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昱
(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 119077)
顧隨先生曾說過“什么是調(diào)和?我們覺得世界還可以住,不是我們理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壞。陶公在心理一番矛盾之后,生活一番掙扎之后,才得到調(diào)和。陶公的調(diào)和不是同流合污,不是和稀泥,不是投降,不是妥協(xié)。”,“調(diào)和”是顧隨先生對于陶淵明的評價,他說“古今中外之詩人所以能震爍古今流傳不朽,多以其偉大,而陶公之流傳不朽,不以其偉大,而以其平凡。他的生活就是詩,也許這就是他的偉大處。”[1]
調(diào)和之美體現(xiàn)在了陶公的方方面面,這種調(diào)和最終成就了一個真實的陶淵明。調(diào)和的美,是一種柔和且豐厚的體會,這種直觀的感受在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中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其十九)再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其五)飲酒詩是痛苦的,可就因為如此才更顯出了陶公的可貴,是在痛苦之中最為純粹的歡欣,是對于窘困對于苦難的不逃避,是對于不經(jīng)意間的美好真誠的感嘆贊美,是將兩種看似完全對立的感受調(diào)和在一起形成一個完全和諧的整體。陶淵明詩歌處處透露著這樣的調(diào)和之美。朱光潛先生認為陶詩所達到的“化境”是有“最深厚的修養(yǎng)”的一種精神魅力的產(chǎn)物,“陶詩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質(zhì)不綺,恰到好處,適得其中;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它一眼看去,卻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質(zhì)亦綺,這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淵明所以達到這個境界,因為像他做人一樣,有最深厚的修養(yǎng),又有最率真的表現(xiàn)?!盵2]這其實就是一種調(diào)和的狀態(tài),是和腴是樸質(zhì),將這一些都調(diào)和的剛剛好,這就使陶淵明的詩歌具有其他作品所不能有的獨特的審美體驗。
陶公的調(diào)和在其詩歌中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而在其詩歌之下可以看出的是不僅僅局限于詩歌在更多更廣的層面上的調(diào)和。
首先我想說的就是陶淵明詩歌中所透露出的一種儒家思想,若從隱逸的角度來看陶淵明必然是受到道家的影響頗多,但是在我看來陶公雖如此表現(xiàn),可內(nèi)化的仍然是一種儒家近乎“君子固窮”的狀態(tài),而其許多詩歌也能看出一些痕跡,如:“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與會而作并序》)“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3]等,而陶公的調(diào)和也在于其中,在我看來純粹的儒家思想是不能讓人長期做到固守其窮安于其貧的,而若是純粹的道家則也不會有陶公這樣更深層次思想上的力量。陶淵明并非圣人,他也有痛苦也有窘迫,這兩種思想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調(diào)和,并成為陶公自身的出路,當君子固窮和安貧樂道相互融合、相互填充、渾然一體的時候,可見的就是一個真實的陶淵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凡人”英雄。
其次,陶公之自然真誠,在我看來是物我關(guān)系調(diào)和之后的自然之境。陶公本身的自然真誠,介拙和腴也是來源與此。陶公親近自然,而這種對自然的喜愛也糅合在了其個性之中,“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正是這種置身其間的美好和諧使其詩歌中透露出了一種天然的渾厚的樸質(zhì)之感,“陶淵明與大自然之間沒有距離。在中國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與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間的一員,不是旁觀者,不是欣賞者,更不是占有者”[4]這是一種調(diào)和,是將自己糅合在了自然中。