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經(jīng)律異相》異文考正

2021-12-25 03:45:40劉曉興
關(guān)鍵詞:梵志普寧異文

劉曉興

(南京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作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佛教類書,乃至現(xiàn)存最早的類書,《經(jīng)律異相》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有大量學者對此書進行了整理、研究。董志翹、劉曉興等校注的《經(jīng)律異相校注》[1]廣泛搜集了現(xiàn)存的眾多《經(jīng)律異相》版本,甚至包括三種日本古寫經(jīng),并對其中的部分異文進行了考辨。這對于《經(jīng)律異相》的文本整理及以此書為材料的相關(guān)研究有重要意義。但受篇幅、體例所限,《經(jīng)律異相校注》內(nèi)仍有大量異文未及梳理。在該書基礎(chǔ)上,結(jié)合《經(jīng)律異相》所引原譯經(jīng)、相關(guān)異文的詞義、相關(guān)詞語的使用時代,我們對其中的部分異文進行了考辨。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異文之間是正俗字關(guān)系或同義詞關(guān)系,異文皆適用于《經(jīng)律異相》,難以判定何者為《經(jīng)律異相》所用原字、原詞。對于此類異文,本文不做討論。

一 因文字訛誤而形成的異文

在漢字中存在大量字形相近的字,抄寫、雕刻時若不注意便會造成文字訛混。在《經(jīng)律異相》的異文中,亦有大量形訛字。

清藏作“爟?nèi)弧?。《說文》“火部”指出:“爟”“取火于日官名,舉火曰爟。《周禮》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瘡幕痣q聲”[2]。此義與《經(jīng)律異相》的語境明顯不合,當為訛字。

七寺、金剛寺、興圣寺作“爠”。天治本《新撰字鏡》卷一“火部”指出:“爠:以照反。光也,明也,照也,示也。曜、耀二字同。”可見,“爠”當為“曜、耀”的俗寫。因“瞿”“翟”形近,故在古籍內(nèi)常常訛誤。如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破魔變》:“女見魔王說本情,翟談(瞿曇)如來道果成?!表棾赋觯骸霸摹哉劇斪鳌臅摇屽饶材嶂??!浴恰摹中握`,‘談’則‘曇’字音誤。道果:指佛果”[3]?!盎稹薄肮狻绷x通,將“耀”的義符“光”換為“火”,則形成俗字“爠”。此字在其他古文獻中亦有用例,如《四部叢刊》初編《梁江文通集》卷七《為蕭驃騎驤封第二表》:“今殷夏既聲,封國式固,故天地(爠),日月更輝。陛下停若鏡之明,流如云之愛。”相應(yīng)內(nèi)容在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江淹〈蕭驃騎讓封第二表〉》中作:“今殷夏既聲,封國式固,故天地耀,日月更輝。陛下停若鏡之明,流如云之愛”[4]??梢姟盃劇奔础耙?。這與《新撰字鏡》的說法一致。不過,《四部叢刊》本《梁江文通集》乃據(jù)上海涵芬樓藏明翻宋刊本影印,“”字是宋本文字抑或明本文字仍待考。七寺、金剛寺、興圣寺本《經(jīng)律異相》為12世紀至13世紀的古寫經(jīng)[5],因此,三者中的“爠”字應(yīng)該是現(xiàn)在可見的最早實際用例。既然“爠”即“耀”,那么其語義自然也不合《經(jīng)律異相》句義。

2.昔有梵志,要不睹佛,竊入他舍。(卷四十《梵志奉佛缽蜜眾食不減施水中眾生七》,第1335頁)

“要”,中華藏、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七寺、金剛寺、興圣寺作“惡”。(第1336頁)

