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均,何燦燦
(1.常州廣播電視臺 融媒新聞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3;2.常州大學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所,江蘇 常州 213164;3.江蘇理工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4.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北京 100084)
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結合的理論之一,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交往的基本看法。探究特定歷史階段物質生產活動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并且藉由此所產生的人的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交往”的著力點。查閱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僅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就提及“交往”150次。交往作為一個宏觀的社會性概念,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上看,從‘交往’到‘世界交往’的發(fā)展過程基本囊括了個人、社會團體、民族、國家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傳統(tǒng)。[1]世界交往涵蓋了從物質到精神的人類所有的活動形態(tài)。這表明,經過馬克思、恩格斯的長期研究和理論完善,世界交往理論已發(fā)展成為一門實踐科學,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外交、國際傳播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影響。
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現(xiàn)實中的個人及階級、民族、社會集團、國家等共同體之間,在物質、精神上互相約束、互相作用、互相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的活動及其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統(tǒng)一,主要包括交往與生產的關系、交往與實踐的關系、交往與生產關系的關系。首先,從交往和生產的關系來說,交往是生產的前提,而交往的形式又由生產所決定,兩者相互連結和作用。同時,生產的發(fā)展也對交往有推動作用。因為生產的發(fā)展會引起分工的變化,而分工的變化勢必推動交往的擴展,促進人們打破地域的限制和相互孤立的狀態(tài)而具有世界性;其次,在交往與實踐的關系方面,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交往與實踐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兩者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任何交往活動都是實踐活動,而實踐是交往的基礎。人的實踐活動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展開和實現(xiàn)。兩者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無法彼此替代。交往體現(xiàn)的是主體和主體間的關系,而實踐體現(xiàn)的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此外,在交往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方面,馬克思認為,交往既包括經濟和政治的關系,也包括政治和精神的交往,內涵十分廣泛,因此不能將交往與生產關系等同起來。
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指出,交往與生產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推動社會與世界發(fā)展的巨大力量。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構成所有歷史沖突的根源。其矛盾表現(xiàn)在生產力的發(fā)展總會使舊的交往形式變成束縛其前進的枷鎖,并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物質生產實踐為世界歷史的形成提供了現(xiàn)實與物質基礎,而生產力的發(fā)展和與其相適應的交往的普遍發(fā)展則是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發(fā)展,而分工的發(fā)展就必然會引起世界性的交往與聯(lián)系的加強。最終,因為交往和交換的擴展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區(qū)域、民族等打破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逐漸聯(lián)結成相互交往與依賴的整體,超越閉塞的交往意識,極大地擴展人們的交往空間,最終實現(xiàn)交往的世界化。
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的交往無法避免,不能阻隔。在世界交往中,國際傳播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路徑,已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對于各國的國際傳播工作具有指導價值。然而,當前國際社會對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在此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躍升為國家戰(zhàn)略,“聯(lián)通中國、溝通世界”八個字闡明了我國國際傳播工作的總體職責和使命。如何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成為新時代的新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國際傳播議題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指明方向。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盵2]
