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戰(zhàn)爭期間,黨的出版物發(fā)揮了積極的戰(zhàn)時宣傳和政治動員作用。《八路軍軍政雜志》作為八路軍總政治部的機關刊物,其主要任務是對內總結抗戰(zhàn)經驗教訓,對外宣傳八路軍抗戰(zhàn)成績,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日寇與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嚴格封鎖與新聞管制下,八路軍軍政雜志社以傳播“論持久戰(zhàn)”思想為主線,科學制定出版發(fā)行策略,積極利用雜志正文和補白,用大量的新聞事實取得了良好的戰(zhàn)時傳播效果,在我黨我軍出版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
【關鍵詞】《八路軍軍政雜志》 出版發(fā)行策略 補白 《論持久戰(zhàn)》
一、《八路軍軍政雜志》的任務
《八路軍軍政雜志》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總政治部的機關刊物,創(chuàng)辦于1939年1月15日,每月一期,白報紙鉛字印刷,24開本,至1942年3月??瘯r共出版了39期。雜志編委為毛澤東、王稼祥(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蕭勁光(時任八路軍后方留守處主任)、蕭向榮(時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郭化若(時任總參謀部第一局長)五人,蕭向榮兼任主編。其創(chuàng)辦目的如毛澤東給雜志的題詞和《發(fā)刊詞》中所寫“停止敵人的進攻,準備我們的反攻”,“當抗日戰(zhàn)爭向著新階段發(fā)展的時候,八路軍同人出版這個《軍政雜志》,其意義是明顯的:為了提高八路軍的抗戰(zhàn)力量,同時也為了供給抗戰(zhàn)友軍與抗戰(zhàn)人民關于八路軍抗戰(zhàn)經驗的參考材料”毛澤東:《發(fā)刊詞》,《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年第1期。。
雜志承擔了軍隊機關刊物“發(fā)揚成績,糾正缺點”的任務,每期雜志均刊載了若干篇有關軍隊工作的思考性文章,供八路軍、新四軍營級以上干部參閱。在雜志一共發(fā)表的354篇文章中,表現(xiàn)為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作者群體主要為八路軍、新四軍的高級指戰(zhàn)員與黨政軍的主要領導。筆者曾對《八路軍軍政雜志》作者發(fā)文數量進行統(tǒng)計,其中,毛澤東9篇,朱德6篇,劉伯承、彭德懷、王稼祥、左權等5篇,賀龍、蕭勁光等4篇,呂正操等3篇,陳毅、聶榮臻等2篇,周恩來、鄧小平、徐向前、葉劍英等1篇,基本涵蓋了前線作戰(zhàn)部隊與后方根據地的高層領導,是我軍當時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
二是論文涉及八路軍軍政工作的各個方面,包括游擊戰(zhàn)術、生產建設、干部教育、衛(wèi)生勤務、戰(zhàn)時供給、參謀工作、民運工作、敵軍工作、無線電通信等。同時,為了解決在“許多同志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的情況下如何傳播的問題,雜志還開設了戰(zhàn)地通訊欄目,累計發(fā)表通訊129篇(另有統(tǒng)計為125篇),以故事的形式“描述戰(zhàn)斗中的戰(zhàn)士作風、揭露侵略日軍的暴行”,取得較好的戰(zhàn)時傳播效果劉緒才:《〈八路軍軍政雜志〉“通訊”的戰(zhàn)爭敘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此外,雜志還承擔著對外宣傳八路軍、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任務。這點從《八路軍軍政雜志》前兩期的題詞中可見一斑。時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在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題詞“把八路軍的經驗貢獻給全國”,東北抗聯(lián)的李延祿將軍更是指明“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爭取最后勝利”。雜志主要在兩方面對維護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出了卓越貢獻:
一方面,為了使國民黨對八路軍“游而不擊”的造謠不攻自破,爭取國際國內輿論支持。雜志自創(chuàng)刊之日起就開設“八路軍新四軍每月捷訊匯報”一欄,中間欄目名字雖略有變動,但一直延續(xù)到1941年9月。該欄目主要羅列每月八路軍所轄部隊在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等地和新四軍在安徽、江蘇等地的軍隊活動,殲敵與俘虜敵人人數,繳獲物資,破壞敵交通通信情況等。其間,還以特輯形式重點宣傳了八路軍“百團大戰(zhàn)”“陳莊戰(zhàn)斗”等戰(zhàn)役成果。
另一方面,用宣傳武器批判國民黨方面的投降勢力與頑固勢力。對國民黨方面的投降勢力,雜志采取直接揭露其真實面目的做法,接連發(fā)表了《汪逆精衛(wèi)漢奸實據》《汪逆精衛(wèi)的“反共建國”與“實行憲政”》《朱彭總副司令電請討伐通敵叛國之石逆友三》《反共反進步是投降的準備——陳長捷、王靖國等奴顏事仇》等文章。對國民黨內部的頑固勢力與反共勢力,則采取據理例證、針鋒相對的方式。特別在皖南事變前后,國共間的摩擦增多。雜志除正面回應批駁國民黨對新四軍的誣蔑,刊登《中共中央發(fā)言人對皖南事變發(fā)表講話》《朱彭葉項抗議皖南包圍通電》《共產黨七參政員復函參政會重申不能出席本屆會議的理由》外,還援引國內外社會各界對于皖南事變之言論,如《129師通電請纓增援新四軍》《宋慶齡等聯(lián)名電蔣制止內戰(zhàn)禍國行為》《陳嘉庚先生代表三千一百萬僑胞,通電全國呼吁制止內戰(zhàn)加強團結》《外人眼中的此次皖南事變,如果內戰(zhàn)即根本不能抗戰(zhàn)》等電文以給國民黨重慶當局制造輿論壓力,促進事件的良性解決。
