指引下,培養(yǎng)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互鑒發(fā)展。
(三)外語教育現(xiàn)實需求
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守好意識形態(tài)陣地。楊金才[10]認為,“就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而言,我們面對的是國外的意識形態(tài)和西方的主流話語,其文化價值觀滲透在語言的背后”。在外語教育中,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面臨外來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潛在的侵蝕風險,“外語熱”可能引發(fā)母語危機與文化安全。因此,在外語教育中,我們應當正確地認識西方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精髓,樹立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核心價值觀的安全觀,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外語課堂,加強價值觀教育。
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日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此,外語教育肩負著一個新的使命,即賦予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然而,外語教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教材內容主要來源于英語國家,教師課堂授課的重點也大都放在英語文化上,教學中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因此,在外語教育教學中,我們需要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把中國文化作為外語課程思政的基點,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二、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
(一)創(chuàng)建校院兩級組織保障體系
開展思政課程建設,高校首先必須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在學校層面,武漢科技大學發(fā)揮體制機制優(yōu)勢,成立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形成了黨委統(tǒng)一領導,教務處、研究生院、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黨委教師工作部、宣傳部多部門齊抓共管、院系落實推進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壓緊壓實各教學單位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責任,激發(fā)全體任課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體活力。
在學院層面,外國語學院成立了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成員由院長、書記、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系部主任、支部書記組成。該中心對學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做出總體設計,規(guī)劃指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分黨委充分發(fā)揮基層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將黨支部的支部生活與課程思政建設結合起來,組織黨員進行與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理論學習,確實提高支部黨員的課程思政理論水平。同時,充分發(fā)揮學院團委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主流價值觀在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中保駕護航。
為從制度層面確保課程思政的全面實施,學校、學院都出臺了課程思政相關文件,比如:關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辦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五個思政”實施辦法等。學校、學院將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與評先推優(yōu)、職稱評審掛鉤,有力地提高了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按課程分類挖掘思政教學內容
外國語學院將所有課程分為四類,根據(jù)課程類別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
(1)公共基礎類課程。此類課程分為公共必修課程和通識選修課程。公共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第二外語等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包括提升學生知識素養(yǎng)、道德品質與身心素質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針對全校非英語專業(yè)開設的“大學英語”是一門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不僅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而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外國語學院針對全校學生開設了京劇藝術欣賞、西方禮儀文化、西方文學與文化經典之旅、希臘羅馬神話選讀、電影101、跨文化交際等二十多門公共選修課。
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側重點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2)專業(yè)核心課程。此類課程是體現(xiàn)外語專業(yè)人文屬性和專業(yè)特質的課程?!队⒄Z類專業(yè)教學指南》對專業(yè)核心課程描述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改變傳統(tǒng)以語言技能為驅動的理念,強調將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與人文知識傳授緊密結合。其二,注重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其三,突出核心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11]。專業(yè)核心課程是外語各專業(y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主體課堂,教師在專業(yè)核心課程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yè)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明的發(fā)展歷程,運用所學知識理性分析外國文明,并對外國文明和中華文明進行比較分析,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邏輯思辨能力;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下面以“美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中國文化概要”兩門課程為例,說明不同課程承載不同的思政內容側重點。
文學教學無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品的移情作用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人和社會的普遍性問題。在“美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課程中,任課老師要求學生用跨文化視角反觀本土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思考和評判外來文化,從而培養(yǎng)思辨性思維。學生分組完成相關認知任務、價值塑造任務,實現(xiàn)“一課一得,一課一德”,通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中國文化概要”課程旨在使學生對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優(yōu)秀的文學傳統(tǒng)有深入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豪和熱愛,擴展文化視野,豐富文化內涵。本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用英語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3)專業(yè)方向課程?!队⒄Z類專業(yè)教學指南》強調跨學科、跨文化知識建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使學生形成外語學科和職業(yè)領域的相關知識體系和國際視野的外語專業(yè)人才。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設置了英語教育、商務英語兩個方向。在專業(yè)方向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中,我們從學科方向或行業(yè)特色入手,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了解英語教育、商務英語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了解英語教育的規(guī)律和現(xiàn)狀、了解國際商務話語實踐共同體的規(guī)則和慣例。
(4)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該類包括專業(yè)實踐課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社會實踐、國際交流、畢業(yè)論文(設計)等。
英語類專業(yè)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筆譯、口譯、商務實訓實踐等。這些課程的思政重點在于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诠P譯實踐通過思政教育保證學生不僅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更應注意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強烈的愛國熱情,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聲譽;同時還引導學生及時掌握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認真分析和準確把握政治熱點問題,傳播好中國聲音,并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使命感,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商務實踐中的思政教育注重引導學生遵守商業(yè)道德,在商務實訓中引導其分析國際商務案例,特別是針對中興、華為、TikTok、滴滴等中國企業(yè)在國際上的境遇,探索合理的解決方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挑戰(zhàn)杯等各種賽事為依托,讓學生“敢闖會創(chuàng)”,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社會實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民情和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學院圍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社會需求制定社會實踐計劃,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國際交流活動旨在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能力。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我們培養(yǎng)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畢業(yè)論文環(huán)節(jié)的思政教育體現(xiàn)在:論文選題具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加強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誠信教育。
