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共性:國家認同建構的核心
——共和主義國家認同觀及其當代中國意義

2022-02-16 23:54殷冬水
關鍵詞:共和主義共同體

殷冬水,張 婷

(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國家認同是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維度。不同的政治哲學流派基于對公民與政治共同體關系的不同預設,提出了有關國家認同建構的不同構想。在自由主義看來,國家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基于公共需要通過契約的方式建構起來的政治共同體,國家是保護公民個人權利的工具,能否切實保障公民個人權利是國家認同建構的關鍵(1)參見:MASON A.Liberalism and the value of community[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3(2):215-239;MASON A. Political community, liberal-nationalism, and the ethics of assimilationism[J].Ethics,1999 (2):261-286;SCHEFFLER S.Boundaries and allegiances:problems of justice and responsibility in liberal though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DALY E.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French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wake of the face-veiling la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in context , 2013 (3):366-385;BROWNE I.Neo-liberalism, identity and brexit[J].Polit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7 (1):89-110; 吳玉軍.自由主義國家認同觀及其困境[J].哲學研究,2012(7):86-90;張麗絲.自由主義國家認同思想的發(fā)展脈絡與當代困境[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9(2):104-114.;共和主義認為國家與公民個人之間是一種親密的構成性關系,捍衛(wèi)公共性是建構國家認同的核心(2)參見:HONOHAN I.Civic republicanism[M].London:Routledge, 2002;MILLER D.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0;ANDRONACHE L.A national identity republicanism?[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2006 (4):399-414 ;萬健琳,楊松雷.公民與國家和諧關系的構建:共和主義理論意蘊再挖掘[J].山東社會科學,2015(4):122-126;朱慧玲.愛國主義的雙重維度:基于公民共和主義的證成與辯護[J].哲學研究,2019(10):30-38.;社群主義將國家視為民族文化的承載者與維護者,認為既存的文化共同體是建構國家認同的先決條件(3)參見:SANDEL M.Liberalism and limits of jus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MAQOMA W.In defence of communitarianism philosophy:the contribution of moderate communitarianism to the formation of an African identity[J].Verbum et Ecclesia ,2020 (1):1-8;SCHAUER F.Community, citizenship, and the search for national identity[J].Michigan law review,1986 (7):1504-1517; 歐洋.以桑德爾為代表的社群主義國家認同研究[J].人民論壇,2014(34):196-199.;民族主義則認為國家建立在民族之上,國家認同必須以國族認同建構為基礎(4)參見: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n[M].London: New York, 1991;SMITH A.National identity[M].Harmondsworlh: Penguin, 1991; 范可.信任、認同與“他者”:族群和民族省思[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6):44-52;瞿駿.民族主義的可貴與可愛:現(xiàn)代中國國家認同塑造的兩種進路[J].學術月刊,2015(4):21-24;黃其松.民族認同:民族主義、自由民族主義與憲法愛國主義[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3):68-75.。

實踐表明,在國家認同建構中,自由主義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困境?!霸邮健钡膫€人主義淡化了公民的公共意識,降低了政治共同體的凝聚力。與之相對,以“公共性”為內(nèi)核的共和主義在國家建構中卻煥發(fā)出持久的生命力。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過多關注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群主義等政治思潮的國家認同建構“方案”,卻忽略了共和主義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意義和價值。從政治實踐來看,在中國國家認同建構中,共和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的文化基因相契合,對當代中國國家認同建構更具借鑒意義?;诖耍疚闹荚谔接懝埠椭髁x語境中,構成國家認同的關鍵要素是什么,為什么要構建國家認同,如何以公共性為基礎構建國家認同?共和主義國家認同構想面臨著怎樣的挑戰(zhàn)?以此呈現(xiàn)共和主義有關國家認同建構的構想,分析其對當代中國國家認同建構的啟示意義。

一、認同什么?——共和主義的國家認同觀念

認同是公民對自我身份的一種歸類,國家認同是公民對自己所歸屬國家的認知、情感和評價。在共和主義視野下,“不是城墻,也不是其居民,而是法律、風俗、習慣、政府、憲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才構成了祖國?!盵1]公民對國家的認同不僅涉及政治共同體的構成、內(nèi)在價值,而且包括政治共同體運行的政治結構、政治制度、政治權力運行方式。其中,公民對共同善的共同關切,是共和主義國家認同觀念的邏輯起點;公共權力運行中所捍衛(wèi)的“共同自由”,是共和主義國家認同觀念的價值內(nèi)涵;體現(xiàn)和維護公共性的制度設計,是共和主義國家認同觀念的現(xiàn)實載體。

