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敬
(上海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093)
2021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管理規(guī)定》三部法規(guī)文件正式施行,《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即將實行,這套法規(guī)“組合拳”,標志著我國在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領域的頂層設計基本建成,也是中國進行數字中國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數字時代已經來臨,勢不可擋,在蒂姆·梅的眼中,一盤普通的音樂數字帶中可以藏下一個電腦硬盤中所有數據的編碼信息,這意味著“要阻止信息的越界流動是一件毫無希望的事情”[1](p321),因此我們需要正視這一問題,因為“從長遠和根本上說,中國必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數字數據生產國與需求國”[2](p4)。伴隨數字時代來臨的還有數字資本主義、數據壟斷、數據殖民等一系列新的風險。外媒顯示,“數字帝國主義”[3]時代已經到來,數字帝國主義通過技術傳播價值,通過高科技的數字產品和網絡主動傳播其文化,數字帝國主義相對于老式帝國主義而言,“圣經和槍是一起傳播的”[4],他們熱衷于在數據空間推行數據殖民主義。2016年,F(xiàn)acebook在印度遭禁,安德烈森被批,麻省理工學院伊?!ぶ炜寺境鰜碚f:“我認為,這個項目既有殖民主義色彩,又有欺騙性?!盵5]埃默里大學教授迪皮卡·巴赫總結了臉書與殖民主義的相似之處:“1.像救世主一樣駕臨;2.漫不經心地使用平等、民主和基本權利等字眼;3.掩蓋長遠的利潤動機;等等?!盵5]可見,數據殖民塑造新型帝國主義,大數據時代,帝國主義的掠奪范圍從現(xiàn)實世界擴張到虛擬世界,從物質領域擴張到數字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以信息化驅動現(xiàn)代化。面對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6]等,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中國建設不得不警惕“以資本為中心”的數據殖民風險,積極“消弭數字鴻溝”,讓大數據徹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
數字時代,數據成為人類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大數據和信息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伴隨物,人類每天產生的數據和信息保持爆炸式的持續(xù)增長,使得人類生活越來越數據化。數據體量的龐大在讓人們意識到數據獲取和數據分析重要性的同時,也對數據產生了信仰式的迷戀,“大數據正成為核武器,美國由黑客帝國走向數據殖民”[7],“中國變成大數據殖民地的可能很近了”[8]……那么,殖民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現(xiàn)象的過去式,在大數據時代會重現(xiàn)嗎?傳統(tǒng)的殖民主義與資本邏輯密切相關,那么,大數據時代,資本邏輯會帶來什么新的內容,會不會形成新形式的數據殖民?這個問題需要放到一個較長的時間線中來看待。
回顧殖民主義的歷史,帝國主義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們的殖民政策,因為殖民地對宗主國的作用不容置疑。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殖民政策從奴隸制的羅馬就開始了,列寧明確指出:“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羅馬就推行過殖民政策?!盵9](p74)奴隸社會時期,殖民地主要是為宗主國提供貢納和奴隸;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殖民地主要是為宗主國提供貨幣和黃金。隨著產業(yè)革命的迅速發(fā)展,殖民地對于宗主國的經濟發(fā)展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發(fā)生后,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本過剩問題,威克菲爾德提出把殖民地作為投資地的理論。這一時期,殖民地成為金融資本實現(xiàn)額外利潤的場所和壟斷利潤的重要來源。在利益驅使下,各宗主國極力爭奪更多的殖民地,不斷加強殖民政策,并與殖民地一起組成殖民帝國。
傳統(tǒng)的殖民主義從為宗主國提供貢納、奴隸、貨幣和黃金,到從殖民地進口糧食、與殖民地進行自由貿易、通過殖民地解決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再到把殖民地作為投資地……殖民地功能的變遷,既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也是世界分工的結果,更是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派生物。恩格斯指出:“社會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分工的規(guī)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盵10](p562)而階級差別的消除有賴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1.殖民地政治形式上的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亞洲和非洲的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紛紛獲得獨立,摧毀了殖民帝國,至此,政治意義上的殖民地已經不存在,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國家都獲得了獨立,成為主權國家。