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燚
(中南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回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堅持人民至上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一條歷史主線,也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經驗。在2020年5月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1]在2020年6月2日與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專家進行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盵2]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堅持人民至上被總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成功經驗之一。自堅持人民至上被提出以后,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展開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
一是關于人民至上的內涵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認為,人民至上就是要以維護人民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價值評判標準和最終歸宿。例如,王虎學等人認為,人民至上具有“三重價值意蘊”,即“人是世間萬物的最高價值尺度”“人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價值主體”“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旨歸”[3];盧黎歌認為,人民至上蘊含三重含義,即“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信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準則、“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人民主體理念[4];黃壽松則從“人民立場”的主體維度、“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維度、“頂層設計”的方法維度和“治國理政”的實踐維度,來闡釋人民至上的理論內涵[5]。二是關于為什么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和中華傳統文化等角度,闡釋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依據、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例如,蓋逸馨等人認為,堅持人民至上是“以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為理論支撐”“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為基本經驗”“以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為文化土壤”[6];高翔認為,堅持人民至上是因為人民至上是“百年大黨賡續(xù)傳承的根本立場”,它是“立足新時代深化黨的根本宗旨認識的理論成果”“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踐行初心使命的實踐成果”“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7];范曉杰認為,堅持人民至上是因為人民至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價值取向”,它是“凝聚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重要精神力量”“實現制度公平正義的根本旨歸”“制度發(fā)展完善的動力源泉”和“制度價值認同的根本保障” 等[8]。三是關于如何堅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該類研究成果認為,要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貫穿于黨的治國理政、制度體系的建設和黨的作風建設中。例如,王永貴認為,堅持人民至上就要求“把關注民意視為施政基礎,集中民智視為關鍵環(huán)節(jié),匯聚民力視為內生動力,厚植民生視為不懈追求”[9];韓卉認為,堅持人民至上要求教育必須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多措并舉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10];爾肯江·吐拉洪認為,堅持人民至上要求統戰(zhàn)工作必須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場、“不斷造福人民”的價值取向、“一切為了人民”的治理理念和“牢牢植根人民”的群眾觀念[11]。
總之,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從研究的時間段來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關注的時間段是新時代以來或改革開放以來,較少關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使已有的研究缺少必要的系統性;二是從研究的范式來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側重于對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探討,缺少對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歷史過程的梳理,這使已有的研究成果缺少必要的歷史厚度;三是從研究的指向來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側重于對策性研究,缺少對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歷史經驗的總結,這使已有的對策研究缺少堅實的歷史基礎。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各個階段,對其歷史過程和歷史經驗進行系統的梳理,將為黨在未來更好地堅持人民至上提供有益的借鑒。針對于此,本文將圍繞人民至上這一主題,系統研究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基本依據、歷史體現、歷史經驗和重要啟示。
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至上的百年堅持,源于其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對人民歷史觀、人民國家觀和人民政黨觀的認知和實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共產黨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有別于唯心主義哲學從“神靈或抽象的人”出發(fā)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解釋世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tài)”[12]172。與唯心主義哲學強調“意識的決定性作用”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只不過是物質在大腦中的映像,“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么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12]420。基于唯物主義哲學的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觀,即從“物質生產”的角度來認識歷史,“歷史不是作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而告終的,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這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和“他們加以神化并與之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12]172-173。既然物質生產是歷史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那么從事“物質生產”的“現實的人”,而非從事抽象思維活動的“哲學家”或“僧侶”,才應該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主體,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思想,這一思想又包括了人民歷史觀、人民國家觀和人民政黨觀等內容。自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一直秉持和踐行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思想,這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間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依據。
首先,堅持人民至上,源于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歷史觀”的認知和實踐。歷史是什么?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又是什么?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歷史及其發(fā)展動力往往被歸為“精神”或“抽象的人”,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從事生產實踐的“現實的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推動者,“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zhàn)斗。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3]295。自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一直重視人民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例如,毛澤東同志就曾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4]1031。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奇跡,不僅實現了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功轉變,而且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15]139。
其次,堅持人民至上,源于中國共產黨對“人民國家觀”的認知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在階級社會里只不過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而在無產階級取得統治以后,公共權力將因屬于每一個人而失去了“政治性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2]422。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而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則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般綱領,最高綱領的實現是以一般綱領的實現為基礎,一般綱領的實現則是以最高綱領的實現為目標。在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人民國家觀”,始終保證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當家作主。例如,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應該“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zhàn)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我們把這樣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14]1056。誠然,“人民”的外延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其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包括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則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等,但是,“人民”的內涵始終沒有改變,始終代表著國家中最大多數的人。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同志第一次喊出了“人民萬歲”的口號;在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慶典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高呼“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實際上,“人民萬歲”的口號是對“人民至上”的形象表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國家的最高位置。
最后,堅持人民至上,源于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黨觀”的認知和實踐。中國共產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自己的遠大理想,而共產主義則是為普羅大眾謀利益的。在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2]411。中國共產黨因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發(fā)展壯大。從1921年黨成立之初的50多名黨員,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448.8萬名黨員,再到2021年的9 500多萬名黨員,中國共產黨能夠一步步地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靠的是源源不斷地從廣大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正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黨所領導的革命才能最終取得勝利,國家建設才能在曲折中向前發(fā)展,改革開放也才能走向更寬、更深的領域。因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反復強調,黨的力量來自于人民群眾。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6]367;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講話中又提出,“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7]40;在2018年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15]135。人民群眾是我們黨不斷煥發(fā)生機與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黨所有工作的目標指向,始終堅持人民政黨觀,就能使我們黨永葆青春、越來越強大。