(一)基于共同善的認同

共和主義認為,國家是一個由公民構成的有生命和有獨立意志的有機體。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身體和身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公民離開國家就成為不完整的部分,作為整體的國家具有單個公民無法達到的力量。人的存在方式是公共性的,人們“聯(lián)合的首要原因主要不在于人的軟弱性,而在于人的某種天生的聚合性”[2]。人們作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關心和致力于實現(xiàn)政治共同體的“共同善”(common good),是源于人們本性的要求。人們基于對“共同善”的關心,凝聚成一個政治共同體。

在共和主義視野中,共同善就是基于“公民共同的、公認的利益”[1]125。共同利益是人們在公共領域中,作為政治共同體成員,為維護共同體的存續(xù)和發(fā)展而形成的利益。因此,即使一些特殊利益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愿,也不能體現(xiàn)共同善。例如,稅收可能不符合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但無論這部分人在數(shù)量上是否占多數(shù),由于稅收有利于社會整體的長期發(fā)展,就屬于基于共同善的政策?!霸谒伎嘉覀儜撊绾芜M行集體行動時,這組行為和政策應該能最好地滿足那批能夠得到公共認可的理由。”[3]在此意義上,人們將共同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甚至為實現(xiàn)共同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并不是否定個人利益,而是在政治共同體存續(xù)的意義上對個體利益、地方性利益、社群利益進行的權衡排序。共同利益在道德上,而不是在經(jīng)濟上具有優(yōu)先性。

“對共和主義者而言,各種社會的共同善必須通過政治的方式才能確定。”[4]政治的領域不是個人或者群體進行利益交換的“市場”,而是所有公民擱置私人利益,基于對政治共同體存續(xù)的關心,對公共事務進行討論的“論壇”。在政治實踐中,人們通過審視不同的觀點,可以更具綜合性地理解和認識到公共利益,人們基于集體的辯論與協(xié)商對共同善的認識趨于共識。同時,人們對共同善的理解和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不同境遇呈現(xiàn)具體的內(nèi)容。例如,在物質(zhì)財富不充裕時期,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共同利益,而隨著物質(zhì)資料的豐富,人們可能會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同樣是需要實現(xiàn)的共同利益。人們在辯論協(xié)商和政治實踐中不斷體認和實現(xiàn)共同善。

在共和主義視野下,共同善是政治共同體的規(guī)范性目標,是政治領域公共性的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公民基于對“共同善”的共同關切,在政治實踐中參與界定并推動公認的共同利益的實現(xiàn)。人們在政治參與中,不僅體現(xiàn)著公民作為政治共同體成員的身份,而且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拓展了個人利益。國家的責任是遵循共同善行事,國家通過實現(xiàn)共同善來獲得公民的認可和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是先于個人存續(xù)的整體,個人在道德上、政治上、利益取向上都與政治共同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公民基于這種多重的、復雜的相互依賴關系確認自己是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員。

(二)基于共同自由的認同

“認同什么”不僅包括“我是其中的一員”這個具體問題,還涉及個體與政治共同體在某種公共政治價值上的聯(lián)系。共和主義認為,人作為政治的動物,通過參與公共事務獲得自由。國家是一個“公共性”場域,是一個公民“可以在其中行動的表現(xiàn)空間,一個自由得以展露的舞臺。”[5]國家建構保障公民參與政治事務的公共空間,使公民的政治行為不會屈從于外在的力量,“任何人都不得擁有任意地干涉其他人——個人或共同行動者(corporate agent)——之生活或事務的能力”[6]。如果沒有國家建立并保持的公共空間,如果沒有國家以集體的力量提供的公共自由,公民將淪為臣民,公民個人的自由也會蕩然無存。因而,個體基于對“共同自由”的追求而與國家相聯(lián)結。

