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剛良, 孟子君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丁蘭校區(qū),浙江 杭州 310021)
對于這個題目,文獻[1]中作者呈現(xiàn)了兩種解答:第一種(作者的解法)是利用正弦定理化邊為角,轉化為三角函數值域問題,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第二種(學生的解法)是通過余弦定理化角為邊,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結果與正確答案不符.文末,作者認為以上兩種解法是解決三角函數的常用方法,學生的解法過程看似簡單合理,但結果與標準答案相左,問題出在哪里?
在課堂教學后,筆者用此題作為學生的課后習題,批改過程中發(fā)現(xiàn)好多學生也采用第二種解法.學生做題往往不計后果,只要能做出來就好了.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沒有任何一個題目是徹底完成了的,總還會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經過充分的研究和觀察以后,我們可以將任何解題方法加以改進;而且無論如何,我們總可以深化對答案的理解.”文獻[2]中幾位老師通過探究給出了問題范圍擴大的原因,但沒有對問題做進一步探究,于是在筆者的腦海中產生了探個究竟的想法.
從而
3(b-c)2+(b+c)2=3.
(1)
(2)
聯(lián)立式(1)和式(2),消去b-c,得
16(b+c)4-48(b+c)2+27<0,
即
從而
從特殊到一般是研究數學的一般套路,這也是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數學結論的基本思想方法.這類推理屬于歸納推理,是邏輯推理的一種形式,也是我們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培養(yǎng)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通過類比,我們將題目一般化,得到:
評注當λ=1時,即為文獻[1]中的問題.對于推廣1,如果利用正弦定理化邊為角,轉化為三角函數值域問題求解,那么可能會遇到一定的麻煩,此時角A已不是特殊角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探究一下.
我們發(fā)現(xiàn)上述解法極具啟發(fā)性.下面給出具體的探究過程:
從而
(λ+2)(b-c)2-(λ-2)(b+c)2=3.
消去b-c,得
16(2-λ)(b+c)4-48(b+c)2+9(λ+2)<0.
(3)
解此不等式的難點是要考慮λ的范圍,即縮小它的范圍.事實上,根據余弦定理b2+c2-a2=2bccosA,可得
即
亦即
-2<λ<2.
因此,不等式(3)可變形為
[4(b+c)2-3][4(2-λ)(b+c)2-3(λ+2)]<0.
即
這顯然不可能.
3)當λ=0時,顯然也不可能.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所得的一般性結論為:
上面的討論都是從代數運算的角度加以解決的.有學生提出:能否從幾何的角度加以解決?通過觀察b+c的結構特征,容易聯(lián)想到橢圓的長軸長,于是想到能否從此角度加以突破?
圖1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又說過:“當你找到第一個蘑菇或做出第一個發(fā)現(xiàn)后,再四處看看,它們總是成群生長的.”此時,我們感覺還是意猶未盡,通過進一步探究得到了如下更加具有一般性的結論:
2)當-2<λ<0時,b+c>a>|b-c|.
通過變式探究,還可以得到如下類似的結論:
2)當-2<λ<0時,b+c>a>|b-c|.
評注結論1和結論2的證明方法與“另解”的思路相同,筆者在此不再敘述,留給有興趣的讀者探究.
正確的解答,可能是模仿;而錯誤的解答,卻可能是創(chuàng)新,里面蘊藏著價值[3].要將錯誤為自己所用,必須將錯誤發(fā)生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
對錯解的深入探究,能有效地提高一線教師的數學教學和研究水平.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些問題通過大家的爭辯、討論,一開始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通過持續(xù)地思考和探究,會使我們感到“醍醐灌頂”,體會到數學研究的樂趣,而這種樂趣是一般人感受不到的,這也使得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
對錯解的深入探究,還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對某個問題也來個“爭鳴”,給學生開辟一個施展他們能力的平臺,那么,學生通過思考、爭論,最終解決問題時經歷的感受也就“別有一番風味”.而且,這種感受與解決了幾個習題是不一樣的,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批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