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姚培謙宗族世系考

2022-01-01 06:39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雍正康熙乾隆

高 磊

(寧波工程學院 人文與藝術(shù)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0 引言

姚培謙(1693-1766),金山(今屬上海市)人,酷嗜讀書,自云“舍誦讀之外無好焉”(《類腋·天部序》)[1]、“誦詩讀書,陶然有以自樂”[2]2,即便身陷囹圄,也是翰墨圖書紛陳幾案,手披口吟不曾懈怠。為人則慷慨任氣,喜交游,為江左名士。博洽多聞,實淵源有自來。其治學融通漢宋,有《春秋左傳杜注補輯》《楚辭節(jié)注》《李義山詩箋注》《經(jīng)史臆見》《朱子年譜》《通鑒綱要》《明史攬要》《類腋》《宋詩別裁集》《元詩別裁集》《元詩自攜》《古文斫》《唐宋八家文》《唐宋八家詩》《詠物詩百一抄》《陶謝詩集》等傳世,著作等身,成就斐然,深受方苞、焦袁熹、沈德潛、黃叔琳、張照、陸奎勛、紀昀等名流巨公之推重,清初大儒顧棟高乃以“讀書種子”(《周甲錄》乾隆六年載)[3]141目之。如云間張鵬翀評培謙所云“江光祿(淹)冠世文章筆花吐焰,鄭康成(玄)專門著述帶草生香?!保ā吨芗卒洝酚赫贻d)[3]133姚氏在文學創(chuàng)作、詩學批評方面同樣卓有建樹,著有《松桂讀書堂集》十五卷,含文七卷、詩八卷,其中《文集》卷六為《詩話》。平湖陸奎勛跋其《詩話》云:“鱸香居士(姚培謙)讀詩之余,心有悟入,隨筆詮次,直能于漢魏六朝三唐宋元諸家窮微闡奧,諸詩老(按:指前文所言毛奇齡、朱彝尊、王士禛)不得雄踞于前矣?!盵2]54華亭黃達稱培謙“以世家子翩翩自好,遠近愛慕之。繼赴省門,亦無不競相投契,以是文名大噪于江表……又素好客,每當春華秋月設(shè)筵肆席征歌選伎,以相娛樂。非唯文章氣誼可聯(lián)結(jié)天下英雋,而聲色之移人亦云盛矣”。(《姚鱸香傳》)[4]740就連一貫謙遜的姚培謙于《述懷一百韻》中也不無自豪地宣稱其“篇章到處傳”。[2]109可見諸公之評乃推心之論,不為虛譽。

綜上所述,于清代的學術(shù)史、文學史研究而言,姚培謙是一個重點,也應當成為一個熱點,可事實上,其相關(guān)研究是不折不扣的弱點。學界不僅對姚培謙的學術(shù)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缺乏基本研究,對其家族世系的考察也付之闕如,甚至對其本人生平事跡的考述亦語焉不詳,就“知人論世”的角度而言,這無疑是種缺憾。職此之由,本文通過對《姚氏世譜》《周甲錄》《甲余錄》以及相關(guān)方志、筆記、別集等史料的爬梳,相互參證,考索出姚氏之宗族世系,這對于深入推進姚培謙及其相關(guān)研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1 世譜

姚氏本貫浙籍,為宋室南渡,由開封護蹕而來,詩禮傳家,科名鼎盛,姚培謙伯父弘緒撰《松風余韻·凡例》述及本宗淵源時即云:“寒宗自汴護蹕而南,世居浙西,通籍于松。自弘治辛酉(1501)水部公始株守一經(jīng),登高而賦擁戶而吟者代有其人?!盵5]卷首培謙《周甲錄》載曰:“寒族本浙籍,一徙平湖縣之廣陳鎮(zhèn),再徙松江金山縣之五保,歷經(jīng)數(shù)世。前明及國朝捷鄉(xiāng)會登仕版者六十余人?!盵3]107十三世孫姚弘圖(字致遠)亦云:“我族自宋南渡后,距今數(shù)百余年,代有傳人,科第蟬聯(lián),子孫椒衍,江浙推為望族?!盵6]卷首《姚弘圖序》姚氏科名之盛,與“登高而賦擁戶而吟”的向?qū)W家風大有關(guān)系。