但是馬克思早就在《現(xiàn)代殖民理論》文章中指出,殖民地的政治獨立不等于經濟獨立,因此美國在政治上宣布獨立的時候,“從經濟上來說,美國仍然是歐洲的殖民地”[10](p87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指出,1866年以來,美國即使成為世界第二工業(yè)國,也沒有完全除掉它的殖民地性質。帝國主義國家修改殖民政策,采取隱蔽而具有迷惑性的方式來繼續(xù)謀求殖民利益。他們在承認殖民地政治獨立的同時,采取代理人制度、經濟援助、軍事援助、不平等貿易、文化侵略、科技壟斷、跨國公司等手段,在經濟上繼續(xù)殖民落后國家,使其充當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除此之外,他們還最大限度地延長落后國家工業(yè)化的過程,限制和阻礙落后國家的技術發(fā)展;當落后國家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時,帝國主義國家卻大肆宣揚世界主義和全球意識,認為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已經過時了,為了全球利益,我們應建立世界政府。
2.殖民地經濟形式上的獨立。對于民族獨立國家而言,他們在政治獨立之后十分樂觀。因為“政治獨立后,殖民地就可以不再受那些旨在為宗主國及其在殖民地的臣民謀利的框框調調所束縛……國民政府可以調動殖民統(tǒng)治者無法利用的人力和物力來發(fā)展經濟”[11](p23)。但實際上,他們政治獨立之后的發(fā)展戰(zhàn)略,無論是進口替代戰(zhàn)略還是出口替代戰(zhàn)略,仍然是發(fā)達國家受益,落后國家受損。因為就進口替代戰(zhàn)略而言,他們不得不高價進口工業(yè)品,最后又因機器、原料、技術、市場等原因,不得不放棄這一戰(zhàn)略。而出口替代戰(zhàn)略,雖然他們盡量避免或者減少農產品和初級產品的直接出口,而是將其加工之后再出口,但隨著發(fā)達國家把傳統(tǒng)工業(yè)或勞動密集型的工業(yè)轉移到落后國家時,落后國家就成了發(fā)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市場。那么,獨立國家到底如何發(fā)展?劉易斯的觀點不容忽視:“經濟增長的動力應該是技術變化,國際貿易是潤滑油而不是燃料。達到技術變化的途徑是農業(yè)革命和工業(yè)革命……如果我們能在國內進行這種變革,那么,國際經濟新秩序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盵12](p52)實際上,歷史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劉易斯觀點的正確性,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以及殖民國家和被殖民國家在經濟發(fā)展差距上的逐漸縮小,意味著殖民主義在經濟形式上也終結了。
1.數據成為數據資本。數據如同貨幣一般,并非天然就是資本。數據從數值到素材,從樣本數據到大數據庫,從技術到資本……日益成為“核心競爭力”,引發(fā)了生活、工作和思維的大變革。數據作為資本,與貨幣作為資本截然不同,數據涵蓋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數據使得人類的日常生活變成了開放的資源,成為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的資本,并且這種資本隨取隨用,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此可以任意取用,并且簡單便捷,這就為金融資本主義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開啟了數據資本主義的歷程。數據資本是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取的價值,如果這些分析數據和結果可以被壟斷平臺無償獨自占有他們就會成為資本家搶奪的對象,因為對數據資本的占有會讓數據資本家擁有云端的數字權力、數字力量和數字社會關系,從而開辟一片廣闊的“云帝國”。資本主義在數字時代開啟的新一輪數據圈地運動,使傳統(tǒng)的殖民政策也搖身一變成為數據殖民政策。
2.數據資本不斷逐利。當數據成為資本,便繼承了資本的逐利性,數據成了獲取利潤的資財。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tǒng)一”[13](p230),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價值增值,而資本的增值要通過資本的持續(xù)運動來實現(xiàn),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資本循環(huán)運動,其中任何一環(huán)停頓下來,都會影響資本周轉和資本增值,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都無法持續(xù)。因此資本只能處于永不停歇的循環(huán)運動中,才能滿足資本對利潤的無限追求。當數據成為資本,同樣會成為權力、力量、手段和生產關系;其特征也是對利潤和價值的無限追求,幫助殖民方獲取額外利潤、壟斷利潤,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關系。如果不對數據殖民進行有效應對,勢必會出現(xiàn)剝削方不斷加大剝削、被剝削方受剝削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從而造成數據貧困和生存價值貧困,進而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和實現(xiàn)。
3.數據資本開啟新的逐利場。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曾預言,網絡空間所包裹著的巨大的電子網絡正在工業(yè)世界的地下暗暗地擴張,就如同伸展開來的觸手或者藤蔓。網絡空間不僅是一個由數據庫和網絡構成的隱形帝國,也是一個包含任何無實體存在和所有數字信息的完整世界。數據驅動使得帝國主義得以通過純數據手段實現(xiàn)全球統(tǒng)治。數據空間作為新的空間形態(tài),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爭搶的對象,為了獲得數據空間的數據霸權,資本主義國家有意制造數字技術領域新的不平等,進而開啟新的壓迫和掠奪,進行數據殖民。數據空間作為新的逐利場地,既有政治經濟利益的爭奪,也有文化領域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和平演變。“利潤報表顯示,臉書2015年的廣告收入超過58億美元,其中有80%以上來自移動廣告?!盵5]除了把數據作為商品,開采新的數據進行獲利外,數據殖民也把整個數據社會日益資本化。