自1939年雜志創(chuàng)刊以來,在抗戰(zhàn)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雜志不僅卓有成效地總結了八路軍“深研戰(zhàn)略戰(zhàn)術,正確地運用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廣泛地進行爭取敵偽軍工作,由軍隊自身參加生產運動”等對策,還積極宣傳了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英勇戰(zhàn)績。因而《八路軍軍政雜志》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好評,即使在當時國民黨當局的有關單位,如中央政治學校亦譽其為“內容豐富,記載翔實”、中央通訊社稱其“言論正確、蜚聲遐邇”。雜志主編蕭向榮曾經自豪地寫道,“從八路軍的前身(紅軍)算起,還尚沒有這樣的雜志出版”蕭向榮:《〈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兩周年——并談關于寫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41年第1期。。
二、《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困難與對策
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出版發(fā)行過程中,雜志受到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阻礙與封鎖。
(一)稿件的征集——內部的困難
擺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編輯部面前的首要問題是稿件的征集。眾所周知,雜志的好壞與其刊登文章的質量緊密相關,但在當時八路軍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指戰(zhàn)員文化水平多半是從識四五百字到識一千字左右的前提下,稿件征集則顯得十分困難。
為了更大范圍地從前線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指戰(zhàn)員征集到稿件,促使指戰(zhàn)員在戰(zhàn)爭之余重視經驗的總結與交流,1938年12月中旬,毛澤東、王稼祥、譚政聯(lián)合署名,向八路軍、新四軍和各抗日根據地的游擊隊發(fā)出了《關于出版〈八路軍軍政雜志〉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說明出版目的和雜志用稿需求,并要求我黨領導的各部隊負責同志要親自撰寫稿件,組建《八路軍軍政雜志》的聯(lián)絡員隊伍,要求前方部隊對派赴各師、旅的戰(zhàn)地記者給予大力支持和工作便利。但即使這樣,征集到的稿件質量往往也參差不齊。為了提高文章的水平,雜志主編蕭向榮還專門寫了《〈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兩周年——并談關于寫作》一文,坦言“說到文章本身,也就是對于文章寫作負面的問題,那么這方面我們的缺點,則更是明顯的……我們許多干部還不善于寫文章,不善于總結經驗與研究經驗,因此有些文章雖然寫出來了,不能拿來發(fā)表,發(fā)表的文章也有不少在有很大的弱點”蕭向榮:《〈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兩周年——并談關于寫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41年第1期。。稿件質量的參差不齊,大大增加了雜志編輯人員的審理與刪改難度。為了征集到質量更高的稿件,并且提升稿件內容的及時性和前瞻性,雜志社還利用抗戰(zhàn)二周年、三周年以及百團大戰(zhàn)勝利等時機主動向中共中央主要領導與前方高級指戰(zhàn)員約稿,并通過特輯的方式在雜志上發(fā)表。
與此同時,雜志社還以總政治部名義從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挑選了20名青年學員,經過短暫培訓后組成“前線記者團”,分4個組于1938年12月赴華北4個敵后根據地采訪并組織稿件,涌現(xiàn)出白羽、康濯、雷加等一批優(yōu)秀青年記者。雜志的編委與編輯也親自上陣,撰寫稿件。經筆者統(tǒng)計,雜志編委郭化若共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fā)表了24篇論文,主編蕭向榮發(fā)表了23篇論文,編輯田野發(fā)表了9篇通訊。其中,時任中央軍委一局局長兼雜志編委的郭化若受毛澤東主席“寫點古兵法研究,宣傳運動戰(zhàn)思想”的指示要求,以筆名“化若”先后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發(fā)表了《〈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孔明兵法之一斑》《赤壁之役》《淝水之戰(zhàn)》《齊燕即墨之戰(zhàn)》等文章,引起了軍內外學習古兵法的熱潮,進一步提升了雜志的影響力。據郭化若回憶,“《八路軍軍政雜志》這份雜志是發(fā)行到國統(tǒng)區(qū)的,許多國民黨軍的將領看了不無感慨,有的還給雜志編輯部來信,說《赤壁之戰(zhàn)》《即墨之戰(zhàn)》等溫讀后‘令吾深省’、文章可謂‘切中時弊矣’!”郭化若:《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頁。雜志編委還聯(lián)合王若飛(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葉季壯(時任中央軍委后勤部部長)寫作了《第八路軍》冊子,共分為七篇文章,分別是:《國防前線的一支勁旅》(蕭向榮)、《抗戰(zhàn)三年來八路軍的英勇戰(zhàn)績》(蕭向榮)、《八路軍的軍事理論》(郭化若)、《八路軍的參謀工作》(郭化若)、《八路軍的政治工作》(蕭向榮)、《八路軍與抗日根據地》(王若飛)、《八路軍的后方勤務工作》(葉季壯)。上述文章在《八路軍軍政雜志》1941年第6期到1942年第2期依次陸續(xù)發(fā)表,成為系統(tǒng)介紹八路軍的寶貴歷史資料,全面展示了八路軍各個方面的工作情況與成就。