國家為公民獲得自由提供公共空間,首先意味著國家必須獨立,免于外部勢力的干涉。當外強入侵,人民陷入被支配的危險境地,共同的自由也就不復存在。只有在獨立的國家內(nèi),人民才可能是自由的。其次,共同自由的實現(xiàn)意味著公民對國家公共事務的共同參與,共同體內(nèi)部不會有基于特殊利益的獨斷專行。國家是由公民組成的政治共同體,自由的國家意味著國家的行為是由全體公民作為一個整體的意愿決定的。如果公共權力腐化,國家按照一部分人的意志和利益行動,公民行動的自由就失去了意義?!肮餐w就是為其自由提供最全面之庇護的國家?!盵1]168

國家對共同自由的維護成為公民的價值共識。那些沒有實現(xiàn)這種公共價值的國家喪失了這種認同的來源,在此意義上,公民不愿意認同一個殖民地國家、腐敗的國家也是正當?shù)摹?/p>

(三)基于公共性制度設計的認同

國家不僅在價值層面追求公共性,而且還需要創(chuàng)建捍衛(wèi)共同自由的政治制度?!爸贫仁且环N規(guī)則,規(guī)定權利義務關系,制度還是一種規(guī)范,承載價值觀念,建構社會行為的‘意義’?!盵7]人們對政治制度的認同意味著認同政治制度所承載的價值觀念,以及政治制度所規(guī)定的權力義務關系。

在共和主義視野中,政治制度是對共同自由的捍衛(wèi)。自由并非不受約束,而是這種約束不是基于他人任意的意志。在政治制度安排中,如果約束人們行為的公共權力反映了民眾的意志,并且人們可以控制那些公共權力,那么人們就不是不自由的?!爸灰珊驼憩F(xiàn)出非專制的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它們就不會建構一種支配的形式,并且不會代表一種對共和自由的違背?!盵8]服從這種政治秩序,就是服從自己制定或同意的法律。因而,政治制度所規(guī)定的權力義務關系,不是自由主義式的公民權利限制國家權力,塑造一個“最小國家”,而是要求公民權利可以控制公共權力,國家權力是對公民權利的表達,建立一個人們能有效控制的有為政府。民眾對政府的控制不是要求民眾直接掌握政治權力,而是人們有能力和機會決定自己國家的規(guī)則,能夠否決那些存在著支配性關系的行為。共和主義“以一個強有力的憲政國家形式,致力于為公民提供‘不受支配’的選擇”[9]。

在共和主義視野中,國家權力是公共權力,這種權力歸屬于人民,來源于人民,也服務于人民。國家權力必須體現(xiàn)公共性的要求,只有服務于共同目標而非私人目標的國家才具有干涉社會的正當性,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政治制度所塑造的權力形式旨在抵抗由不對稱的權力關系帶來的支配性關系,維護和保障著公民的共同自由,為國家權力的合法性提供支持和保障,成為公民認同國家的現(xiàn)實載體。

二、為何需要認同?——共和主義國家認同價值的闡釋

認同是一種心理力量,是“社會行動的直接或潛在驅(qū)動力”[10],公民對國家的認同能夠轉化為行動力,會自覺以該政治共同體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支持國家的政策,為政治共同體共同善的實現(xiàn)而努力。

(一)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tǒng)一

在共和主義看來,國家認同構建既有工具意義,也具有內(nèi)在價值。從工具意義上看,國家認同構建是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tǒng)一所需。國家認同的建構提供了一種差異性區(qū)分,即,“誰屬于我們,誰不屬于我們”,為國家團結和統(tǒng)一確定了主體和邊界。當人們感受到自己是共同體的成員后,就會對該共同體及其成員的評價更為積極[11]。共同的身份會成為一種包容的力量。在共和主義語境中,基于共和權利的共同身份是政治共同體的主體和團結的邊界。公民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一員,與其他成員享有平等的共和權利,即,“每個公民所擁有的(要求)公共資產(chǎn),亦即respublica的使用應代表公共利益的權利”[12]。人們作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擁有平等的政治參與資格,在公共領域與其他人共享著決定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方向的權力,在政治實踐中警惕公共權力的腐化?;趯彩聞盏年P心以及共同的政治實踐,共和主義塑造的共同身份鼓勵人們超越地方性、族群性的特殊利益和忠誠,從法律和政治意義上直接效忠于民族國家?!把埲藗儏⑴c論辯公共議題、承擔公共事務,以共同的公民生活經(jīng)驗,克服現(xiàn)代社會因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產(chǎn)生人際疏離”[13]。相較于社群主義、民族主義從文化或民族意義上塑造共同身份,共和主義基于共和權利的共同身份,整合了基于語言、宗教、民族等差異性社會群體的成員身份,在政治意義上塑造了更具包容性的身份主體。這種共同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抵御了身份政治和差異政治對國家團結和統(tǒng)一的侵蝕。