堅持人民至上,就是以增進人民的共同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主要包括以下三層含義,即堅持“人民生命至上”、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和堅持“人民權力至上”[18]。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各個歷史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四個階段,在每個歷史階段又具體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國家制度體系和黨的中心工作等三個方面。
第一,堅持人民至上,在黨的指導思想上的體現。自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就不斷探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先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重大飛躍,并將其成果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起并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而貫穿這些指導思想的一條主線就是堅持人民至上。首先,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人民至上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其在毛澤東思想中體現為“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曾強調,“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即“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14]899。其次,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人民至上,也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曾講到,“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斷言“中國人民將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根本改變自己國家的落后面貌”“中國的未來是屬于中國人民的”[19]182。此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fā)展觀則是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20]532。最后,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形成和發(fā)展的,并逐漸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堅持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特質。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15]136。
第二,堅持人民至上,在黨領導建立的國家制度體系中的體現。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以人民至上為理念,逐步建起了一套“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這套制度體系既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黨的未來行動的預設。首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建設進行了局部探索。在取得的諸多成果里,黨在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中所確立的“三三制”原則是最具典型的代表。毛澤東在1940年3月6日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題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要求在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普遍建立“民族統一戰(zhàn)線”性質的政權,“在人員分配上,應規(guī)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21]742。這種制度設計在當時保證了最大多數人的權益。其次,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進行了全方位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為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政治領域的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領域的實現,新中國通過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運動,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再次,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進行了發(fā)展,建起了一套“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992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這一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fā)展”“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進行了升級,建立了一套“更為完善的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就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2]512。
第三,堅持人民至上,在黨的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等中心工作中的體現。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從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將其作為黨的中心工作的主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首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體現在其所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內容、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目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以及“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人民群眾最大的需求是“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以贏得獨立”“對內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以實現民主”,因此,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正是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具體體現。其次,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體現在其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以及“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在前一個階段的最大需求是“走社會主義道路”,在后一個階段的最大需求是“實現工業(yè)化和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而黨在前一個階段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在后一個階段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正是對兩個階段人民最大需求的滿足,體現了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再次,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體現在其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在改革開放以后,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進行了糾正,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人民的最大需求是“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因此,黨領導的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目的的改革開放,正是對這一時期人民最大需求的滿足,也體現了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復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體現在其領導的“民族復興偉業(yè)”中。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最大需求是“實現共同富?!?,而黨領導的、以“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和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為戰(zhàn)略導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fā)展”,正是對新時代人民最大需求的滿足,也體現了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
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堅持人民至上使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獲得人民的支持,不斷克服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取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的重大歷史成就;堅持人民至上也使我們黨能夠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經受住了革命和執(zhí)政的種種考驗,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強化了黨的領導地位;堅持人民至上也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其能夠開創(chuàng)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形成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傊?,堅持人民至上無論是對黨的自身建設,還是對國家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也形成了許多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歷史經驗。
一是在具體工作實踐中,黨要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吨袊伯a黨章程》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因而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實現、維護和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實現、維護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的事業(yè)。堅持人民至上,首先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利益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5]139。只有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保證我們黨做到慎終如始,不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動黨的自我革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堅持人民至上,就要增強群眾觀念和公仆意識,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辦事情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15]508。要找到解決群眾困難的方法,就要深入一線進行調查和研究,及時了解并掌握群眾所關心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提醒各級黨員干部要謹記“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23]110,要求各級黨員干部在調查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要解決群眾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還要解決在貫徹和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從政治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上認識到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危害。從本質上講,形式主義的背后是“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官僚主義的背后則是“官本位思想”,兩者都違背了我們黨一直所堅持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堅持人民至上,不僅需要在調查研究中了解群眾,而且要求在干事擔責中幫助群眾。各級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權力觀,在維護群眾利益上勇于擔當、善于作為,既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又要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
