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盛 紅 黎 珊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文本解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實踐、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獲取文本語言信息,熟悉文本內(nèi)容,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本的整體結(jié)構(gòu)、寫作風格,挖掘文本蘊含的情感和內(nèi)涵。然而,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對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對文本內(nèi)容有曲解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主題挖掘不到位;過度關注詞匯和語法,忽視對語言美的挖掘和欣賞;教學過程缺乏主線,教學思路混亂。為此,筆者嘗試通過解讀高考英語閱讀文本,闡述文本解讀的角度,以期對高考英語閱讀文本解讀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讀者反應理論認為,文本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的解讀才得以建構(gòu),它的生成與存在離不開讀者的解讀創(chuàng)造。只有重視讀者解讀過程對文本意義的建構(gòu)與創(chuàng)造作用,才能賦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揭示文本的潛在意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語篇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資源。語篇賦予語言學習以主題情境和內(nèi)容,并以其特有的內(nèi)在邏輯結(jié)構(gòu)、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xiàn)信息,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深入研讀語篇,要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研讀語篇就是對語篇的主題、內(nèi)容、文本結(jié)構(gòu)、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深入的解讀。教師解讀時回答三個問題:即what (文本的主題和內(nèi)容),why(作者的意圖、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取向),how(文體特征、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語言特點)。
本文中的文本解讀依托高考英語閱讀文本,從文本主題、文本語言、文本結(jié)構(gòu)、文本外延四個維度進行解讀。
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文本解讀技能時,除了充分利用教材,還應考慮不同話題的課外閱讀材料,以此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歷和體驗。歷年高考英語真題的閱讀文本都是經(jīng)過諸多英語教育教學專家精心篩選評估的,是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精品文章,值得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在高三復習時對其文本進行深度解讀。下面,筆者將對2021 年新高考Ⅰ卷英語試題中的閱讀理解C 篇進行文本解讀。
主題語境作為英語課程六要素之一,為學科育人提供話題和語境,不僅規(guī)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滲透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墩n程標準》指明,學生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其學習語言的重要內(nèi)容,對其探究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思維發(fā)展水平及語言學習的成效。同時,對文本主題的深層解讀,是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文本閱讀活動的前提,進而教師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習得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并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
該文本是一篇節(jié)選自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官網(wǎng)的說明文,講述了“Federal Duck Stamp(美國鴨票)”的故事。由于美國移民的大量涌入,對耕地和住房的需求增加,使大量的水禽棲息地被破壞,人類的狩獵導致美國水禽數(shù)量驟減,因此美國頒布了一項法令,要求狩獵者只有購買了鴨票才能捕獵,而鴨票的部分收入被納入基金,用于購買水禽棲息地,從而保護了水禽。
文本圍繞“人與自然”這一主題語境,以分析北美水禽數(shù)量下降的原因引入話題,介紹了美國鴨票的誕生、使用及影響,傳遞的主題內(nèi)容為“保護野生動物”,旨在讓學生意識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等問題,以及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處已迫在眉睫,從而在學生心中進一步根植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語言學習不應以孤立的單詞或句子為單位,而應以語篇為單位進行,也就是說語言教學應該圍繞語篇來進行。文本所使用的語言與文本的主題和意義相關聯(lián),讀者通過文本語言所表達的意義,感受語言呈現(xiàn)的意向,體會語言飽含的情感。通過尋找文本中的顯性詞匯或句子,如關鍵詞、信號詞、主題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主題。
(1)解讀試題題干