在共和主義語境下,公民基于對國家的公共利益、政治價值、政治制度形成的認知和認同,凝聚了穩(wěn)定的社會共識,將社會沖突限制在政治秩序的框架內(nèi),降低了國家分裂的風險。不同于自由主義以社會契約為基礎構建的社會秩序,共和主義是以共同利益為內(nèi)核建構社會秩序。人們參與國家治理,并不是要爭奪權力或限制政府權力,而是致力于界定和實現(xiàn)共同利益。公民在對權力的行使提出批判性意見時,會通過既有的政治制度所提供的機會和渠道來傳達,即通過依法抗爭,而不是暴力抗爭,不會挑戰(zhàn)政治秩序本身?!皞€人應該在哈貝馬斯所說的‘民主意志的形成’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9]144。個人和國家的互動是希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本身能夠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是一個構建政治的過程。當政治共同體內(nèi)出現(xiàn)爭端時,人們傾向于在共享的原則和制度框架下,通過談判、妥協(xié)等方式來協(xié)調(diào)他們之間的沖突,避免對政治秩序和政治團結造成破壞。“讓愛國主義盛行,就不太可能出現(xiàn)那種會破壞整個社會規(guī)范的分裂”[14]。因而,即使國家內(nèi)部存在不同族群、不同政治勢力,政治過程中存在多種聲音,但不會造成動蕩和分裂。

(二)節(jié)省國家的治理成本

在共和主義看來,公民的國家認同是實現(xiàn)國家有效治理的政治文化基礎,也是國家有效治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國家認同的構建,強化了公民在公共事務中的自愿行為,減少了國家治理中的強制因素,節(jié)省了國家的治理成本。在共和主義視野中,公民共享著共同的政治生活和實踐經(jīng)驗,以及面臨共同的挑戰(zhàn)?!斑@些人對我們來說是如此親切,因為我們與他們共享著許多重要的東西:法律、自由、論壇、議事會、公共廣場、朋友、敵人、勝利與失敗的記憶、希望、恐懼等”[1]164。共享的公共空間和相互依存的政治實踐,使得人們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共同體和同胞懷有一種天然情感和依戀。國家就是為“我”提供了身份歸屬的“祖國”,政治共同體內(nèi)的其他成員是與“我”從事共同的事業(yè)的“同胞”?;谶@種共同體感和命運感,公民感知到對國家和同胞的特殊義務:沒有人會像關心自己國家一樣關心我們的國家,如果我們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履行公共義務,最終會侵害我們的共同利益。在此意義上,公民服從國家權威,遵守政府的法規(guī)和政策,不是迫于制度性的懲罰機制,而是基于對國家積極的感情。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使得國家對社會的治理活動不會面臨來自社會的諸多阻力,公民傾向于自愿納稅、服兵役,履行促進公共利益的特殊義務,這就降低了國家在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中的治理成本。

國家認同的建構,增強了公民對公共事務參與的動力和熱情。在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國家的規(guī)模越大,面臨的情境性和復雜性問題就越多,國家權力網(wǎng)絡無法觸及基層社會的所有角落,各層級治理力量在很多時候也不能有效整合,存在國家統(tǒng)一的治理政策關涉不到的地方。在自由主義語境中,公民政治參與的動力源于對個人權利的維護。如果國家沒有很好地保障個人權利,喪失了國家的工具性價值,那么人們可以質(zhì)疑政府或者離開這個國家。而在共和主義看來,公民既是國家治理的主體,也是國家治理的力量源泉?!皣沂侨嗣竦氖聵I(yè),但人民不是某種隨意聚集在一起的人的集合體,而是大量的民眾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聯(lián)合體”[15]。政治參與的目的在于維護整個政治共同體的繁榮,國家認同為人們持續(xù)參與和監(jiān)督政治進程提供一種具有鞭策力的激情。公民基于對治理效果的切身感知,在公共事務中通過制度化的渠道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回應和反饋,在凸顯國家治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同時,往往會選擇“呼吁”而不是“退出”來幫助國家更為有效地解決問題。

