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左高超
作為部編版教材中的“常青樹”,經(jīng)典篇目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并且常被一線教師作為解讀文本的依據(jù)和憑借。然而,不管多么豐厚的教學價值,被無數(shù)人反復咂摸、品味,也難免走向食之無味甚至變味的結(jié)局。無味的課堂,言人之所言,死氣沉沉的“同質(zhì)化課堂”難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無視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將文本的原生價值隨意延展、肆意解讀,包羅萬象的“泛語文課”的課堂常被人稱為“異質(zhì)化課堂”。
要避免經(jīng)典篇目“異質(zhì)化”和“同質(zhì)化”的傾向,就需要教師開拓文本解讀的視野,向文本教學價值的寬度、深度、精確度邁進。教師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基于此,筆者提出了“借題發(fā)揮”“圍點析緣”“按圖索驥”三種“文本細讀”策略,以期有助于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
文章的標題是閱讀的起點,但是很少有教師對標題進行深入解讀,大多數(shù)都將它作為導入新課的跳板或線索,比如,有的教師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圍繞“誰是燭之武”“為何退秦師”“如何退秦師”三方面來進行教學設計。雖然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這對文本的解讀仍然不夠。標題作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自進入教材的那一刻起,便附加了相應的教學價值。尤其是經(jīng)典篇目,正文的教學價值幾被“挖掘殆盡”。一線教師如能仔細揣摩、探究標題的教學價值,往往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引導學生探究標題的意蘊
在學習《沁園春·長沙》一課時,學生在通讀全詞后,提出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作者通篇沒有提到“長沙”,上片寫了湘江的秋景,下片借景抒情;按照詞作命名的規(guī)律,這首詞似乎命名為《沁園春·秋》更好,比如《沁園春·雪》。筆者引導學生從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者情感等角度來分析,發(fā)現(xiàn)“長沙”可以體現(xiàn)空間的廣闊,而“秋”只著意于時間概念,整首詞展現(xiàn)的是青年革命家們在廣闊的空間大展身手、改天換地的胸懷抱負,因此,用“長沙”命名更有意蘊。
2.比較不同標題的優(yōu)劣
《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的另一個標題是《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標題的優(yōu)劣。經(jīng)過一番討論,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這個標題不好:
①“吟”是詩歌體裁,類似“歌”和“行”,是古樂府詩的一種形式,不可去掉;
②從詩歌內(nèi)容和情感來看,整首詩不是寫送別,而是表達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求,沒必要凸顯離別對象。
也許學生的結(jié)論并不完美,但是這種探究的過程可以引領學生品讀作品、提升思維。
3.修改標題,訓練思維
帶領學生進行標題修改訓練,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用意,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發(fā)展思維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時,有學生提出:本文出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一節(jié),但是這個標題的對仗不夠工整,如果改成“林教頭逞兇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會更好。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筆者予以肯定并讓全體學生思考討論。最后,學生達成共識,認為作者之所以用“風雪”,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渲染氛圍,點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同時“雪”貫串全文;
②“風雪”也有動詞的意味,尤其“雪”字有“一雪前恥”的意思;
③“風雪”有一定的深意,惡劣環(huán)境寓意著現(xiàn)實的黑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而因果推理又是邏輯思維訓練的一種有效手段?;诖?,筆者總結(jié)出一種培養(yǎng)學生因果推理能力的方法,即圍點析緣。在這里,“點”指標點,“緣”指緣由,圍點析緣就是圍繞標點分析緣由。
標點是書面語言的有效輔助。郭沫若在《正標點》里說,“標點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還在其上”“標點不正,則言不順;文不正,則事不成”。由此可見,標點符號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對經(jīng)典文本的標點符號進行了以下探索。
1.品味有內(nèi)涵的標點符號
以《祝?!返慕虒W為例,小說第一段“我”回到魯鎮(zhèn),文章寫道:
雖說故鄉(xiāng),然而已沒有家,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shù)恼永铩K俏业谋炯?,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筆者引導學生品味“四叔”一詞中雙引號的含義。有學生認為這就是普通的強調(diào);也有學生認為這是反語,蘊含著作者對魯四老爺?shù)牟粷M,從后文“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可以看出,作者對“四叔”是不認可的,“四叔”是作者諷刺的對象;還有學生認為,“四叔”一詞有深層寓意,“四叔”就是“四書”的諧音,因為從全文看,四叔是深受四書影響的封建衛(wèi)道士,他的書房擺設、言行舉止、思想境界都是證明,并且作者經(jīng)常采用這種命名手法,比如《藥》里的“華”“夏”兩家寓指華夏民族。
2.刪減有“疑惑”的標點符號
在《記念劉和珍君》一課的第五節(jié)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
對此,筆者提出:把三個逗號刪除,連成一句話。這樣結(jié)構(gòu)緊湊,讀起來一氣呵成,會不會更好?
