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敏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現代科技滋養(yǎng)下的電信網絡詐騙成為目前發(fā)展最快的刑事犯罪,給人民帶來了物質和精神雙重傷害。雖然持續(xù)開展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打擊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高校仍呈現頻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新常態(tài)下,建立電信網絡詐騙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學生切身利益,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發(fā)展,新型平臺企業(yè)快速涌現。平臺企業(yè)的快速崛起和迭代升級,其成長周期之短為不法分子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提供了便利。
1.平臺信息安全監(jiān)管問題日益突顯。網絡效應下,用戶數據成為平臺的核心競爭要素,平臺間的數據爭議反映出平臺模式下數據管理、保護與流動的矛盾和沖突。如快遞、外賣平臺工作人員售賣個人信息等案件,充分說明由于平臺企業(yè)對用戶信息安全監(jiān)管責任不到位,存在大量個人信息被泄漏、隱私安全遭威脅的現象。[1]
2.平臺企業(yè)責任邊界尚待明確。平臺企業(yè)本質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法人,在追求商業(yè)利益的前提下,一旦和公共利益產生沖突,責任界定便成為目前互聯網平臺治理中的一大難題。如電商平臺是否要對網絡售假承擔法律責任?社會責任劃分和界定的模糊性導致不法分子利用平臺企業(yè)實施詐騙的案例屢見不鮮。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呈現出組織公司化、分工專業(yè)化、行為產業(yè)化、技術智能化、程序隱蔽化、目標年輕化等新特點。為了提高詐騙成功率,犯罪分子根據電信網絡的發(fā)展態(tài)勢,緊跟社會熱點、緊貼個人實際編造詐騙腳本,利用各類熱門網絡應用渠道實施精準詐騙。
1.詐騙技術產業(yè)鏈日趨完善。詐騙案例數據分析顯示,犯罪團伙實行層級管理,通過技術開發(fā)、竊取個人信息、精準詐騙、分贓銷贓等環(huán)節(jié),形成上下游犯罪鏈條,對被害人實施“產業(yè)化”詐騙。體系化的詐騙運作方式,加大了治理防范的難度。
2.心理陷阱設計精準難辨。電信網絡詐騙受害者覆蓋面廣,涉及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其中不乏高學歷的人群。究其原因,詐騙分子善于運用心理學知識抓住人性的弱點,將社會熱點融入騙局中,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表演來攻破受害人的心理防線,讓對方掉入圈套之中。
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打破了文化環(huán)境的平衡,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激蕩、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讓大學生在面臨選擇時,無法作出理性的價值判斷,甚至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取向,讓犯罪分子乘虛而入。從主觀原因出發(fā),大量電信網絡被騙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缺失。
1.價值觀選擇困境催生新社會行為。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fā)展、三觀不成熟的青年時期,在文化思潮沖擊、社會環(huán)境多變的客觀環(huán)境影響下,內心需求和價值觀容易發(fā)生變化,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社交、消費、娛樂等行為。不良網絡行為和習慣容易導致大學生在誘惑面前喪失判斷力,被騙自然在所難免。
2.網絡道德缺失動搖了社會信任。大學生涉世不深,思辨力不足,情感信任往往多于認知信任。眾多案例中詐騙分子正是利用了學生的情感信任,營造看似趨利避害的騙局,一步步讓對方陷入圈套。大學生頻繁網絡被騙,不僅對他們的人生財產造成傷害,更主要是引發(fā)了大學生對社會、人際的信任危機,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教育的功效。學生遭遇詐騙事件,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形成精神傷害,也很有可能成為誘發(fā)自身價值觀沖突的重要因素。
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治理是一項多維性和系統(tǒng)性的工作,實施過程中會涉及到多個不同類型的主體,形成良性發(fā)展需要多元聯動協(xié)同。但目前大多數的高校在電信網絡安全工作方面,尚未充分利用各種校內外資源搭建聯動體系。
1.校內協(xié)同聯動機制欠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工作扎口學校保衛(wèi)部門,涉及部門眾多卻相對獨立分散,校級層面宏觀開展防范治理工作的計劃性、指導性和統(tǒng)籌性不強。其次,參與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治理教師隊伍主要為輔導員、班主任,師資力量相對于薄弱。此外,大學生群體面對防范教育消極被動,大都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心態(tài),校園內群防群治的氛圍難以形成。
2.校外保障聯系尚需強化。高校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機制的完善除了依靠學校的努力,還需要來自政府、社會、家庭三大主體的有力支持。高校作為實施教育的載體,需承擔起激發(fā)各主體之間互動性、工作開展協(xié)同互動的責任。目前高校與公安機關、通信運營商、金融機構、家庭等校外監(jiān)管、實施安全教育主體的溝通協(xié)調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公安機關針對高校詐騙案例的特征分析和案件處理反饋存在滯后性,通信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監(jiān)管力度尚未完全激發(fā),防范技術的漏洞、金融機構轉賬異常提醒等重要信息未能及時共享,尚未形成齊抓共管局面。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教育逐漸成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多數院校仍舊把安全防范教育視為管理性工作,并未納入課程體系。部分已納入課程體系的院校,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教育規(guī)范制度。[2]