陶公的物我關(guān)系是真實的也是真誠的,這樣的樸質(zhì)真率是絕大部分人所不能做到的,在陶公這里,物我是和諧地融在一起的,讀其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其中幾乎是分不出心物界限的,陶公的詩雖說修辭真誠且樸質(zhì),可是其用字卻無一不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情意,若說不講究煉字卻也未必,但是卻因為陶公物我之境的調(diào)和使這種自然之美真正地滲入了其詩歌之中,讓這樣的界限消失在了調(diào)和之美中,而向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個和腴圓潤不加雕琢的可愛的自然?!皠P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边@是一種極為自然的狀態(tài),是單純的空白的清閑,但卻絕不僅僅是一種虛無,而是一種因為自然的充盈,是心靈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悠然自由的狀態(tài)使其具有了包含一切的能力,歸有光在《悠然亭記》中曾評論陶詩說:“靖節(jié)之詩,類非晉宋調(diào)繪者之所為,而悠然之意,每見于言外,不獨一時之所適。而中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這種心靈上的自然狀態(tài)就是物我調(diào)和而成的自由質(zhì)樸,這種調(diào)和之美是心靈上的美好真誠,這樣的質(zhì)性自然也只有陶淵明可以做到。
最后,陶公的調(diào)和是在其人格與時代之間的,是在于英雄與凡人之間的。一個人可以不鋒利,但是卻不能沒有傲骨。陶公顯然就是這樣的,乍看之下陶公是最溫柔敦厚的,但是在這溫柔敦厚之下不可忽視的卻是在這厚重的平和之下的洶涌。陶公是掙扎過的,他是與自己作斗爭并且勝利了的,這鮮少有人可以做到。陶公的風骨是在時代之下的,同時也是與時代同存的,這種風骨是不同于倔強或者是執(zhí)著的,而是一種深厚一種峻潔。相比于振臂高呼著我要反抗,我不與世俗同流,陶公的調(diào)和就顯得十分可愛了,但是這種調(diào)和絕不是儒家所說的中庸,而是近乎一種中和的樣子,表面上是同時代順流而行,而在順流之下是決不妥協(xié)的反抗,是在質(zhì)樸之下的兀傲。比如其在《乞食》一詩中,詩歌首句寫“饑來驅(qū)我去”“去”一作“出”即:饑餓驅(qū)使著詩人出門,“不知竟何之”即“何所之適之意”,意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靶行兄了估铮甸T拙言辭”前“行行”有古詩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丁注“叩門拙言辭,意其拒也”即言詩人到了這個村落敲門卻難以組織言辭?!爸魅私庥嘁?,遺贈豈虛來。”“豈虛來”一作“副虛期”又作“豈虛期”,王叔岷注“虛,心也,謂稱心之所期望也”,是說主人看懂了詩人之意慷慨相贈讓詩人不虛此行?!罢勚C終日夕,觴至輒傾杯?!薄坝x”酬辭也,王本“觴來猶觴至”講詩人與主人終日暢談歡飲,絲毫不客氣?!扒樾佬轮獨g,言詠遂賦詩?!睏钭ⅰ笆乐畷r人習語清淡也。”這句講詩人因為新交到了朋友心中高興,由暢飲而賦詩?!案凶悠富?,愧我非韓才?!贝司溆玫?,也是自謙之語,是詩人對于熱情招待自己的主人的話,即你對我的恩情像漂母(《史記淮陰侯列傳》贈飯給韓信的洗衣婦女),只可惜我沒有韓信的才干?!般曣沃x,冥報以相貽。”王注“戢,藏也。銜戢,藏于心也?!弊詈笠痪浔硎驹娙说闹孕母兄x,說主人的恩情會在心中永遠牢記,死后也要在幽冥中報答。通篇詩歌沒有用到復(fù)雜難懂的語句,而是以直白的語言記述出詩人的“乞食”經(jīng)歷。這首詩按照楊勇先生的注應(yīng)當是在陶淵明六十二歲的時候所作,即元嘉三年,而元嘉三年也正是陶淵明去世的前一年,《通鑒》記載“是年秋,宋大旱,又蝗”這與陶淵明的另一首詩《與會而作》中“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zāi)”相互呼應(yīng),可以看出這一年陶淵明的生活并不好過,但也正因如此,《乞食》這一首詩更可以體現(xiàn)出陶淵明本人身上“不合時宜”的英雄氣。與這首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詩人的現(xiàn)實生活,詩人暮年飽受貧病折磨,但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卻可以將“乞食”這樣一件讓人覺得不幸且有些丟人的事情以一種輕松自然的口吻記錄下來。