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輝, 陳永志
(1.內蒙古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劉如元墓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希望小學,距唐代單于都護府故城東南約四里,2002年希望小學師生在挖自來水管時發(fā)現該墓,隨后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爾文管所聯合對該墓進行了清理。此墓為雙人合葬磚室墓,有斜坡式墓道,清理時墓葬保存完整,在正對墓門處發(fā)現一合墓志[1],墓志現保存于盛樂博物館。墓志為石制正方形,長55.5厘米、寬55.5厘米、厚20厘米。上有覆斗狀墓志蓋,字體是篆體,刻有“劉君墓志”四個字,墓志邊緣斜面陰刻牡丹紋,銘文如下:
唐故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試太常卿劉公墓志銘并序
夫以松生岱岳,翠影干云;水自昆墟,洪波沃日。靈長者,其流不竭;德厚者,其胤必昌。誰其興焉?公得之矣。公諱如元,其先彭城人也。源發(fā)陶唐,沠分炎漢,金柯玉葉,繼位承家,建帝稱王四百年,拜相封侯一千祀,海內著姓,其何尚之?代載簡書,得而詳志。周隋之際,從豪杰于山東,遂為邢州平鄉(xiāng)人也。五代祖曾任邊將,因家朔陲,今為振武人也。父曰仁易,有唐高士。閑閞育德,在陸而沉。束帛蒲車,累征不起。公則徵君之子也,幼好文華,長閑劍術。感激投筆,從事嫖姚。守必全城,戰(zhàn)無強敵。表章擢薦,禮命優(yōu)崇。授游擊將軍,旋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試太常卿。公苦時俗之澆訛,忿笙簧之緀斐,行高名屈,稱疾退歸。嗚呼宣尼,可以言命,川流莫制,風樹難停。貞元十四年閏五月六日,卒于單于六奇坊私第,春秋七十五。識與不識,聞之泫然。
夫人清河張氏,禮樂之門,公侯之族。竹栢侔貞,貫秋霜而不改。珪璋是德,睦內外而逾顯。撫孤幼以仁息,示夜間之范。蘭藂寶籜,桂實銷芳。元和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終于私第,享齡七十九。福善之理,何其昧歟!
嗣子岸,前十將、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雅有父風。早膺時譽,辝職就養(yǎng),轅門嘉之。孫曰兾,積慶之后,生于名家,自葉流根,必復其始。以逾月庚申,葬于軍東南四里之平原,夫人袝焉。稱家有無,志存乎禮,即先人塋寢,不忘乎孝。公器宇沉和,風儀爽峻,言非道而不出,事非義而不行,照乘連城,邃歸寞。今子岸以為至貞者石,不朽者之紀德,幽泉以示終。古詞曰:滔滔大河,日夜東注。水開成川,人嗟代故。松悲夕煙,草泣朝露。千秋萬古。
墓主劉如元,為彭城人,《舊唐書·徐州上》“彭城,漢彭城郡治也”[2]1448,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其祖先于周隋之際“從豪杰于山東,遂為邢州平鄉(xiāng)人也”?!杜f唐書·邢州》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溫、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鄉(xiāng)三縣來屬”[3]1499。平鄉(xiāng)為今河北邢臺市平鄉(xiāng)縣。
劉如元五代祖曾任邊將,后代遂定居振武,振武即振武軍。《通典·州郡二》:“振武軍。單于都護府城內,天寶中,王忠嗣置”[4]4480,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劉如元的父親是劉仁易,墓志中說他“束帛蒲車,累征不起”,“束帛蒲車”古代用于征召賢士之禮,劉仁易“累征不起”,說明他為布衣,沒有擔任官職。
墓主劉如元“幼好文華,長閑劍術”,開元九年(721年),唐代勝州(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白休徵墓志載“曾祖皎、祖范、父成,并文武冠代,英聲曠古,經史兼美,著述為業(yè)”[5]513。白休徵職官是銀州龍川府長史,屬文官系統(tǒng),在論及他的曾祖、祖、父時,首先強調“文武冠帶”,其實從后面的介紹看,他們家族主要是“經史兼美,著述為業(yè)”,從劉如元和白休徵家族的墓志可以看出,在唐代中期北疆地區(qū)的貴族子弟都是文武兼修,因為地處邊疆,對武功的看重甚至可能重于文教。