(二)印刷材料的匱乏——外部的封鎖
另一個困擾雜志社出版發(fā)行的難題就是物資匱乏,在日寇對根據地的封鎖下,雜志印刷所需要的油墨、紙張都成為稀缺物資,并最終導致了雜志的???。如圖1、圖2所示,從雜志的頁數與價格變化中可以看出,自1941年7月開始,雜志的頁數呈明顯減少趨勢,由1941年7月刊的124頁,下降為1942年3月的46頁。相反,雜志價格卻迅速上漲,1941年6月雜志發(fā)布公告由每期0.4元上調至0.7元,1942年1月又再次上調至1元,半年間雜志價格上升2.5倍。到1942年,“百團大戰(zhàn)”后,日寇對根據地進行了報復性的反復“掃蕩”,而國民黨反動派亦掀起反共高潮,雜志所需的紙張與油墨也因而斷絕了來源,1942年3月雜志被迫宣布???。
正如蕭向榮所說:“雖然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它(雜志)想盡一切的辦法來克服困難,在紙張上它還能用白報紙,在印刷上它力求完美,在形式上它采用二十四開本,既便于前方干部之攜帶,又不減弱其外觀。這也是值得一提的?!笔捪驑s:《關于〈八路軍軍政雜志〉——為紀念本刊一周年而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40年第10期。自雜志第九期起,則每期固定用銅版紙在首頁刊載一面二頁相連的軍事攝影圖片,總共刊登各抗日根據地軍事新聞圖片28組,照片169幅,這在當時延安出版的各報刊中是罕見的。背后也折射出雜志社在克服物資匱乏方面做出的大量艱苦工作。
在物資上,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領導對雜志出版發(fā)行高度重視,后勤保障部門全力以赴。當時的雜志編輯部人員回憶稱,“有的時候白報紙的庫存不多了,蕭向榮就派總政治部的管理人員,帶上陜甘寧邊區(qū)出產的煤油和食鹽,到山西閻錫山的轄區(qū)和敵后的城鎮(zhèn),通過商人和其他渠道,換回白報紙和印刷用的油墨”蕭迎憲、彭宏偉:《蕭向榮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頁。。
在印刷上,《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印刷和裝訂工作最初由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刊《解放》雜志社印刷廠承印。但由于《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印刷量大,又要保證按月出版,中央軍委將原來的八路軍印刷所擴建為印刷廠,專門承擔《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印刷和裝訂工作。印刷廠設在離延安六十里的安塞。這個印刷廠的設備,僅有老式對開機一臺、四開機一臺、圓盤機一臺、鑄字機一臺、打紙型機一臺、鉛版澆鑄機一臺。這些設備是在上海淪陷時轉移到武漢,又從武漢輾轉運到延安。為了能使雜志保質保量地按時出版,蕭向榮定期去安塞,與廠領導和工人們一起研究解決印刷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由于條件的簡陋,“印刷上的校對裝訂還不免有許多錯誤”蕭向榮:《關于〈八路軍軍政雜志〉——為紀念本刊一周年而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40年第10期。,雜志編輯就利用文章空白的邊角處刊登校正啟事、刊物啟事、正誤表,筆者初步統(tǒng)計共有14處。正是由于雜志社工作人員的精益求精、排除萬難的精神,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亦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印刷質量,使雜志聲名遠揚。
(三)發(fā)行的阻礙——國民黨的新聞管制
雜志在國統(tǒng)區(qū)的發(fā)行也受到了極大阻礙,從1939年第2期到1941年第6期,雜志在封底左側一直注明“本刊正呈請(國民政府)內政部中宣會登記中”。這表明兩年半的時間內,雜志一直并未通過國民黨當局的新聞審查。主編蕭向榮也曾感嘆:“在發(fā)行上,更有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它受著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致遭查禁、扣留、不許登廣告,以至受到許多莫須有的困難與障礙?!?/p>
雜志社采取了如下方式以打破國民黨的新聞管制。第一,贈予國內各機關、團體、圖書館,以供大眾閱覽。在雜志第一卷第九期《來函與答復》一文中,羅列了來信索要《八路軍軍政雜志》的部分機構,這其中既有國立北平圖書館、浙江省立圖書館、日內瓦中國國際圖書館等圖書館,也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要組、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訓練處、中央政治學校行政管理資料室、中央通訊社總社等國民黨黨政機關,雜志社均“按期寄贈一份”,以增加其在國統(tǒng)區(qū)的影響力。第二,雜志積極與國內外各大雜志交換文稿。雜志部分文章被蘇聯(lián)《真理報》《紅星報》以及南洋《現(xiàn)代周刊》等轉載,從而擴大了雜志的國際影響力。雜志亦經常翻譯轉載蘇聯(lián)《紅星報》《莫斯科新聞周報》等報刊文章,將國外一些先進經驗介紹到國內。