據(jù)《姚氏世譜》可知,姚培謙一支,屬長房東橋公之后怡善公第四子東野公世系,該支由浙徙居松江五保后,“詩禮相承,人文代出,子姓之蜚英庠序、振藻藝林者前后不下數(shù)十人”。(姚弘緒撰《科名考》)[6]卷首而“世為金山望族”(《人物列傳》)[7]卷16,姚廷瓚、姚弘緒、姚弘啟、姚培謙、姚培和皆一時之人望。姚弘圖撰本族《里居考》時,對家族變遷有詳細之追溯:“居于廣陳,從始祖南山公始也。公由鹽官再遷,卜居于此,陶復陶穴,實兆發(fā)祥之基,故宗祠在焉。居于海上之全公亭,東橋、北湖父子二公是也。再傳而耕隱公,遂遷于黃圩矣。居于黃圩,從南山公五世冢孫耕隱公始也。公生三子,分怡然、怡清、怡善三支。怡善贅于五保,而怡然、怡清之子孫則世居黃圩焉。居于五保,從東橋公曾孫怡善公始也。公為耕隱公幼子,贅居南陸張氏,遂入籍華亭,生五子,兩登賢書,俱系南籍,猶從母姓,嗣后科第連綿,至今不絕,江浙兩地推為望族,實由此始云?!盵6]卷首茲按“遠略近詳”的原則,并依史料之多寡,考述其世系(培謙直系)如次:

第一世,姚秀一,合族世祖,字文祥,號南山,生于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十月初七日,卒于元元統(tǒng)二十一年①四月十八日,娶趙氏,生一子思敬。

第二世,姚思敬,字樸軒,號存中,生于元元貞九年②七月十三日,卒于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初四日。娶全氏,生三子:宗顯、宗達(不傳)、宗正,墓在全公亭。按:一世至二世,為江浙合族同祖。三世分東橋、東洲兩宗,東橋之孫從全公亭遷黃圩,為黃圩五保之祖。東洲世居廣陳,為廣陳錢塘之祖。

第三世,姚宗顯,思敬長子,字汝明,號東橋,生于元泰定三年(1325)六月初一日,卒于明永樂二年(1404)二月十一日。娶宋氏,生二子:琛、 。

第四世,姚琛,宗顯長子,字庭器,號北湖,生于元統(tǒng)十四年③九月初九日,卒于宣德四年(1429)正月二十七日,國學生,娶陸氏,生一子奇。

第五世,姚奇,琛子,字伯明,號耕隱,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正月十五日,卒于景泰三年(1452)正月十五日。湖州府庠生,娶沈氏、朱氏,生三子:琳、珪、璋。按:六世東橋公一宗分為怡然、怡清、怡善三支,怡然為黃圩樓下新帶七保之祖,怡清為界河新港之祖,怡善為華亭五保之祖??偠嬛?,東橋公一宗,怡然則居于樓下新廟者多,怡清則居于界河新港者多,怡善則居于華亭五保者多。

