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內(nèi)知名的王陽明思想研究專家、沈陽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劉兆偉先生與劉北蘆合著的《王陽明統(tǒng)說》一書,已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不久前,省內(nèi)有關學者專家就此召開學術研討會,結合專著出版,對王陽明思想的形成、影響、貢獻及其當代價值,進行了深入研討。研討成果對推動王陽明研究的深入及正確普及,提升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本期刊發(fā)的研討內(nèi)容,特邀研討會的主持者,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原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輯李增福擔任編審。
賈玉明
今天我們在這里共同學習、探討劉兆偉老師和劉北蘆老師的新作《王陽明統(tǒng)說》。
劉老師今年78歲高齡,老當益壯,一直活躍在中國古代教育哲學、中國古代思想史教學研究領域,著述頗豐。在沈陽師范大學,劉老師幾十年來一直傾情講授中國教育史等相關課程,深受廣大同學歡迎和老師們的好評,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我雖然不是沈師畢業(yè)生,但是參加工作幾十年來,劉老師對我個人的學習、成長以及工作給予了太多的關懷和指導,讓我受益頗深。劉老師在若干年前就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并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師光榮稱號。難能可貴的是,劉老師退休之后又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仍然孜孜不倦、誨人不倦,對后學者和歷屆學生都熱心傳授研學心得,嘔心瀝血,有求必應,傾囊而出,并對學校的師德建設、學風建設持續(xù)起到助力作用。
王陽明作為活躍在五百年前的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在立德、立功、立言幾個方面都堪稱典范。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都產(chǎn)生了很大反響。我們今天研究王陽明學說,不僅對教書育人,對修身立德、建功立業(yè)、為民服務等多方面都有幫助和啟迪。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個寬泛的概念,涵蓋方方面面。其精神內(nèi)核、思想內(nèi)涵,主要來自我國自古以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仁人志士的言論和著述,尤其是他們在踐行傳統(tǒng)美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過程當中給我們樹立的光輝典范。王陽明學說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能夠將平時所學很好地付諸為民服務以及道德建設的實踐,并以《王陽明統(tǒng)說》的出版為契機,今天在這里互相交流、探討,互相啟發(fā),這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論語》開篇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我們今天在這里亦可至少感受到三樂。
第一是傳承文化之樂。我們身負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這種責任感是自發(fā)的,十分了不起。而在市場經(jīng)濟背景之下,在學習、傳承、弘揚,尤其是踐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應該說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在傳承并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助力文化自信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能夠抓住關鍵內(nèi)容學思踐悟、引領學風,功莫大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快樂的。
第二是體悟良知之樂。良知概念是王陽明先生切身體悟出來的,直接源于孟子。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彪m然這里有“道德先驗論”的特點,但是對引領人們向善求真有極大的作用。我們現(xiàn)在進行廉政建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根本上的問題還是不想腐。如果有善念發(fā)動,我們就極力地弘揚,而當惡念發(fā)動,我們就努力地克制、遏制。更加強化自律,強化道德修養(yǎng)的主觀能動性,我們都應該樂而為之。
第三是踐履知行之樂。王陽明把知行合一學說凝練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論是對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抑或是對我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學習領會過程當中如何切實付諸實踐,認真躬行踐履,這應該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對于今天我們的師德建設、學風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養(yǎng)成、成長成才都有啟發(fā)和益處。在這個意義上,各位以踐履知行為樂,將踐履知行當作積極的精神追求和自覺行動,一定會感化和帶動更多的人。古人講立德為師。我們不論來自高校,還是其他行業(yè),使命在茲,責無旁貸?!?/p>
劉兆偉 劉北蘆
寫作《王陽明統(tǒng)說》一書的緣起,是遼寧省委機關紀工委書記竇杰同志組織我和滿春、增福二位領導參加她的省直機關反腐倡廉講師團,在這個工作過程中,竇書記和幾位領導提出來讓我研究王陽明及其思想學說。當時沒有基礎,不敢承擔,后來劉奇先生創(chuàng)立了明德學堂,讓我去講王陽明思想。我在一年多的講課過程中邊學邊教,大家的鼓勵和支持推動我學習了王陽明學說。后來在與楊志宏、吳冰、張淑華,還有趙偉、陶雙彬、劉振宇等學友切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基本思想。后來覺得不夠成熟,又進行了多方面的閱讀,且在賈玉明書記、林群校長的支持下,去貴州、浙江、江西實地考察,逐漸形成了最初的書稿。然后,我結合孫建軍書記在章節(jié)編目上提出的一些卓見,進行了反復推敲,又經(jīng)樂府學舍胡永成先生在書稿出版的過程中作出的諸多努力和貢獻,才使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這本書面世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同志都作出了努力,我非常感謝大家,詳細內(nèi)容都寫在了書的后記中。
我在這里要說的,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想為讀者奉獻什么,想要做什么。