按:“要”的語義不合語境,乃“惡”的形訛字,義為“厭惡”。張小艷指出:“就字形而言,‘要’與‘’極為相近,易于致誤。且敦煌文獻中,‘要’每誤作‘’,如斯1170號《釋門雜文》:‘夫立論端,語須當理,發(fā)言申吐,未卜要繁詞?!小贰癁槎鼗臀墨I中習見的刪除符號,抄手本欲寫‘要’,卻寫成了與之形近的‘’,故而在其右側(cè)加注一‘卜’號以示刪除,后即補上正字‘要’,‘未要’即不必、不須之義。另如伯2665號《搜神記》:其父忽爾喚焦華曰:‘比來夢要,定知不活?!谷A問父曰:‘患來夢惡何事?’其中‘要’亦當為‘惡’之誤”[6]?!督?jīng)律異相》此處內(nèi)容引自《生經(jīng)》卷五《佛說蜜具經(jīng)》。相應(yīng)內(nèi)容在原經(jīng)中作“爾時梵志,迷惑異道術(shù),不信佛法,欲亂佛教。行于城中,遙見佛來,惡不欲睹,竊入他舍,得無世尊瞿曇見我?!保═03/102c)原經(jīng)亦作“惡”。此外,“惡不欲+動詞”的構(gòu)式在譯經(jīng)文獻內(nèi)常見,如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jīng)》卷五:“時彼父母及諸親族,見其如是,惡不欲見,驅(qū)令遠舍,使不得近?!保═04/227a)相反,“要不欲”在譯經(jīng)文獻內(nèi)未見。

綜上,“要”應(yīng)校改為“惡”。

3.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現(xiàn),下不至底,正據(jù)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卷四十《梵志兄弟四人同日命終九》,第1339頁)

“據(jù)”,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作“處”。(第1340頁)

按:從詞義來看,“據(jù)”有“占據(jù)”義,似乎與異文“處”表達的“處于”義相近。但結(jié)合其他證據(jù)來看,原文當為“處”字。此處引自《法句經(jīng)》,今本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jīng)》卷一作:“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現(xiàn)、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T04/576c)此事亦見于它經(jīng),如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jīng)》卷二:“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處中間,無常殺鬼安知我處?’”(T04/619a)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四十七:“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處中間,無常殺鬼安知我處。’”(T53/643b)“據(jù)”處在后三者中皆作“處”??梢?,《經(jīng)律異相》作“處”的可能性更大。從詞語組合搭配的時代性來看,“處其中”在譯經(jīng)內(nèi)常見,如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jīng)》卷二:“兜術(shù)天王曰:‘還持本宮奉上菩薩,使處其中。’”(T03/491c)在佛教文獻內(nèi),未見其他表示實際位置的“據(jù)其中”用例。

因此,結(jié)合異文、所引原經(jīng)、詞語搭配來看,“據(jù)”當為“處”的形訛字?!皳?jù)”的繁體字作“據(jù)”,右側(cè)字形與“處”極為相似,故兩者在古文獻內(nèi)常訛,如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四十二《神宗元豐七年》:“聞提舉司乃以意欲與賞及成就巡檢處,遍擇當案保分,不時教習,甚失朝廷勸作之意。”中華書局本??庇浿赋觯骸啊帯鳌畵?jù)’,據(jù)閣本及《宋會要·兵》二之二八改”[7]。

4.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生,罪福不敗止。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卷四十《梵志夫婦采花失命佛為說其往事十一》,第1343頁)

“止”,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七寺作“亡”。(第1344頁)

按:此處引自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jīng)》卷四。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原譯經(jīng)內(nèi)作:“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愛癡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保═04/606a)該事亦見于其他佛教文獻,如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九七:“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作命死復生,罪福則不亡。終始非一世,從癡愛長久。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保═53/998b)這一偈語還見于其他譯經(jīng),如后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jīng)》卷二:“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保═03/467a)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jīng)》卷二:“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保═04/574a)“止”在以上內(nèi)容內(nèi)皆作“亡”。從句義來看,“敗止”處表達“消失”“沒有”的可能性更大?!爸埂睆娬{(diào)“?!?;“亡”強調(diào)“沒有”?!巴觥钡脑~義與語境更為搭配。