1.教育內容陳舊零散、缺乏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根據學生反饋,平時安全教育知識的零散和不全面,相關知識的學習不夠系統(tǒng)、不完善是上當受騙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安全教育的內容涉及面廣,涵蓋法學、信息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方面知識。而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實施中,用于教育的內容大都停留在案情通報和施教者片面的主觀經驗層面,課程設置少且零散,內容選擇不深入,這種“碎片化”、應付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在不斷升級的電信網絡詐騙面前,顯得無力應對。
2. 教育形式單一、缺乏生動性和實踐性。高校防騙教育的實施一般是由保衛(wèi)部門或者學工部門負責警示宣傳,輔導員或者兼職班主任負責具體的教育引導。開學季,職能部門通常會在校園內醒目的地方懸掛條幅、張貼宣傳,看似營造了防詐騙氛圍,實則學生關注少,收效甚微。教育引導類的課程和活動多采用人數眾多的集中上大課或是安全專題講座,與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不貼切,與新形勢下安全教育特點、規(guī)律結合不緊密,多以理論性灌輸為主導,對被騙問題的實質闡釋單薄,同時缺少體驗式實踐環(huán)節(jié),無法讓學生感同身受。
在如火如荼的宣傳教育下,學生被騙事件仍舊頻繁發(fā)生,說明教育工作并未切中要害,大多流于表面,存在著形式主義的問題。
1.防騙教育尚未定位特殊人群。防騙教育大都采用講座、會議、主題班會、征文、發(fā)放安全指導手冊等普及式的形式穿插于平時的日常事務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低。面對不法分子對作案對象的精準鎖定,“點對面”的教育方式顯然無法解決學生的安全需求與教育的不對稱、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2. 防騙教育尚未找準合適時機。目前,各高校開展電信網絡防范教育的時間比較隨機,有的僅局限于完成上級檢查或考核要求,臨時性、突擊性開展工作,停留在被動、消極補救的狀態(tài)。學生對教師所講教育內容往往表現為冷淡和遲鈍。感情交友、線上消費、經濟困難、沉迷網絡、求職兼職、考學升學等社會需求出現在學生不同學習和生活階段,從而導致他們可能面臨不同類型的電信網絡詐騙潛在威脅。
在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國家安全觀背景下,高校各級黨委要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制定本校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工作總體目標,設計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的保障機制。為了確保防詐騙機制的良性互動,還需在整體設計中融入反饋、監(jiān)督、責任追究等環(huán)節(jié),根據最新的防控態(tài)勢,及時作出戰(zhàn)略微調,有效提升執(zhí)行力。
1.完善校內外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工作協(xié)同聯動機制。完善的校內協(xié)同聯動機制應該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主體的能動性,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力量。各個職能部門和學院圍繞學校總目標,將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制定符合實際的子目標,推動具體的規(guī)劃和執(zhí)行的設計。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架構三位一體“學?!獙W院—班級”預警機制,合理使用和保護學生個人信息,多層次、網格化落實防詐騙日常管理;架構三位一體“教育—咨詢—預防”教育機制,開設針對性安全課程,設立咨詢服務隊伍,為學生答疑解惑。[3]高校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機制的完善除了依靠學校的努力,還需要來自政府、社會、家庭三大主體的有力支持。高校作為實施教育的載體,需承擔起激發(fā)各主體之間互動性、工作開展協(xié)同互動的責任。架構三位一體“社會—高?!彝ァ眳f(xié)調機制,主動加強與公安、銀監(jiān)、網信等社會職能機構的聯系,及時了解電信網絡防騙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聯合建立實時更新的違法案件數據共享系統(tǒng)。加強家校溝通,利用微信、QQ、網上家長會等溝通載體,打破信息壁壘,主動推送防騙信息。
2.發(fā)揮校內外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工作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組建一支涵蓋專業(yè)老師、行政管理人員、學工管理人員、公安機構人員、金融行業(yè)人員、電信技術人員等在內的校內外專業(yè)人員的高素質反詐隊伍,從不同的角度開展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教育。如計算機教師可以從專業(yè)層面重點講解甄別網絡信息真假技術和保護互聯網個人信息安全等內容,豐富學生反詐技術的專業(yè)知識;思政教師從筑牢心理防線出發(fā),強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理性消費;法學老師可以通過法律知識、常識判斷及應急對策的講解,宣揚正確法制觀,幫助學生有效維權;公安部門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有效應對各種電信網絡詐騙的防騙技巧;電信、金融行業(yè)人員可以從源頭剖析犯罪分子的作案流程,加深學生對科技雙面性的認知。同時,營造群防群治的防詐氛圍還需要發(fā)揮各類學生組織和學生干部的“橋梁”作用,培養(yǎng)他們成為信息收集、知識宣傳、維護穩(wěn)定的“基層”力量。
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安全教育不僅情系學生當下,更關乎學生全面、終身發(fā)展。高校必須構建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深化教育改革,以學生為中心,重新定位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安全素養(yǎng)類課程在評價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中的權重,保障充足的安全教育時間,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做好課程建設與實踐。