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先決條件是擁有思想理論武器的支撐。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并以此為指引,同時開展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指導國際傳播的實踐研究,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我們應善學、善悟、善用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的深刻內涵,將其作為我們開展國際傳播的行動指南。若將中國置于人類文明史縱深邏輯與經濟全球化橫向廣度之中,深刻認識當下快速發(fā)展的中國與百年未有變局下的世界之間的交往關系蝶變,有助于進一步優(yōu)化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方式,建立共同價值理念和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工作緊跟外交政策基調,在不同歷史階段探索、實施不同的傳播機制和路徑,實現(xiàn)了從“單向傳播”到“多向傳播”的迭代,整體完成了從“對外宣傳”到“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轉型,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形象的傳播體系奠定堅固基石。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著政治上被孤立、經濟上被封鎖的困難境遇,西方媒體對來自社會主義中國的官方媒體報道心存警惕,不愿采用新華社通稿,而是加入意識形態(tài)偏見進行改寫,經常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情況。在此背景下,中國國際形象的國際傳播受到極大限制,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和部分發(fā)展中國家成為我國國際傳播的主要對象。從傳播媒介看,我國主要依靠新華社為數(shù)不多的海外分社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此外,《中國報道》《人民中國》等面向海外出版的雜志以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成為海外民眾窺視新中國的窗口。在這一特殊歷史階段,成立于1950年的中國特稿社因采寫的稿件文風活潑而被譽為“外宣輕騎兵”,在我國對外交往十分貧瘠的時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很多從中國特稿社寄出的特稿,穿越層層阻礙原汁原味地登上海外主流報刊,影響了很多海外讀者,取得良好宣傳效果。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伴隨著中蘇關系惡化、“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中美關系緩和等歷史事件,我國不斷調整國際傳播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美關系堅冰逐步融解期間,我國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國際傳播活動,其中,推動百名美國記者隨尼克松訪華、“乒乓外交”等事件,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傳播探索與實踐。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打開國門的中國吸引了海外好奇的目光?!吨袊ㄔO》(現(xiàn)《今日中國》)雜志社整理了1982年收到的海外讀者來信,當時外國人關心的涉中議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體育、藝術、軍事、民族、宗教、醫(yī)療、健康等方面150余個問題,比如印度讀者希望報道“針灸與中藥”,巴西讀者希望了解“中國唱片生產”,摩洛哥讀者想了解“中國人的習慣”,等等。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日報》英文版、《人民日報》海外版等一批面向海外傳播的媒體機構成立,國際傳播工作從單向宣傳逐步轉向雙向互動階段,一個中國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的新格局日臻完善。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輿論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變化。面對西方國家的無理指責,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一度有些被動,常常按照對方的議程設置進行辯解和闡釋。在這一歷史階段,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等中央媒體和中國外文局聯(lián)手組建“外宣國家隊”,標志著中國主流媒體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新時期的到來。1993年初,我國還確立了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招待會為主,新聞吹風會、集體采訪以及發(fā)表談話等形式為輔的新聞發(fā)布制度,海內外媒體機構的廣泛參與,對于及時、準確傳遞官方信息、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隨著2003年SARS疫情的發(fā)生,我國新聞發(fā)布機制經受嚴峻考驗。由于圍繞疫情防控進展的新聞報道和國際傳播工作開展得不夠完善,給中國國家形象造成負面影響。SARS疫情過后,我國持續(xù)完善新聞發(fā)布和信息公開機制,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全覆蓋的新聞發(fā)布體系正式建立,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進一步躍升至更高水平,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工作朝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fā)展。