“止”當為“亡”的形訛字?!爸埂薄巴觥毙谓?,故常訛混。如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論語集解·子路第十三》:“言雖無道,所任者各得其才,何為當亡?”??庇浿赋觯骸爱斖觯拙怼觥`作‘止’,蓋‘亡’或?qū)懽鳌畞摗c‘止’形近而誤,茲據(jù)乙卷、戊卷、刊本改正”[8]。

5.子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其杖為最勝,非子離恩愛。為我防惡牛,危險地得安。能卻兇暴狗,扶我暗處行。(卷五一《老乞婆羅門誦佛一偈兒子還相供養(yǎng)四》,第1357頁)

“其杖”,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金剛寺、興圣寺作“曲杖”。(第1357頁)

按:從詞義來看,“其杖”“曲杖”似乎皆通。但此處引自《雜阿含經(jīng)》卷四,對應(yīng)內(nèi)容作:“兒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曲杖為最勝,非子為恩愛。為我防惡牛,危險地得安。能卻兇暴狗,扶我暗處行?!保═02/26c)原經(jīng)作“曲杖”。一般而言,《經(jīng)律異相》在摘引譯經(jīng)時,有可能會改編敘述性部分,但偈語常照抄原經(jīng)。本條的內(nèi)容正處于佛祖的偈語部分。因此,結(jié)合異文、原經(jīng)來看,此處作“曲杖”的可能性更大。“曲”“其”字形相似而訛。

6.當度曠野,時有五百賊于曠野中食,散若遣婦從賊乞食。賊曰:“觀其所使非是常人,宜其與食?!保ň硭囊弧渡⑷魧W射得妻五》,第1359頁)

“其”,徑山藏、清藏、金剛寺、興圣寺作“共”。

按:當作“其”。此處引自《四分律》卷四六。對應(yīng)內(nèi)容在原經(jīng)內(nèi)作:“時婦即往語賊言:‘散若從汝乞食?!瘯r賊帥言:‘今觀其所使非是常人,宜可與食。’”(T22/910b)原經(jīng)作“宜可”,表示“應(yīng)當”義。從前文“從汝乞食”來看,“宜可與食”的實施者應(yīng)該僅有一人。因此,《經(jīng)律異相》異文作“宜共”不可從。在漢語史中,“其”可作為句中結(jié)構(gòu)助詞,起到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宜其”即“宜”,與“宜可”的語義一致。如梁慧皎撰《高僧傳》卷六:“臨終遺命務(wù)勖律儀。謂弟子曰:‘經(jīng)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汝行住坐臥宜其謹哉!’”(T50/362a)梁慧皎撰《出三藏記集》卷一二:“置難形神援譬薪火。庾闡發(fā)其議,謝瞻廣其意,然桓譚未及聞經(jīng)先著。此言有足奇者。宜其掇附也?!保═55/82c)

“其”“共”字形相近,常訛混,如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尚書·盤庚下第十一》:“今我不罪女,女勿共我,合比兇人而妄言也?!毙?庇浿赋觯骸肮玻兹?,刊本作‘其’,案‘其’為形誤字,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尚書正義》已改作‘共’”[9]。

7.又彼國常儀:國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無數(shù),盡出作道,誦習佛經(jīng),三藏備舉,還復罷道,登陟王位。凡諸不通經(jīng)籍,不舉則不得陟王位也。(卷四三《師子有智免羅剎女三》,第1397頁)

“凡諸”,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作“梵語”。(第1399頁)