(三)為國家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共和主義以公共利益為導向建構的政治共同體意識,為國家發(fā)展匯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也為國家平衡各種利益關系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國家認同不僅有助于解決國家發(fā)展的不充分問題,也有助于解決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問題。一方面,共和主義所倡導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可以為國家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這種精神動力能夠轉變成國家發(fā)展所需要的組織力、動員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共和主義對“共享”理念的倡導鼓勵國家平等對待所有公民,運用稅收等手段縮小收入差距,降低收入差距過大所帶來的群體之間的支配程度。

在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發(fā)展不均衡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國家在多樣乃至對立的利益沖突中實現(xiàn)某種程度的平衡。自由主義推崇個人利益的優(yōu)先性,社群主義關注不同群體的獨特要求,民族主義將族群利益置于首位。當個人、群體、族群的利益相互牽制時,國家很難對此進行有效協(xié)調(diào)。社會認同理論認為,人們“包容在一個共同的社會邊界之內(nèi),可以減少群體成員之間的社會距離”[16],因而對更廣泛認同的依戀能減少群體間的偏見。共和主義在政治意義上整合了公民對地方、族群的認同,人們基于政治實踐中的相互依賴性,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在政策制定中,“通過再分配來減少干涉的效用(margin)要大于再分配本身所帶來的干涉之效用”[6]104,在這一情況下施行再分配的社會政策就是對共同善的一種遵循。國家并不像自由主義所倡導的那樣是一個“政治市場”,在這一市場中,不同政治力量在政治博弈過程中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恰恰相反,國家在文明社會中的一個真正作用是使人類公共生活超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國家施行再分配的社會政策是對共同善的一種遵循,以減少社會公共生活中的支配行為。因此,國家基于共同利益,對區(qū)域間、族群間的援助,不會被看作是不正義的、獨斷的政策。

三、如何建構認同?——共和主義國家認同建構的方案

在共和主義視野中,國家要獲得公民持續(xù)、穩(wěn)定的認同,就要在捍衛(wèi)公共性上做出努力。

(一)建立公正的國家

在共和主義視野下,共同善作為政治共同體的規(guī)范性目標,體現(xiàn)在與政治共同體存續(xù)和發(fā)展相關的、公民的公認的共同利益之中。在一個小規(guī)模的共和國里,每個公民都能直接感受和了解公共利益。政治團體的規(guī)模越大,同質(zhì)化程度越低。人們在不對稱的社會、經(jīng)濟、權力關系中,對共同善的理解很容易受到政治資本、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所包裝的社會媒介的影響。在現(xiàn)實政治中,公共討論被處于有利地位的私人權力所扭曲,人們對善的選擇往往不是基于那些被公共認可的理由,而是被“塑造”的結果。社會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政治領域中個人權利優(yōu)先的競爭性造成的?!霸诠埠蛧飿O其重要的是,不僅要保護社會防止統(tǒng)治者的壓迫,而且要保護一部分社會反對另一部分的不公”[17]。

共和主義認為,國家作為一種強大的足以阻止私人權力支配的公共權力,應該運用共同善的標準對公共事務進行衡量,為共同善的實現(xiàn)提供保障,而不是自由主義式的,為個人對善的選擇提供制度框架后保持中立。遵循共同善的“國家能夠服務于共和主義的理想:促進公共成員的無支配自由,以對抗私人生活中的統(tǒng)治者。”[3]51“如果自由主義代表了非價值的中立主義,那么共和主義則代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價值共享的中立主義?!盵18]因此,共和主義建構國家認同不是依賴于自由主義式經(jīng)濟理性,而是基于現(xiàn)實政治的公正性。在共和主義視野下,社會公正是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石。如果國家無法為公民界定和實現(xiàn)共同善提供保障,國家認同就不具有建構的基礎。