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召開,是我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工作不斷走向成熟的歷史階段,我國打造的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國際傳播體系逐步形成,為未來開展多領域的國際傳播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工作進入嶄新歷史階段。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適應新形勢、打開新局面成為必然選項。近年來,傳統(tǒng)媒體積極推進媒體融合,持續(xù)轉型升級。新華社從2015年3月1日開始運營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目前已經發(fā)展成19種語言近50個賬號,日均發(fā)稿超過850條,日均覆蓋用戶超過2500萬,海外媒體賬號集群總粉絲量超過8000萬[3],確保了中國故事不走樣地直達海外受眾群體,新媒體報道與傳統(tǒng)媒體報道形成“一體兩翼”,兩者實現(xiàn)了互補與互哺。除了新華社,中國主要中央媒體均強化資源投入,布局融媒賽道,打造融媒矩陣。在5G技術的加持下,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趨向全媒體、全天候與交互性,迅速融入國際輿論場域。2015年4月成立的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在“新媒體、新外宣”理念指導下,十分注重國際傳播融媒體產品的生產和宣推,以英文評論品牌“China Focus”和英文短視頻品牌“China Matters”為代表的融媒體產品獲得海外受眾好評。近幾年,該中心還打造高品質的多語種短視頻,飛入了海外“尋常百姓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來,我國主流媒體在有關疫情的國際傳播工作方面的努力可圈可點。此外,我國結合國際疫情防控整體形勢,還組織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推動中國與世界協(xié)同發(fā)展、共同創(chuàng)新、共享成果,助力構建主體多元的“多向傳播、多點互動”的新發(fā)展格局。
交往活動的持續(xù)深化推動了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無法從全球化進程中抽離,需要積極融入全球化發(fā)展大勢。當交往活動從國內拓展到國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讓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國際傳播的要素不斷成熟和完善。以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指導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首要選項是傳播中國特色的文化,講好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故事。對于國際傳播目標的清晰定位,有助于精準傳遞優(yōu)質內容,跨越文化、語言鴻溝,被廣大海外受眾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較好的國際傳播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chuàng)新宣傳理念、創(chuàng)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盵4]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正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廣泛凝聚共識,匯聚智慧和力量,為我國不斷擴大國際話語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提供堅強保障。
開展好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借助“他說”是重要選項之一。2020年,紀錄片《南京抗疫日記》引發(fā)國際國內廣泛關注。這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采制的抗疫作品,以外聚焦視角解析后疫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將切入點落在江蘇南京舉辦的馬拉松比賽等小切口上,客觀、理性、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方面的積極作為。隨后,有熱心網友將這一作品譯制成12種語言在海外媒體平臺上線,國際傳播效果顯著。
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對國際傳播工作的指導性還體現(xiàn)在鼓勵人們積極努力改善世界交往的互動方式。只有破除傳統(tǒng)思想維度的國界和地域藩籬,以開放的胸懷彌補人們狹隘的生活方式和認知視野,才有可能讓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走向縱深,取得成功。因此,除了“他說”,“我說”和“大家說”也是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的主要選項。
2017年6月,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和英國廣播公司精英團隊傾力推出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3季爆火。讓外國人深入中國基層體驗生活,成為中國故事的親歷者,感受東方文明古國的今昔巨變,是這一季節(jié)目成功的主要因素。節(jié)目在江蘇衛(wèi)視和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Worldnews)同步電視直播,荔枝新聞同步網絡直播,取得不俗的國際傳播成果。
2020年,在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的背景下,解讀中國工作室邀請美日英柬中5國導演采制發(fā)生在中國5個城市的高考故事,合拍成一部作品《高考2020》。當年8月底,這一作品在新媒體平臺播出,獲得好評。此外,在制作民眾合拍紀錄片《武漢:我的戰(zhàn)“疫”日記》過程中,主創(chuàng)人員發(fā)動民眾運用Vlog方式拍攝戰(zhàn)“疫”故事,充分運用大小屏互動傳播技巧,通過“廣參與、共傳播”的社交效應,達成較強國際傳播效應。