按:當作“梵語”。此處引自《出曜經(jīng)》卷二一。對應(yīng)內(nèi)容作:“又彼國常儀,國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無數(shù),盡出作道,誦習佛經(jīng)三藏備舉,還復罷道登陟王位,梵語不通,經(jīng)籍不舉,則不得陟王位也?!保═04/720a)從詞性來看,“諸”常作修飾語,后接名詞?!胺仓T”連用時,亦須加體詞性成分,如《長阿含經(jīng)》卷二十:“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保═01/135a)《高僧傳》卷五:“凡諸新經(jīng)皆書寫講說。涉將五載,忽然得病寢疾?!保═50/357b)《經(jīng)律異相》此處的“不通經(jīng)籍”為謂詞性成分,不合“凡諸”的使用特點。因此,“凡諸”當為“梵語”的訛誤?!胺病薄拌蟆币艚?,故可相借。在《經(jīng)律異相》內(nèi)亦有“凡”“梵”音借的其他用例,如《經(jīng)律異相校注》卷八《題耆羅那賴提者二人共爭令五日暗冥十》“凡釋仙圣諸天龍鬼神無不稽首?!薄胺册尅痹谫Y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興圣寺作“梵釋”。張春雷指出此處當作“梵釋”[10]。因“諸”“語”字形相近,故在古文獻內(nèi)常形訛,如西晉竺法護譯《生經(jīng)》卷五:“時彼比丘,本末為說,語比丘:‘當共分布行求索之,使我還得衣缽?!保═03/104a)“語”在宋思溪藏、元大普寧寺藏、明方冊藏中作“諸”。據(jù)句義,此處當作“語”。

8.師大笑:“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識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隨道愁嘆,以為永恨。(卷四四《醫(yī)治王病差獲王報殊常八》,第1442頁)

“笑”,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七寺、金剛寺、興圣寺作“嘆”。

按:當作“嘆”。從句義來看,此處描述醫(yī)師不滿,且下文云“隨道愁嘆”。因此,《大正藏》作“笑”不合句義。所引原經(jīng)《雜譬喻經(jīng)》卷一作:“師大嘆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識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莱顕@以為永恨?!保═04/526a)“笑”處亦作“嘆”。因此,《經(jīng)律異相》當作“嘆”。張涌泉主編《敦煌經(jīng)部文獻合集·毛詩·谷風之什訓詁傳廿》:“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毙?庇浿赋觯骸靶?,底卷原作‘嘆’,當為‘笑’俗字‘’的訛變,茲據(jù)刊本改正”[11]??梢?,“笑”“嘆”形訛在文獻內(nèi)并不鮮見。

二 受上下文影響而誤的異文

有時,在抄寫、刊刻文獻時,會受到前后文字的影響而誤抄、誤刻文字,《經(jīng)律異相》的部分異文也反映了這種受前后文影響而文字訛誤的現(xiàn)象。

1.超術(shù)梵志復經(jīng)數(shù)日,又白師曰:“所學已知,然書籍所載諸有學術(shù),過者當報師恩?!睅熢唬骸叭曛侵??!背g(shù)作禮而去。(卷四十《超術(shù)師又從定光佛請記一》,第1320頁)

“知超”,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七寺、金剛寺、興圣寺作“時超”。(第1323頁)

按:《大正藏》的“汝知是知”似可理解為“你知道這些知識”。但就文義來看,此處似當表示時機合適,而非單純表示“知道、懂得知識”。何況“汝知是知”與這句話的結(jié)果——“超術(shù)作禮而去”的因果關(guān)系也不明顯。相反,異文作“汝知是時”則可與句義相印,即:“時機已到”,因而“超術(shù)作禮而去”。因果關(guān)系明確?!督?jīng)律異相》注明此處引自《修行本起經(jīng)》,但在現(xiàn)存《修行本起經(jīng)》內(nèi)無對應(yīng)文字。不過,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諸本有異文指出“出《增一阿含經(jīng)》第六卷”。經(jīng)查,在現(xiàn)存《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一一中有對應(yīng)文字作:“爾時,耶若達梵志告曰:‘汝知是時?!g(shù)梵志前禮師足,便退而去?!保═02/597c)可見,此處譯經(jīng)當引自《增一阿含經(jīng)》而非《修行本起經(jīng)》,且當作“汝知是時”。《大正藏》作“汝知是知”當是受前文“所學已知”“汝知”之“知”的影響而誤抄。