第三,雜志與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發(fā)行的《新華日報》相配合,并向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提供稿件?!爸芏鱽砜偫斫洺4螂娫捊o編輯部,告知何時將有重慶到延安的往返飛機,蕭向榮叮囑負責發(fā)行的同志務必及時將雜志空運到重慶。周總理常親自把雜志贈送給國統(tǒng)區(qū)的朋友和外國人士,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力”蕭迎憲、彭宏偉:《蕭向榮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頁。。第四,個人直接向延安新華書店(雜志總經銷處)訂閱也是主要途徑之一。據雜志社記載,各地(除八路軍部隊外)直接向本社訂閱的讀者,達九百余人。從1939年第9期起到1941年第11期,在雜志封底左側一直注明“本刊經中華郵政登記認為第一類新聞紙類”,部分雜志經此渠道發(fā)行至讀者手中。第五,在八路軍、新四軍內部傳閱。雜志受到各級指揮員廣泛歡迎,“每個干部都把它看得如同至寶、每個干部都要求人手一份”。同時一些前線干部還將雜志傳閱給八路軍、新四軍駐地附近的友軍,使國民黨中下層干部亦有機會閱覽此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國民黨“報禁”的前提下,《八路軍軍政雜志》仍然有一定的傳播力、影響力的情況。
三、利用補白傳播“論持久戰(zhàn)”思想
補白是為了克服文章排版后留下的版面空白而填充的短文,多則幾百字,少則數十字。當時由于敵人的封鎖,紙張、油墨等物資都相對短缺,版面的充分利用就顯得格外重要。編輯部為提高刊物的信息量,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八路軍軍政雜志》的補白進行抗戰(zhàn)信息的傳播。
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總共發(fā)行的39期雜志中,經筆者初步統(tǒng)計,共發(fā)表各類補白265篇,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雜志版面。這些補白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編輯與讀者互動的窗口,發(fā)布雜志價格變動、勘誤更正等有關信息,刊發(fā)如抗大、西北青年救亡聯(lián)合會等根據地機關團體的啟事,刊登延安其他刊物書籍如《中國青年》《前線畫報》《陜甘寧邊區(qū)實錄》等的出版預告,同時還不時發(fā)布“代郵”“代電”信息,幫助失去聯(lián)系的前線戰(zhàn)士親屬盡可能地恢復通信。另一類主要是對國內外時事新聞的簡短介紹,其中描述國內情況動態(tài)的85條,介紹蘇聯(lián)國內情況動態(tài)的39條,披露日本與日偽情況動態(tài)的31條,報道其他國家動態(tài)達37條,有助于雜志讀者了解知悉抗戰(zhàn)時期國內外政治、軍事實時動態(tài)。
仔細分析這些補白不難發(fā)現(xiàn),特別在涉及日本新聞的補白設置時,雜志遵循了毛澤東主席“論持久戰(zhàn)”的思想,并將其作為報道框架和總基線進行議程設置,主旨思想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反對投降主義,揭露日本的殘暴統(tǒng)治與狼子野心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日軍開始進行“不求擴大”的迷惑性宣傳,并積極拉攏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將領,投降主義的言辭一時間充斥于國內政界、媒體。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的所謂‘不求擴大’的宣傳,不過是掩護其進攻的煙幕彈?!薄叭毡镜拇箨懻咭呀洿_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xié),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泵珴蓶|:《論持久戰(zhàn)》,載《毛澤東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頁。為更全面地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真實目的,反對國內投降主義抬頭趨勢,雜志在補白中發(fā)布了多條新聞通訊摘要。
一方面,主要揭露日本侵華的真正目的是“永占我土”“滅亡我國”。雜志先后刊載了5篇相關補白,如1939年12月發(fā)表在第89頁題為《敵寇滅亡我國的毒計》補白中,雜志摘錄了日本聯(lián)席會議關于“淪陷區(qū)域華人大企業(yè)全部沒收,小企業(yè)實行合并;開發(fā)資源,供給在華陸軍需要,及統(tǒng)制軍需原料”等十二條決議。隨后雜志又發(fā)表《敵國永占我土大量移民來華》《敵寇在侵華戰(zhàn)爭中議會通過的軍費》《日寇預算超過百億元》3篇補白,通過日本軍費開支、移民來華人數的持續(xù)增長,指出日寇實際之目的。例如,1942年2月雜志第54頁下方《敵寇在侵華戰(zhàn)爭中議會通過的軍費》補白中,記錄了日本第71屆至第79屆臨時議會通過的軍費總數的變化(如1937年7月日本軍費為5億日元,1937年9月修改為22.2億日元,1938年增長為48.5億日元,1941年增長為58.8億日元,1942年軍費更是達到了180億日元的驚人數字),這些數據揭露了日本軍事擴張不減反增的客觀事實。此外,編輯又在1940年6月刊第65頁的補白《日本為什么覬覦荷屬東印度》中,列舉了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一帶)日軍入侵他國的實例,抨擊日軍擴張的狼子野心。
