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尋找茯茶

2022-02-26 11:15
延河 2022年1期
關鍵詞:陸羽茶馬古道

王 剛

陜西茯茶長什么樣?是黑茶、白茶還是綠茶?我們從歷史中尋找茯茶最初的樣貌,從其原料主要產地湖南安化到陜西涇陽,這款中國茶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涇陽這個地方賦予了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涇陽開始的茯茶之旅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并有飲茶習慣的國家,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從戰(zhàn)國時期算起,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梢哉f,茶文化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內容。

要考證陜西茯茶,先要了解它的歷史。

歷史上,茯茶的生產有“離了涇河的水不能制,離了關中的氣候不能制,離了秦人的技術不能制”之說。涇河源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六盤山東麓,向東流經甘肅省,至陜西省高陵區(qū)注入渭河。茯茶最早就出自涇陽,這也正應了一句老話:“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名茶?!?/p>

涇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又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區(qū)交匯時,因為含沙量不同,呈現(xiàn)出一清一濁的特征,由于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形成了奇特的景觀,這也是成語“涇渭分明”的來源。現(xiàn)在,常有地理迷和旅游者來此尋蹤,探究這一自然奇觀。

涇陽位于涇河之北,古以水之北為陽,涇陽由此得名。涇陽之名最早見于《詩·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

戰(zhàn)國時期,秦靈公即位后,“以涇陽為秦國國都,約十年”。戰(zhàn)國晚期,秦設涇陽縣。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司馬錯為將伐蜀,司馬錯南下平定了蜀地,也順道滅了巴國。之后,巴蜀地區(qū)就成為秦國茶葉主要的出產地之一。

秦國素來有重用客卿的傳統(tǒng)。秦王嬴政即位后,在公元前246年,鄰國韓國為了自救,派鄭國作為奸細來秦,說服秦國修水利,用“疲秦”之策來消耗秦國,保存自身。當時,秦王嬴政將重用客卿的傳統(tǒng)發(fā)揮到了極致。韓國間諜鄭國的到來,正順應了秦王發(fā)展農業(yè)灌溉的想法。鄭國的真實身份在渠開鑿到一半時被發(fā)覺了,秦王嬴政欲殺鄭國,但鄭國一句“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鄭國對秦王嬴政說,水渠工程只不過為韓國延數(shù)歲之命,而對秦國來說卻是萬世功業(yè)。嬴政最后接納了鄭國的意見,讓他繼續(xù)主持此項工程。十年以后,歷史上這項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終于竣工了。

鄭國渠全長300 余里,西引涇水東注洛水,使關中的農業(yè)生產面貌得到極大的改變。《史記·河渠書》記載:“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鄭國渠的開通,加快了秦統(tǒng)一的進程。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在鄭國渠開通的十五年后,秦完成了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以咸陽為首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秦朝。在之后的兩千多年,鄭國渠被歷代政府所沿用,涇陽也因為這項偉大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業(yè)大縣。如今,鄭國渠遺址已成為涇陽縣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效益的文旅景點。

漢惠帝四年(前191),涇陽改為池陽縣。從漢武帝時期張騫開拓絲綢之路起,涇陽就成了南茶西運和加工、中轉的重地?!拔鳚h以降,茶葉市場不斷發(fā)展,茶商隊伍也隨之壯大……”中國茶葉對外傳播路線基本上與古代絲綢之路相輔而行,后期茶葉的貿易遠超絲綢,所以絲綢之路亦被稱為“絲茶之路”。日本《植物和文化》1973年九號橋木實《茶的傳播史》中記載,中國產茶地的茶葉向長安地區(qū)集中,然后經甘肅,過天山,再運往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及東歐地區(qū)。

漢宣帝神爵年間(前61—前58),辭賦家王褒在《僮約》一文中兩次提到茶,即“膾魚炮鱉,烹茶盡具”和“牽犬販鵝,武陽買茶”。雖然六百多字的《僮約》是一篇與髯奴有關的契約文章,但從茶史研究而言,茶葉能夠成為商品上市買賣,足以說明西漢時飲茶之風已相當流行。王褒在不經意中讓我們窺見了西漢從事茶葉買賣的商人,為中國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東漢時,涇陽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云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漢唐時期,今陜西地區(qū)商人就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與先行者。他們以“忠、義、仁、勇”,“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事以仁,作戰(zhàn)以勇”而被世人稱道。