第一,就想要正本清源。綜觀目前關于王陽明的書籍,或者網(wǎng)絡上有關王陽明的傳說及論述,我認為其中有些內(nèi)容是不妥當?shù)?,如迷信的、神話的、佛的、道的問題,又如研究成果不能為我們今天的新時代更好服務等問題。這些問題促使我想要還原王陽明及其學說的歷史本來建構,闡述其本來的基本建構是什么。王陽明說:“吾道既匪佛,吾學亦匪仙。坦然由簡易,日用匪深玄。”就這么簡單,就是在日用中一年一年地去考究,是否合乎圣賢之道,心中有沒有國家,有沒有群體,有沒有他人的利益,這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善心善念。所謂致良知,所謂講良心,在王陽明看來,良心不是一塊血肉,良心是一念一念組成的。那么,這個念是什么?是全局,是國家,是朝廷,是人民。如果沒有這個立意,那么這個念還能好到哪里去呢?王陽明說:“善念發(fā)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fā)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志也,天聰明也。圣人只有此,學者當存此?!边@就是學圣賢書者的真正志向所在,這就是學圣賢書者最大的聰明。所以,圣人只要有此,學者即當學此。圣人之道本來就是這個,學者就應該學這個。還有什么呢?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要弄明白王陽明在貴州所謂悟道,悟的是什么道。他首先是要活下去,他認為自己對國家和民族,要做的事沒做完,只有先活下去,才能為國家做好事。王陽明想的不是報私仇,他想的是別人別再受迫害;他想的是圣賢之學能夠在朝廷、在民間化為實際應用。所以,他的目的是什么?是向內(nèi)增加力量,增加堅毅不拔的志氣。自己要增強擔當精神、責任意識。他要為這個國家效勞,他要把圣賢的思想落到實處。
第三,王陽明以教治政,善于把握教育和政治的關系,他把孟子的思想落實得非常好。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王陽明在他做官、治軍、教學的過程中,把孟子的思想貫徹得非常充分。他不但給改過自新的所謂新民辦教育,也給未成年人辦教育;讓未成年人將來成為好人,將來不會出現(xiàn)如當時那么多的社會問題,所以他在教育、政治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貢獻,他想息惡念于青萍之末。
最后,研究王陽明及其思想學說,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問題,即中華民族的信仰是良心、是良知,從孔子思想開始倡導,到孟子時這一思想就已經(jīng)明確。孟子不僅提出良知,也提出了良心。所謂放心,放什么心?放良心。良心丟了,需要及時找回來,怎么找回來?通過教育,通過修養(yǎng)。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一開始的文化,主流文化就不是宗教的,而是有高尚境界的信仰,就是信仰良知、良心。這個問題發(fā)展到王陽明那里,他非常強烈地提出要致良知,講良心。實質上,他梳理了從孔子到他那里2000年來的文化傳承,然后予以鞏固、加強,并進一步聲明了中華民族的高尚信仰就是良知、良心。他認為,如果沒有良心信仰,一個人就要在別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才能守法守禮;如果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他就做不到慎獨了。要想做到慎獨,首先自己的心要變成良心。其實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核心的核心、精華的精華,就是良知良心。王陽明說良知良心“實千古圣賢相傳一點滴骨血也”。真的骨髓、真的骨血是什么?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所講的良心、良知。我們是內(nèi)在強大,內(nèi)在有信仰的約束,具有高尚的政治情懷、家國情懷、群體精神、擔當意識的民族。王陽明生在1472年,去世于農(nóng)歷1528年年末、公歷1529年年初,而德國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生于公元1483年,比王陽明晚11年,死于1546年。那個時候西方進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使歐洲禁錮的思想如同久困的洪水被馬丁·路德打開了閘門,西方自由思想大肆暢行起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解放思想,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生產(chǎn)力,創(chuàng)造了更多財富。但是,一部分過分自由、過分放肆的思想,也從馬丁·路德開始逐漸形成。那么,宗教改革在解放思想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當中,也為另一種不服政府約束、不顧社會規(guī)范的思潮埋下了伏筆。所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五百年是由解放到興盛到衰落。
美國文化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雅克·巴爾撰寫的一部書——《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從1500年到現(xiàn)在》發(fā)人深思,我們從中受到很大啟發(fā),進行了比較。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向內(nèi)下功夫,使人的素質提高了,只是我們表面上沒有西方開始打破宗教嚴酷束縛的時候那樣一種奔騰和熱烈。但是,我們的民族非常自律,我們在這方面更加充實了。所以我認為,從王陽明到現(xiàn)在也是五百年,是我們由平穩(wěn)、衰弱走向清醒,走向強大的五百年。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共產(chǎn)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畫龍點睛,使得我們中華文化巨龍開始醞釀騰飛。經(jīng)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中華巨龍真的騰飛起來了!■
顧奎相
接到大作之后,放下案頭所有工作,足用三天時間,一字不漏地拜讀了。這部著作卷帙雖不恢宏,卻是一部有深遠學術意義和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著作。用現(xiàn)在網(wǎng)上最時髦的語言來說應該為其點贊!要點贊的內(nèi)容很多,這里僅講三點:
從作者“后記”看,2013年作者受朋友動議,開始學習和研究王陽明。本著自立的“學明白,寫明白,做明白”的著述原則,歷時五個春秋,到了2018年將書稿交給中華書局。作者說自己八易其稿,這在古今撰述史上都是罕見的,生動地說明了作者一絲不茍、字斟句酌的著述精神。還有一點,作者是位藏書甚富的大學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戶,靠《王陽明全集》和一部《明史》,加之深厚的國學功底,就撰述一部洋洋灑灑的王陽明評傳。而作者為發(fā)前人之未發(fā),糾前人之所誤,不顧年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先赴西安,后到南方,目睹王陽明故地及修行之所,獲得大宗新資料。著名史家司馬遷為編撰《史記》,曾“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浮于沅、湘……過梁、楚以歸”。毫不夸張地說,兆偉教授大有先賢之遺風!八易其稿,實地考察的精神,確應為之點贊!
此作撰述的對象是王陽明,甚好!可以說是絕佳選題。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是位雄視百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明代以來,多少人物盛贊其人其事,對其評價之高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贊其“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清代學者徐元文評價王陽明“文章汪洋渾灝,與唐宋八家抗行”;近代人物嚴復贊其“終明之世,至于昭代,常為學者宗師”;梁啟超尤振聾發(fā)聵地贊曰“陽明先生,百世之師”;當代學者黎東方撰文認為,“王陽明的才能在諸葛亮之上”;等等,不一而足。王陽明平生建樹,不論事功還是思想,足令中華民族大驕大傲!但遺憾的是,由于在哲學史上,他有頂“主觀唯心主義者”的大帽子,對其著書立說者寥寥,故其思想和業(yè)績被塵封不顯,社會上對王陽明的知曉度不高,竟有貴州人不知王陽明修行之所“玩易窩”是何物。在此大背景下,兆偉教授不辭辛苦,為王陽明作傳,雖非全傳,但以“統(tǒng)說”角度,辟五章十九目,對王陽明的家世、所處時代及悟道歷程,特別是對王陽明的學說內(nèi)涵、當代價值等做出了精辟闡述,這對王陽明事跡的傳播、精神的弘揚,無疑有著重大意義。所以,筆者為作者選題對象點贊!