第六世,姚璋,奇之季子,字公瓚,號怡善,生于明正統(tǒng)十年(1445)七月十一日,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二十七日,誥封承德郎,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娶張氏,誥贈安人,生五子:奎、璧、參、軫、井。按:姚璋贅居南陸張氏,遂入籍華亭,其五子兩登賢書,俱系南籍,從母姓,嗣后科第連綿,江浙推為望族,實由怡善公庭訓有方肇始。明季吳默評曰:“怡善公隱居尚志,其于古帝王將相儒者之略無所不窺。嘗曰‘人生須立志’,諸子恪遵庭訓,是用崛興,若怡善公者可為姚氏之一人也。”(《吳默序》)[6]卷首姚氏宗族,怡善公一支科名最盛,姚弘緒對此有專門之考述:“我族自明弘治辛酉科至今雍正癸卯科,歷二百二十二年,科第二十人,出自長房東橋公一宗者十有九,一為怡然公,后世居當湖之黃圩者也;其十八皆怡善公后,由黃圩遷于華亭之五保者也。”(《科名考》)[6]卷首怡善公一支,七世分西坡、北田、南汀、東野、中山五支。

第七世,姚軫,璋之四子,字應吳,號東野,生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月日不詳,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初八日,恩賜壽官,娶張氏、徐氏,生二子:策、竽。

第八世,姚竽,軫次子,字聲之,號虛山,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五月初六日,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初四日。平湖縣庠生,娶陸氏、楊氏(享壽八十有四),側(cè)室施氏生二子:體易(嗣策)、體修。

第九世,姚體修,竽次子,字汝懋,號華山。生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初九日,卒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三月十七日。國學生,娶王氏,側(cè)室張氏生五子:士選、士逵、士遇、士邃、士遜。

第十世,姚士邃,體修第四子,字季玄,生于明萬歷七年(1579)六月二十八日,卒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初七日。嘉興府庠生,娶張氏(享壽八十有一),生二子:世濟、世渼。

第十一世,姚世渼,士邃次子,字觀濤,生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八月二十三日,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四月初十日。嘉興府庠生,娶金氏,生五子:廷聘、朝陽、廷柱、廷楨、之杰。

第十二世,姚廷聘,世渼長子,培謙祖父,字洲貢,生于明天啟四年(1624)四月十七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十二日,婁縣庠生,敕贈文林郎、內(nèi)閣中書舍人,娶葉氏、陸氏、張氏,敕贈孺人,生一子弘度。

第十三世,姚弘度,字宗裴,號息園,培謙之父,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七月三十日,婁縣貢生,候選儒學訓導,康熙五十二年(1713)冬,敕授文林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以明經(jīng)晉階中書科中書舍人??滴跷迨迥辏?716)二月抱病還鄉(xiāng),八月十七日卒于家。培謙《述懷一百韻》中追懷先父云:“正爾歡情愜,誰知厄運遄。家君溘厭世,閬苑去游仙。冷月悽椿樹,酸風哭杜鵑。從茲心惻惻,況復禍綿綿。杌隉居三徙,漂搖屋一椽?!盵2]109弘度工于詩畫,居鄉(xiāng)力行善事,深受邑人愛戴,有《一隅山房吟稿》。

弘度妻張氏,內(nèi)閣中書松江梅巖公之女,敕封孺人,卒于雍正五年(1727)九月十八日,生二子一女。二子:培枝、培本④;其女名不詳,生卒年亦無考,序齒則為培謙姊,《周甲錄》康熙四十八年所載有“姊”之明言;又因培枝長培謙七歲,依常理,此女當為培枝之妹。姚培謙《述懷一百韻》有云:“有妹⑤詩能好,長愁病哪痊?!盵1]110可想見其大概,此女出嫁楊錫恒。錫恒,字涵貞,《周甲錄》中作“含貞”,號查岑,華亭人,楊瑄次子,好古博學??滴跛氖哪辏?705)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⑥。錫恒至孝,其父謫戍東北,隨侍,父卒歸里,著有《冰天草》、《生還草》、《聽雨軒詩草》等。

姚培謙祖、父二人之事跡,王嘉曾《姚平山先生傳》載:“(姚氏)世居云間,今之金山縣五保。王父諱廷聘,邑庠生。父諱宏度,內(nèi)閣中書。中書公始遷居于郡城之北。姚氏由前明入國朝,子姓多以科第起家,遂蔚為我鄉(xiāng)之望族?!盵8]265培謙《周甲錄》亦載:“大父,庠生,贈文林郎,州貢公與諸父昆弟猶聚族而居。先父敕授文林郎內(nèi)閣中書舍人。息園公始遷居郡城?!盵3]108