另一方面,主要披露日軍在華的殘暴統(tǒng)治。時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雜志主編的蕭向榮發(fā)現(xiàn),在遠離敵人的廣大后方,“群眾中的太平觀念比較濃厚”,“民主失敗主義與投降主義的論調”較為普遍,“因此,我們的宣傳工作的重心便放在暴露敵人的獸行”之上蕭向榮:《抗戰(zhàn)來八路軍宣傳工作的檢討》,《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年第7期。,所以雜志陸續(xù)插入了《魔鬼統(tǒng)治下的南京——四十八萬人被毒化》《日軍壓榨下的朝鮮民眾》《日寇統(tǒng)治下的東北同胞》等補白,列舉大量的實際事例,以強化群眾對日寇的反戰(zhàn)意識,達到政治動員、戰(zhàn)前動員的目的。
(二)樹立抗戰(zhàn)信心,報道日本的資源消耗與厭戰(zhàn)情緒
隨著抗戰(zhàn)初期正面戰(zhàn)場的節(jié)節(jié)敗退,“亡國論”者叫囂“抗戰(zhàn)必亡,再戰(zhàn)必亡”,鼓吹日軍與國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中則駁斥了“亡國論”,提出了“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觀點,認為“日本的軍力、財力大量地消耗于中國的游擊戰(zhàn)爭,國內人心更加不滿,士氣更加頹靡”,因此最后的勝利必將屬于中國。但毛澤東主席也指出:“還須提出其他的根據,才能把一切亡國論者的口封住,使他們心服,而使一切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們得到充足的論據去說服還不明白和還不堅定的人們,鞏固其抗戰(zhàn)的信心。”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載《毛澤東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頁。為達到上述目的,《八路軍軍政雜志》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碎片化的論據,并及時通過正文以及各種補白向讀者傳播“論持久戰(zhàn)”的觀點,幫助樹立抗戰(zhàn)信心。
其一,打破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雜志陸續(xù)刊登了6篇補白,如《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年9月期第60頁下方刊登的補白《杉山的哀鳴》中,記錄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官”杉山元在太原召集各部長官的訓話,“此次歷經各地,詳細視察我軍(指日軍),他姑不論,僅山西一隅,死傷人數已達十萬以上,此外疾病、逃亡、潰散者尚不計算在內,致使本年作戰(zhàn)實力,大為減弱。尤以中條山太行山各次戰(zhàn)役,全軍士氣幾陷于不能久持之困境。如潞安(長治)失守之際,主要將領多員殞命,遭受前所未有之創(chuàng)傷?!痹凇稊硲?zhàn)術家阿部中將被我八路軍擊斃》《敵軍末路到來的征兆》《侵華四年寇敵龐大傷亡》《日本船艦損失》等補白中,編輯部通過報道敵軍傷亡數字,如抗戰(zhàn)四年來,“敵寇損失數字,計傷亡1994269人,被俘24082人;空軍方面,計被我擊落炸毀與被迫降落之敵機,共為2054架”,以振奮民心,鼓舞士氣。
其二,重點宣傳了日本國內民眾與日軍士兵的反戰(zhàn)情緒。在補白中陸續(xù)刊登了《敵軍反戰(zhàn)士兵向我投誠》《華北敵軍近來反戰(zhàn)厭戰(zhàn)事件一》《華北敵軍近來反戰(zhàn)厭戰(zhàn)事件二》《敵國人民反戰(zhàn)愈烈》《敵國內反戰(zhàn)空氣濃厚,知識分子五十五人入獄》等補白,其中,《華北敵軍近來反戰(zhàn)厭戰(zhàn)事件》等補白列舉了一系列日軍反戰(zhàn)投誠的事例,如“淶源敵工兵教育班長中山君一名,陽曲敵軍島田稚朗一名,及其附近某據點騎兵一名,均因反對戰(zhàn)爭及感受我優(yōu)待敵軍政策,攜帶槍支向我投誠”。這些事實既有效提振士氣,也配合了我軍對敵軍偽軍的俘虜政策的宣傳。
其三,通過數據傳播中國必勝的結果預期,以支撐毛澤東主席《論持久戰(zhàn)》中“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zhàn)爭”的論斷。一是在日本人力方面,雜志1939年第11期第11頁左側補白《中日兩國面積人口比》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為4.60億人,日本本土及海外殖民地人口為0.96億人,中國人口是日本的4倍多。1939年第11期第47頁左側刊登補白《戰(zhàn)時的日本人口》,表明“(日本)人口的自然增加數,去年一年較以前各年,約減少三十余萬人,這已經成為日本軍閥的一件極苦惱的事”。二是在日本物力方面,雜志1940年第1期第113頁左側刊登的補白《戰(zhàn)爭中日本糧食嚴重恐慌》、1940年第12期第61頁下冊刊登補白《敵國天災人禍 米荒愈益嚴重》揭露了“日寇自侵華戰(zhàn)爭開始以來,米的產量逐年減少,計1936年6.73千萬石,1937年6.63千萬石,1938年6.41千萬石,1939年因旱災更減少到5.86千萬石。日本國內需米為8千萬石,本年度不足米量為2.2千萬石,等于總消費量的四分之一”,證明了日本國內物力之匱乏。三是在日本財力方面,雜志亦摘錄了《兩年來敵人國庫的收支情況》《敵國經濟入不敷出》等文,并指出1939年日本財政收入483663萬元,實際支出948764萬元,“出入不敷,相差甚巨”,并直接導致了“敵國殘酷榨取無孔不入,又擬發(fā)行公債六億余元”《敵國殘酷壓榨無孔不入》,《八路軍軍政雜志》1940年第4期。。上述的證據不但驗證了毛澤東主席1938年5月的論斷,“第一階段中,敵人方面……幾十萬人的傷亡,武器和彈藥的消耗,士氣的頹靡,國內人心的不滿,貿易的縮減,一百億日元以上的支出,國際輿論的責備等等方面”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載《毛澤東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7頁。,更通過雜志刊發(fā)的大量文章、報道的新聞事實讓讀者堅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從而樹立起堅決抗戰(zhàn)之決心,共同渡過最困難的戰(zhàn)略相持階段。