對于數字時代帝國主義的殖民風險,學界有著不同的提法,比如數字殖民、數據殖民、信息殖民等。數字最初的含義是數碼,是用來計數的符號。數據可以有數字、圖表、符號、文字、曲線等多種形式,在計算機科學中,數據是指所有能輸入計算機并被計算機程序處理的符號的介質的總稱,包括數字、字母、符號和模擬量等。可見,數字是數據的一種形式,數據包含數字數據,而數字數據的出現(xiàn)代表著真正的數據時代的開啟;信息則與數據的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相聯(lián)系,在一個數字網中,將時間上或空間上分散的數據源的數據收集在一起進行分析就成為信息。因此,數字殖民、數據殖民、信息殖民是在不同層次上對數字時代的理解。本文主要使用“數據殖民”的提法,因為數字殖民、數據殖民、信息殖民事實上都是數據殖民,本質上都是數據壟斷。
如前所述,從殖民地的功能變遷和獨立歷程可見,帝國主義任何時候都不會主動放棄殖民地的獲利。如果說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證明了殖民地在物能時代的終結,那么,信息時代,數據空間的打開會不會使殖民主義出現(xiàn)反彈風險?數字時代,帝國主義國家將如何繼續(xù)奪取和瓜分外部市場和世界資源?換句話說,是否存在新形式的殖民主義?“數據殖民”會不會成為殖民政策在數據時代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在庫爾德里和梅西亞斯那里,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尼克·庫爾德里(Nick Couldry)與尤利西斯·A.梅西亞斯(Ulises A.Mejias)在《連接的成本:數據是如何殖民人類生活并使其為資本主義所用的》一書中,把“殖民”這一歷史概念重新拉回到現(xiàn)實中,并將其置于數據化的空間中提出了“數據殖民”[14]的概念。尼克·庫爾德利將歷史殖民主義的掠取行徑與抽象的計算方式結合在一起,指出“隨著當前對數據的收集、處理和提取價值的普遍化”,會形成“一種新的分配世界資源的方式,一種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的資源獲取方式”,“這種新的掠奪方式就是數據殖民主義”[15](p6)。并進一步指出,“數據殖民主義將帶來一種新的資本主義形式,這種資本主義的核心必定是通過數據控制人類”[15](p6)。中國學者認為:“壟斷資本對數據的剝奪性占有,本質上就是一種數據殖民?!盵16]廣義而言,數字時代,對數據的剝奪性占有、剝削性壟斷等都是數據殖民的表現(xiàn),但需要注意的是,“殖民”概念在數據時代的重現(xiàn)不是簡單的再現(xiàn),而是內含著數據的獨特性。如前所述,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占有和使用方式是不斷變化的,從武力征服、直接統(tǒng)治的海盜式掠奪,到通過貿易方式把殖民地變?yōu)樯唐肥袌觥⒃袭a地和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再到資本輸出……都有著其獨特性,“數據殖民”也是如此??梢哉f,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殖民”,主要表現(xiàn)為掌握數據技術或處于領先、壟斷地位的各類主體,通過自身所掌握的數據資源,對數據技術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實行數據控制、數據滲透和數字產品傾銷,目的是從中獲得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等的把控權。
數字鴻溝的存在使“數據殖民”風險也一定是存在的。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弱國對強國的依賴將進一步增強?!拔磥硎澜缯蔚哪Х娇刂圃趽碛行畔姍嗟娜耸掷?,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fā)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yōu)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達到的征服目的?!盵17]數據伴隨網絡成為社會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每個國家作為全球互聯(lián)網的子系統(tǒng),控制權掌握在誰的手里,誰就有了管理權和話語權。美國作為世界強國,很多方案都帶有“全球”字眼,1995年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方案,1997年提出《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數字平臺為人類社會形成了虛擬空間的數字社會,人類生活在數字化中的同時也被商業(yè)化和市場化,這就為某些霸權主義大國提供了新的、更隱蔽、更富欺騙性的殖民手段。
具體而言,“數據殖民”風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數據圈地獲取殖民利益。如同資本主義初期的圈地運動一樣,數字時代掀起的新一輪的數據圈地運動,將通過對數據的剝奪性占有和剝削性使用獲得殖民利益。如同傳統(tǒng)殖民對貢納、土地、貨幣、黃金,新殖民主義對原料、市場、勞動力的攫取和使用一樣,數據殖民主要是通過科技等手段對數據進行攫取、占有和使用,從而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和利益需要。與傳統(tǒng)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不同的是,數據殖民不再局限于先進的工業(yè)化的宗主國和落后的農業(yè)化的殖民地之間,而是擴展到所有社會成員和社會關系中,這正是應引起我們重視的地方。目前,有些數字巨無霸經濟體占有大量的數據信息,若形成壟斷,勢必會通過占領和擴張數據領地來提升競爭優(yōu)勢,因此讓數據安全、可控的強監(jiān)管時代已經到來。