唐代開始實施茶馬交易政策。唐貞觀元年(627),涇陽縣屬關內道雍州所轄。涇陽與都城長安毗鄰,唐代是茶葉生產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可以說,為往后的涇陽茯茶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茶稅在唐代是一項重要的稅收。當時設有茶政,主要管理茶葉的生產與貿易、茶稅等,這說明茶已經成為政府貿易中重要的收支之一。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稱:“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笨梢姡狈降娘嫴枇晳T,是借著禪宗的興盛而發(fā)展起來的,說明禪宗對茶的推廣作用是相當大的。

茶的沉靜與內在的謙恭特性非常符合佛門的教義,茶的提神保健功效也受到僧眾歡迎,因此茶在佛門中是一種特別的存在。特別是對講究平心靜氣修行打坐的禪宗來說,茶與禪猶如一件物什的外形與內涵,“禪茶一體”之說深入人心。

唐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宗室之女為文成公主,并將她許配給了吐蕃王朝三十三世贊普松贊干布。吐蕃是青藏高原新崛起的一個王朝。這位有著“飲茶皇后”之稱的大唐公主入藏時,陪送隊伍中有唐王朝派去的大使、太醫(yī)、樂舞師、畫家和各個行業(yè)的能工巧匠,皇室給文成公主陪的嫁妝還有絲綢錦綸、琉璃器皿、糧籽茶葉等特產作物。據(jù)陜西省茶人聯(lián)誼會會長韓星海先生說,藏史中記載:“贊王松布之孫(即松贊干布)始自中國輸入茶葉,為茶葉輸入西藏之始。”文成公主入藏后,給藏王松贊干布建議,用出自吐蕃的特產,如牲口、皮毛、鹿茸等與大唐交換茶葉。松贊干布聽取了文成公主的建議。從此,吐蕃王朝的雪原上飲茶之風日漸盛濃。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居住了三十年。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拉薩仍保存藏人紀念她的塑像。這段唐蕃聯(lián)姻的歷史,也是文成公主入藏傳茶的歷史。藏諺云:“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辈孛裾J為茶葉是很貴重的東西,所以《西藏圖考》記載:“西藏婚姻……得以茶葉、衣服、牛羊肉若干為聘焉……人死吊唁,富者以哈達問,并獻茶酒”。今天,行走在唐蕃古道上,仍舊能聞到茶的醇香,這里的人們一天都離不開當?shù)氐乃钟湍滩琛?/p>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嫁吐蕃贊普棄隸縮贊。相對文成公主而言,金城公主在吐蕃留下的史料及傳說較少,但她對唐蕃關系做出的貢獻不容忽視,特別是她促進了唐茶文化在藏區(qū)的傳播。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大唐與吐蕃王朝之間的茶馬互市逐漸演變成為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的歷史友好貿易。這個時期,涇陽屬關內道京兆府,是絲綢之路南茶北運重要的中轉碼頭。

如果把茶馬古道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分析,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前提就是唐朝的首都長安。它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源頭。現(xiàn)在,我們通常講的茶馬古道主要指的是這三條—陜甘茶馬古道、陜康藏茶馬古道與滇藏茶馬古道,而其他的茶馬古道大多是在這三條古道的基礎上延伸發(fā)展而來的。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唐蕃古道就是茶馬古道的前身,它通過農耕地區(qū)的茶換取游牧地區(qū)的馬匹等,通過這種貿易方式,中原王朝把茶葉傳播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國茶學界的一部經典專業(yè)著作—《茶經》問世,作者陸羽亦因《茶經》一書聞名于世,被尊稱為“茶圣”“茶神”?!恫杞洝菲咔в嘧?,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研習茶文化的著作,堪稱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書?!恫杞洝饭卜譃樯?、中、下卷三卷,其中包含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十章內容。了解陸羽與《茶經》,有助于我們對中國茶文化及其體系的進一步認知。