2.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行飯佛。”(卷四二《魚身得富緣三》,第1379頁)

“行”,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七寺、興圣寺作“共”。(第1379頁)

按:此處當作“共”。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所引原經(jīng)《舊雜譬喻經(jīng)》卷一中作:“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共飯佛……’”(T04/516b)此事亦見于《法苑珠林》卷五八,作:“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共飯佛……’”(T53/725c)在此則故事中,“魚身”與“王”一起去供奉佛祖,因此當作“共”。《經(jīng)律異相》下文作“汝時貧窮,助其驅(qū)使。魚身所具與王行之,而謂王言:‘今日有務(wù)不得俱行,若行無異斷我手足?!贝颂幱卸鄠€“行”字,在《大正藏》內(nèi),前文“共”字受此影響而誤作“行”。

三 誤脫、誤衍、誤倒的異文

在抄刻古籍時,有時易誤添、誤刪文字,或者會誤將文字的順序顛倒。在不同版本的《經(jīng)律異相》中也存在因此類問題而產(chǎn)生的異文。

1.彼時世尊為說經(jīng)法,喜心生焉。歸命法僧,奉受戒禁,繞佛而去。(卷四十《梵志奉佛缽蜜眾食不減施水中眾生七》,第1335頁)

“法僧”,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作“佛法僧”。(第1336頁)

按:此處引自《生經(jīng)》卷五《佛說蜜具經(jīng)》。此處對應(yīng)的原文為:“彼時世尊,為說經(jīng)法,尋時歡喜,善心生焉。輒歸命佛及法眾僧,奉受戒禁,繞佛三匝,稽首而退?!保═03/102c)可見,此處應(yīng)從它本作“佛法僧”。從佛教教義來看,“佛法僧”乃佛教“三寶”。如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四三:“若有能以一香華,持散三寶佛法僧,發(fā)于堅固勇猛心,一切眾魔不能壞,何況畢定求作佛!”(T13/285a)在佛教文獻內(nèi),“佛法僧”常作為一個固定組合使用,且在講述佛教徒皈依佛教時,常見“歸命佛法僧”,如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jīng)》卷四:“我今于如來受三自歸,歸命佛法僧,自今以后聽為優(yōu)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保═04/631b)相反,“歸命法僧”則僅有《經(jīng)律異相》一例,十分可疑。因此,此處當作“歸命佛法僧”?!洞笳亍返摹胺ㄉ泵撘弧胺稹弊?。

2.兒母曰:“如客來寄止,來不難去不留。此兒如是。生生是自來,死亦獨去。非我力所能進退。隨其本行追命所生?!保ň硭氖惰笾具h學值五無反復八》,第1337頁)

按:第1338頁校勘記指出“生生”在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七寺、金剛寺、興圣寺諸本內(nèi)作“生”。此處引自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五無返復經(jīng)》卷一,對應(yīng)內(nèi)容為:“兒母逆為梵志說譬喻言:‘子者如客,來依人止,來亦不卻,去亦不留。此兒本我亦不喚來,自來過我生,死亦自去,非我力乃便進退,隨其本行,追命所生?!保═17/574c)由此來看,《經(jīng)律異相》此處內(nèi)容當依據(jù)異文改為“生是自來”。從句式來看,“生生是自來”應(yīng)與“死亦獨去”對文,故“生生”處衍一“生”字。

3.上優(yōu)缽曇樹擇取熟果,棄生與婦。(卷四十《梵志棄端正婦于樹上愛著鄙婢后悔無益十》,第1341頁)

“優(yōu)缽曇”,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作“優(yōu)曇缽”,七寺作“便缽曇”。(第1341頁)