肚子餓了不得已出門去乞食,也不知該如何向他人開口,陶淵明沒有絲毫的隱藏亦或?qū)Υ说男揎棧阋娖湔嬲\,而這種真誠是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同時陶淵明在這種真誠中又透露出了一種堅持,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選擇,在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中記載在這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痹俳Y(jié)合他在《有會而作》中寫到“弱年逢家貧,老至更長饑”,就會發(fā)現(xiàn)“乞食”這樣行為背后陶淵明可愛的人格了,“乞食”這一并不怎么光彩的行為在陶淵明這里卻顯出了其人格的質(zhì)厚真誠。
“乞食”這種事情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十分難以啟齒的,可是到了陶淵明這里卻完全不見刻意的修飾,而詩人對熱心招待自己的主人的感激之情更是在字里行間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如果把這首詩和陶淵明本人割裂開來,雖然我不同意這樣的方法,但是就僅僅看這首的話我們也是可以感受到做這首詩的人的真誠,還有其描寫的熱心招待詩人的主人的質(zhì)樸,這是在這首詩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這樣自然又不加修飾的渾厚的意味其實我覺得也就陶詩才可以給人這樣的感覺。而如果再結(jié)合詩人本身則會讓這首詩和詩人本身都更加的立體?!罢勚C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這是其中的和腴之感,也只有陶詩會有這樣的能力“乞食”卻完全沒有乞食的尷尬窘迫。這首詩雖然不像飲酒詩等更明顯的傲氣,但是在“乞食”的背后,“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薄般曣沃x,冥報以相貽?!笨梢钥吹剿陌凉?,可以看到很“悲壯”的英雄氣,在“乞食”的背后是一種即使是這樣的恩情也不能忘的“義”。這樣豐厚的情感內(nèi)涵也是我選擇這首詩來分析的原因,而且“乞食”這樣的題材,真的是一個很有趣讓人想去深入探究的內(nèi)容。無疑,陶詩是自然渾厚的,但是陶詩也像大海中深藏的暗礁一樣在和腴厚重之下是怎樣都不會妥協(xié)的靈魂。陶公英雄也就在于此。英雄并非單單指那些歷史中的勝利者,那些擁有權(quán)力可以傾覆世界的人,像陶淵明這樣明明名利唾手可得卻仍然棄之不顧的,在現(xiàn)實與本心間選擇了更為艱苦的本心,這是只有有傲骨的人才可做到的,是只有英雄才可做到的。陶將自己兀傲的內(nèi)心與不可抗的時代的調(diào)和,相比于想著要去傾覆一個時代亦或改變時代的英雄而言,與自己斗爭反復(fù)掙扎并且堅持到了最后的,這種意義上的英雄反而更讓人覺其悲壯,感其氣節(jié)。
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中“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wù),解顏勸農(nóng)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睂⑻諟Y明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對于現(xiàn)實的感慨以最直白真誠的語言寫出,更是將這種個人與時代的調(diào)和,個人胸懷與現(xiàn)實困境之間的調(diào)和,以一種廣闊曠達的樣貌呈現(xiàn)了出來。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這樣評價“陶詩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5]這樣的浩然之氣最終調(diào)和成了陶淵明對于時代不妥協(xié)的風骨,陶公之詩對于他的苦痛對于他的掙扎沒有絲毫的隱瞞,更是不加粉飾地將自己的苦難袒露在大家的面前,這何嘗不是一種反抗,是一種不躲避不隱藏的英雄之氣。陶淵明的調(diào)和,并非任人搓扁揉搓,相反他是將自己的責任、自己的擔當放在其中,使之更具有力量、更具有光輝。
陶公不是圣人,卻是一個英雄,是平淡下的意味深遠,是溫柔豐腴之下的堅定不妥協(xié),調(diào)和之美也就是如此。正是因為這些看似完全相反的特質(zhì)被陶淵明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調(diào)和在一起,才使陶詩和陶公變得如此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