在國際傳播領域,政府搭臺平臺唱戲已經成為現(xiàn)象級作品“組團出?!比〉贸晒Φ闹匾▽?。2022年初,國家廣電總局發(fā)布2021年度優(yōu)秀海外傳播作品征集評選評審結果,20部作品上榜,其中包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引領中國新時代》《勞拉帶你“云”看自貿港》及柬埔寨語廣播劇《三國演義》等五部網絡視聽節(jié)目。這些優(yōu)秀作品在海外平臺落地,成為我國開展國際傳播工作的主推作品。
2022年以來,各類以重大節(jié)慶活動為內容的視聽產品也在“組團出?!薄碜灾袊ヂ?lián)網新聞中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通過CCTV和CNTV欣賞中央電視臺2022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海外受眾超3500萬人次。此外,河南衛(wèi)視春晚、湖南衛(wèi)視春晚等也在美國YouTube平臺上線。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也是我國國家形象國際傳播工作中的亮點。美國NBC(全國廣播公司)除了在自有視頻平臺Peacock上線冬奧直播視頻,還與Hulu等多家海外視頻平臺合作轉播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況。上線不久,相關視頻播放時長就超過10億分鐘,國際傳播效果斐然。
有學者認為,世界交往的主體往往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雙重特征,民族性表現(xiàn)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內部交往,世界性則表現(xiàn)在各民族國家的外部交往上。[5]近年來,中國本土“網紅”和外籍“網紅”在各類國際傳播平臺上大放異彩,呈現(xiàn)多元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其中,中國本土“網紅”內容創(chuàng)作較多聚焦視頻類、生活體驗領域,大多以本人出鏡串聯(lián)視頻場景,依靠制作精良的畫面和音樂組合展示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元素,進行無國界表達,降低了國際傳播的語言障礙,拓展了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想象力。而國際傳播中的外籍“網紅”除了關注生活體驗領域,還圍繞中外文化觀念對比等議題展開評議,具有典型的外部交往特征。作為擁有先天語言優(yōu)勢的個體,外籍“網紅”善于發(fā)現(xiàn)中外文化差異并能夠掌握聚焦特色亮點的技巧,對于融通中外文化、探析涉中議題、尋求認知平衡作出重要貢獻。
(1)借力外籍人士 服務國際傳播
新媒體是開展國際傳播的主要平臺載體。然而,因為意識形態(tài)、認知能力等因素影響,海外受眾對于中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內容持審慎態(tài)度。這也導致中國國際傳播工作“在世界面前長期處于不全面、不平衡的呈現(xiàn),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認識及偏見進一步加劇?!盵6]近幾年,隨著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在平臺上分享中國美食、民俗、風景等內容,因為國際傳播效果突出,這些人士隨之“出圈”成為“網紅”,在互聯(lián)網上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引導力。
意大利女孩瑞麗已在中國生活6年,她在YouTube、B站等平臺的賬號“路卡與瑞麗”上,分享了很多自己身邊的中國小故事,她希望“讓大家慢慢發(fā)現(xiàn)中國的美好?!蓖瑯?,在中國已生活16年的英國人司徒建國通過拍攝《司徒建國秀》,以英式幽默講述中國故事而成為“網紅”,他希望“通過視頻讓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p>
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指出,廣大新聞從業(yè)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注重宣傳藝術、加強傳播效果。全球化時代,部分中國主流媒體管理團隊審時度勢,強化政治站位,改進國際傳播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主動尋求與外籍“網紅”開展合作,挖掘他們身上天然的身份優(yōu)勢和海外觀眾對其“自己人”的認知,借助這一群體進行議程設置,開展國際傳播實踐。以人民網海外傳播部為例,2021年,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電視節(jié)目等多種形式,共與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余名“洋網紅”進行合作,制作了近30部視頻(產品),綜合閱讀量近1億。[7]
(2)本土“網紅”出圈 助力國際傳播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說過:“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如此。”[8]世界交往,讓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相互依賴。與此前提及“文化出?!?,學者總繞不開評議李子柒現(xiàn)象不同,如今在國際傳播平臺上“高光”上線的本土“網紅”不在少數(shù)。比如官員“網紅”劉洪、賀嬌龍已成為地方形象和旅游發(fā)展的代言人,在國際傳播賽道閃閃發(fā)光。此外,滇西小哥、手工耿、辦公室的小野等本土“網紅”組團出海背后,則是以田園牧歌、百姓故事、三餐美食、趣味手作等優(yōu)質內容對外輸出,注重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以“默劇式”視頻打動海外觀眾的心。
作為中國首個成功出海的短視頻博主,“辦公室的小野”可謂腦洞大開,以熨斗烤肥牛、飲水機煮火鍋等辦公室美食創(chuàng)意獨樹一幟,在海外平臺上多個視頻播放量過億。因為國際傳播成果卓越,2018年2月,美國YouTube平臺向“辦公室的小野”頒發(fā)“金色百萬粉絲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2年10月,“辦公室的小野”在YouTube平臺上粉絲量超千萬,在Facebook上擁有超500萬粉絲,全網粉絲數(shù)超8000萬,其中海外粉絲超2000萬。