(二)鼓勵政治參與

在共和主義視野下,共同自由的實現(xiàn)離不開公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公民政治參與是國家認同建構的制度化溝通形式。“同自然機體一樣,政治機體如果委托他人來保衛(wèi)自己,那么它就是無謂地將自己置于喪失自由乃至生命的境地。”[1]73在國家層面捍衛(wèi)共同自由,需要國家通過公民教育,強調(diào)公民義務,以道德理性規(guī)范公民行為,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皭蹏枰ㄟ^法律,或更準確地說,通過良好的政府和公民參與公共生活來刺激”[19]。

共和主義強調(diào)以“公民義務”為核心的公民身份,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是公民國家意識塑造的重要機制?!拔摇弊鳛檎喂餐w的成員擁有公民身份,意味著“我”與其他成員享有平等的地位,這種公民資格是“我”在公共領域?qū)崿F(xiàn)價值的一部分,公民身份具有非工具性價值。基于政治實踐中的相互依賴性,共和主義認為,公民個人的自由取決于一種美德生活和公共服務的生活,推崇權利的優(yōu)先性,是一種公民的腐敗,“它包含一種自我毀滅的非理性的形式。與之相反,我們應該嚴肅地對待我們的義務,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承擔公共責任。”[20]因而,在公共生活中應該以道德理性作為行為模式的一個評價標準,以此強化公民對國家的公共責任。佩迪特主張依據(jù)“公民性”分配榮譽,用“無形之手”規(guī)范公民行為。那些服務于公共利益,熱愛和認同國家的行為會得到人們的贊賞,而對國家不忠誠,導致腐敗的行為會招致鄙視和厭惡。[21]

共和主義通過公民教育,旨在激發(fā)公民履行政治義務、維護公共利益的動機和意識,為國家認同提供情感上的承諾。所以,當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人們不會選擇沉默或者“退出”,而愿意服從國家的動員和組織,抵抗來自外部或內(nèi)部的威脅,積極維護和服務于國家利益,甚至會為國家的安危做出奉獻和犧牲。

(三)構建公共性的秩序安排

國家不僅需要鼓勵公民的政治參與,而且需要為公民在公共事務中發(fā)揮有效的影響力提供制度保障?!罢缇骺梢灾髟兹嗣褚粯樱再F族或民主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也可以被證明具有統(tǒng)治性?!盵9]126每個階級或派別都可能利用國家的支配性權力,以犧牲公共利益來謀求自己狹隘的個人利益,導致公共權力的濫用和腐化。如果公共權力被一些人或群體主導,人們通過政治參與不能有效的影響公共事務,那么國家不再是人民共同的事業(yè),基于政治實踐的國家認同也無法建構。同時,權力過分集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在權力腐敗的時候不能對其及時有效地遏制,進而會損害公共利益。

在政治制度設計中,古典共和主義主張混合不同的政體形式,由不同的階層分享公共權力,從而達成一種平衡,“它們之中的每一成分都會被其他成分來相互平衡,所以它們之中沒有一項政體的形態(tài)會不恰當?shù)貎A向或淪落到與其對應的另一方。”[22]現(xiàn)代共和主義則通過法治規(guī)范公共權力職能的劃分及運行,“把權力均勻地分配到不同部門,采用立法上的平衡和約束?!盵17]40法律的制定、解釋和執(zhí)行都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在多元主義社會里,憲法表達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共識。公民們愿意用這樣一些原則來指導他們的共同生活,這些原則,因為它們符合每個人的平等利益,可以獲得所有人的經(jīng)過論證的同意?!盵23]在這一法治秩序下,國家制定的限制性制度和法律所懲治或保護的范圍都是明確的,政府機構和公職人員在法律限制的程序中依法行使權力,公共權力不存在任意實施的可能性。