第十四世,姚培枝,弘度長子,字霑扶,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九月十三日,卒于乾隆四年(1739)前后⑦,青浦縣學歲貢生,能詩文,現(xiàn)存清康熙遂安堂刻本《于野集》(青浦王原編)收錄有培枝作品。培謙《周甲錄》康熙六十年(1721)載其本事:“春,與朱初晴霞、陸圃玉昆曾、陳咸京崿、董弘輔杏燧、張玉田琳起詩會,齋集,小齋一月三舉,分題拈韻即日成篇。給事王西亭先生原遴選付梓,名曰《于野集》,焦南浦先生袁熹札云‘《于野集》詩皆工妙,吾鄉(xiāng)文學之盛其在是乎!然而執(zhí)旗鼓之首者庸舍足下莫屬也?!盵3]122培枝娶汪氏、姜氏,生九子:光熙、光照、光然、光煦、光杰、光烋、光燕、光熊、光蒸。按: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秋前一日,姚氏族人于后樂臺商酌匯輯族譜遺稿事宜,“慮后世字輩錯亂,序次難查,從十五世以后,共擬一十六字云‘光大前業(yè),垂裕后昆,積善余慶,百葉長新’以名其首,下字則各自酌取,庶族繁派遠,不至前后溷淆”。(《姚弘圖序》)[6]卷首第十五世即“光”字輩。

第十五世,光熙,培枝長子,生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二十日,聘張氏;光照,培枝次子,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十六日,聘張氏;光然,培枝第三子,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二十五日;光煦,培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初十日;光杰,培枝第五子,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二十日;光烋,培枝第六子,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八月十八日;光燕,培枝第七子,生于雍正元年(1723)二月二十八日,聘許氏;光熊,培枝第八子,生于雍正二年(1724)九月初十日;光蒸,培枝第九子,生于雍正二年(1724)正月初九日。

2 年譜

姚培本,弘度次子,字平山,一字述齋,晚號鱸鄉(xiāng)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一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生平詳其自撰年譜《周甲錄》(至六十歲止)、《甲余錄》(六十一歲至七十歲)以及黃達撰《姚鱸香傳》、王嘉曾撰《姚平山先生傳》等。

培本兩歲隨父母入城,居于外祖父梅巖公之春介堂。未幾,移居于觀察使許鶴沙先生之墨池。六歲入學,與兄培枝同塾,受句讀于張友仙。十二歲,遷居至其父所建造的采花涇。十三歲,受業(yè)于陸端士,學習四子書及《詩經(jīng)》、《尚書》。十六歲,與兄培枝歸五保祖居,受業(yè)于莊安汝,學習《明文小題》《四書》《史記》《漢書》、小學、經(jīng)書、八股文,與族兄姚培益、侄男姚欽同學。十九歲,受業(yè)于陸南村,習時文,兼讀詩賦,學作詩。

康熙五十二年(1713),培本年二十一歲,應華亭縣試及府試,皆為第一??滴跷迨辏?714)正月院試,學使胡潤因與姚弘緒同榜相好,外論疑其于年誼或有周旋,培本卷竟以避嫌而不閱。同學陳庭光以青浦縣“周廷謙”童生名勸培本進試,姚培本遂冒周姓,以“周廷謙”之名得入青浦縣學,為庠生。是年八月,培本以“周廷謙”之名應江寧鄉(xiāng)試,房考官同知陳學良薦其卷為第一,卻因三場策文不合式而被黜。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培本就婚平湖,妻陸氏,為前明萬歷進士陜西布政使陸之褀孫女、青田縣學教授陸燫昌之女,家教整肅,性情溫慎,喜文悅墨,夫妻燈窗共讀,頗得琴瑟相和之樂??滴跷迨辏?717)冬,培謙奉母張孺人遷居華亭通波門外??滴跷迨吣辏?718)十二月初六陸氏亡,生有兩女。培謙《述懷一百韻》云:“鰥魚忽失水,寡鶴怯沖天?;糜傲鞑ㄊ牛疃孙w絮緣。空床回噩夢,錦瑟怨華年。兩女嗟猶小,悲啼絕可憐。如何銜恤日,繼以悼亡篇?!盵2]109陸氏墓在廣陳祖祠之后,不封不植十三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月二十四日,培本妾呂氏生子燾,取字鐘鳴。