大凡為名人作傳者,多為傳而傳,為學術而學術,最終撰成一部洋洋幾十萬言,甚而上百萬言的大傳,看上去很壯觀。如此,平心而論無可厚非,應向作者祝賀。兆偉教授亦可這樣做,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只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反觀歷史人物,按古為今用的原則,為王陽明作傳。就筆者所知,兆偉教授是位憂國憂民的學者,他深為當今某些理論脫離實際,知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風尚而憂慮。正因為如此,他從王陽明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中捕捉其“統(tǒng)說”,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和梳理,使其著作有較大的現(xiàn)實性、針對性,毫無無病呻吟之嫌?!敖y(tǒng)說”,簡單說就是治理國家之說,也就是以德為主的儒家傳統(tǒng)之說。一個國家真正達到國富民強、長治久安,關鍵是治國官員要有良知,要親民,要知行合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王陽明針對明朝官員貪污腐敗、上欺下壓等種種弊病,上承千余年的孔孟治國良策,下納百家名言,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致良知”“知行合一”“親民”等理論學說,這是對傳統(tǒng)儒學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挽救日漸衰敗的明王朝的一劑良藥。兆偉教授緊扣王陽明的“道統(tǒng)”觀,對其形成過程、內(nèi)涵與價值進行詮釋,娓娓道來,富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說到此,筆者武斷地認為,兆偉教授不對現(xiàn)實有深刻關切,是不會以此為題為王陽明立傳的!■
高 健
作為曾經(jīng)的出版人,我深知中華書局在中國出版界的地位和分量,那也就不難理解在當前出版資源相對緊俏的情況下,作為出版大家的中華書局能夠精心編輯、隆重推出《王陽明統(tǒng)說》的價值和意義。依我粗淺的理解,至少有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時代意義。正如書中自序所說,“王陽明學說是中華道統(tǒng)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對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倍覀儗嵤虑笫堑卣f,對他的學說體系、歷史背景、創(chuàng)新之處、理論貢獻都知之甚少。這里有社會背景的因素,也有宣介不夠的地方。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思想的不斷開放,目前海內(nèi)外對王陽明思想的認識和傳播呈快速發(fā)展的趨勢,研究也在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述王陽明的思想論斷,人們也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從王陽明的思想學說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因此,此書的出版,對于我們當下更好地、準確地學習理解王陽明學說,恰逢其時。
二、學術意義。此書是劉兆偉老師皓首窮經(jīng)、殫精竭慮之作,我想他的目的就是針對王陽明思想上、學術上的許多重要史實進行勘察、印證,以求了解王陽明及其學術思想的真面目和真價值。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社會價值。就認識與實踐而言,實踐是第一位的。此書對王陽明的整個生命行程、認知軌跡、思想形成都做了無可辯駁的深入考察與調研,澄清了若干歷史上的誤讀和曲解,對于人們從學術上更深入地研究王陽明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睙o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若想得到真知灼見,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必須身體力行,必須有真憑實據(jù)。
三、踐行意義。王陽明與孔子一樣,是一生吶喊踐行道統(tǒng)文化的典范。通過閱讀此書,我對此有了更深的印象。古之成大事者,必是行大于言。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或者稱之為道統(tǒng)思想的重大發(fā)展,就是強調知行合一。知易行難,人不學不知道,而知而不行,等于未知,行百里者半九十。從孔子到王陽明的行進中,我們看到了艱辛和苦難,看到了苦悶和彷徨,然而我們最后也看到了曙光。這對我們這些正在路上的跋涉者來說,是有很大借鑒意義的。
四、軍旅意義?;蛟S是有過三十多年軍旅生活經(jīng)歷的緣故,我對此書中關于王陽明軍旅生涯的記述更加難以忘懷。武夫歷來與學者無緣,更遑論眾人景仰的大學者,而王陽明做到了文武兼?zhèn)洹嶋H上,歷史上不乏軍事上有造就的大文豪、大學者,如諸葛亮,如辛棄疾。軍事斗爭的你死我活、波瀾壯闊是對一個人意志品質的最大錘煉,也是對國家民族從人性深處產(chǎn)生深刻認知的最好舞臺。王陽明對道統(tǒng)思想有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能不說與他的軍事生涯有著重要關聯(lián)。這也啟示我們,無論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只要是有心人,都是會從中汲取營養(yǎng)的?!?/p>
李滿春
《王陽明統(tǒng)說》的出版,不僅是兆偉先生學術和教育生涯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沈陽師范大學的又一光榮和驕傲,這一成果還是王陽明學說研究的又一個高地。對此,我們更需要從遼寧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去重視、去對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fā)揚光大?!标柮餍膶W就是“優(yōu)秀文化基因”。《王陽明統(tǒng)說》以其文化價值、學術價值、教育價值等多元價值,應時而生,把王陽明學說“結合新的實際發(fā)揚光大”。
《王陽明統(tǒng)說》是走進歷史深處的一部力作。本書從王陽明所處時代、家世與悟道過程,行政施治中踐行圣道的履歷,以及王陽明學說之本真、良心信仰之價值,王陽明教育思想與實踐及其對治理社會的意義,王陽明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五個大的維度,走進歷史的深處,走進王陽明思想的深處,走進王陽明閱歷的深處,以能“罩住歷史”的高度和視域,還原歷史本真,理清歷史脈絡,清晰歷史軸線,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作為營養(yǎng)劑,啟示今天和未來。如果把本書比作一棵樹,本書的宏旨、目的和價值在于,以還原歷史為樹之根,以超越歷史為樹之高,以傳承歷史為樹之蔭。
《王陽明統(tǒng)說》是活化歷史場景的一部力作。本書秉承孟子所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的方法論,以兆偉先生平生研究和傳承“四書”等經(jīng)典的深厚底蘊和學識,以嚴謹、務實、前沿的治學方式,把王陽明放在所處時代的“大歷史”“大文化歷史”中,乃至中外對比的歷史中,“以史解經(jīng)、以經(jīng)解經(jīng)”。橫向,系統(tǒng)研究梳理了王陽明所處時代、家世與人生歷程,憑借對王陽明全部著作和人生經(jīng)歷的深度研究,特別是以深研精講《傳習錄》為重要研究支點,把王陽明學說會通起來,提綱挈領、抽絲剝繭,進行了有條不紊的“深說”;縱向,與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等貫通起來,進行“統(tǒng)說”,突出了王陽明學說本真及其明晰、鞏固良心信仰之價值,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親民等核心思想。在“大歷史(大環(huán)境)”和“小歷史(小環(huán)境)”的焊接點上,把王陽明及其學說,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王陽明統(tǒng)說》是挖掘歷史價值的一部力作。著名歷史學家克羅奇曾經(jīng)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本書用筆最重、用心最深的是對王陽明學說時代價值的挖掘。兆偉先生始終秉承治學致用的情懷,致力于挖掘王陽明學說的時代價值,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實際上是道德本位、能力本位的一體化,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系統(tǒng)詮釋。他以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事業(yè)的豐富閱歷和深厚學識,挖掘王陽明教育思想與實踐及其治理社會之意義,這個教育包括教書育人的教育在內(nèi)的更廣義的教化和德治。他系統(tǒng)地總結了王陽明教育思想初始、深化、成熟的三個階段,以獨特、深邃的教育視角,填補了研究的空白,給讀者一種真切感、親切感、深切感。深化改革和擔當作為是新時代的主旋律,這個時代需要擔當、呼喚擔當。兆偉先生明確提出,“亦應把王陽明作為歷史上的重要改革家來對待”,從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到改革家,為確定王陽明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引出新路徑。他一貫主張把良心、良知作為中國人的信仰,把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基因,也將其作為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讓致良知更與時代相契合。他特別推崇王陽明聞變而起,唯恐戰(zhàn)亂危及國家朝廷根本,在并未受命的情況下,自任平叛指揮之責。其膽略、智慧都是非凡的,這種擔當和責任,尤其令人敬仰,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我進行了一個初步統(tǒng)計,總書記曾在黨員干部教育、對外交往、大學考察等多個場合的不同講話中,先后20余次提到王陽明學說的核心思想,包括修好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破心中賊”“身之主宰便是心”以及良知等等,特別是知行合一,并與時俱進地進行闡發(fā)和詮釋,這是研究和傳承王陽明學說的根本遵循。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別是文化復興的歷史腳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這是一系列“國字號”目標之一。我們堅信,王陽明學說的研究和傳承必將向歷史更深處、思想更深處邁進?!?/p>
孫建軍
《王陽明統(tǒng)說》一書的出版,將對遼寧省沈陽市研究王陽明學說的工作起到相應的推動作用。借研討機會,向老師和學友求教三個問題。
本書作者劉兆偉先生,年屆耄耋,而發(fā)蒼蒼,視茫茫,血氣日衰而志彌堅,德行日修而道問學,歷經(jīng)坎坷而不止,推出大作《王陽明統(tǒng)說》,可欽可敬。
先生以知行合一的精神,實地考察了王陽明學道、悟道、行道、傳道的重要場所,生動地踐行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以道自任,以心取學。
先生懷善端、致良知,立志以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
《王陽明統(tǒng)說》成書之際,正是先生大疾之時,病情日篤,目力日減,面部日痹,一鼓作氣而成書,百折不撓而付梓。由是觀之,兆偉先生實乃當代研究王學的熱衷者!