同時,選舉制度和論辯式機制為公民提供參與公共事務辯論和審議的場所或論壇,使公民利益得以表達,得到協(xié)調(diào)和保障。公民既可以通過選出政治代表間接參與全國性公共事務的決策,也可以直接參與各層級的,特別是和他們生活最密切的層級和領域(如社區(qū)、工作場所)的公共事務?!斑x舉性競爭應當為任何潛在的關乎共同的、公認之利益的事務提供得到表達和被傾聽的機會,并作為對立的被選項參與贏得大多數(shù)人之支持的政綱角逐。”[1]128-129除了決策,公民也可以借助于程序性、質(zhì)詢性以及上訴性的政治渠道,對政治制度的運作進行監(jiān)督。人民不僅可以通過選出代表作為政治決策的“作者”,還能夠通過積極的政治協(xié)商充當政策的“編輯”[24],保證公共權力的各個方面都由公民的、公認的共同利益所約束,避免國家陷入專制。

共和主義的制度設計及運行平等地適用于所有人,服從、服務于人民的意志,呈現(xiàn)為一種公共性的秩序安排。共和主義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不僅強化了人們對公共權力運行的信心,也增強了人們對政治共同體的依賴,支撐著公民的國家認同。

四、何種挑戰(zhàn)?——共和主義國家認同建構的反思

從政治現(xiàn)實來看,共和主義構想的國家認同策略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有其缺陷和不足,因而,需要對其進行反思。

(一)共和主義基于公民美德的認同紐帶是維系國家認同的一種“弱聯(lián)系”

在共和主義視野中,國家認同的維系需要一種道德力量,公民美德是國家認同建構的內(nèi)在動力?;诠衩赖碌墓埠椭髁x公民身份,內(nèi)在地要求人們積極進行社會合作,為共同利益做出妥協(xié),并愿意捍衛(wèi)承載其共同自由的制度,只有在公民美德充足的情況下,人們將義務置于權利之上,將共同體置于個人之上,將共同善置于特殊利益之上才是可能的。公共領域中才能呈現(xiàn)出理性、有效的論爭和協(xié)商。在此基礎上,公民在政治實踐中的相互依賴性和自治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推進國家認同的建構。雖然在共和主義語境中,公民美德源于人類的政治本性,但相較于民族主義話語中先天性的血緣紐帶,自由主義話語中工具性的權利紐帶,社群主義話語中承認的紐帶,共和主義基于公民美德的認同紐帶對公民個體的要求更高。因而,對于公民個體而言,非工具意義的道德動機能否為建構認同提供持續(xù)的動力,是共和主義在建構國家認同時面臨的首要挑戰(zhàn)。當代共和民主必須面對這種“動機”的挑戰(zhàn),“尋找能夠在公民之間產(chǎn)生信任和團結的公民道德的合適的現(xiàn)代替代品”[25]。

(二)共和主義在結果層面對同質(zhì)性的追求難以回應多元主義的挑戰(zhàn)

共和主義并不排斥多元化,認為政治參與中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是公民體認共同善且形成共同自由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一種合法的和自然發(fā)生的差異。但在政治論爭和協(xié)商后,人們需要對多元的善觀念達成共識,形成一個符合共同體發(fā)展的共同善,避免派系利益對政治共同體的侵蝕。多元化“既是共和國的生命,也是共和國的終結”[26]。面對同質(zhì)性的結果,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都能如愿以償,也不是所有的特殊利益都是盲目的。共和主義對共同體的強調(diào),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群體的差異性,呈現(xiàn)出一種壓制差異性的團結。這在某種程度上為“承認的政治”留出了認同空間,“不承認或錯誤承認會造成傷害,可能是一種壓迫形式,將某人囚禁在一種虛假、扭曲和降低的存在模式中”[27]。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移民的廣泛流入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和種族差異的日益凸顯,共和主義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是,當結果層面的同質(zhì)性無法覆蓋所有人的意愿和利益時,共和主義道德意義上的約束能否整合差異性的個體?基于公民美德建構的共同身份如何喚起特殊群體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