按:此處引自《生經(jīng)》卷五《佛說夫婦經(jīng)》。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原經(jīng)作:“至于山間,上優(yōu)曇缽樹,擇諸熟果而取食之,棄諸生果而用于婦?!保═03/106c)作為植物名,“優(yōu)曇缽”在佛教文獻內(nèi)常見,如西晉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jīng)》卷二:“閻浮提內(nèi)有尊樹王,名優(yōu)曇缽,有實無華,優(yōu)曇缽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保═01/172c)“優(yōu)缽曇”在佛教文獻內(nèi)極少見,且在唐代之前無用例。因此,“優(yōu)缽曇”應(yīng)為“優(yōu)曇缽”的倒文?!氨憷彆摇眲t僅此1例,“便”“優(yōu)”的草書字形相似,當為訛字。因此,此處當作“優(yōu)曇缽”。

4.家中共爭各言:“我是福力?!保ň硭亩冬\茶財食自長聞法悟解一》,第1376頁)

“我是”,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作“是我”。(第1377頁)

按:從文義來看,此處問詢因誰而獲得如此福力,“是我福力”可表示這種所屬關(guān)系,當據(jù)改。此處引自《四分律》卷四二。對應(yīng)內(nèi)容作“其家里各各諍言:‘是我福力?!保═22/872c)亦見于《法苑珠林》卷八十,作“家內(nèi)良賤共爭,各‘是我福力?!\荼詣佛請問誰力?!保═53/879a)《大正藏》作“我是福力”當為倒文。

四 其他種類異文

有些異文以同義或近義的單音詞B替換原單音詞A。但是被替換的單音節(jié)A與另一單音詞C組成的雙音形式AC有其使用時代性。異文“BC”的使用時代明顯不符合編寫《經(jīng)律異相》時的語言實際。如:

爾時世尊入舍衛(wèi)城。時有異婆羅門,年老根熟,執(zhí)杖持缽家家乞食。(卷四一《老乞婆羅門誦佛一偈兒子還相供養(yǎng)四》,第1356頁)

“年老”,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金剛寺、興圣寺作“年耆”。(第1357頁)

按:《說文》“老部”指出:“耆”“老也。從老省,旨聲”[12]。因此,“年耆”“年老”義同。不過,此處引自《雜阿含經(jīng)》卷四。對應(yīng)內(nèi)容在原經(jīng)內(nèi)作:“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zhí)杖持缽,家家乞食?!保═02/26b)而且“年耆根熟”在佛教文獻內(nèi)常見,如隋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jīng)》卷十:“大王!我今自恨,年耆根熟,衰朽老邁,當于爾時,不得睹見,失此大利,是故我今悲惋自傷;非彼不吉?!保═03/697b)在《經(jīng)律異相》內(nèi)亦有多處用例,如《經(jīng)律異相校注》卷四四《貧老夫妻三時懈怠三十一》:“有二老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詣里巷頭,燒糞掃處……乃于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不復堪能。”相反,除《經(jīng)律異相》用例外,“年老根熟”在佛教文獻內(nèi)僅有1例,即《雜阿含經(jīng)》卷五:“善哉!長者!汝實年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覲見如來并余宗重知識比丘。”(T02/33a)但此例的“老”在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寧寺藏、明方冊藏諸本內(nèi)作“耆”,且《雜阿含經(jīng)》還有12例“年耆根熟”,所以《雜阿含經(jīng)》此處的“老”也應(yīng)為“耆”的訛誤。此處《經(jīng)律異相》的“年老根熟”則為唯一用例,非??梢?。因此,結(jié)合異文、原經(jīng)、用詞習慣來看,此處當作“年耆”。

有時,因兩詞音近、音同而產(chǎn)生異文。如:

往一墻邊,思惟懼罪。自擲跳墻,下有織工,墮上即死。時織工兒復捉得之,便與眾人共將詣王:“公殺我父?!睍r諸債主將至王前。(卷四一《檀膩身獲諸罪一》,第1349頁)