2.數據壟斷把控數據空間。數據壟斷是個新詞匯,數據卻是個歷史悠久的詞匯,從人類用繩子打結記事就開始了。按照資本邏輯,當數據只有文化價值的時候,是不會被過度重視的,而當數據有了政治甚至經濟價值的時候,資本邏輯就要大顯身手了。隨著物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據從文化價值走向經濟價值,甚至政治價值,擁有了生產和指導實踐的能力,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承載的信息更成為競相爭奪的“現(xiàn)代石油”[18],在這里我們看到,把數據比喻成石油,體現(xiàn)了數據的珍貴性、重要性、競爭性、有限性,但這些其實并非是數據本身的特質,數據本身是非競爭、不排他、非零和、不壟斷的①為了反對把數據比喻為石油,有學者將數據比喻為陽光,實際上陽光作為自然之物還是不同于數據的。,因此數據殖民實質上背離了數據本身,在對數據進行壟斷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控數據空間,獲取利潤。所謂數據空間,即數字化空間,是由數據驅動的,以網絡、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手段的人類數據庫,是集數據搜集、數據分析、數據應用、數據服務為一體的特大虛擬空間。在數據空間,“所有的大數據都會搜集起來,你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組織,通過地理的實際方式去分布,就像現(xiàn)實的物理世界中,真實的地理位置分布一樣”[19]。未來,“大數據會締造大公司,十年、二十年之后,在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就是有最多數據,最大數據的公司。將來誰在數據方面能勝出,誰有最大的數據公司,誰就是最大的勝者”[19]?!半S之而來的是壟斷,這意味著大角色大企業(yè)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更大,越做越大,越大越強。越多的人加入網絡當中,網絡就越值錢、越有價值。”[19]數據空間給了資本發(fā)揮作用的第二個空間,在這里所有的數據都可以被提取使用,并計算價值,產生新的價值,而且這種數據的攫取和使用不限于發(fā)達國家對落后國家,社會精英對弱勢群體,而是針對所有掌握了數據資源的人和國家而言。
3.數據獲利殖民日常生活?!皵底只瘯r代的到來,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必將發(fā)生重大的變革?!盵2]數據殖民不但會帶來新的殖民形態(tài),而且會滲透到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個人數據不斷被裹挾在大數據中持續(xù)滾動,“如果你拷問數據到一定程度,它會坦白一切”②,因此信息泄露、隱私保護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日常生活之所以有被數據殖民的可能,一方面,人類的日常生活世界越來越數據化,數據就是對人類日常生活方式的抽象化處理,數字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甚至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模式和價值模式,當“個人的日常生活被視作數據資源,其日常生活流需要能夠以數據的形式被重新調配與呈現(xiàn)”[15](p6)的時候,人類日常的數字化生活就有了被殖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數據從數據變?yōu)榇髷祿?、從大數據趨向全數據[20](p33)的過程中,數據的多維甚至全維性凸顯,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產生了越來越多可提取的價值,包括個人偏好、未知關聯(lián)、發(fā)展趨勢等,因此生活數據符合資本邏輯變得有利可圖。當數據殖民者采用數據分析方式從人類的生活流中獲取利益的時候,不知情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就被殖民化了。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21]。當今世界,人類的生活是全面面向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共存的數據世界,這個數據世界是自然與人類、人類與計算機、機械體與生物體共存的、無定形、無中心的數據世界,我們需要用新的數據思維方式積極應對“數據殖民”風險。
2000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數字福建”的科教興省戰(zhàn)略;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開幕式上強調:“中國正在實施‘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建設”;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2018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把主題確定為“以信息化驅動現(xiàn)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建設數字中國,旨在“適應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fā)展,以新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輝煌”[22];2020年,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指明“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數字中國建設,是我們積極擁抱數字時代的重要舉措,也是有效反對數據殖民的重要基礎。
