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生
(泰山學院 山東泰安 271000)
基于高等教育所開展的質量評價工作,被引入國內的時間較短,尚未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體系,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生問題的情況難以避免,這也給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較為負面的影響。事實證明,只有對評價方法進行調整,通過提高教育質量的方式,為行業(yè)發(fā)展注入動力,才能使教育的價值得以實現。
精英教育觀念認為,學生僅作為客體存在于質量評價工作中,應以學術追求為導向,利用學術標準對教育質量進行衡量,力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學術人才。研究結果表明,精英教育所使用評價標準相對單一,評價主體也以質量為主,考核方式強調的是量化知識,以教育部為例,在對教學工作進行評價時,教育部所參考標準多為教學質量。
大眾教育對學生的“身份”,由客體向主體進行了轉變。從本質上來說,大眾教育是由精英教育延伸出的廣泛教育形式,無論是辦學主體,還是辦學形式,均呈現出了明顯的多元化特征,由此可見,制定多元化評價標準很有必要?,F階段,多數高校均已對多元化評價引起了重視,評價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教學質量,而是向學生能力、市場需求等方面拓展[1]。在此背景下,如果仍舊用精英教育所適用的方式,干涉大眾教育的質量評價工作,往往會產生本可以避免的不利影響,視情況決定評價對象的意義不言而喻。
精英教育背景下,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的主體為政府部門,形式以政府撥款為主,一般來說,負責質量評價的部門多為教育行政部,僅有部分公眾參與其中,無論是評價過程,還是評價結果,均無法達到公開的要求。而社會投入的增加,使大眾教育擁有了更多的投資方,評價對象則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前進。出于適應評價對象多元的目的,增加評價主體,將社會、高校和個人囊括其中,成為了必然選擇,在此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英教育強調用行政方式對高校事務進行管理,學術部門被賦予的監(jiān)控功能,往往無法得到應有的發(fā)揮,教學質量及科研質量,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大眾教育強調將精英高校轉化為研究高校,目前,精英教育所指代的內容,除了本科教育之外,還包括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等。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對呈現出大眾化特征的高等教育而言,精英教育所適用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均已無法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只有將評價標準由研究型向專業(yè)型、應用型的領域進行拓展,才能將出現問題的幾率降到最低。
1.以外促內
高等教育的質量評價工作,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外部評價強調學術建設和教育質量,而內部評價強調質量改進與成員激勵,二者既相互獨立,又依賴與對方而存在。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強調放開自主辦學權,對約束機制建立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事實證明,只有基于自我評價所提出評價方法,才能做到從多個方面評價教育質量。C 大學便通過校內自評的方式,對自身成績加以肯定,在此基礎上,及時發(fā)現并解決了潛在問題,教育質量自然得到提高。
2.分層評價
國內高校的種類、層次較多,要想避免高校過于看重高評價結果而盲目對自身進行定位,以高校類型為依據,對評價標準進行分層制定很有必要,只有這樣才能使所制定標準,既滿足社會所提出的需要,又與高校發(fā)展相契合。在開展評價工作時,有關機構應以自身特征、所擅長方法為參考,通過質量檢測、統(tǒng)計數據等方式,為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提供保證。
3.明確分工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政府并非質量評價的唯一主體,作為由社會、學校現有評價組織所組成的系統(tǒng),質量評價工作更適合第三方機構開展。事實證明,第三方評價機構可為評價客觀性、準確性提供有力保障,明確分工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4.確定主體
符合大眾高等教育特征的評價方法,強調的是以特定手段為核心,通過質量評價的方式,推動高校發(fā)展,使其更加符合社會所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見,在開展相關工作時,社會、政府和學校,均發(fā)揮著無法被替代的作用,其中,社會的任務主要是保證評價公正,政府的任務主要是指揮評價方向,學校則通過自評的方式,對評價的作用進行充分發(fā)揮。
5.歸納原則
開展質量評價工作時,所遵循原則如下:其一,統(tǒng)一評價方式。評價的出發(fā)點,主要是管理高等教育,要想避免競爭引發(fā)的沖突,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應引入第三方機構,借第三方機構之“手”,發(fā)布正確信息,才能為評價所具有公正性提供保證。其二,實現動態(tài)評價。從本質上來說,針對高等教育所展開的質量評價工作,屬于過程性、動態(tài)性工作,僅對某次成果進行評論,無法保證評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過程性評價,自然很有必要。其三,確定多元取向。社會、政府及高校自身,均會給質量評價帶來一定影響,不同主體往往對應不同角度,只有引入第三方機構,才能使教育質量得到保障,這便是確定多元取向的意義。其四,落實民主評價。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價值進行判斷的活動,開展評價的環(huán)境,應當滿足公開、民主和公平的要求,無論是選擇對象、收集信息,還是制定體系、公布結果,均應當遵循以上原則[2]。另外,對呈現出大眾化特征的高等教育而言,只有增加評價對象的態(tài)勢并調整方法,才能保證所得出結論,可以對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反映。
1.法制保障
作為對質量評價效果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法律法規(guī)自然是需要引起重視的部分。現有法律法規(guī)僅有少部分涉及對高等教育進行質量評價的內容,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對法律法規(gu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此可見,在對高等教育進行質量評價工作時,對以下內容加以改進很有必要:其一,以管理學理論為依據,視情況對評估理論進行構建;其二,以社會、政府、高校和個人的關系為前提,確定可使關系得到有效處理的方法,為評價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2.管理保障
由研究可知,要想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價,前提是掌握準確信息。在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的當今社會,對相關工作進行質量評價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這也使利益多元化的特征得到了凸顯,要想避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的出現,對管理制度進行建立是關鍵。以S 大學為例,教務處聯合技術中心,對公開教務信息的系統(tǒng)加以研制,真正做到了信息的現代化管理。另外,隨著評價教學質量的系統(tǒng)被引入,采集、歸納和處理信息等工作的現代化水平逐漸提高,這也為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3.體系保障
要想使高等教育的質量評價工作順利開展,對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方法進行建立很有必要。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高校選擇加入對評估機構進行設置的隊伍,這為評價網絡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開展相關工作時,以下內容應當尤為重視:將評價者置于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校辦學理念進行評價,真正做到由上級評估向同行互評、自身評價進行轉化,使所建立評價網絡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通過對上文所敘述內容進行分析能夠發(fā)現,作為運行管理、教育工作的方法,基于高等教育所開展質量評價工作,其出發(fā)點是為教育質量得到良性發(fā)展提供保障。由此可見,研究評價方法,目的是對保障機制進行建立與形成,使高校擁有良好的環(huán)境,從而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對學生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