本文只有三段,對應四道題。這種情況下,可以先看第一題或最后一題是否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考查,若是,則其余題目通常依次對應每個段落。本文最后一題考查選擇合適的標題,屬于主旨大意題,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考查。所以首先可以判定第一個題目“What was a cause of the waterfowl population decline in North America?”對應第一段。題目中“decline”是第一段中“Millions of waterfowl(水禽) were killed...”和“reducing”的同義表達,根據(jù)其對應的語句,便可得知“Loss of wetlands.”是美國水禽數(shù)量減少的原因;第二題推測“decimate”的含義,目標詞匯對應的語境是“Native Americans had taken care of these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wisely.”,即“北美的土著人很合理地保護了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畫線詞所在句中的“Unfortunately”與上一句形成了轉(zhuǎn)折,由此可知,本句旨在闡明移民者與土著人的做法形成了對比,故“decimate”的意思是“Destroy.”;第三題“What i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Act passed in 1934?”的關鍵詞是“the Act passed in 1934”,其中數(shù)字是文中比較顯眼的線索,“1934”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第二段第一句中,闡釋了法案的誕生,第二次出現(xiàn)在第三段第二句中,其中數(shù)據(jù)“half a billion dollars”和“more than 5 million acres of habitat”表明“The government has collected money.”。
解答題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定位題目答案所處段落,再通過找同義詞、連接詞、關鍵詞等信息得出答案。說明文中的數(shù)字往往是解題時應特別關注的,可作為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的線索。另外,題目的設置一般覆蓋了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在仔細解讀題目后,通??蓪ξ谋镜闹髦即笠夂徒Y(jié)構(gòu)了然于心。
(2)解讀一詞多義
高中英語詞匯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十分常見,歷年高考英語試題都有涉及,且可能出現(xiàn)在各個題型中。而學生在平時的詞匯學習中,往往只滿足于記住詞匯的一個意思或常用意思,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jié)合主題語境分析詞匯的不同語義,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體會語言的豐富多彩。以下是文本中涉及一詞多義的詞匯。
以上詞匯分別位于下列語句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jié)合其所在語境作如下解讀:
①Millions of acres of wetlands were dried to feed and house the ever-increasing populations,greatly reducing waterfowl habitat(棲息地).
此句中的“house”屬于高頻詞匯,其常見意思為“房屋,住宅”,用作名詞,但根據(jù)上下文內(nèi)容可知,此處應為“為(某人)提供住所”,作動詞。教師在講解時,可啟發(fā)學生注意觀察“house”與“feed”之間的并列關系,判斷出“house”應與“feed”同為動詞,這樣學生將不難猜出“house”在文中的詞義。
②In 1934,with the passage of the Migratory Bird Hunting Stamp Act (Act),a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nation took firm action to stop the destruction of migratory (遷徙的)waterfowl and the wetlands so vital to their survival.
句中“Act”一詞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熟詞,其常用作動詞,表“行動;起作用”之意,但此處的“Act”首字母大寫,被用作“the Migratory Bird Hunting Stamp Act”這一專有詞組中的核心詞語。結(jié)合后文“Under this Act,all waterfowl hunters 16 years of age and over must annually purchase and carry a Federal Duck Stamp.”,教師可指導學生推測此處的“Act”為名詞,“all waterfowl hunters 16 years of age and over must annually purchase and carry a Federal Duck Stamp”介紹了“在此Act 下,16 歲及以上的所有水禽狩獵者必須每年購買或攜帶美國鴨票”,“Act”規(guī)范和約束了獵人的行為,故推測其為“規(guī)定,法令”之意。
句中另一詞匯“passage”是閱讀教學中的高頻使用詞匯,常作“段落,章節(jié);通道”之意。有了上文對“Act”的準確推測,此處教師可用“pass”替換“passage”,幫助學生理解此句中“passage”意為“(法令的)通過”。
根據(jù)以上示例,在一詞多義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語境,結(jié)合上下文,通過判斷生詞的詞性、同義替換等方法推測詞匯的不同含義。在語言學習者的詞庫中,存在著認知詞匯和活用詞匯兩種詞匯,并且活用詞匯總是少于認知詞匯并從認知詞匯轉(zhuǎn)化而來。學生要將認知詞匯轉(zhuǎn)化成活用詞匯,不僅要記憶詞匯的常用意思,還必須在不同語境中反復運用,只有熟練運用一詞多義,才能真正提升其思維品質(zhì)和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3)解讀句法結(jié)構(gòu)
英語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常有這樣的困惑:雖然記住了很多單詞,也學習了語法知識,但還是讀不懂文章;怕長句,更怕長文章。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充分理解語法理論,克服思維盲點,深入辨析英語句式結(jié)構(gòu)。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結(jié)合大量實例,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讀句子結(jié)構(gòu)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完成上文的題干和詞義解讀環(huán)節(jié)后,學生已基本理解文本含義和大部分內(nèi)容,其余部分有挑戰(zhàn)的內(nèi)容,筆者解讀如下:
①In 1934,with the passage of the Migratory Bird Hunting Stamp Act (Act),a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nation took firm action to stop the destruction of migratory (遷徙的)waterfowl and the wetlands so vital to their survival.