反對數據殖民,技術是破局的關鍵。習近平指出:“互聯(lián)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薄拔覀円莆瘴覈ヂ?lián)網發(fā)展主動權,保障互聯(lián)網安全、國家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xiàn)‘彎道超車’?!盵23]因此,我們要大力發(fā)展數字技術,“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xiàn)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24],消弭數字鴻溝,發(fā)展數字經濟新業(yè)態(tài);加強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并與傳統(tǒng)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效鏈接;加強數字科技支撐,強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fā)展智能教育,為數字中國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本·格爾茨(Ben Goertze)不無擔憂地指出:“如果今天的年輕人沒有受過新興技術教育,那么未來極可能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數字殖民主義’問題?!盵25]在數字中國建設方面,加強關鍵性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的投入,既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fā)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數字世界既順應時代發(fā)展,辦好自己的事情,發(fā)展好自己,又不至于陷入資本邏輯的陷阱。
“數據安全,是指通過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數據處于有效保護和合法利用的狀態(tài),以及具備保障持續(xù)安全狀態(tài)的能力?!盵26]2020年,中央頒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已經把數據作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的五大生產要素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數據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稊祿踩ā分忻鞔_指出,維護數據安全,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在這一戰(zhàn)略視域下,要保障數據安全,必須堅持黨管數據。這是因為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要素,具有公共屬性,縱向上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橫向上關涉世界范圍的所有國家,只有堅持黨管數據,才能“打通信息壁壘,形成覆蓋全國、統(tǒng)籌利用、統(tǒng)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實現(xiàn)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tǒng)、跨部門、跨業(yè)務的協(xié)同管理和服務”[27]。當“數據已經跟勞動力、跟資本一樣,構成了基本的生產要素,數據已經跟石油、電力一樣構成了基本的驅動社會運轉的能源,數據已經跟物質和能量一樣,成了某種事物的結構,數據已經跟槍桿子、筆桿子一樣,成為重要的執(zhí)政資源”[28]的時候,只有堅持黨管數據,才能具有全局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馬克思曾指出:“帝國主義是一切戰(zhàn)爭的根源?!辟Y本邏輯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是整個資本主義系統(tǒng)發(fā)生沖突和危機的根本。因此長期以來,資本與人的關系是我們著重思考的關系之一,“資本天生具有剝削、‘吃人’、擴張、掠奪的本性,資本擴張到哪里,資本就會在哪里‘吃人’,資本的戰(zhàn)車也會開到哪里”[29]。資本邏輯已經為資本主義和人類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麻煩”,但在中國,我們卻可以很好地把資本邏輯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有效抑制資本邏輯的發(fā)展空間。這是因為我們堅持了人的邏輯,超越了資本邏輯。我們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并以此為奮斗目標,宣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立場,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在發(fā)展目的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在發(fā)展主體上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在發(fā)展方法上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問題出發(fā),在發(fā)展效果上堅持一切由人民檢驗,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一度是排斥資本的,直到鄧小平確立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后,我們才開始在經濟領域利用資本,這在當時對我們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十分必要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資本邏輯在我國政治、民生等部分領域也有所表現(xiàn),但在我們有為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并沒有出現(xiàn)資本邏輯主導整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象。