康熙五十九年(1720)秋,培謙年二十八歲,時隔六年,再次應試金陵,與沈德潛、程之銘、郭泓、儲思淳、王之醇等人訂交于方氏齋中。鄉(xiāng)試再次落第,培謙遂絕意科闈。

雍正五年(1727),培本之母張孺人歿,遺田七百余畝以及金銀珠飾等物,培本性仁愛,析爨,以兄子女多,僅取字畫書玩數(shù)種,余皆不受,事見《周甲錄》是年所載。雍正六年(1728),督學鄧鐘岳保舉“周廷謙”行優(yōu)咨部,青浦縣令馬謙益則會同儒學推舉“周廷謙”為“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堪試用而文亦可觀者”[3]131此即姚培謙《述懷一百韻》中所謂“兩遭薦舉,因在制力辭”[2]109之本事,其孝德可見一斑。培謙知己黃之雋作《姚平山卻薦詩》對其風操贊譽有加,詩云:“圣朝汲人野無遺,夤校之中講治術(shù)。詔下郡守方舉優(yōu),姚君掉頭不肯出。人生出處各有志,所貴儒林合循吏。廣川文學得仲舒,洛陽秀才推賈誼。姚君兼有猷守為(此處,詩中自注云:雍正四年,詔郡學縣學舉有猷有為有守之士為優(yōu)生),抱負胡不早措施。”[9]卷38言辭之中,對培謙高才卻薦之舉也多少有些遺憾。雍正六年(1728)十月二十二日,祔葬先母張孺人于位字圩。

雍正八年(1730),“周廷謙”由青浦縣學改歸華亭縣學,復姚姓,即為姚廷謙。雍正十年(1732),為避祖父廷聘之諱,廷謙改為培謙,此后以培謙之名行世,培本之原名遂湮沒無聞。

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十四日,因郡守吳節(jié)民科場案牽連,姚培謙以“通同得賄”(《周甲錄》雍正十一年載)罪名系獄,總督趙弘恩復審,察其無辜,于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十九日檄放歸家?!昂纹跉ёu之忽來,幾致身名之俱敗?!保ā丢z中雜詩序》)[2]117高才蒙冤,無辜受累,其內(nèi)心之苦楚,外人不能身受,卻可感同。一年獄災深刻影響了姚培謙,其對功名心灰意冷,對交友慎之又慎,轉(zhuǎn)而專意著述,《周甲錄》雍正十二年(1734)即載:“是年起即閉門燕坐,不會一客不答一刺,雖生而猶死矣?!盵3]136培謙七十歲撰《甲余錄》回味平生,直言自己“安于愚鈍,甘于饑寒,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委時運以待盡,與人世而無爭”。(《甲余錄自序》)究其實,這種人生態(tài)度是科場案之后才形成的。其“視富貴若等閑”[2]2、“不逃名亦不求名”(《春窗雜詠》其二十二)[2]132、“澹泊乃吾師”(《詠懷八首》其一)[2]76等觀念的形成,亦發(fā)生于科場案之后。經(jīng)此一變,培謙思想已由儒家優(yōu)入道家。