1.本書是正本清源之說。先生高度概括了王陽明學說的本真,全面明晰了王陽明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即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親民等四方面,深刻闡述了存天理、致良知的價值。本書有力地回擊了各種雜說、戲說、曲說、歪說、邪說、賊說,排除了干擾和誤導,掃清了讀者的障礙,特別是澄清了各種對王陽明的神化,歸還了王陽明的本真面目。
2.本書是根深蒂固之說。先生深根于孔孟,泛濫于十三經(jīng),汪洋于二十四史,恣意于子、集之書,理清了王陽明心學的歷史根脈,實證了王陽明心學的社會效果,鞏固了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闡發(fā)了王陽明心學的實際意義,謳歌了王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
3.本書是系統(tǒng)全面之說。先生不僅闡述了王陽明學說的內(nèi)涵,還詳細交代了王陽明學說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時代背景、悟道過程、行道足跡、傳道方式、布道場景,內(nèi)容全面,史料翔實,語言生動,邏輯清晰,結構宏大,思想深邃。特別是三個附錄,摘真取精,原汁原味,實為該書增色。
4.本書是古為今用之說。先生在書中還創(chuàng)造性地論述了王陽明的教育思想和擔當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是當代王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先生從王陽明以身行教、以言立教、因地設教、因人置教、以函施教、化民用教等多角度、多維度,介紹了王陽明的育人之法、為官之道、親民之舉,目之為治世之良藥。
5.本書是引人入圣之說。昔者,自己總認為圣人之學也高,圣人之道也遠,今日讀罷,茅塞頓開,圣人也近,圣道也易。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之言,了然于胸。本書最大貢獻,莫過于把王陽明學說的價值觀、方法論,概括為“內(nèi)容簡單、方法簡便、修悟簡易”,真正把儒學從圣壇引入民間,人人皆可知、人人皆可學、人人皆可行。
由是觀之,《王陽明統(tǒng)說》堪稱當代王學研究的好學、好用之作!
可以說,未讀此書之前,吾心與該書同寂寞;讀完此書之后,吾心與此書同澎湃。王陽明兩次以御史身份巡撫南贛和兩廣,功高德劭,名垂青史,是紀檢監(jiān)察干部學習的楷模,也是紀檢監(jiān)察工作的寶貴財富,不可不鑒。
一是在內(nèi)心上不斷格己之非。陽明先生講,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其功夫難十倍,要去私欲而廣公心。作為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要在“捐富貴、輕利害、棄爵祿、致良知”上,快然終身;要在“求飽、求愈、求照、求行”上,廓然大公;要在“怠心、忽心、妒心、忿心、貪心、傲心、吝心”上,存天理、去人欲,時時致良知,處處求合一。真正做到語到快時能忍得,意到發(fā)時能收得,怒到沸時能化得,見到難時能幫得。
二是在思想上要相信干部的良知。相信廣大干部有良知、有素質、有擔當、有作為,這就是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良知。要監(jiān)督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服務上致良知,在行權中達善行,在工作中促善治,在生活中保清明。以身作則求民心,知行合一得民意,親民愛民獲民情。
三是在工作中要保護干部的善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正確使用“三個區(qū)分開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事上磨,靈活運用儒家“權”的辯證思維,以格物之性,來析虛與實;以致良知之心,來斷公與私;以知行合一之理,來辨真與假。使實者見其行,公者見其心,真者見其清,營造改過責善的良好氛圍,調動干部的積極性。
四是在執(zhí)紀辦案中找回失足者的良心。不怕物來照,就怕鏡不明。關鍵在于我,關鍵在攻心。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日去其私,月增其理,喚醒其心中的黨性;要學會陽明先生攻心之法,格其非、誠其意、正其心,幫助其找回心中的良知;要煉就圣人之心,隨感而應,隨物而照,最終求回其放心。
五是用知行合一來解決“四風”問題??v觀陽明先生奏疏、鄉(xiāng)約、文告、書信,感慨萬千。陽明先生親自書寫因地制宜的奏疏,親自草擬化風成俗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親自執(zhí)筆致良知的信函,親自講授知行合一的道理,這些親力親為之舉,對我們整頓“四風”,改進具體的工作作風,有著莫大的啟示作用?!?/p>
楊志宏
在劉老師身邊學習傳統(tǒng)文化,已有幾年。他不是“講課”,而是在“行道”。每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都能在他的日常講習中淋漓盡致地得到體現(xiàn),正如陽明先生所云: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老師是《論語》的大方之家,他不用反問自己“傳不習乎”,因為他一直在傳習!聽老師講《傳習錄》,體味老師多年如一日的學而時習之,并經(jīng)老師點撥,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知行合一的修行——人須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工作更能致良知。
致良知的最好途徑,是實踐,是做事,是工作,崗位就是道場。開始和劉老師學《論語》《孟子》,是在八年前。當時我在市委部門從事黨外知識分子工作,學術修養(yǎng)上是工科底子,自覺底氣不足,就申請加入了劉奇淑華黃雙三人已經(jīng)開始的每周到老師家里的學習活動。恰好老師家里的竹子長出了四個嫩芽,滿懷期待,老師給學習小組取名“四竹學舍”。之后又有吳兵、佟穎的加入。
經(jīng)史子集學過幾本之后,有些小滿,不再刻苦。在四竹學舍并入樂府后,見專家云集,知差距明顯。沒來得及悔悟“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就只是強烈地想跟上各位大家學習的步伐。恰恰工作又忙得不亦樂乎,心里只是慌張無助,學也坐不踏實,事也稍有怨氣。直至老師點撥:人須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是啊,沒有工作,沒有實踐,何來善念發(fā)而知之,又用什么充之大之呢?沒有很多的體悟、疲憊和疼痛,如何能惡意惡念發(fā)而知之,又用什么遏之少之呢?致良知,即在大小之間善惡之間的克己功夫和實踐的力道。工作中每完成一個有價值有品質的貢獻,都會令人格更高一級,這時的工作是一種享受,有比工作更能致良知的嗎?當你奔著一個清晰的目標爬坡過坎之后,與戰(zhàn)友相互支持相互監(jiān)督完成了一個個高難度的任務的時候,確實有一種克己的味道,有一種出發(fā)的感覺!這種在工作中的修行,也令精神得到了提升。這也正踐行著陽明先生所說的道理,即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把工作當修行,知行一定是合一的。知是行之始,不知,行無方向;行是知之成,不行,知無意義。行,才可覺悟更多的知更深的知。修行不是靜坐,靜坐是思“行”之的以及己身之欠和缺,是格己心之非,是為更好地行。
陽明的格物,格的是內(nèi)部微觀結構,其中的交互成長很難格除,即使格除也只是知識,而非覺知。天天打坐那種靜坐中的修,修行不出天天向上的浩然正氣。在這個意義上,工作給予了我們一個平臺,崗位已經(jīng)成為一種道場。做事也成為最靠譜的一種修煉。■
竇 杰
參加劉兆偉教授《王陽明統(tǒng)說》出版座談會,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對于老先生新書的出版,我們大家都盼望已久。我簡要談三點體會。
《王陽明統(tǒng)說》的出版,是實實在在的為文化強國和民族復興著書立言、添磚加瓦的磊落行動,是劉兆偉教授作為一名文化學者具體而扎實的奉獻。
王陽明作為著名的歷史人物,既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親民、愛民、廉潔忠誠、智慧的朝廷命官。他是中華道統(tǒng)的重要一環(huán),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極其深遠。劉兆偉教授下如此大的功夫著書立說,深入研究王陽明及其思想和學說,其現(xiàn)實意義至少有四點:一是有助于正本清源,準確理解和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道統(tǒng)的真諦特別是精髓;二是有助于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三是有助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四是有助于破解當下社會道德缺失、國民教育道德缺位、黨員干部道德失范等現(xiàn)實難題。所以我認為《王陽明統(tǒng)說》的出版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為王陽明著書立說者古往今來不乏其人,但是,認真地讀劉老先生的這本書,你會感到一股新鮮之氣撲面而來。這本書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一是真,二是深。