1.開發(fā)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教育校本課程。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教育課程的目標為提升學生的防騙意識和應對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學生電信網絡被騙事件發(fā)生。圍繞這一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先要在課程中加強道德模塊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心態(tài),規(guī)范自身網絡不安全行為。其次,構建專項知識模塊,針對安全支付、詐騙的類型及信息不對等專項內容可以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導入、分類、剖析、總結,凝練出防范知識要點,增強學生的識別和分辨能力。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技能模塊,采用體驗式教學設計,讓學生角色扮演,參與真實案例編排模擬演練環(huán)節(jié),檢驗教學效果。同時,依托課程體系建設,組建一支校內外各有所長、各有所專的模塊化師資隊伍,加強培訓,保障教學任務的實施。另外,可聘請校外專家,在完整的課程體系下進行專題模塊教學。
2.設計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教育精品活動。大學生對校園實踐活動整體評價不高,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類的活動更是收效甚微,流于形式。實踐活動應該成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需結合教學目標,重視參與者的主體地位,從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fā),從身邊的故事出發(fā),從實時動態(tài)熱點出發(fā),融入創(chuàng)新元素。學生熱衷自我展示和表達,可指導學生利用線上線下的微電影、小品等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成為電信網絡詐騙典型案例中的主角,在創(chuàng)作中加深印象,在展演中提升宣傳效果。鼓勵愿意分享自己被騙經歷的同學,利用抖音、快手等多媒體平臺開展現身說法。對于講座類參與人數眾多的活動,可以增加互動和獎勵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變通課程的考核模式,從安全意識、實踐能力和應急能力三方面出發(fā),在過程性的實踐活動中檢驗學習效果。
電信網絡詐騙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無時無刻不潛伏在大學生的周圍,防騙教育也應該貫穿大學生的整個成長周期。同時,針對不同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和需求,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開展不同主題的專項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1.深入學生群體,梳理重點施教對象。首先,關注網絡行為密集群體。高校學生的網絡行為主要集中于網購、游戲、社交。對于熱衷網購群體,可利用“校園貸”“山寨平臺”等案例強化消費觀和個人信息保護教育,引導學生在正規(guī)平臺合理消費;針對沉迷虛擬社交群體,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思想動態(tài),提醒學生警惕“戀愛殺豬盤”“裸聊”等網絡陷阱,有效引導學生規(guī)避社交過程中的不良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網絡游戲行業(yè)的崛起帶來了新型游戲詐騙,對于沉迷網絡游戲的學生,除了對其開展防范“裝備出售”“低價出售游戲幣”等網絡游戲詐騙外,還得干預大學生沉迷游戲行為,做好其思政教育工作。其次,關注經濟困難群體。對于經濟困難的在校生,通常會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賺取生活開支,容易被網絡上充斥的刷單高額返利、求職招聘信息吸引。對于這部分學生,一方面要開展網絡求職陷阱防范和價值觀專題教育;另一方面要主動為學生提供正規(guī)求職渠道求職信息,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后,關心被騙弱勢群體。隨著網絡購物、消費的普及,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有過被騙的經歷,被騙金額較少學生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怠于維權;被騙金額較大的,雖然選擇報案,但是也難以挽回損失。輔導員或班主任要及時做好這部分同學的心理疏導工作,引導學生減少精神負擔,幫助學生重新建立社會信任,恢復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
2.抓住關鍵時間節(jié)點,強化階段性宣傳教育。高校的學制一般為三至五年,期間有一些固定的時間節(jié)點,是電信網絡詐騙的高發(fā)期,同時也是實行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教育的最好時機。高校可重點針對新生入學、網購節(jié)、升學求職、畢業(yè)準備等時間段集中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面對“開學季”變成“被宰季”、山寨“新生群”頻出等亂象,高校勢必要把防騙教育作為“開學第一課”,梳理“助學金型”“代繳費型”等開學季常見網絡詐騙類型,加大宣傳力度。網購節(jié)前后的網絡詐騙呈高發(fā)的態(tài)勢,冒充客服、虛假網站、退款退稅等詐騙形式層出不窮,學校要加強網購防騙要點宣傳,增強學生對網購陷阱的甄別能力,滿足學生安全網絡購物需求。畢業(yè)季,論文代寫代發(fā)的背后暗藏網絡詐騙,犯罪團伙利用受害學生即使發(fā)現被騙也往往選擇沉默的心理,肆意作案。這個時間段加強學生的學術精神和誠信道德教育尤為重要。假期、實習期的網絡招聘、考公考學期間的“兜售試題”“代考網站”等詐騙案例防不勝防。整理各個時間節(jié)點的常見電信網絡詐騙案例,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常態(tài)化專項防范教育,才能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起到精準防騙的效果。
高校的電信網路詐騙防范治理工作任重道遠。立足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提升學生在電信網絡空間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切實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還需以學生為中心。高校的電信網路詐騙防范治理工作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落地中,要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