(三)基于政治實踐的包容性的身份認同模糊了民族國家的認同界限

相較于文化意義、民族意義上的身份構建,共和主義在政治意義上劃定了更具包容性的身份邊界。公民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在政治實踐中相互依賴,積極參與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劃,并產(chǎn)生共同的命運感,進而產(chǎn)生政治團結和凝聚力。共和主義話語中基于政治實踐建構的成員身份,雖然有利于整合民族國家內(nèi)部的派系主義、地方主義和種族主義,但這種包容性的身份認同解釋,使得公民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也可以擴展到民族國家范圍之外。“共和制的團結最好理解為,在政治實踐中相互依存的人民之間的承諾,而不是對一個國家的忠誠,無論這個國家是由種族、公民、文化還是自由所界定”[4]281。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對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劃,以及政治實踐中的互動,往往超出了民族國家的范圍。因此,共和主義也是歐盟等區(qū)域認同以及世界主義身份建構的重要思想資源。盡管在共和主義語境中公民團結并不建立在血緣、文化或歷史的共性之上,但并不是說這種團結與一國獨特的文化價值無關。國家是共和社會的必要基礎,這意味人們“屬于一個由共享信念和相互承諾構成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在歷史時間中綿延,如其成員決定的那樣集體行動,有一個可識別的祖國,并擁有一個區(qū)分于其鄰居的不同的公共文化”[28]。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共和國公民與誰分享公共利益、協(xié)商論爭并凝心聚力?共和主義在建構國家認同時需要回答“誰是同胞?”這一問題。

(四)基于自治的認同建構策略無力應對復雜的政治實踐

共和主義認為,公民只有通過政治參與實現(xiàn)自治,才能確保個人權利的安全。在自治中個體的公民聯(lián)結成為整體,自治成為維系認同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實現(xiàn)自治,古典共和主義所預設的共和國是一個人們可以面對面協(xié)商的小規(guī)模國家。在面對大規(guī)模的國家時,則選擇將國家分解成由小單位組成的聯(lián)盟,每個單位都采取自治共和國的形式。共和主義認為,“雖然在一個廣大的國家組建共和政府比在一個城市更加困難,但一旦組建起來,就有更多的便利來保持其穩(wěn)定和統(tǒng)一,不會有動亂和派系產(chǎn)生”[29]。然而,在現(xiàn)實的政治實踐中,無論共和國規(guī)模的大小,資源的不平等性都影響著人們政治參與機會和能力的平等性,人們往往會因為貧窮或缺乏政治能力而將影響公共事務視為奢侈品。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現(xiàn)代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合政治參與中地理意義和統(tǒng)計意義上的距離,但影響共和國自治的不僅是國家治理的規(guī)模問題,更重要的是公民之間實質(zhì)性的不平等問題。因此,共和主義建構認同不僅需要通過權力分層、分割,為公民提供直接進行政治參與的機會,而且需要關注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

五、結語:共和主義國家認同觀的當代中國意義

國家認同建構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無論何種意識形態(tài),都是在一定視角上呈現(xiàn)了這個復雜系統(tǒng)工程的某些方面。共和主義從公共性出發(fā)討論國家認同的建構,無疑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啟發(fā)性;同樣也由于它基于特定的視角,這種探討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國家認同建構的復雜性。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檢視國家認同建構的共和主義構想,并不是一種滿足好奇心的“知識考古學”旅行,而主要是因為國家認同建構的共和主義構想具有啟發(fā)性和借鑒性。

第一,國家認同建構必須以落實人民主權原則為前提。國家權力屬于人民,來源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國家唯有通過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獲得人民的持久認同。

第二,國家認同建構必須注重國家發(fā)展的全面性、協(xié)調(diào)性和可持續(xù)性。中國是一個超大規(guī)模且穩(wěn)步推進現(xiàn)代化的國家,當代中國國家認同建構始終面臨國家規(guī)模、國家內(nèi)部異質(zhì)化、國家內(nèi)部發(fā)展不平衡以及國家外部競爭性話語的挑戰(zhàn)。在國家認同建構的過程中,國家不僅要以發(fā)展為中心,提高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而且要基于公共利益的立場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關注城鄉(xiāng)差異、地區(qū)差異、行業(yè)差異、階層收入差異等問題,實現(xiàn)共同富裕。

第三,國家認同構建必須以制度認同為基礎,增強制度自信。對于當代中國而言,要以增強制度認同為核心增強國家認同,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優(yōu)化制度結構,提升制度適應環(huán)境變遷的能力,關鍵是要提高制度的治理績效。

第四,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國家必須承擔塑造公民德性的責任,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蚣o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30],塑造公民的國家認同感。

猜你喜歡
共和主義共同體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新寫意主義
共和都市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鏡管理法
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光燈主義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冬日 新碰撞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