所謂真,就是老先生是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去研究王陽明的,而不是將其單純地作為課題去對待,坐在書齋里閉門造車。劉兆偉教授是用真心、用真感情、用自己的心力體力寫出這本書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是用心感悟,是跋山涉水,多方虛心求教考證所得,所以不僅令人佩服,更讓讀者體會到貫穿字里行間的執(zhí)著和信仰。
所謂深,就是文脈的傳承具有歷史的穿越和貫通感,人物與學說相交相融的立體感。也就是說,《王陽明統(tǒng)說》將中華文化幾千年的脈絡和古圣先賢的思想理論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把王陽明的思想學說放在中華文化道統(tǒng),特別是儒家道統(tǒng)中去審視,把王陽明所處的明朝中后期的歷史環(huán)境與其地位作用和影響聯(lián)系起來,把王陽明學說與其成長軌跡,特別是行政施治實證結合在一起去研究。所以書中對王陽明學說的本真、對鞏固良心信仰價值的闡發(fā)深刻透徹,讀后令人醍醐灌頂,頓開茅塞。
在我的內(nèi)心總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老先生的道德信仰、思想品格、精神境界很像王陽明?;蛘哒f,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道統(tǒng)在老先生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充分。比如他有強烈的使命感和家國情懷,他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熱愛自己的崗位,一生無他求,只愿做一名好老師。他始終堅持以正知、正見、正氣教育和影響學生。他為人謙遜和善,尊長護幼。也就是說,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親民等思想和精神在老先生的教育生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充分體現(xiàn)。
2010年到2018年近10年期間,劉老師先后為省直機關做過近百場報告。在整個過程中,老先生秉承他的道德信仰,知行合一,以極其敬業(yè)、極其認真、毫不懈怠的精神,堅持講好每一課。從來不說大話空話,不說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話,讓人感到心悅誠服。有一次他身患重病,按計劃要為省地稅局去做報告,他毫不推辭,依然前往,所在單位領導和機關干部十分感動。所以我內(nèi)心非常感謝老先生,感謝他對我工作的支持,感謝他為省直機關反腐倡廉建設所做的貢獻。
最后,我還要大聲呼吁,大家都要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圣賢思想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共同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早日實現(xiàn)!■
李宇娟
今天有幸參加沈陽師范大學為劉兆偉先生舉辦的《王陽明統(tǒng)說》出版座談會,我感到非常高興。劉兆偉先生是我們鐵嶺人的驕傲,他長期致力于中國教育史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學術研究領域有著卓越的建樹。特別是在年逾古稀之年,懷著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之心和滿腔熱忱,跋山涉水、鉤沉稽古、闡幽發(fā)微,研究王陽明、總結王陽明、弘揚王陽明、踐行王陽明,拿出《王陽明統(tǒng)說》這一力作并由中華書局這樣重量級出版社出版,實屬功德無量,堪稱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陽明心學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當世“顯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王陽明的思想,稱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锻蹶柮鹘y(tǒng)說》一書不僅翔實闡述了“心即理”“事上練”“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王陽明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還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王陽明思想鞏固良心信仰之價值、治理社會之意義、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當代價值,提供了諸如“關注內(nèi)心、堅持自我、至善圓滿、勇者無懼、智者坦蕩、不忘敬畏、自由創(chuàng)新、實踐精神”等更廣泛多元的智慧和能量。這對解決當今社會人心浮躁、缺失信仰和擔當?shù)葐栴}來說,無疑是一劑精神藥方,為我們在生活中修身養(yǎng)性、在新時代建功立業(yè)提供了思想滋養(yǎng)和實踐路徑。
今天參加座談會的朋友多來自黨員領導干部、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學生等群體。我談三點想法與大家交流共勉。首先,黨員領導干部要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先行者,握好方向盤,勇?lián)率姑|h員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中堅力量。我們要帶頭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學習、感悟、踐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真學習和運用王陽明破除“山中賊、朝中賊、心中賊”的斗爭精神以及“事上磨、事上練”的實踐思想和“不忘初心、知行合一”的主人翁情懷,正心修身,勇于擔當,勤政為民,努力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第二,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播種者,傳播真善美,激發(fā)正能量。“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苯逃ぷ髡呒缲撝⒌聵淙?、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應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希望和要求,既要有學識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也要有人格魅力,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學生。要深入學習王陽明“育人興邦”“隨才成就”“順導性情”“循序漸進”等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自覺做修身修行、為學為人的表率。第三,廣大青年學生要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者,長立報國志,守住根和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至關重要。王陽明曾對他的弟子說,“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希望廣大青年繼承和弘揚這種“立志報國而成不朽盛事”的氣概,磨意志、增本領、長才干,努力做到“學思踐悟傳”,共同守護好、發(fā)展好我們偉大的中華文脈和民族精神,奮進新時代,引領新潮流,展現(xiàn)新氣象?!?/p>
張淑華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學習王陽明心學。劉兆偉教授《王陽明統(tǒng)說》的問世,是對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力推動。
王陽明心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中華傳統(tǒng)文化伴隨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體系而發(fā)展,王陽明心學則雜糅并升華了三家思想,形成了以良知為根基,由親民、致良知、知行合一構成的價值觀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核心內(nèi)涵。這一思想體系既是治國理政的理論依據(jù),也是民眾信仰的基礎,還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王陽明心學是有關治國理政的大學問。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尊奉民為本,本固邦寧這樣的思想。王陽明的“親民”思想是這一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人安心立命的人生哲學。安心立命的根基是解決信仰問題。中國人不是篤信宗教的民族,又是如何安頓自己心靈的呢?對此,王陽明心學回答了做人的根本問題,就是安頓心靈的信仰問題,闡發(fā)了中國人的信仰的核心就是良心這一重要概念。涵養(yǎng)自己的良知是每個人出乎內(nèi)在的道德要求。教化的核心就是不斷充實壯大民眾的良知。中國人是忠實于自己良心的民族。中國人就是靠著良知規(guī)范著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社會化的。