雍正十三年(1735),“詔舉博學鴻儒,侍郎方苞致書黃少宰欲薦舉謙,招謙入都。少司寇馮公景夏亦欲薦謙應詔。謙自揣學殖空疏,力辭”。[3]136方苞、黃叔琳、馮景夏等巨公欲舉薦姚培謙應博學鴻儒,培謙以“學殖空疏”為由力辭,理由顯為遁詞,實仍系獄災所致心志的改變使然。

乾隆元年(1736)冬,培謙出嫁長女于順治己亥(1659)科會元翰林院編修朱錦之孫庠生朱桂。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嫁次女于河南觀察使張孟球之孫太學生張曾墉。乾隆二十六年(1761)八月,次女亡。培謙室人止生二女,次女嫁于吳門張氏為婦后,二十余年頗嫻禮訓。兇問猝至,培謙不禁老淚涔涔下。

乾隆元年(1736),為鐘鳴完婚,媳李氏,為兩淮鹽政陳常孫女。李氏賢淑,舉事得體,惜年之不永,乾隆六年(1741)正月卒,止生一女乳名大姑。大姑,三歲而母亡,由培謙之妾徐氏撫養(yǎng),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夭卒,年十七歲。

乾隆四年(1739),注弘歷《御制樂善堂賦》,明年夏成。乾隆六年(1741)十一月,與侄崧完婚,媳為江西張真人昭麟之妹。兄培枝故后,家道中落,崧成婚后,夫婦即來郡與培謙同住。而鐘鳴入都以后,一切往來酬應則由崧代之。乾隆七年(1742)冬,嫁侄女于衛(wèi)秀才祖謙。祖謙父自浚,號半村,文才令美,名重國學。乾隆八年(1743)四月,與鐘鳴續(xù)娶,媳顧氏,為河南撫軍謝汧孫女、開建令謝秉禮之次女,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三月,繼媳顧氏亡。

乾隆十二年(1747)春,鐘鳴入都,應北闈秋試。同年夏,沈德潛由蘇州還朝,六月十七日陛見皇上,蒙垂問江南文風士習,沈氏奏稱培謙“閉戶著書,不求聞達”[3]146,皇帝贊其難能可貴,十九日傳旨進培謙所著書籍。沈氏呈《樂善堂賦注》四卷、《增輯左傳杜注》三十卷、《讀經(jīng)史》二冊,乾隆帝御覽后稱“《左傳》、《經(jīng)史》甚好。”[3]147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培謙五十八歲,得孫。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二月,乾隆帝重幸江南,兆姓歡騰,都邑士子恭獻賦頌于道左,培謙年六十五歲,以衰病未能追隨。上于沈德潛迎謁之次,問及培謙,事見《甲余錄》是年所載。

乾隆二十七年(1762),閏月,培謙始自呼鱸香老人,其云“坦率者其性,疏野者其容,伴陳編以白首,忘休戚與窮通。鱸魚之鄉(xiāng),一丘一壑,云水空濛,是童子時所鈞游也。故自呼曰鱸鄉(xiāng)老人,而愿終老乎其中?!眳纹瘌P為繪“鱸鄉(xiāng)老人小照”。十一月十八日,為培謙七十生朝,自當日始,改服僧衣,自名曰適可?!白钥蛇m可者,謂散材幸獲老壽,適可托于在家頭陀,以藏其拙,以終其年耳。”事見《甲余錄》是年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春,以疾卒于家,享年七十有四。

3 結(jié)語

乾隆八年(1743),江南學政劉藻致書姚培謙云:“每于花晨月夕諷詠(培謙)佳著,凡樂府古今諸體已卓然成家,登古作者之堂奧矣。其余諸撰作搜羅博雅,校讎精詳,于表彰前哲之中寓嘉惠后學之意。自吳中澹園(徐乾學)、吾鄉(xiāng)漁洋(王士禛)、中州綿津(宋犖)而外不多見也。至注楚三閭(《楚辭節(jié)注》)、箋玉溪生(《李義山詩箋注》),乃發(fā)王逸所未言,剖石林(葉夢得)之欲露,近日解疏家無論矣?!保ā吨芗卒洝非“四贻d)[3]143武陵柴世堂稱培謙“文章海內(nèi)空儕偶,聲氣云間獨主持”。(《周甲錄》雍正二年載)[3]126姚培謙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并獲得儒林的高度認可,與其家族文化的熏陶是分不開的。