劉如元“感激投筆,從事嫖姚。守必全城,戰(zhàn)無強敵。表章擢薦,禮命優(yōu)崇”,他應該是行伍出身,因軍功授予游擊將軍,后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試太常卿。游擊將軍為武散官,從五品[6]1096,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太常卿為正三品[6]1094,太常卿前有試字,《通典·職官一》“試者,未為正命。凡正官,皆稱行、守,其階高而官卑者稱行,階卑而官高者稱守,階官同者,并無行、守字”[7]471。太常卿本為職事官,劉如元為試太常卿,乃職事官階官化。按照唐代墓志書寫的義例,墓志中所題官職為終官[8]4,劉如元墓志中有“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那么他的最終官職應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锻ǖ洹分姓f“階官同者,并無行、守字”,那么他正式任命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時,階官應低于三品。
《唐六典·諸衛(wèi)府》“左、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法,以執(zhí)御非違,凡翊府及同軌等五十府皆屬焉。凡車駕出入,則率其屬以清游隊建白澤旗、朱雀旗以先驅,又以玄武隊建玄武旗以后殿,余依鹵簿之法以從。若巡狩師田,則執(zhí)其左、右營衛(wèi)之禁”[9]638。唐初左、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位高權重,定員兩人,為京官,執(zhí)掌宮中及京城警衛(wèi),皇帝出行時為護衛(wèi)。睿宗李旦出生于龍朔二年(662年),“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10]151。以單于都護府都護兼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可見此職位的重要性。中唐以后,地方節(jié)度使屬官常被授予左、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如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的河陽節(jié)度使屬官劉希陽結銜是“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11]228,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是職官,試太常卿是階官,上柱國是勛官。從墓志看,他并沒有京官的經歷,其履歷也很平常,劉如元情況應與劉希陽相似,應該在振武軍節(jié)度使麾下為官,也并沒有京官的經歷。這說明中唐以后,金吾衛(wèi)大將軍由唐初職事官到中唐的散官化。
《通典·致仕官》“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12]925。墓志中說“公苦時俗之澆訛,忿笙簧之緀斐,行高名屈,稱疾退歸”。劉如元“稱疾退歸”,退休之時應不到七十歲,他于貞元十四年(798年)死于單于六奇坊私第,時年七十五歲。單于六奇坊中的單于即單于都護府,此時為振武軍節(jié)度使治所。
劉如元夫人為清河張氏,清河張氏在唐代為望族,墓志中說“禮樂之門,公侯之族”,據杜文玉先生研究,唐代與清河張氏聯姻的三品以上高級官員中武職官的比例較高,這是因為在唐代清河張氏男性充任武職官的人數較多[13],墓志中劉如元夫人家族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她出身于武將家庭的可能性較大。劉如元夫人死于元和九年(814年),劉如元墓是雙人合葬墓,墓志中說劉如元“葬于軍東南四里之平原,夫人袝焉”。這個墓葬應該是二次葬,墓志應在張氏死后制成?!败姈|南四里之平原”,軍指的是振武軍,軍東南四里,在今土城子村希望小學。希望小學及其以北的翔宇小區(qū)是唐代單于都護府一個重要的墓葬區(qū),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發(fā)掘了大量的唐代墓葬[14]。
劉如元長子劉岸,“前十將、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十將為藩鎮(zhèn)軍將,位于都虞侯之下,這是他的職官,階官為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為從四品[6]1095。據張國剛先生研究,唐代藩鎮(zhèn)軍將有都知兵馬使、兵馬使、副兵馬使、都虞候、十將、副將等,這些職官原屬于戰(zhàn)時的統(tǒng)兵體制,節(jié)度使制實行后,成了常設的正式官職,由于都知兵馬使以下的軍將保留使職形式,這些節(jié)度使屬官就帶有中央官制中的將軍稱號,以表示地位的升遷[15]。《舊唐書·德宗上》載:“自兵興已來,方鎮(zhèn)重任必兼臺省長官,以至外府僚佐,亦帶臺省銜?!盵16]324方鎮(zhèn)屬官帶臺省銜并非實授,而是階官的一種表現,從中唐以后,藩鎮(zhèn)武將大多帶文官系統(tǒng)的臺省銜,劉如元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試太常卿,其長子劉岸為太中大夫、試太仆少卿都屬于這一種。