王陽明心學是尋找心靈家園的法門。如何發(fā)現(xiàn)和充實自己的良知良能?王陽明心學提出了“致良知”這樣一個從自己內(nèi)心世界出發(fā)的尋找良知良能的路徑。較比前輩圣人強調對外事進行格物的悟道思想,王陽明心學主張道在每個人的心中,心即理。只有把人原本的善性找回來,并且充實擴大,才是悟道的法門。這對漂泊于變幻浮世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尋找心靈家園的根本途徑。
《王陽明統(tǒng)說》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脈絡的梳理,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闡釋。這本書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發(fā)展史的角度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重新審視了王陽明心學思想體系及其定位。這部著作堪稱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并踐行這一思想體系的實踐事例,是學習王陽明心學的范本教材?!?/p>
胡永成
要想真正了解王陽明及其思想,首先要熟悉他所處的社會背景、他的身世及他的求學經(jīng)歷,系統(tǒng)地學習他的理論產(chǎn)生的根由,再深入地探討陽明先生踐行圣人之道的實情,他置身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式。
王陽明出生于明朝中后期,其家族為書香世家,多代為官,均為朝廷重臣,他是標準的官宦子弟。陽明先生從小體弱,但聰穎好學,少懷大志,且表明人生目標,“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當時世道混亂,盜賊多起,陽明先生雖年少,卻有豪情壯志,家國情懷。體弱使他尋道學佛,廣納博采,后終歸習圣學。這些都成為其后來作為的基點。
大任將降,必先苦其心志,終于有了龍場悟道。“圣人處此,更有何道?”中夜大悟格物致知,即凡遇不順,不要怨天尤人,要自省自察。“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标柮饔墒寝D而開始親近當?shù)厣贁?shù)民族,辦學以化民,開始了他二十年的教育事業(yè),并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后世敬評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者。
陽明先生于萬般無奈中悟得玄機,即凡事需格除己心之非,以歸于正道,并在歷任官職上磨礪。當時為官者學一套,做一套,知一套,行一套,在這樣的背景下,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則,以排除、抵制知行不合一的社會頑疾。
陽明先生五十歲時,經(jīng)過平息朱宸濠叛亂等重大事件的磨礪,思想幾近爐火純青,開始正式揭示“致良知”之道?!拔掖肆贾?,實千古圣賢相傳一點滴骨血也?!边@正是中華民族文化信仰的核心。
王陽明整個思想體系“知行合一”“致良知”“親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解決社會問題,這是儒學的核心,既適合上層的高修養(yǎng),也利于不識字者掌握踐行儒學的精華。他的學說同時批判了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的修養(yǎng)形式的儒學,斥責了虛偽的理學,強調了圣人之學的實用價值。
陽明先生的思想無論是在教育和理政中都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和意義,他是當時文化改革的旗幟,被后世尊為優(yōu)秀的、高明的人生導師,更是為民、為國、親民、廉潔、忠誠、智慧的官員典范。其歷史影響及貢獻巨大?!?/p>
吳 冰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加入了四竹學舍,至今已經(jīng)跟隨劉老師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七年,耳濡目染其傳道、授業(yè)、解惑之過程。這個過程,更是我感受劉老師為人、處世、做學問的過程。首先,敬佩劉老師的知識淵博、學問深厚。他在授課之中經(jīng)常是脫口而出古文經(jīng)典,以恰如其分的大段大段經(jīng)典論述做觀點的佐證。越學習、越接觸之后,越會感動和欽佩劉老師對學問的這種孜孜以求的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特別是被劉老師身上的濃濃家國情懷所感染。他時時給你傳遞的一種正能量,讓你哪怕有一點點的負能量想法都無處藏身,同時也會深深感受到劉老師真摯的感情。經(jīng)常聽他講起小學時的啟蒙老師以及大學時的老師,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jié)都講得那么生動。很久遠的一件事情,他可以講得像昨天發(fā)生的一樣,這是何等樣的感情。劉老師更是給他的每一個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師父,師如父,為師者,父母也。所以,學習的過程,讓我感覺到大學問者不遠人,大學問者更應該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一個人。
其次,七年的學習,我有幸結識了很多的好同志、好朋友,由簡單的學習接觸和相識,到后來也了解到他們對很多問題的學思踐悟,有時會被他們所講述的一些事情所深深打動。原來,你會覺得好多領導身處高位,是離你很遠的高大之人,可當他或他身邊的人講起很多事情,包括很具體的一些從前的家里面的事情的時候,你同樣會從中體味到道不遠人這樣的質樸之理。例如某位級別很高的領導,因為大雪之后擔心自己的家屬,那時候又沒有電話,聯(lián)系不上,晚上在工作之后,車也不通,便步行到岳母家確認母子平安后,又步行返回自己家中休息,來回近四小時。這樣的事例,不論發(fā)生在我說的高級別領導身上,還是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我聽到了,都會感動到流淚。我會覺得,我們的共產(chǎn)黨員,我們的黨員干部,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但關鍵時候,他們可以舍小家、為大家,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傳承。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黨員領導干部不遠人,我們黨不遠人。
第三,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干部,同時也是一名國企的管理者,我始終都在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做。我想應該是胸懷祖國,放眼天下,著眼大勢,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格局和戰(zhàn)略思考。胸中有理想,所以步伐更堅定。我覺得每一次工作崗位的變化,都是對個人能力的考驗,同時也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磨煉。特別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復雜問題的時候,遇到你難以分辨的是非的時候,這是對個人品質、精神、智慧、忠誠、擔當?shù)葍?nèi)在修養(yǎng)與綜合素質的考驗。宏觀的政策不能窮盡每一個微觀的事情,我們怎么處理這些問題,應該有一種價值判斷,我覺得這種價值判斷就是內(nèi)心的良知、良心。工作中,我們不能只依靠文件有沒有,別人干沒干,滿足于少做事、不犯錯。只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應該去努力擔當,積極作為。對人、對事、對工作,這種良知良心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
記得剛學習的時候,我曾經(jīng)跟劉老師說,我們學理工科的人,專業(yè)知識學了很多,但文化知識修煉太少,有的文化知識可能只是只言片語地從初中的高中的幾本語文課本里面學習到的,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但是隨著深入系統(tǒng)的學習之后,有一次我就跟劉老師說,突然感覺自己一直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我說從小奶奶就告訴我,做人得講良心,知恩圖報,對朋友要講信用……這些不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嗎?原來我在日用而不知,原來再深奧的文化也不遠人。所以,我要繼續(xù)學習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在實際中踐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趙 偉