“織工”,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金剛寺、興圣寺作“織公”。(第1350頁)

按:此處引自《賢愚經(jīng)》卷十一。對應(yīng)內(nèi)容在原譯經(jīng)內(nèi)作:“到一墻邊,內(nèi)自思惟:‘我之不幸,眾過橫集,若至王所,儻能殺我;我今逃走,或可得脫?!魇悄钜?,自跳躑墻,下有織公,墮上即死。時織公兒,復捉得之,便與眾人,共將詣王?!保═04/428b)由此來看,“織工”當作“織公”?!肮北砻餍詣e為男。而且,據(jù)《大正藏》??庇浛芍皦ο掠锌椆珘櫳稀痹谀纤嗡枷?、元大普寧寺藏、明方冊藏諸本內(nèi)作“墻不意墻后有織老公身墮其上老公”?!翱椑瞎眲t明確表示職業(yè)、性別,與下文“我父”對應(yīng)。相反,“織工”僅能說明職業(yè)?!肮薄肮ぁ币敉a(chǎn)生異文。

有些異文可能是在誤衍、誤脫雙重作用下產(chǎn)生的。如:

即乃說偈。大勝王便上金錢一千。大勝者,即種種梵志是;時童子郁多者,則我身是也。(卷四十《須項梵志聞法憂解三》,第1329頁)

“種種”,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作“種稻”。(第1330頁)

按:此處引自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義足經(jīng)》卷上,相關(guān)內(nèi)容為:“佛語諸比丘:‘是時大勝者,即種稻梵志是也;時童子郁多者,則我身是也。我是時亦解釋是梵志痛憂,我今亦一切斷是梵志痛憂已,終不復著苦。’”(T04/175c)按照譯經(jīng)的習慣,此處乃介紹譯經(jīng)故事內(nèi)的人物。在《佛說義足經(jīng)》內(nèi),此梵志所作之事乃“種稻”,如《佛說義足經(jīng)》卷上:“時有一梵志。祇樹間有大稻田,已熟,在朝暮當收獲?!保═04/174b)從這兩點證據(jù)來看,此處當作“種稻”。《大正藏》的“種種”乃是誤抄,“種稻”誤衍“種”而作“種種稻”,之后又脫“稻”字,故最后產(chǎn)生“種種”這一異文。當然,也可能先脫“稻”,之后再補“種”字。

以上就《經(jīng)律異相》的部分錯誤異文進行了分類考察。由以上異文來看,《經(jīng)律異相》的異文有較為復雜的成因。有時單純依靠所引原經(jīng)不一定能完全否定某一異文。因此,在研究類書異文時,必須結(jié)合所引原文獻、詞義、俗字知識、詞匯的使用時代等多重證據(jù)來考察。

猜你喜歡
梵志普寧異文
普寧講述方方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詩二首(其一)
談《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的一處異文——讀紅零札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12
安大簡《詩經(jīng)·召南·小星》異文考辨
對普寧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shè)的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20
諾獎得主普寧的愛情三角梅
看世界(2019年14期)2019-07-13 03:11:29
納博科夫小說《普寧》中“車輛”的隱喻與流亡主題
《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異文考辨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和曾梵志抽雪茄
博客天下(2014年2期)2014-09-20 02:40:53
宜良县| 靖江市| 巴楚县| 保德县| 新河县| 延安市| 中山市| 浦东新区| 凉城县| 衡东县| 全南县| 通州区| 南安市| 龙陵县| 沧州市| 周宁县| 永川市| 丰原市| 清徐县| 阜阳市| 江陵县| 康马县| 陕西省| 蓬溪县| 赫章县| 安龙县| 资源县| 乳山市| 常宁市| 平阳县| 西青区| 天峨县| 岳西县| 乌什县| 庆元县| 灯塔市| 湘潭县| 若羌县| 天气| 竹北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