學院教師團隊根據(jù)不同類型課程特點挖掘其不同的思政側重點進行課程設計,例如:1)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導向的“高級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2)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中西文化對比”教學設計;3)基于“制度自信”的“英語國家概況”教學設計;4)基于“文化自信”的“典籍翻譯”教學設計;5)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美國文學選讀”教學設計;6)基于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外語實踐類課程教學設計。
(三)融課程思政于外語課堂教學全過程
外語教師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教師根據(jù)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總目標,按照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大綱中的育人規(guī)定,重新認識和梳理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教法等,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進行系統(tǒng)化、再造性的設計和實踐,貫穿于課前預習、課程教案、課堂教學、教學研討、課后作業(yè)、學生自主學習、實習實訓等外語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中注意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基因式的融合,而不是僵硬地把教學內容講完后,再單獨劃出時間進行思政說教。
創(chuàng)新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方法。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學習、互動交流,有效地推動課程思政入耳、入腦、入心。在英語聽力課程中,每單元都有大量的新聞聽力訓練,課堂上常就同一新聞事件,如:新冠疫情、“一帶一路”建設等,選取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的英文報道,讓學生聽后進行討論,讓其理解意識形態(tài)如何影響新聞報道,幫助其學會從客觀、科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提升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勝任力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我們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勝任力。
(1)優(yōu)化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訓。依托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等,將課程思政納入外語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中。培訓模式從“傳遞接受”的傳統(tǒng)模式走向“互動生成”的創(chuàng)新模式,讓教師在充分參與、互動、體驗、實踐與反思中建構新知識,通過提高培訓的精準性和遷移性,調動教師參與培訓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實踐智慧。
(2)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我們以系、部、教研室為單位,積極開展外語課程思政教學集體備課。同時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老師為我院老師做專題講座,提高外語教師的思政理解力。在教學過程中,同一課程的老師組成團隊,共建課程思政資源,觀摩團隊教師的外語課程思政授課,通過討論,進一步完善教案,提高教學能力。
(3)弘揚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先進表率作用。 在學院內部挑選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教學能力精湛、教書育人水平高超、能夠把思政元素與外語課程有機融合的優(yōu)秀教師,經過培訓和集體教研,將其課程建設成校級、省級外語類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再逐步推廣至全院各類課程。這些優(yōu)秀教師在外語課程思政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4)支持外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作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及其教學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因此,把教學問題作為科研課題加以深入探究,再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有助于把科研優(yōu)勢轉化為教學優(yōu)勢、實現(xiàn)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在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我們 “以教學為本,實現(xiàn)科研興教”。
(五)健全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評估機制
我們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效果四個方面綜合評價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教學目標方面,考查是否根據(jù)教學大綱從知識、技能、價值觀引領三方面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是否以專業(yè)知識為載體,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課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實現(xiàn)最大化。在教學內容方面,是否應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融入愛國情懷、法制意識、規(guī)則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要素,激發(fā)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實現(xiàn)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教學策略與方法方面,要求根據(jù)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內容有效的融合;遵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各知識點的教學過程結構類型與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配套,教學過程結構自然流暢,組織合理。在教學效果方面,通過多種形式考察學生是否把價值塑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案例——以英語專業(yè)聽力課程為例
英語聽力課程是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武漢科技大學使用的教材為施心遠主編的《聽力教程》(第三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課程團隊將該教
程4冊書每一單元根據(jù)學院新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往年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形成了課程思政教案。英語聽力(二)Unit 1課程思政教案(見表1)顯示,課程思政貫穿在教學目標設置、思政教學重點設置、課前任務、課堂教學、課后任務等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之中,做到全過程育人。
四、結束語
外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也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外語教師要積極投身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自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確保高校外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努力培養(yǎng)具備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跨文化交際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蔣洪新.推動構建中國特色英語類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南》的研制與思考[J].外語界,2019(5):2-7.
[4] 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18-24.
[5] 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6]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 WIDODO H P,CANH L V,PERFECTO M R G,et al.Situating Moral and Cultural Values in ELT Materials:The Southeast Asian Context[M].Cham:Springer,2018.
[8] 黃國文.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中國外語,2020(5):21-29.
[9] STIBBE 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London:Routledge,2015.
[10] 楊金才.外語教育“課程思政”之我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0(4):48-51.
[11] 曾艷鈺.《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指南》解讀[J].外語界,2019(6):2-8.
(編輯: 程愛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