劉兆偉教授退而不休,一直在講學、在科研,筆耕不輟,是吾等后輩學習的榜樣。今日所見《王陽明統(tǒng)說》一書,是繼“四書”研究系列著作出版后的又一力作。七旬老人,跋山涉水,幾省輾轉考察,令人敬佩。讀此書后,頗有感慨。主要“讀到了”以下四個方面內(nèi)容。
第一,讀到了王陽明的堅忍和忠誠。王陽明在困難面前不畏懼、有韌性。被宦官迫害后遭貶,在途中曾險些遭遇暗殺,但無論在何處任職,他都始終秉持著憑良心做事的為人準則。錢穆先生說,西方人做事靠上帝,中國人做事則憑良心。王陽明就是憑良心做人做事的杰出代表。
第二,讀到了王陽明的軍事才能。王陽明帶兵打仗,可謂戰(zhàn)果顯著。除了用兵,就是寫勸降書,以心感召??梢哉f,他懂兵法,更主要的還是懂人心?!陡嬷I浰頭巢賊》就是一篇典型的勸降書。王陽明的這篇文告中說,我去漳州平定賊寇回來,計驗戰(zhàn)功,被斬殺與俘獲的賊寇共計七千六百余人,而帶頭作惡的不過四五十人,附隨作惡的同伙不過四五千人,其余多是一時被脅迫?;厮即耸拢闹胁幻馄嗳?,感到哀傷。由是想到你們,爾等巢穴之中就沒有被脅迫之人嗎?若“遽爾興師剪滅,是亦近于不教而殺,異日吾終有憾于心”。這篇勸降書是用心、用情來寫的。
第三,讀到了王陽明“很親民”的社會治理方法,如十家牌法、鄉(xiāng)約等。所謂十家牌法,就是十家為一牌、為一組,各家輪流當組長,掌握全部人員動向,感覺有什么大的問題,就要向官府報告;所謂南贛鄉(xiāng)約,就是一個教化百姓之約——每個人都要先省察自己,破“心中賊”(影響良知的所有不好的東西),然后再監(jiān)督別人。他的社會治理方法對今日之社區(qū)管理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第四,讀到了王陽明的一些哲學思想。其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是人的最高主宰,最準權衡。這個理就是指天理、指客觀規(guī)律。內(nèi)心能夠反映客觀規(guī)律,是不斷學習的結果。所以,要省察克治,永葆內(nèi)心之純正。其二,“知行合一”不可分。具體由“刺激—感知—意動—身行”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只有學和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起到實際效能,才是獲得真知。其三,學會“致良知”?!傲贾笔切闹倔w,是永遠明亮而純凈的。心的本體是不顯善惡的,有了意念后,就有善、惡之分了。人們治學修德,只要“致良知”,就抓住了根本,以綱帶目,其他方面的修養(yǎng)亦均可相約而善?!?/p>
張玉珠
劉兆偉老師歷經(jīng)多年精心研究、用心感悟、專心撰寫的心血之作《王陽明統(tǒng)說》由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這是國學界一件很有意義、值得記載的大事,在此向劉老師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賀。我冒昧地談幾點粗淺的感受。
王陽明學說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致良知”“知行合一”“親民”等要義,遠承孔孟,近交程朱,見解精辟,影響深遠,對儒家學說有著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他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強調用“致良知”的修養(yǎng)途徑,彰顯人人自具的良知,進而喚醒人們的道德主體自覺,斥責現(xiàn)實社會一些人窮奢極欲、唯利是圖的流弊。他倡導“知行合一”,強調知、行本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為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實干興邦的思想原則,提供了有力的歷史資鑒。他主張“親民”,重視官德涵養(yǎng),察民間疾苦,尊民心所向,視百姓為骨肉,為我們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這些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觀點,在《王陽明統(tǒng)說》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闡發(fā)和論述。
挫折和不幸皆為人所不愿,但一旦遭遇,切不可氣餒,因為這往往是成就一個杰出人才的前置條件。通過《王陽明統(tǒng)說》我們知道,王陽明正是因為有了廷杖受辱、貶謫貴州、身處絕境的重大挫折,才有了之后的龍場悟道,醒悟到“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將至也夫,吾知所以終吾身矣”。從而,他選擇了圣賢之路,擔當社會義務之路。他用行動驗證了先圣孟子的不朽論斷:“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所謂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艱難困苦是對人心性意志最好的磨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這一點對我們后人,特別是受過一些挫折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有力的訓示和激勵。
王陽明十分注重文化的宣傳教化作用。僅以三事為例:一是在廬陵知縣任上,他重視教化,不用威刑,善用有道德、有威望的長者、鄉(xiāng)賢宣教圣道,教化引導,以人倫教化治民安民,使違禮違法者回歸正途。他用親民新政,驗證了先圣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二是在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任上,他先禮后兵,以文化攻心,瓦解敵軍?!陡嬷I浰頭巢賊》一文,設身處地,融情入理,分析原委,指出出路,以圣道治國化民,避免不教而誅,彰顯了文化宣傳教化的功效。三是他創(chuàng)立“南贛鄉(xiāng)約”,倡導并規(guī)范了如何與父母、兄弟、鄉(xiāng)里和順相處,使其“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誡”。這種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今天,現(xiàn)在全國各地不同特點的村規(guī)民約普遍施行,已然形成風氣。
最后要說的、也是最想說的一點感受,就是在通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深深地受著劉老師嚴謹治學,肩擔道義,敦本務實的精神感染,油然升起一種由衷的敬意。這本書史料翔實,要點明晰,評說客觀,表述精當。在研究對象的選定上,在闡述的角度觀點上,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劉老師關心國家,關注現(xiàn)實的責任感使命感,體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弘道養(yǎng)正、心懷天下的品格和情懷。特別是為了寫這本書,劉老師不顧年高體弱,遠涉貴州、江西、浙江等地,親臨實地探察考證,取得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更讓我為之感動和敬佩。我為是劉老師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再次向老師表示由衷的祝賀和感謝!■
劉兆偉 劉北蘆
王陽明學說是中華道統(tǒng)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對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它深刻揭示了中華道統(tǒng)之真髓,明晰、鞏固了中華民族良知良心之信仰,指明了使圣人之道化作世人行為的必要性、重要性,實為中華道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銜接之重要樞紐。欲清楚其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則必須將其置于整個道統(tǒng)中與所處時代背景中去綜合審視。
伏羲在其先祖千萬年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天察地,審男女、辨陰陽,以畫八卦揭示了陰陽交合產(chǎn)生萬物,且萬物皆居于變化之中的簡易而恒定的大道理。歷經(jīng)神農(nóng)、軒轅、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直至周文王等一千五百多年的傳承,糅入了多位圣賢的理解,他們從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發(fā)展了八卦的形式與內(nèi)涵。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贝苏Z系舜教導禹時所言,或以為堯、舜、禹三代口耳相傳的治國理民之心法。其中所講之“微”“中”,恰為《易》之重要思想。道影響人是隱微的、“無聲無息”的,卻是永恒的,但須精誠專一,公允持中不移,道方久駐。不過激,無不及,守謙不蕩,歲歲平安。《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憋@然以天道倡人間正道,與《易》之思想是一致的,明確了天命與天道助我、毀我,全在于我之善惡。