陸羽的一生傳奇悲苦,這或許也是他愿意于茶中尋找心中寧靜的一個原因。相傳,陸羽年幼時因為相貌奇丑而被父母拋棄,后被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帶回寺中撫養(yǎng)?;氐剿轮泻螅欠e禪師以《易》占卦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也”,就給他取姓為“陸”,取名為“羽”,取字為“鴻漸”。

在龍蓋寺中,陸羽漸漸長大。智積禪師不僅是一位頗負盛名的飽學之士,而且還喜好烹茶,茶藝甚是了得。在他的悉心教導下,陸羽不但認識了好多字,而且還慢慢地學會了烹茶。

寺院教育培養(yǎng)了陸羽良好的品格,但佛門的清凈寂苦并沒有讓陸羽服膺,他并不愿意皈依佛門,而是志向于儒學。九歲時,因為智積禪師讓他抄寫佛經,陸羽竟然反問師父:“儒家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家人死后無嗣,這能說是孝嗎?”對于這個小小年紀便如此桀驁不馴、無視尊長的弟子,智積禪師以打掃衛(wèi)生、背瓦牧牛等繁重雜活懲戒陸羽,期望他能幡然悔悟。然而,事與愿違。陸羽的求知欲更為強烈。這一度又使他被幽禁于寺中。十二歲那年,陸羽逃出寺廟,后入戲班為伶人。雖說陸羽天生有些口吃,但機敏與幽默卻還是讓他展現(xiàn)出難得的表演才華。

唐天寶五年(746),陸羽在一次演出活動中與竟陵太守李齊物相識。李齊物欣賞其才華與抱負,隨即贈予詩書,并推薦他到火門山的鄒老夫子處研習深造。天寶六至十載(747—751),少年陸羽在此渡過近五年光陰,完成了系統(tǒng)的“經典”學業(yè)。

天寶十一載(752),陸羽作別火門山。又與不久前被貶謫為竟陵司馬的崔國輔巧遇。兩人一見如故,隨即同游四方,品鑒茶水,吟詩論文。天寶十三載(754),陸羽出行考察茶事,崔國輔贈以牛、驢、書函等物。陸羽先后游歷了湖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區(qū),對這些地方的茶與水一一進行了品鑒,記錄下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撰寫《茶經》奠定了基礎。上元元年(760),在忘年交詩僧皎然的幫助下,陸羽在風景秀麗的苕溪(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之濱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潛心創(chuàng)作《茶經》。至德、乾元(758—760)前后,《茶經》成書。

《茶經》之前,茶沒有被專門研究過,飲茶的程序也沒有被系統(tǒng)化過,關于茶文化只有零散的一些文獻有過記載。陸羽生活的年代,飲茶之風盛行,這也是《茶經》得以問世的時代背景,畢竟專門以茶為研究對象的專著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茶事興盛的一種表現(xiàn)。

據(jù)查,陸羽撰述《茶經》期間,唐朝對于“荼”與“茶”是并用的。陸羽在寫作中,沒有用“荼”字,堅持選用了“茶”字。最后書稿脫稿付梓的書名《茶經》也對“茶”字的推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恫杞洝访媸牢迨嗄旰?,“荼”字最終被唐代文壇拋棄,“茶”字從此流傳開來。

《茶經》所記,全是唐代的真實情況?!安柚础敝饕爬ㄐ缘刂v述了中國主要產茶區(qū)的土壤、氣候、種植及生長環(huán)境和茶的性能、功用等?!安柚摺敝v采茶、制作、加工茶葉的工具。這一章內容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茶人”這個詞,那時的茶人指的是采茶的人,與今天的茶人不同(今天的茶人泛指精于茶道或制茶之人)?!安柚臁敝v了制茶的過程?!安柚鳌敝饕v煮茶、飲茶所用的各種器皿,共計20 多種,同時還對唐代各地瓷器予以精要點評,是中國茶具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記錄。這里,陸羽把“茶之具”“茶之器”分得很是清楚?!安柚蟆敝v的是煮茶的技藝及過程?!安柚嫛敝v如何飲茶、品茶及鑒賞茶?!安柚隆敝v的是中國茶飲文化的歷史?!安柚觥痹敿毜孛枋隽颂拼饕a茶的地區(qū)與情形,并對這些區(qū)域的茶進行了具體的評價?!安柚浴敝v的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茶葉采制工具和飲茶用器?!安柚畧D”是前九章內容的圖譜,看圖識《茶經》,以達到一目了然。據(jù)考證,古時家用屏風多以四六幅為主,陸羽所述之圖可以是掛于墻壁的掛圖,也可以做成屏風放置家中??梢钥隙ǖ卣f,陸羽為寫《茶經》,參與了茶葉種植、生產制造的全過程。

