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糖尿病足又被稱為糖尿病性肢端壞疽,是常發(fā)于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因糖尿病患者下肢遠端神經異常與周圍血管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病變而誘發(fā)的足部損害,常表現為下肢潰瘍、深層組織破壞與壞死等,而潰瘍可累及患者皮膚、肌肉與骨質等,屬于難愈合創(chuàng)面,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變差、免疫功能降低,易發(fā)感染與擴散,甚至造成患者下肢截肢等結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而臨床治療除給予患者藥物控制外,主要針對患者病因與局部創(chuàng)面進行治療[1]。本院以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VSD 聯合游離皮片植皮治療糖尿病足感染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依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納入標準:①參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其創(chuàng)面依據Wagner 分級:存在發(fā)生足潰瘍的危險因素、但未發(fā)生(0 級),有潰瘍、但無感染(1 級),有較明顯潰瘍、有軟組織炎、但無膿腫(2 級),深度感染、伴有膿腫(3 級),局限性壞疽(4 級),全足壞疽(5 級);均經臨床確診,且為Wagner 3~5 級病變者;②均知曉本次探究目的,自愿參與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③依從性良好,可遵醫(yī)囑完成相關實驗,且患者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肝肺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②不耐受手術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足創(chuàng)傷處厭氧菌感染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智力障礙者;④患有嚴重惡性腫瘤或癌細胞擴散者;⑤患有免疫性疾病者;⑥患有全身性感染疾病者;⑦抗拒或排斥本次實驗者;⑧中途隨訪未回應、臨床資料丟失或中途退出者。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43~76 歲,平均年齡(54.32±7.26)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26±1.26)年;Wagner 分級:3 級患者5例,4 級患者24例,5 級患者7例;其中初中以下文化12例,初中與高中文化11例,高中以上文化13例。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4.68±7.78)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26±1.25)年;Wagner 分級:3 級患者6例,4 級患者25例,5 級患者5例;其中初中以下文化13例,初中與高中文化12例,高中以上文化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傳統治療,遵醫(yī)囑給予降糖治療,并給予飲食指導,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在5.6~9.7 mmol/L,餐后2 h 血糖在7.0~11.9 mmol/L。給予患者常規(guī)檢查,并做創(chuàng)面分泌物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依據患者檢測結果使用抗生素。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的壞死組織,依據其深度、面積、滲出量決定用藥劑量與時間。若患者分泌物較多,及時采用雙氧水與碘伏、生理鹽水沖洗。
1.2.2 觀察組 行VSD聯合游離皮片植皮治療:①VSD治療:經分泌物培養(yǎng),其結果為陰性時,準備VSD 敷料與中心負壓引流裝置,剪裁VSD 敷料與創(chuàng)面形狀相似,并稍大于創(chuàng)面,將其覆蓋在患者創(chuàng)面上,若創(chuàng)面較少,給予VSD 敷料填充,最后以縫線固定于周圍皮膚上,以生物半透明膜封閉覆蓋創(chuàng)面,連接中心負壓,依據患者創(chuàng)面大小、壞死程度調節(jié)合適的負壓(0.02~0.06 MPa)。每日更換引流瓶,監(jiān)測患者引流液顏色與劑量,若有大量鮮血液引流出,則需警惕患者是否有小動脈破裂,需立即拆除VSD,進行重新結扎、安裝。②游離皮片植皮治療:患者經VSD 治療至分泌物減少,可見鮮艷肉芽,且無水腫時,進行游離皮片植皮,術前常規(guī)備皮,于無菌條件下,以滾軸式取皮刀取腹部或大腿內側皮膚,移植新鮮肉芽創(chuàng)面的上方,依據其大小、位置選擇植皮方法,大部分患者以打包法植皮,無菌紗布加壓包扎,確保移植皮片與肉芽創(chuàng)面緊密貼合,術后觀察加壓效果,5 d 后給予首次換藥,然后依據患者游離皮片生長情況,2~3 d 進行1 次換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各項相關指標(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生活質量評分。以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包含生理功能與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8 項,依據問題意義將其分為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狀態(tài)與社會功能,各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各項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各項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臨床各項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狀態(tài)、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糖尿病足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因伴有血管與神經病變,其治療難度加大,難以愈合,多發(fā)于糖尿病、截肢長期臥床而導致的壓瘡患者,同時糖尿病足感染癥狀是導致非創(chuàng)傷性下肢截肢的關鍵因素,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病發(fā)率顯著上升,病情較復雜、病程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臨床常規(guī)治療雖可控制患者糖尿病足感染,但對創(chuàng)面愈合的治療效果不佳。因此,積極尋求有效的創(chuàng)傷愈合治療措施對患者治療有重要意義[2]。
VSD 治療是1993年由德國醫(yī)生Fleischmann 提出,主要是針對臨床病發(fā)四肢感染性創(chuàng)面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措施,經該方法干預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創(chuàng)面修復與后期手術治療環(huán)境,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發(fā)揮以下優(yōu)勢:①在持續(xù)的負壓狀態(tài)下,可有效刺激患者毛細血管再生,促使創(chuàng)面血流量增加,有效促進肉芽生長。②可借助引流管將患者創(chuàng)面壞死組織、滲液等物質排出體外,并將影響患者氧氣與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率障礙進行有效清除,對減輕患者組織水腫與清除壞死組織、細菌等情況有顯著效果。③可將患者的開放性創(chuàng)面轉換成閉合性創(chuàng)面,而使用的半透明膜可將外部細菌有效阻隔,且不影響創(chuàng)面內皮膚的水蒸氣透出情況,可有效避免患者在換藥或引流時發(fā)生的感染,或院內交叉感染情況。④對患者進行閉合性覆蓋,可產生一定的壓迫,促使敷料在真空狀態(tài)與創(chuàng)面充分貼合,且該壓力可有效預防因負壓吸引力而產生的創(chuàng)面滲出過多問題。⑤可有效減少換藥頻率,即減輕了醫(yī)師的工作量,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糖尿病足感染病癥治療中。而游離皮片植皮可依據患者移植部位、面積與創(chuàng)傷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且恰當的選擇,有效彌補遠端修復血供不足帶來的局限性,更加容易與創(chuàng)面建立血循環(huán)。二者聯合治療,益于皮片與創(chuàng)面的貼附,有效發(fā)揮增加血流量、減輕水腫、控制感染、促進生長等多個優(yōu)勢,可有效提高皮瓣的存活率,提高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6]。
觀察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狀態(tài)、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經聯合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感染,增強抗感染能力,縮短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同時為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提供清潔濕潤的環(huán)境,促進皮片與肉芽創(chuàng)面充分貼附,顯著提高皮片存活率,促使患者及早康復,有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聯合治療,可有效為糖尿病足感染創(chuàng)面修復提供充足的血供與良好的感染控制,可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生長,提高植皮片存活率,同時減少了換藥次數,縮短了創(chuàng)面愈合與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減輕患者痛苦與經濟負擔,繼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其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