(三)傳播國際動態(tài),重視大國力量的對比與對華態(tài)度
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部分,毛澤東主席在答美國記者斯諾的問題“在什么條件下,中國能戰(zhàn)勝并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時,就已經提道“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載《毛澤東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頁。。因此,傳播國際反法西斯國家的動態(tài)就成了《八路軍軍政雜志》的一個重要工作,雜志主編蕭向榮曾經寫道:“國際上對我之同情與援助,對敵之制裁與譴責等等,都是群眾所要求了解,而我們負責宣傳工作的同志應給群眾以了解的?!笔捪驑s:《部隊中的宣傳鼓動工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年第2期。
故而雜志一方面用數字的形式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綜合國力與德意日相比較,在1939年9月刊插注了《英蘇法三國面積人口比較表》《美意德三國面積人口比較表》的補白,同年11月刊登了《各國常備陸軍實力比較》《各國海軍實力比較》的補白,如表1所示,讀者很容易閱后得出德意日同盟無論在人口、面積、陸軍兵力、海軍噸數上均遠遠落后于美國、蘇聯(lián)、英國與法國。戰(zhàn)爭在開始之前最終的勝負已經注定。同時,雜志努力將中國戰(zhàn)場與世界戰(zhàn)爭的聯(lián)系展露于讀者,曾刊登《美國人民同情我國》《美國民意測驗——多數主張制日》等補白,表明美國國民中同情中國者占到74%,同情日本者僅為2%。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后,雜志在1942年2月刊、3月刊陸續(xù)插注了《美日海軍比較》《美日海軍比較(二)》《日本船艦損失》與《一百億與五千億(日美戰(zhàn)費比較)》等補白。如《日本船艦損失》補白中記錄了“日本自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至二月底),主力艦沉沒1艘損傷3艘,巡洋艦沉沒7艘損傷21艘,驅逐艦沉沒12艘損傷11艘,潛水艇沉沒9艘損傷2艘,運輸艦沉沒79艘損傷47艘”,意在向讀者傳遞“美軍的參戰(zhàn)會加速日本滅亡”的觀念。雜志還摘錄了歐洲戰(zhàn)場與蘇聯(lián)戰(zhàn)場的一些勝利消息,如《開戰(zhàn)來英毀德機七千余架》《蘇德戰(zhàn)爭第一個月德傷亡一百五十萬》《蘇聯(lián)紅軍的戰(zhàn)績》等補白,使毛澤東主席“國際的條件,使得中國在戰(zhàn)爭中不是孤立的”論斷深入人心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載《毛澤東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2頁。。而事實也證明,“國際力量必將逐漸增強地援助中國。這種希望不是空的”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載《毛澤東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6頁。。
四、啟 示
《八路軍軍政雜志》這樣一份富有影響力的刊物,其編輯人員數量卻并不多,除編委和主編蕭向榮外,只有編輯一人、封面設計兼美術一人、通信聯(lián)絡一人、發(fā)行二人、常駐印刷廠校對一人。為了在人手緊缺的條件下保證刊物的質量,雜志主編蕭向榮日夜加班,“很少在十二點鐘以前休息過”。有些重要的文章經過編輯打出清樣后,送毛澤東主席終審,“常常要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蕭迎憲、彭宏偉:《蕭向榮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頁。。這支精干的編輯團隊在抗戰(zhàn)最艱苦的歲月里,竭盡全力,不斷調整出版發(fā)行策略,既克服了軍內文化程度不高的客觀難題,也在來自日寇對根據地的封鎖與國民黨的新聞控制的困難環(huán)境下,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對總結抗戰(zhàn)經驗、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出了卓越貢獻。
《八路軍軍政雜志》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放軍的新聞宣傳和出版發(fā)行工作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報紙、雜志等出版物在辦刊宗旨上要有明確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毛澤東思想和《論持久戰(zhàn)》觀點成為《八路軍軍政雜志》始終堅持的思想主線?!栋寺奋娷娬s志》始終“本著毛澤東同志指定的方針,堅持到底”,“它是為抗戰(zhàn)、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服務的一種雜志”,“它是以研究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與政略及有關抗戰(zhàn)的諸問題為目的的雜志”,“它不僅研究自己,同時也研究敵人”,“它不僅研究中國的軍事理論,同時也研究外國的軍事理論”,“它不僅是單純研究性與總結性的刊物,而同時也帶有相當程度報道性的與速寫性的刊物”,這些特點使其成為在“抗戰(zhàn)中一份有威望的雜志”,并且在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發(fā)揮了重要的政治宣傳作用蕭向榮:《關于〈八路軍軍政雜志〉——為紀念本刊一周年而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40年第10期。。