在YouTube平臺上,還有一位以手工發(fā)明無用物品為主打元素的博主“手工耿”,被外國網友戲稱為“無用的愛迪生”“無用良品”。譬如,他發(fā)明的鋼琴烤串機可以實現(xiàn)邊彈鋼琴邊烤串的應用,推動了藝術與生活的融合。無數(shù)個看似無用卻很有趣的發(fā)明讓“手工耿”成為國際傳播領域的新晉“網紅”,他也因此登上英國《每日郵報》《華盛頓郵報》等境外媒體。
在YouTube 上擁有近830萬粉絲的“滇西小哥”其實是一名云南女孩,她時常頭戴草帽,身著民族服裝在山間田野漫步,隨手采摘山珍食材帶回家和家人分享。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參加當?shù)貍鹘y(tǒng)節(jié)日,滇西小哥以自身的行蹤串聯(lián)各式場景,以云南特色美食勾連起當?shù)仫L土人情,仿佛在國外社交平臺上打造了一個“舌尖上的云南”頻道。“滇西小哥”在海外“出圈”后,和她有關的視頻被網友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國際傳播舞臺上的一抹亮色。對此,澳大利亞媒體AWOL作出這樣的評論:“滇西小哥的頻道讓世界迷上了云南?!盵9]
馬克思指出,形成跨文化的認同憑借的是人的“內在尺度”,即“主體內部客觀存在的心理標準,它像一面鏡子,可以用來自我審視?!盵10]那么要想達到國際社會對中國一致認同的目標,意味著需要外國民眾形成與中國民眾一致的心理標準,以此衡量中國才有可能,這應該是一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道路,在全球交往中找到自己的內在尺度,應該是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問題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11]
2022年初以來,視聽節(jié)目增強國際傳播的互聯(lián)網思維正進行著從引領力建設到影響力建設的轉向,取得了國際認同的更大突破。新時代視聽節(jié)目的國際傳播既要“講好故事”,也要達到“強化效果”的目標。這就需要視聽節(jié)目呈現(xiàn)立體化、多層級傳播模式,管理者、運營者以及傳播者齊齊發(fā)力,上下交織起國際傳播格局的新生態(tài)。[12]
(1)敘事聚焦個性“素人” 注重共情彌補劣勢
近年來,在國際傳播賽道上,為了探尋跨文化的“內在尺度”,部分本土創(chuàng)作者開始尋找民間有趣且鮮活的“素人”(普通人,區(qū)別于專業(yè)網紅),他們不再將鏡頭對準自己,而是將敘事聚焦在“素人”身上,講述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好故事,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增色良多。
作為一名從業(yè)50余年的老木匠,山東人王德文有著“當代魯班”的美譽。因為給孫子制作的竹蜻蜓、小豬佩奇等手作玩具十分傳神,因此被他的兒子拍下來傳到網上,從此在YouTube等多個平臺上走紅,他的兒子順勢將自己的賬號更名為“阿木爺爺”。如今,因為視頻中不斷借助木工作品傳遞家庭溫情,“阿木爺爺”賬號已“圈粉”近150萬,系列短視頻在YouTube總播放量超2億,逾4000萬外國網友評論留言。其中一條由“阿木爺爺”用中國古老的榫卯技術制作的木拱橋,因為沒有使用釘子和膠水而震撼了海外網友,播放量因此高達6000萬。他們紛紛留言“來自東方的奇跡”“這是什么中國功夫?”
從2005年胡戈制作的《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2G時代到如今的5G時代,來自坊間的小成本制作取得了大片才具備的傳播效果。顯而易見,中國民間創(chuàng)作者正在從“素人”中發(fā)掘特色人物和故事,并以具有共情敘事特質的內容創(chuàng)作,跨越語言的壁壘,成為國際傳播賽道上獨特的風景,在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政府搭臺“借船出?!?拓展國際傳播新方向
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為新時代中國堅持改革開放,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全球化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指引。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作為國際傳播賽道上的新概念,“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旨在為新時代中國構筑創(chuàng)新型“朋友圈”和新話語體系,完全打破了長期由西方主導的話語體系,對于促進沿線各國融入全球化進程,促進各國文化互動交流,開展國際傳播提供更多可能。
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推進“絲綢之路視聽工程”“中非影視合作創(chuàng)新提升工程”等系列工程落地實施。同時,國家廣電總局以“視聽中國”播映工程為抓手,推動數(shù)百部精品力作在超過100個國家媒體平臺播出。2022年,國家廣電總局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北京冬奧”等重要主題,不斷深化與海外媒體的國際合作,加強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國視聽產品邁向更廣闊的舞臺。目前,由國家廣電總局創(chuàng)設的“中國聯(lián)合展臺在線平臺”已入駐100余家影視生產機構,通過“云交易”“云合作”等方式,“跨文化、跨地域”開展國際傳播。
2022年2月7日,由陜西省廣電系統(tǒng)與阿聯(lián)酋中阿衛(wèi)視聯(lián)合出品的《視聽中國·陜西時間》上線,這是一檔融入諸多創(chuàng)新元素、展示中國文化特色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通過中阿衛(wèi)視及旗下Facebook、YouTube、HMS等官方賬號和官網等多媒體渠道開展國際傳播,覆蓋22個阿拉伯國家,在阿拉伯觀眾中反響熱烈。此外,優(yōu)酷、B站等中國網絡視聽機構積極“借船出?!?,在YouTube等平臺上開設頻道近60個,粉絲數(shù)近6000萬。值得一提的是,B站出品的動畫片《時光代理人》在歐美動畫排行榜等榜單上首次進入前20名,成為國產動畫的標桿。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交往理論提醒我們,交往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沖突、對抗甚至是戰(zhàn)爭,中華文明向外傳播時應該以更加理性、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化解和融合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競爭。[13]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實質是加強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傳播。海外受眾是否愿意接納,考驗的則是中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能否與國際話語體系融通。