由于幼年深受佛教文化熏陶,后又研習儒家經典,廣交博學之士,所以在寫作《茶經》的過程中,陸羽有意識地融入了儒釋道的精神。他提倡茶飲是要有審美的追求,這種超越性的追求或是精神,與傳統(tǒng)的儒釋道精神非常接近。陸羽為后世喝茶立下了規(guī)矩,也是飲茶之道的法門。唐朝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國人乃至世界所有飲茶人的審美取向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唐貞元十九年(803),一代茶圣陸羽在浙江湖州苕溪之濱的青塘別業(yè)去世。陸羽一生始終與茶相守,過著閑云野鶴般的自由生活,他的高壽或許正得益于此。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楊曄所撰《膳夫經手錄》成書,書中記載的“渠江薄片”運至湖北江陵、襄陽一帶銷售,后進入都城長安,成為宮廷貢茶。唐至五代十國時期,“渠江薄片”為十大茗品之一??梢?,安化一帶的“渠江薄片”在唐代已享譽九州了。五代時期毛文錫《茶譜》中記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鐵,而芳香異?!?,說明“渠江薄片”這種茶為黑褐色,但那時還沒有黑茶這種叫法。

北宋至道三年(997),涇陽區(qū)域屬于陜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管轄。宋代是茶文化高度發(fā)達的一個時代,上至宮廷,下至鄉(xiāng)間小廬,飲茶、斗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細膩講究無可比擬。中國茶文化在宋代達到空前的鼎盛,涇陽在這個時期仍是南茶北運的重要加工與運輸基地。

民間傳說,在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有涇陽茶商將從南茶運至涇陽,在涇河碼頭搬運時,裝入竹篾簍的茶包掉到涇河里面,撈起后改成小包入庫。時隔不久,茶工打包檢查時,發(fā)現(xiàn)掉入涇河的茶葉片上出現(xiàn)了許多米狀黃色斑點,聞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霉變的味道,有人煮泡喝后,茶湯平穩(wěn)醇厚,后味帶甜,夾雜著茯苓的草藥味。之后,發(fā)花的茶得到邊區(qū)民眾的認可,涇陽茶商逐漸開始摸索制作能“發(fā)霉”的茶。這雖然是一個傳說,沒有可考的依據(jù),但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涇陽是南茶北銷的重要中轉基地與加工基地。

熙寧五年(1072),宋置永興軍路,涇陽屬永興軍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云陽縣。據(jù)載,在北宋神宗趙頊的熙寧年間(1068—1077)就有黑茶了。但那時的黑茶與今天的黑茶不同,指的是由四川綠毛茶“做色”后變成的黑毛茶。這種茶的做法是將綠毛茶堆積二十天左右,使茶葉顏色變成油黑色。四川黑毛茶的制作原理與湖南安化制造黑茶的揉捻工序基本一致。由此,我們可以追溯出,安化黑茶揉捻的程序是從由四川而來的。安化茶人在此道工序上將干毛茶揉捻后濕化,這樣就加速毛茶的變化,同時也縮短了它的發(fā)酵時間。

宋代茶文化高度發(fā)達,出現(xiàn)了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及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等一批茶學著作,在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鐮倉時代的高僧榮西和尚在1214年游宋歸國后寫了一本《吃茶養(yǎng)生記》,對飲茶的功效到茶葉制法,書中一一作了介紹。這是日本第一本關于茶的專著,堪稱“世界第二部《茶經》”。20世紀初葉,美國人威廉·烏克斯撰寫了一本《茶葉全書》,被稱為“世界第三部《茶經》”。世界三大茶葉經典著作中,后兩本可以看作是后世茶人對陸羽《茶經》的補充與延伸,這也是《茶經》對世界茶文化的一種影響。《茶葉全書》的作者威廉·烏克斯也曾在書中說:“中國人對茶葉問題,并不輕易與外國人交換意見,更不泄露生產制造方法。直至《茶經》問世,始將其真情完全表達。”