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解放軍報》時也再次重申,“必須堅持軍報姓黨”,“必須在恪守黨性原則上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堅定不移傳播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聲音。這是《解放軍報》必須堅守的政治靈魂,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不能丟”,“要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勇于舉旗幟、打頭陣、當先鋒,當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生力軍”習近平:《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chuàng)新為要 為實現(xiàn)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思想輿論支持》,《解放軍報》2015年12月27日第1版。。強烈的政治意識是黨的出版物的“政治之魂”,也是政治優(yōu)勢、理論優(yōu)勢的體現(xiàn)。
其二,報紙、雜志等出版物在新聞報道中要遵循規(guī)律意識,堅持用事實說話。馬克思曾指出,評價一個報刊的好壞,就要看“哪一種報刊說的是事實,哪一種報刊說的是希望出現(xiàn)的事實!哪一種報刊代表著社會輿論,哪一種報刊在歪曲社會輿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頁。。宣傳工作要善于用事實說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黨章》要求。《八路軍軍政雜志》主編蕭向榮也多次表示:“(宣傳干部要)注意收集各種活的,具體的事實,加以整理分析,并使之與原則聯(lián)系起來,避免單純的、枯燥無味的說教。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宣傳能夠打動人家,使人感到興趣,使人感到滿足?!笔捪驑s:《部隊中的宣傳鼓動工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年第2期。因此,往往為了得出一個結論,雜志常常使用多個事例加以證明。如1940年7月刊中的補白《日寇統(tǒng)治下的東北同胞》,雖然只有約250字,但仍采用“總—分”形式,開門見山地指出“日寇加于我東北同胞身上的災害,到現(xiàn)在是日趨嚴重了”。隨后又舉了三個例子:一是“日寇為了節(jié)省煤,在東北實行了‘強調低溫生活,實行縮短采暖期’”;二是“為了節(jié)省棉布,實行了‘棉布配合制度’,即十人以下準每戶購買六尺,十人以上二十人以下,準每戶購買十三尺,二十人以上準每人購一尺”;三是為了節(jié)省糧食,“(日寇)將面粉及其他必要食物加以統(tǒng)制,所定標準如下:成人每人每月準購面粉十磅(約合九斤),三歲至十二歲之兒童,可購六磅(約合五斤半),年在六十歲以上者,可購八磅(約合七斤)”。這些事實使補白的結論雖然只有短短一句,卻讓人感同身受,遠比空洞的抗日口號更容易激發(fā)百姓對日寇的仇恨,從而起到政治動員的作用。
其三,報紙、雜志等出版物在采編管理上要堅持問題導向,多策并舉,迎難而上?!鞍寺奋姷恼喂ぷ魇前寺奋姷撵`魂,是八路軍的生命線?!笔捪驑s:《八路軍的政治工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40年第10期。比如,針對八路軍黨的建設薄弱問題,雜志陸續(xù)組織約稿并發(fā)表了王首道的《八路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魏傳統(tǒng)的《提高部隊中共黨員的品質問題》、朱瑞的《建設山東縱隊中模范的團結的黨和政治工作》與組織部部長方強的《不同部隊不同時期的建黨工作》與《部隊黨鞏固中的幾點注意》等文章,翻譯捷加林的《共產主義與軍隊》及時介紹部隊黨建工作中的經驗,受到了領導的高度好評。再如,針對讀者文化水平并不高問題,編輯部提出“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專門玩弄名詞,使群眾聽得頭痛”蕭向榮:《部隊中的宣傳鼓動工作》,《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年第2期。。為了在1942年2月刊通報美日太平洋海戰(zhàn)的戰(zhàn)況,雜志先在1942年1月刊插入了《海軍常識(一)》《海軍常識(二)》兩篇補白,以做鋪墊,詳細闡述了戰(zhàn)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驅逐艦、潛水艇、輔助艦的定義。在解釋時也十分直白,沒有使用專業(yè)術語,如潛水艇在當時而言對大眾還十分陌生,雜志將其解釋為“潛水艇是一種又能在水面上走,又能在水底下走的軍艦,主要的武器是魚雷,用來破壞敵人的軍艦最有力量”《海軍常識(二)》,《八路軍軍政雜志》1942年第1期。。這樣在之后雜志通過補白介紹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海戰(zhàn)損失多少戰(zhàn)斗艦、巡洋艦、潛水艇時,就顯得不是十分突兀,并且方便讀者理解。雜志編輯部也一直虛心接納各界的批評,《八路軍軍政雜志》經常在邊角的空白處標注“歡迎:訂閱,介紹,批評”的字樣。