劉如元祖先周隋之際為邢州平鄉(xiāng)(今邢臺平鄉(xiāng)縣)人,五代祖為邊將,后其家族定居于唐代單于都護府一帶。從劉如元的五代祖曾任邊將可知,他們家是以武功起家。劉如元的父親劉仁易并未出仕,但從墓志中所說“有唐高士。閑閞育德,在陸而沉。束帛蒲車,累征不起,公則徵君之子也”可知,劉仁易應是有一定才華的徵士。正因為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幼好文華,長閑劍術”,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劉如元在振武軍為官,因軍功至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從品級來說,在當地屬于豪族。他的兒子為振武軍十將,為中級將官。劉如元的孫子劉兾,墓志中沒有記載他的官職,應該還未出仕。劉如元為正三品,其子劉岸為從四品,按照唐朝門蔭制度,劉兾可以獲得蔭補為官的資格[17]1499?!短茣份d:“敕散位一切以門蔭結階品。然后依勞進敘?!盵18]1501寧欣先生認為,唐代因蔭官得到散品需要吏部銓試,然后按規(guī)定授予相應官職[19]131,劉兾可能尚未通過吏部銓試,墓志中說“積慶之后,生于名家,自葉流根,必復其始”,家人對其寄予厚望。從劉如元墓志記載的他們祖孫兩代相繼為振武軍武官看,唐代中期以后,在振武軍內出現了父子相繼的情況,遠在北疆的振武軍軍隊組成與其他藩鎮(zhèn)并無區(qū)別。
陳寅恪先生以李益和董召南北游河朔等例論證唐代安史之亂后,河朔之地逐漸胡化,河北之漢族雖久居河朔,也“漸染胡化,與胡人不異”[20]212,他引證的另一則材料是杜牧《樊川集》中《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其曰:“秀才盧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寶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球飲酒,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zhàn)斗之事?!盵21]767自安史之亂后,河朔之地尚武之風漸盛,文教之風漸弱。而我們從唐代中期的振武軍節(jié)度使治所附近出土的劉如元墓志(814年)看,振武軍節(jié)度使雖然地處邊疆,并不像河朔地區(qū)那樣胡化。墓志中贊美夫人張氏:“竹栢侔貞,貫秋霜而不改。珪璋是德,睦內外而逾顯。撫孤幼以仁息,示夜間之范。蘭藂寶籜,桂實銷芳?!狈Q贊劉如元“公器宇沉和,風儀爽峻,言非道而不出,事非義而不行”。劉如元和張氏的葬禮“稱家有無,志存乎禮,即先人塋寢,不忘乎孝”。墓志中體現出來的儒家倫理與范陽盧霈“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完全不同。
范陽盧氏自東漢盧植以來為衣冠世家,唐初范陽盧氏為當世高門,“貞觀六年,太宗謂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曰:‘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于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盵22]226盧霈自天寶后,祖上三代為官,或仕燕,或仕趙,其籍貫范陽,為范陽盧氏后裔的可能性極大,作為儒學世家的高門之后、官宦之家的盧霈在二十歲時不曾讀儒家經典,可見河朔地區(qū)胡化之嚴重。
振武節(jié)度使雖然位于邊陲,但在藩鎮(zhèn)割據的唐代中后期,振武節(jié)度使一直聽命于朝廷,歷代節(jié)度使都為中央任命,因此振武節(jié)度使之地在文化上與長安保持著一種向心力,完全不同于擁兵自重的河朔地區(qū)。這就是劉如元墓志中顯示出濃厚的儒家倫理的原因。
唐代城市布局遵循里坊制度,單于都護府也不例外,墓志記載劉如元“卒于單于六奇坊私第”。據宿白先生研究,唐代大型州府城有十六個坊,單于都護府從面積上來說,屬于大型州府城,城內應該也有十六個坊;唐代州府一級的地方城市的布局是內設十字街,把城內分為四大區(qū),每區(qū)設小十字街,被小十字街分割的四個小區(qū)內,又設小十字街[23]85—86。劉如元所在的六奇坊在今土城子古城哪個區(qū)已不可考。除六奇坊外,從出土墓志可知還有六奇里[24]、弘政里[25]、德義坊[26]697等,由于單于都護府故城發(fā)掘范圍較小,而記載里坊的墓志都出于城外,這對研究單于都護府的里坊設置存在較大的困難,要想進一步研究,需要做更多的考古工作。
余 論
從劉如元墓志記載的內容看,他的生平較為簡單,出生于單于都護府,以軍功升任振武軍軍官,致仕后死于單于都護府六奇坊私第,其子在振武軍為武將,劉如元夫人去世時,其孫還未出仕。
劉如元墓志為單于都護府本地官宦家族的一個縮影,其記載反映了唐代中期位于北疆的振武節(jié)度使屬官中的部分職官制度,以及當時居住于單于都護府中官宦家庭的文化傾向。除此之外,唐代里坊制度也在其墓志中有所反映,劉如元墓志保存完好,對單于都護府的研究提供了傳世文獻之外的一些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