三是始終堅持正風反腐,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歷史和人民之所以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嚴肅處理黨內出現的各類違紀違法行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準備“進京趕考”的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發(fā)出號召,“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24]1438-1439,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全面從嚴治黨,時刻警惕黨內出現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對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行為要依規(guī)依法嚴肅處理。在新時代的反腐斗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標本兼治”,不僅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打老虎”和“拍蒼蠅”,嚴懲各類“大腐敗”和“微腐敗”,而且以黨紀國法的完善和強化來掐斷貪腐的源頭,建立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只有持續(xù)不斷地開展正風反腐斗爭,才能使廣大黨員干部不被“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所侵蝕,也才能更自覺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四是持續(xù)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建立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作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者,各級干部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有效貫徹的基礎。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21]526。鄧小平同志曾講過,“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25]380。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少數’”[26]。要始終做到人民至上,就必須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完成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建立一支對黨忠誠、廉潔奉公、勇于擔當的干部隊伍,將那些存在“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和作風不純”問題的黨員干部及時清理出組織。在2019年6月24日主持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確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關鍵在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以上率下”,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尤其要作好示范,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上為全黨作表率”[15]535。
在堅持人民至上的百年歷史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未來黨的自身建設和治國理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一直都非常重視對于歷史的學習,善于從借鑒歷史經驗和吸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實現自我革命和自我凈化。毛澤東同志曾講過,“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27]399。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歷史的重要性,將“歷史”視為“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yǎng)劑”“最好的老師”和“必修課”,主張從黨的百年歷史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Γ约拔磥砦覀冊鯓硬拍艹晒?。只有做到以史為鑒,才能成功開創(chuàng)未來。
一是繼續(xù)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作為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核心概念之一,“黨性”是指一個政黨的根本屬性,是一個政黨之所以成為該政黨的根本特征,無黨性的政黨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虛偽的。列寧在1905年撰寫的《社會主義政黨和非黨的革命性》一文中就尖銳地指出,鼓吹“非黨性”是“資產階級性質的產物”,其實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而覺悟的無產階級政黨一貫是堅持“黨性”的,“嚴格的黨性是階級斗爭高度發(fā)展的伴隨現象和產物。反過來說,為了進行公開而廣泛的階級斗爭,必須發(fā)展嚴格的黨性”[28]672。中國共產黨與所有的共產黨一樣都是講黨性的,其黨性主要是由黨的理想信念、目標宗旨和作風紀律等因素共同決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41年7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提出,要應對“長期殘酷復雜的的斗爭”和完成“所擔負的偉大歷史任務”,必須在全黨加強黨性的鍛煉,“今天鞏固黨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體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更加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把個別黨的組成部分的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使全黨能夠團結得象一個人一樣”[29]144。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堅持黨性”具體體現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其核心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而“堅持人民性”,就是“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16]154。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堅持黨性與堅持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是以堅持人民性為基礎的,而堅持人民性則是通過堅持黨性來實現的。
二是不斷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使制度建設成為國家建設中最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的內容,“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yōu)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wěn)則國家穩(wěn)”[30]。正因為如此,堅持人民至上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或口號上,而應真正落實到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建設上,相關制度建設的好壞將直接決定著堅持人民至上能否真正實現。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31]333。不斷對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進行完善,是能夠始終做到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保障。在1956年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后,中國共產黨就不斷探索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所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新時代所提出的“新發(fā)展理念”等就是這一探索的代表性成果,它們?yōu)椴煌瑫r期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領域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實現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根本出發(fā)點;尊重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是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基本方法;強化頂層制度設計,是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基本方式。
三是始終關注并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抓民生就要時刻關注廣大人民群眾最現實的需求,“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15]135。堅持人民至上要求我們始終聚焦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歷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人民群眾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質文化需要”在“量”上的增長,而是擴展到“質”的提升,也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所總結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要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現實需求,就應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是否自覺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是衡量一個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是否堅持人民至上,是否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標尺。
四是繼續(xù)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其目的正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試圖建立一個以“共同富?!睘橹饕卣鞯睦硐肷鐣?。與所有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樣,實現共同富裕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它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進程的一條主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至上的堅持。自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就將共同富裕的實現與社會主義制度聯系在一起。鄧小平同志就將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9]1324。此外,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方法,如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讓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然后帶動其他地區(qū)共同富裕”[19]1014。作為黨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體現,實現共同富裕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繼續(xù)奮斗的目標,“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而且新時代也為我們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包h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發(fā)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qū)域協調發(fā)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盵32]在新時代要繼續(xù)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就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二是共同富裕是不同區(qū)域、城市與農村、不同收入群體的共同富裕;三是共同富裕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也要強調“先富帶后富、幫后富”;四是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到“十四五”末將“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將“基本實現”[32]。
綜上所述,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成功經驗,也將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所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繼續(xù)取得勝利的保障?;赝麣v史和總結歷史經驗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要“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以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相比而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以個人主義為特征的價值取向,使西方國家的政黨往往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資本和權貴的支持上,而將普羅大眾僅僅視為政黨政治的裝飾品或累贅,這就使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反而會在遇到危機時陷入左右搖擺的政治動蕩中。與西方國家的政黨不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視為黨最大的優(yōu)勢。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能夠始終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走自己的路,成功探索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如何在新時代繼續(xù)取得更大的成就,如何超越西方政黨政治的局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蘊含了回答這些問題的智慧,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給予中國共產黨持續(xù)“推進自我革命”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勇氣和動力,是中國共產黨能夠為世界提供現代化新選擇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