從1920年11月創(chuàng)刊的的《共產黨》月刊算起,2020年是中國共產黨刊物創(chuàng)辦的100周年。在近百年黨的出版物歷史中,《八路軍軍政雜志》的辦刊時間雖然只有三年,但仍具有其特殊地位。一是《八路軍軍政雜志》具有獨特的戰(zhàn)時宣傳功能,模范地執(zhí)行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的力量。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特別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難的階段,雜志用翔實的案例、數據,傳播了“論持久戰(zhàn)”理論,動員了大量的愛國將士和人民群眾參與到抗日戰(zhàn)爭之中。二是《八路軍軍政雜志》開辟了我軍軍事出版物的先河,為我黨我軍積累了軍事類刊物的辦刊經驗,培養(yǎng)了大量的軍事新聞宣傳人才和軍事理論人才,為1949年后軍委機關創(chuàng)辦“一報一刊”(1951年創(chuàng)立的《八一雜志》和1956年創(chuàng)立的《解放軍報》)打下了良好基礎。三是《八路軍軍政雜志》具有重要的文史資料價值。收錄了大量中央軍委主要領導和八路軍、新四軍中高級將領的軍事文章,多篇文章被收錄到《毛澤東文集》等第一代領導人文集之中;《八路軍軍政雜志》刊登的大量關于八路軍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后方留守處的新聞報道,也成為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和我軍軍史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2版。,“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第2版。。研究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八路軍軍政雜志》等黨的刊物,有助于我們“從出版史中汲取前行力量”,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出版業(yè)發(fā)展之路;有助于我們繼承黨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組織性“四性一統(tǒng)”的中共黨報新聞觀念,筑牢新聞出版物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更有助于我們踐行“軍民一家、魚水情深”的我軍光榮傳統(tǒng),在新時代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讓各類出版物成為密切干群關系的新紐帶。
〔作者金鴻浩,國家檢察官學院講師〕
Political Publicity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Military and Political Journal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Its Inspirations for Our Current Work
Jin Honghao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public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wartime publicity and mobilization campaigns. As a periodical affiliated to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the Eighth Route Army Military and Political Journal aimed to internally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army and externally publiciz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in the war and maintain the Chinese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regression. In spite of the strict blockade and news control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s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Kuomintang, the journal, with a focus on spreading the thought of On the Protracted War, formulated scientific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strategies. By using the texts and fillers properly, it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news fact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of wartime communication. The Eighth Route Army Military and Political Journal exerted a deep and lasting influence and obtained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publishing history of CPC Party and army.
Keywords:the Eighth Route Army Military and Political Journal,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strategies, fillers, On the Protracted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