譯文:1934 年,隨著《候鳥狩獵印花稅法案》(以下簡稱《法案》)的通過,為阻止對遷徙水禽及對其生存至關重要的濕地的破壞,一個日益感到擔憂的國家(美國)采取了堅決的行動。
分析:此句雖長,實為簡單句,主句為“nation took firm action”,其中“with the passage of the Migratory Bird Hunting Stamp Act (Act)”作伴隨狀語,“to stop the destruction of migratory (遷徙的) waterfowl and the wetlands”作目的狀語,“so vital to their survival”作后置定語。
②About 98 cents of every duck stamp dollar goes directly into the Migratory Bird Conservation Fund to purchase wetlands and wildlife habitat for inclusion into th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System—a fact that ensures this land will be protected and available for all generations to come.
譯文:每1 美元鴨郵票中約98 美分直接進入候鳥保護基金,用于購買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并納入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系統(tǒng)——這樣可確保這片土地將得到保護,留給子孫后代使用。
分析:主句為“About 98 cents of every duck stamp dollar goes directly into the Migratory Bird Conservation Fund”,不定式短語“to purchase wetlands and wildlife habitat for inclusion into th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System”作目的狀語。同位語從句“that ensures this land will be protected and available for all generations to come”和“a fact”互為同位語。
文本理解的關鍵在于對文本結(jié)構(gòu)的解讀。通過對文本結(jié)構(gòu)的解讀,學生能理解文本整體的脈絡,分析作者的謀篇布局,感知文本的整體架構(gòu)。學生可通過分析段落大意、制作文本結(jié)構(gòu)圖和思維導圖等方式厘清文本結(jié)構(gòu)。
文章共有三個段落,各段落間聯(lián)系緊密,承接自然。第一段引入問題,即美國水禽數(shù)量驟減的原因;第二段介紹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聯(lián)邦政府頒布了“Migratory Bird Hunting Stamp Act”,該Act(法令)要求所有獵人必須購買或攜帶美國鴨票才能狩獵;第三段進一步闡述美國鴨票帶來的好處。
(注:標有下劃線的部分為課堂活動中學生需要填寫的內(nèi)容)
通過解讀文本結(jié)構(gòu),概括每個段落的主旨大意,學生明確了該說明文文本是典型的“問題—解決”模式的文本,同時在解答文后題目“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時,能輕松地理解為什么應選擇“The Federal Duck Stamp Story”作為正確答案。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習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知識,運用語言技能,闡述文化內(nèi)涵,比較文化異同,評析語篇意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進而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
(1)文本自身對教材的外延
該文本的話題契合了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二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的單元主題,學生在深度解讀文本時,既重溫了目標主題的內(nèi)容,又復習了話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同時,文中“狩獵者只有購買了鴨票才能捕獵”這一保護措施就學生而言比較新穎,能激發(fā)學生了解更多國內(nèi)外環(huán)保措施的興趣,并且對不同的保護措施進行比較整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2)基于文本的外延
筆者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基于文本“保護野生動物,愛護自然環(huán)境”的主題與文中“美國鴨票”的具體措施兩個方面設計了具體的外延環(huán)節(jié)。
首先,外延到相關話題的高考真題文章。該文本可延伸到2021 年全國甲卷英語試題中的閱讀理解B 篇,此文本講述了在Port Lympne Reserve(林普恩港保護區(qū))的繁殖計劃中,一頭稀有黑犀牛牛犢的降生給人們帶來了喜悅。反復閱讀相關話題的文本,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視角理解主題意義,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主題內(nèi)容,熟練掌握描述性的相關語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
其次,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外延。針對我國采取的保護大自然的有效措施進行如下提問:List some measures takenin China to protect wildlife.What do you know about Ant Forest? What protective measures have people taken during the migration of wild elephants in Yunnan?通過引導學生討論螞蟻森林、云南象群遷徙等熟悉的話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明白環(huán)保不僅是停留在紙上的閱讀活動,更應是人人有責的親身實踐。
英語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對教學文本的深度解讀是實施有效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高中英語教師在備課時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精選目標文本,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為導向,對文本進行深度挖掘,解讀文本主題,以主題為指引設計科學合理的外延活動;解讀文本語言,依托語言領悟文本結(jié)構(gòu);解讀文本結(jié)構(gòu),基于結(jié)構(gòu)深入理解文本主題思想。各解讀角度相互補充,層層遞進,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每一篇教學文本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