經(jīng)過一番討論,學生認為,三個逗號不可刪除,理由是:
①停頓可以起到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突出表現(xiàn)了劉和珍是自己主動前往請愿的,展現(xiàn)了劉和珍追求正義和進步的“真的猛士”形象;
②三處停頓可以凸顯作者內(nèi)心的悲痛之情,也對應了上文“我實在無話可說”和“我還有要說的話”;
③三個逗號,讀起來一詞一頓,加強了語氣,更能表達對流氓文人和反動政府的無比痛恨。
“圖”是指教材中的文本插圖,“驥”喻指教學價值。這些插圖或是對文本言說對象的部分呈現(xiàn);或是對文本敘寫內(nèi)容的局部摹畫;或是對文本故事發(fā)生背景的客觀補充。因此,透過插圖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是經(jīng)典篇目“常教常新”的有效手段和必要嘗試。筆者認為,插圖最大的教學價值在于其能引發(fā)讀者的思想碰撞,下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談具體做法。
以《荊軻刺秦王》為例,本文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在“廷刺秦王”,因此,教材插圖也是對這一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妒酚洝吩诿枋鲞@一場景時,寫得驚心動魄、精彩紛呈,然而卻有一處漏洞——作為荊軻助手的秦武陽在做什么?荊軻以命相搏,秦武陽無動于衷,這不合常理。
觀察仔細的學生通過插圖發(fā)現(xiàn):秦武陽正長跪在地。有學生認為,秦武陽被嚇破了膽,長跪在地表示恐懼;也有學生認為長跪在地的不是秦武陽,理由是跪地之人是成年人,而文中明明寫道“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
一陣沉默之后,有學生反駁說,跪地之人就是秦武陽。“年十二”是指秦武陽第一次殺人時的年齡,而不是刺秦時的年齡,太子丹不可能讓一個只有十二歲的孩子充當荊軻的助手,去完成刺秦這樣一件關(guān)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許多學生對此表示贊同。然而,也有一些學生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從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來看,太子丹負主要責任。太子丹做事心急,不夠理性,這一點從他不停催促尚未準備充分的荊軻入秦可以看出。如果秦武陽是十二歲的話,正好可以進一步驗證太子丹的幼稚。
緊接著學生又從多個角度分析了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他們認為,太子丹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荊軻的沖動易怒(不待客至而發(fā))、劍術(shù)不精才是刺秦失敗的重要原因;而秦武陽的拙劣表現(xiàn)也是荊軻刺秦失敗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從原文可以看出,刺殺秦王本是荊軻和秦武陽共同完成的事情,現(xiàn)在由荊軻獨自完成,最終導致失敗。
由此可見,刺秦失敗的原因不只在太子丹。退一步講,即使太子丹考慮不周、做事草率,也不可能指派一個只有十二歲的孩子協(xié)助荊斬刺秦,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所以,跪地者就是秦武陽。
由一幅插圖引起的這場爭辯,在教學中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升。筆者認為,思考的過程才是重要的,因為這是教學價值生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