《史記》之《周本紀》《日者列傳》《太史公自序》及《報任安書》等有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等記載。即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傳承發(fā)展了一千五百多年后的形態(tài)與內(nèi)涵的基礎上,厘定了六十四卦,明確了卦辭、爻辭。未竟之事由周公完成。周公明確了《易》即一千五百多年間圣賢逐漸形成發(fā)展的天道人事的大道理。“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保ㄇ湃奥乃獔员?。”(坤,初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坤,六二)“括囊無咎無譽?!保ɡぃ模凹绰篃o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保ㄍ拓?,六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九三)“同人于門,無咎?!保ㄍ耍蹙牛爸t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初六)“勞謙,君子有終,吉?!保ㄖt,九三)通過標明、解說卦爻辭,以大自然、大道理“神其德”,“明其德”。創(chuàng)造了以大自然、大道理為威懾的社會倫理秩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百年后,誕生了偉大圣人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贝思春笫婪Q孔子作“十翼”之依據(jù)。而“十翼”即孔子在其前兩千年八卦及其六十四卦發(fā)展的基礎上,尤其在周文王卦爻辭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解說《易》而申說的深刻而系統(tǒng)的中華民族形而上的大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薄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兑住吩唬骸涡缍?,兇?!笔ト艘源藶樘斓厝诵闹疁蕜t,“以此洗心”,“以此齋戒,以神明德”。圣人以卦爻辭推論宣揚明德,警誡莽撞貪淫。預測吉兇是手段、方法,但與明理揚善、戒惡懲淫是緊密結合的。引導人們防患于未然,同心同德,以守仁位,以財聚人;“理財正辭,禁民為非”。如此則可天下風調雨順,君民和諧安康。
經(jīng)孔子刪削訂正的《詩》《書》《禮》《樂》《春秋》皆為體現(xiàn)、展示其大道理的載體?!对姟吩V民之所求,倡君子之好德;《書》誥“敬天保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罰”;《禮》別親疏貴賤,以安上治民;《樂》和民心,調理性情,以利移風易俗;《春秋》正定名分,明辨是非?!墩撜Z·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逼渲兄?,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在學習、研究、整理、說明、傳授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集中體現(xiàn)于《論語》一書中?!睹献印す珜O丑上》稱:“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薄睹献印とf章下》稱:“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泵献痈爬〞r論,評價孔子是有人類以來最偉大的圣人,是與時俱進地集聚了所有圣賢德操與智慧的偉大圣人。《孟子》一書繼承弘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共同形成了仁愛治國安民的儒家思想體系,即儒家之道。其內(nèi)涵是忠恕仁愛、克己復禮、養(yǎng)心寡欲、利君惠民的法則。為維護此法則,必須“日日新,又日新”;必須克己,必須寡欲;必須為“均、和、安”的共同理想而奮斗。
儒家思想有其超前性,當時政權并未采用,好一些的君主也只是口念其德而已。漢武帝為長治久安計,用董仲舒所對之策,“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以及治國興邦與做人做官的指導思想。中國文化,從不絕對,“獨尊”亦然。《漢書·元帝紀》載,元帝為太子時柔仁好儒,向宣帝建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毙圩魃唬骸皾h家自有天下,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抡?。”但無論如何,以儒道治國的趨勢已無法改變,因為適宜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而儒道注重各依名分地位,遵禮守規(guī)行事;管理者要成為表率風范,上行下效,方可同心同德,國泰民安。而漢朝末年,朝廷衰腐,上下失范,蒼生涂炭。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其間佛、道思想活躍,周邊民族文化融入中原;但治國理政、選拔人才的標準仍遵循儒道,即使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概莫能外。由此可知,儒道于治國安民不可離也。
唐朝初期,在王通、虞世南、杜如晦等影響下,重振儒術,以佛、道輔儒,注重教化。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詔孔穎達會諸儒撰《五經(jīng)正義》;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尊孔子為文宣王。其后韓愈寫《原道》挺膺疾呼:“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謂德?!薄皥蛞允莻髦矗匆允莻髦?,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北硎緵Q心:“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防止儒家思想被佛、道所淹掩,進一步倡明儒道,治國安民。
宋朝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使儒道糅入佛、道身心修養(yǎng)思想,共同創(chuàng)立了“理學”,主張“存天理,去人欲”,即恪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等綱常倫理,清除內(nèi)心的非分之欲和偏私之欲。認為欲解決社會的種種矛盾,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懲忿窒欲”,彰明天理。朱熹為使儒道集中有效傳播,從五經(jīng)擴成的“十三經(jīng)”中選出《論語》《孟子》與《禮記》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總共五萬余字,利于迅速、集中地闡發(fā)推廣“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學思想觀念。“四書”在南宋后期始作為科舉考試的題庫,替代了“五經(jīng)”“十三經(jīng)”。直至元明清,“四書”的作用與影響力一以貫之。
明朝中期王陽明認為“四書”中圣人思想是不可動搖的,但絕不應僅視其為考取功名之工具,而應將其化作為人做官的行為。君子當時時踐行圣人之道。不能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要“知行合一”。要把圣賢思想化作世人的實際行動,根本保障是“致良知”,講良心。為官、為民如無良知、良心,再好的做官準則、為人規(guī)范,都不會得到踐行。于是,王陽明通過講學,多方倡導宣教“致良知”的道理。其弟子廣布天下,《明史》有傳者四十余人,皆為宣播“良知”學說之高足。其“致良知”“知行合一”“親民”學說影響中國與日、韓等國500余年,為中華文化巨大影響力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今日,為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內(nèi)在助力,有必要深入研究之。
《孟子·萬章下》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绷簡⒊凇蛾柮飨壬鷤骷瓣柮鞯茏愉洝沸蛑醒裕骸熬雍惴呙献印苏撌馈x,以謂欲治一家之學,必先審知其人身世之所經(jīng)歷,蓋百家皆然,況于陽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為教,其表見于事為者,正其學術精詣所醇化也。綜其出處進退之節(jié),觀其臨大事所以因應者之條理本末,然后其人格全部,乃躍如與吾儕相接,此必非徒記載語錄之所能盡也?!?/p>
《王陽明統(tǒng)說》一書力求契合孟子“知人論世”之論,王陽明使“致良知”“知行合一”“親民”學說更為明晰,更為有效于今:闡明王陽明出身的世家環(huán)境與其學圣賢的奮斗目標;梳理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等四朝的社會背景;揭示王陽明于行政施治中踐行圣人之道的實情;考訂其學說之真諦與明晰、鞏固良心信仰之價值;彰明王陽明以教育為載體,為傳播、弘揚“致良知”“知行合一”學說而殫精竭慮之精神境界;考證其修養(yǎng)場所、悟道場所、去世場所,滌除訛誤與迷信傳說。綜上諸端,可以簡明地向讀者呈現(xiàn)一個完整而真實的王陽明,一個源流清晰、產(chǎn)生的主客觀原因鮮明的王陽明思想學說。故名小書曰《王陽明統(tǒng)說》。仁者、智者或皆有所獲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