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教師發(fā)展中心 張會超
幾個月前,一則教育部關(guān)于《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在網(wǎng)上流傳,說得有鼻子有眼,將從教師節(jié)開始執(zhí)行。
經(jīng)查,這是個假消息。實為一位律師的建議稿,屬于民間版本。
不過,在學校工作多年,我深知教育同行們在學生管理方面確實是進退維谷。這個所謂“意見稿”之所以能夠迅速流傳,也是教育工作者訴求的強烈反映。學生犯錯之后,管吧,尺度掌握不好,怕出了問題家長不干;不管吧,對問題孩子聽之任之,會影響整個學校的學生管理。特別是一些涉及到要給教師撐腰掌舵的工作,學校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影響教師的情緒和工作態(tài)度。
教育當然離不開懲戒,在國家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出臺前,作為教育者,我們該如何把握好懲戒的尺度呢?又該如何界定懲戒與體罰呢?
下面是我與一位同事的聊天記錄,一起來看看她對懲戒的理解:
“對于孩子的教育,不是所有的打都叫做體罰,也不是所有的罵都是人格侮辱。對于一些犯了錯誤、但教育后還沒有醍醐灌頂?shù)暮⒆?,簡單的批評恐怕成效不會明顯,適當?shù)闹w動作和犀利的語言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上課時,我要求孩子們把手都要放在桌面上,讓我時刻看到他們的手在干什么,防止手放在桌洞里搞小動作??蓚€別孩子在提醒多次后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就打過他的手。但我不是用‘武器’,比如教鞭、書本,而是用我的手掌去擊打他的手掌,一是能感知疼痛的程度;二是如果孩子長大了,也許會明白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其實也在與之一起承擔;三是還有和教師擊掌約定的意思。
“因此我認為,只要是出于愛學生的肢體動作,不是為了教師泄憤,是理智的動作,都是懲戒。我覺得國家審慎出臺懲戒的相關(guān)法規(guī),是怕一旦松了口,會有一些教師把握不住分寸,反而傷害了孩子?!?/p>
以上這位同事對懲戒的理解,不失為我們借鑒的懲戒方法。
教育同行中有不少懂得如何懲戒的高手,在學生管理過程中,不乏肢體接觸類的懲戒,因為使用得當,稱不上體罰。比如私下批評,給孩子自尊和面子,言辭甚至再激烈一些(當然,不能使用侮辱人格的字眼),也沒有問題。這種懲戒用力適度,真正起到了提醒和提示學生的作用。
這樣的高手教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因淵博學識、高尚人品、超群能力在學生中的威信很高,被學生敬畏。學生們信任和尊敬教師,愿意接納教師的建議,這是對教師的尊重,是近似“畏”的感覺,是在敬愛基礎(chǔ)上的遵從。
所有不以愛為基礎(chǔ)的懲戒,就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是嚴重的違規(guī)違法行為。那些持“不打不罵培養(yǎng)不出優(yōu)秀學生”觀點的人,連最基本的守法意識都不具備,早該停止聒噪了!
沒有愛和感動就沒有教育,這是每個教育者應(yīng)該遵循的信條。打非打,罵非罵,是懲戒的最高境界。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是懲戒的標尺,只要記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把懲戒和體罰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