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豐華
寧波市鄞州區(qū)江東中心教育集團把童心作為兒童逐夢未來的原點,本著做“有質”的童心德育主張,用層層聚焦的方式,去拓寬有效德育的新路徑,去延展德育發(fā)展的新支點。
2018學年起,學校成立童心德育課程開發(fā)團隊,整合學校原有的“三Q”德育課程,避免重復交叉;整合道德法治教學與校園活動,避免知行脫節(jié);重構校本德育課程體系,打通童心德育課程的橫縱向聯(lián)系。以“國家規(guī)定的德育課程”“童立課程”“童悅課程”三大板塊為經,以“童心知禮”“童心向陽”“童心逐夢”為主題,確定了符合江東中心學子年齡階段和道德成長需要的課程群框架結構,將學校的德育課程集中在一起,并有機鏈接與校園各大主題月活動相適應的德育實踐活動。
童心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三年來,對學生知與行的發(fā)展和提升產生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并逐步建立起了學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學習模式。
把活動成長體驗作為兒童的“成長營養(yǎng)”和撬動夢想的強有力的支點。秉承“人人是主角,處處是舞臺”的兒童成長核心觀點,定位于“活動發(fā)展”,以“活動悟道”,將“發(fā)現(xiàn)每一個,發(fā)展每一個,成就每一個”的培養(yǎng)目標滲透于多彩化特色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道德體系。
在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引導中,采用“劇說規(guī)范”的校園情景劇創(chuàng)編活動,助力學生好習慣的養(yǎng)成。在活動中,校園情景劇創(chuàng)編分年段啟動,以點帶面,線狀輻射,分三個學段結合重點目標,挖掘班級、校園的小事,編寫“中心學子好習慣”的腳本,通過前期的“編寫創(chuàng)作”——解讀行為規(guī)范,中期的“排練錄制”——糾正不良行為,后期的“展播討論”——內化行為規(guī)范,有效引領學生的行為。
源于“童心”,通過“小活動”把小事情做到位,就能成就江東中心學子好習慣“大綻放”。
中心學子搭建豐富的活動平臺,開展童夢星秀場、鏈接節(jié)慶活動、實踐活動、研學活動,引入快樂大課間、午間玩樂文化等,融入童心本位特質,用特色活動為學生搭建廣闊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才干,追逐夢想,感受童年的快樂。
童夢星秀場——成就每一個,每個生命都閃亮
2018年起,學校開啟愉悅身心的星秀場節(jié)目展演。童夢星秀場是一個“草根”舞臺,所有節(jié)目都由學生自主申報、自行籌備、自行編排。三年來,兩個校區(qū)400余名學生登上了星秀場的草根舞臺,讓校園小人物變身“草根明星”,很多中心學子在童夢星秀場中“看見”了更好的自己。
節(jié)慶活動——用文化自信浸潤人,顯“在場美”
節(jié)慶活動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以及學生入隊、十歲成長禮、畢業(yè)禮、愛創(chuàng)造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數(shù)學節(jié)等固定活動;另一類是指學校開展的具有針對性的特色活動,如“童聲悅動迎元旦”“帽子節(jié)”等。開展這些活動時,學校強調讓“每一個”學生“身心在場”,都能夠有真切的體驗。
實踐活動——用社會課堂錘煉人,顯“擔當美”
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堅持知行合一,設立多個德育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寬視野,豐富精神生活。近幾年,學生走進地鐵站,做小文明引導員、小安全員;走進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種植蔬菜,采摘水果,做家鄉(xiāng)菜;前往敬老院,為孤寡老人帶去一份溫暖;相約杭州灣濕地,開展認識周邊植被,清理江灣周邊環(huán)境衛(wèi)生,救助受傷鳥類等活動。
研學活動——用腳步丈量塑造人,顯“飛翔美”
近年來,學生踏入貴州三穗、湖南省溆浦縣的土地,和全國道德模范周秀芳奶奶一起參加愛心研學活動;學生漫“研”香港,在香港圍繞“人口密度”主題開展研學活動,從“衣食住行”深度體驗香港的人口密度之大,走維港、訪長洲,豐富的研學大餐讓學生學在其中、研在其中;跨出國門,走“近”新西蘭、英國,體驗到了真正的純英語教學,了解了本土的文化。學生在行走中用眼界定位未來。
各類特色化活動極大地張揚了學生個性,循學生成長之理,順學生成長之勢,以“身”踐之,以“心”悟之。讓學生從多彩的活動、廣闊的舞臺中“筑夢而學”“逐夢而行”,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感的“潛滋暗長”。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學校站在兒童的立場,借助文化的教化力量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讓童本位文化影響人,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力求展現(xiàn)德育的“韻味”。
2019年9月23日,《德育報》頭版頭條刊登了學校邵麗蓮教師的一個案例,在學校的校園文化中,著力打造“善☆愛”文化特色。從2004年起,建立了校園“慈善日”制度——每年3月5日的校園“慈善日”愛心義賣——成為慈善教育的火種和點燃孩子、教師、家長,乃至社區(qū)的一次次的溫暖行動,至今已開展了17年。
自2004年3月5日起,每一年的這一天都在校園舉行“紅領巾愛心義賣”。一個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經過六年的慈善日體驗,收獲的不單是付出的快樂,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大愛的力量。17年里,累計義賣慈善基金達50余萬元,教師自發(fā)的慈善活動也數(shù)不勝數(shù)。集團總校長竺柯斌認為:在這種慈善校園文化熏陶下的中心學子,會深刻了解“慈善”的意義,會真切感受到“慈善”的真諦,更能切實體會到什么叫大愛,什么叫“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校園里,有一群“特別”的跑友——他們戴著一次性手套,拎著垃圾袋,慢跑著。見到地面的垃圾時,他們會慢慢停下,隨手撿起,放進垃圾袋里?!凹t領巾隨手撿跑團”成了中心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將這項有意義的志愿服務搬到了校外,搬到了社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志愿者隊伍也漸漸壯大起來,他們有固定的相約時間,有固定的跑步號子,很多班級自發(fā)組成了假日小隊,開展親子形式的“隨手撿跑”活動。
有一位學生在日記里寫道:“希望人們可以更少地使用塑料制品,街道會變得干凈?!睂h(huán)保與體育鍛煉相結合,既燃燒了卡路里,又跑出了文明,跑出了垃圾分類的新時尚,跑出了志愿者的精神。
以“身”踐之,以“心”悟之。文化能影響人,學校的慈善文化和志愿者文化這兩大校園文化透射出了強有力的德育功能,正是在這樣的校園文化的滋養(yǎng)下,學生充分在生活中體驗自我,經歷成長,實現(xiàn)了從文化到精神的“潛滋暗長”。
德育藏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共筑的教育生活中,能夠幫助每一個生命展現(xiàn)一種向上的姿態(tài),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探索,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