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我國經濟發(fā)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fā)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fā)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盵30]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時指出:“我們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會走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更不會給世界造成混亂?!盵31]目前的中國已經擺脫強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但中國擺脫強權不是為了加入新強權行列,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中國沒有殖民基因,不會殖民他國,也不會稱霸世界。大數據時代,面臨數據殖民風險,我們依然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社會主義”這個定語,這是伴隨新中國的重要定語,不能忘記人民主體地位,努力在實踐中破解數據殖民風險,保障數據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各國對數據安全、數字鴻溝、個人隱私、道德倫理等方面的關切,要秉持以人為中心、基于事實的政策導向,鼓勵創(chuàng)新,建立互信……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fā)展環(huán)境。”[32]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糾纏了數百年的歷史,如今殖民主義雖然依舊以各種隱蔽的方式存在,資本邏輯也看似入侵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但實際上,資本邏輯在各個領域所能運作的層面都是淺層、表面化的層次。在資本邏輯下,生活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而忽略了生活背后的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問題。人類對數據的獲得,最初可能是動物出門覓食一般,主動去尋找;而現(xiàn)在卻是諸多數據主動送上門來,讓我們應接不暇,在這頻繁的迎接數據過程中,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他者化(自我遺忘狀態(tài)),這實際上更加凸顯了人的生存意義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大數據時代,數據殖民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背道而馳,與智能時代人的解放構成悖論。網絡和數字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全面滲透和影響已經有目共睹,互聯(lián)網和大數據作為人類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具的范疇,而成為與人類水乳交融的伙伴,影響甚至改變著人類的運行軌跡。人類正在信息化、機器正在生物化、生物正在工程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技術的發(fā)展使生命與機器聯(lián)姻,也恰恰是技術的局限性使生命與機器被迫聯(lián)姻。而我們要時刻記住,中國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是為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裕。從人類視野上,是為了最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xiàn)。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在獲得體力勞動和部分腦力勞動解放的同時,也面臨失業(yè)和生存價值缺失等問題,這在資本邏輯下是無解的,而在中國,我們堅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樣保障民生的制度安排讓中國人民確認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獲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剝奪感”的基礎上,這樣的民生保障在解放人民的同時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價值感,體現(xiàn)了中國對資本邏輯的擯棄,對人的邏輯的遵從。這個世界本來只有自然史,人類出現(xiàn)之后,在自然史之外有了人類史,人類運用自己強大的智力和治理能力,把人類世界發(fā)展得過于高級和復雜,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向自然界尋求治理方法。在生物化大于機械化的人類早期,人們期盼機械化帶來的美好和便利,在機械化大于生物化的未來,人類會越來越期盼或者需要回歸生物化。生物世界的鋼鐵俠讓人羨慕,鋼鐵時代的生物俠一定會更加珍貴并為人類帶來新的生物文明。純而又純的技術只能制造簡單的機械,如果讓機器思考則必須遵循人的邏輯,即關注人的生存意義和全面發(fā)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堅持生命共同體,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