古往今來,名流學者的養(yǎng)成,蓋不離時代風潮的引領(lǐng)、科教思想的化育、家族(庭)環(huán)境的濡染、自身的積極進取、師友的切磋砥礪等因素的交相影響,畸輕畸重而已。姚培謙“諸生”終老,無功名傍身,卻遭名公巨卿舉薦再四,并蒙皇帝垂青,或贊其孝義端直,或推其博學鴻儒,其德業(yè)昭昭已毋庸再證。姚氏家風,南宋以降,上報國恩,下承祖德,道德事功文章并重,培謙每以“箕裘每恐家聲墜”(《歲暮雜感》其四)[2]115自勉,即為家族文化內(nèi)驅(qū)力使然。其“秋菊尚晚節(jié),不與群芳同”(《和悔凡小圃雜詠》其五)[10]322的品性,其崇文尚學、宗經(jīng)重史、敦情厚義的修為,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家族文化的熏陶,也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了明清時期江南望族文化的傳承特點。

注釋:

①元統(tǒng)為元恵宗年號,凡三年,《姚氏世譜》此處言二十一年,應屬誤記。

②元貞為元成宗年號,凡四年,《姚氏世譜》此處應屬誤記。

③元統(tǒng)為元恵宗年號,凡三年,此處言十四年誤。即便為元統(tǒng)三年,宗顯年方十歲,婚配生子于情理不合,《姚氏世譜》此處顯屬誤記。

④培本即培謙,此初名僅見載于《姚氏世譜》,姚培謙文集及其自撰年譜亦絕口不提,據(jù)培枝名可推知培本為初名無疑。

⑤按:當為姊,疑手民之誤。

⑥按:此及第時間,系據(jù)姚培謙《周甲錄》載,是年培謙十七歲,《周甲錄》中稱楊氏為“姊婿”。陸錫熊編《婁縣志》卷十八載楊氏系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則誤。

⑦按:《周甲錄》康熙五十五年載:“二月,弘度抱病歸里,八月十七日卒,遠近吊唁者云集。料理喪事,不致失禮,俱賴先母先兄,謙茫然無知。惟守制讀禮而已。比時一切家務亦俱先母主持,先兄奉行。”及《周甲錄》乾隆六年載:“十一月,江西張真人昭麟送伊妹與侄崧完姻。先兄故后,家道中落?!比翁?及“先兄”,據(jù)此數(shù)條記載及《周甲錄》撰寫時間(乾隆十七年)可推知培枝卒年。

猜你喜歡
雍正康熙乾隆
論乾隆朝金川之戰(zhàn)的影子腔演述
康熙朝南府、景山機構(gòu)的設(shè)立與演變
雍正款琺瑯彩藍料山水圖碗
乾隆眼中的木魚石
中華詩詞(2019年4期)2019-10-08
雍正:朕終于把自己毒死了
這么癡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見
乾隆為何對香妃一往情深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隱忍除奸
红安县| 藁城市| 湛江市| 江津市| 台山市| 新乡市| 五台县| 双柏县| 图们市| 浪卡子县| 惠东县| 麻阳| 清苑县| 西林县| 南江县| 陆良县| 曲水县| 通州区| 和龙市| 无为县| 新平| 花垣县| 大关县| 滨州市| 丰台区| 梧州市| 嵊州市| 石泉县| 通许县| 广河县| 颍上县| 宜君县| 四子王旗| 灵山县| 建平县| 宁乡县| 鄯善县| 临西县| 伊宁县| 鹤庆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