(1)作品高級綿中帶剛 國際傳播巧發(fā)力
雖然語言壁壘是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傳播中面臨的最大變量,但是,漫畫、視頻、圖片等藝術形式可以彌補語言方面的劣勢。講好中國故事,既需要政治站位高,也需要生動接地氣,這就需要借助高水平創(chuàng)作者以文化軟植入的方式反擊西方不實言論,實現(xiàn)新形勢下高質量的國際傳播。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西方一些反華政客利用疫情在國際輿論場上發(fā)表抹黑、攻擊中國的言論,引發(fā)中國愛國人士憤慨。如何突破跨文化傳播的壁壘進行有效回擊?以視覺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完成觀點表達成為不二選擇。近年來,以《神明改造》《群體免疫》《白宮粉刷匠》等諷刺漫畫“出圈”的創(chuàng)作團隊“烏合麒麟”頗為亮眼,主創(chuàng)人員圍繞西方政客不實言論展開回擊,以作品諷刺西方政客丑化中國形象、編造謊言謠言的行徑,在國外社交平臺上引起廣泛關注。作為最適合跨文化傳播的藝術形式之一,“烏合麒麟”的漫畫作品在面對沖突時更注重理性、開放和包容,借助視覺隱喻等國際通用藝術符號,完成只可意會的多重意義的建構,找到了國際傳播的突破口。
“烏合麒麟”的漫畫作品并非只有諷刺一種形式,還以建設性視角展現(xiàn)中國方案,進行視覺傳達場域的正面敘事探索。其中,作品《披甲》展示了中國緊緊依靠人民、牢牢團結人民、事事為了人民的指導思想,傳播真實、可信的中國故事。這一作品在與海外觀眾的共情中,悄然化解并融合了中西方在抗疫方面的裂痕,取得較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2)借“事”開展議程設置 國際傳播巧“破圈”
如何在全球交往格局的既定游戲規(guī)則中做好國際傳播,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出發(fā)以宏觀的歷史視野把握國際形勢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觀需要建立一個統(tǒng)括全球的、聯(lián)系的、交往的歷史視野,超越國家,不再以國境限制去做觀察,就宛如上帝身處宇宙之巔俯瞰全球、壓縮時空,親歷整個世界歷史。作為新時代中國的新課題,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超越國家、種族卻又是使各國緊密聯(lián)系的議題,是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另一突破口。新時期,做好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工作除了要構建與此相關的國際傳播矩陣,還要打通官方、民間傳播管道栓塞,協(xié)力做好國際傳播工作。
2020年3月,16頭野生亞洲象自云南西雙版納州勐養(yǎng)子保護區(qū)出發(fā),一路向北行走又向南迂回。歷經17個月,云南北遷的象群中有14頭大象平安回家。這17個月中,云南象引發(fā)全世界關注,一些外媒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都予以跟蹤報道。在云南象遷徙事件中,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始終將與其相關的輿論引導工作放在全國、全球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堅持國家站位、樹立全球視野、高位統(tǒng)籌謀劃、系統(tǒng)組織推進。中國媒體借助這一難得的國際傳播契機,圍繞云南“人象和諧”的故事進行議程設置,正面回應國際社會關切,通過深度采訪等方式展示中國為了保護亞洲象棲息地、促進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所做的各種努力。同時,還邀請動物保護專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專家就動物保護議題進行討論,延展了人們的視野,向世界生動展示了云南發(fā)展的成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拓寬了國際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引發(fā)海外受眾的同頻共振。
通過統(tǒng)籌內宣、外宣兩個輿論場,抓好官方、民間兩個傳播管道,云南象遷徙事件釋放出充裕的正能量,向國際社會唱響了中國好聲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參與相關事件報道的海內外媒體超過3000家,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全網閱讀量110多億[14],在國際輿論場上成功展示了真實、立體的中國,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相關案例還因此被收錄于《對外傳播十大優(yōu)秀案例研究(2020—2021)》系列叢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盵4]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也提醒中國媒體從業(yè)者提升自身政治素養(yǎng),加強宣傳藝術,持續(xù)優(yōu)化溝通方式,不斷改進國際傳播話語體系,避免將“中國模式”“中國做法”強加給海外受眾。要想讓海外受眾聽得明白,就需要圍繞他們的興趣點做文章,運用“小切口、多元化”“小人物、大精神”的表達技巧,從提供“小點心”逐步過渡到共品“山珍海味”,循序漸進達成共識。只有持續(xù)圍繞“共情、共性、共通”方向設置議題,將中國好故事講到外國受眾的心坎里,更立體、多元、開放的中國才能“立起來”,中國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才能不斷增強,中國視聽作品才能從小眾走向大眾,最終實現(xiàn)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現(xiàn)象級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