元皇慶元年(1312),涇陽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元英宗至治期間(1321—1323),全國當時劃分為13 個一級行政區(qū):1 個中書省、1 個宣政院轄地、11 個行中書省。其中,四川與陜西并為陜西四川行省,屬于11 個行中書省中的一個。其間,漢藏官員、商人來往密切。陜商自文成公主入藏傳茶后,再一次抓住了這次歷史機遇,進一步在唐蕃古道上促進并繁榮了茶馬貿易與文化交流。

沈德符在《野獲編補遺》中記載:明朱元璋時代,詔令“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從此茶葉生產以團餅為主轉為以散茶為主。同時國家強化茶政茶法,延續(xù)宋代政策,設立茶馬司,專營“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王朝和游牧部族以茶、馬匹等主要物資作為交換的一種貿易方式。茶馬互市不但促進了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還為化解戰(zhàn)爭起到了關鍵作品。

明朝初,陜甘茶馬古道形成。明朝建立不久,為了增強國防力量,需要大量優(yōu)良的戰(zhàn)馬。從明洪武五年(1372)開始,在秦州、洮州等青藏高原的入口處設立了掌管以茶易馬的茶馬司(官署),負責在陜西今紫陽茶區(qū)、四川保寧一代收購茶葉,去西南地區(qū)換區(qū)優(yōu)質的戰(zhàn)馬。

陜甘茶馬古道以陜西的紫陽為起點,到漢中后經“驗收”,分兩路走向青藏地區(qū):一路經勉縣、略陽,出陜西經甘肅西,最后抵達洮州,這條道被稱為“漢洮道”;一路則是過留壩、鳳縣、兩當,最后到達秦州,這條道被稱為“秦漢道”。秦漢道在天水又分為兩道:一條直接去往西藏草原地區(qū),一條則走向寧夏、蘭州方向??梢?,陜甘茶馬古道延伸、覆蓋面積很大,是當時東西茶馬貿易最重要商道之一,同時也為陜西在中國茶葉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了陜甘茶馬古道,另外一條著名的茶馬古道—陜康藏茶馬古道也是從陜西出發(fā)的。陜甘茶馬古道之后,明朝政府又開通了陜康藏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從今天西安地區(qū)出發(fā),主要分為六路,六路全部匯集到漢中,再從漢中出發(fā)到達康定(明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在康定設立茶馬司)。康定不但有西安來的茶葉與茶商,還有很多來自西藏的茶商,一度康定成為陜康藏茶馬古道最重要的茶馬交易樞紐站。后來,在陜康藏茶馬古道的基礎上,又延伸發(fā)展出了一條新的茶馬道—川藏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從產茶區(qū)雅安起始,經康定到拉薩,再中轉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梢哉f,這條古道是古代內地與西藏聯(lián)系的重要橋梁。

嘉靖三年(1524),御史陳講疏在奏疏中提到了黑茶:“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這是關于“黑茶”較早見諸于歷史文獻資料。另外,《明史·食貨志》也有相關的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茶史上關于黑茶的記載資料很多,但真正讓黑茶一詞走上朝堂,應該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歷二十三年(1595)。這一年,御史徐僑上了一道折子,說湖南黑茶產量高,價格合適,相形之下,產量少,價錢高的四川黑茶,實在難以滿足邊區(qū)的貿易。明神宗權衡再三,同意了徐僑的奏疏。從此,湖南黑茶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官茶”。

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曾在《茶馬》一詩中寫出了黑茶的貴重,也記錄下了以茶易馬互市時代:“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p>

據(jù)《明史·茶法》稱,用陜西漢中茶300 萬斤,可得馬3 萬匹。也就是說,100 斤茶可以換1 匹馬,可見當時的茶很貴重。湖南黑茶從水路或陸路運輸?shù)疥兾鳑荜枺跊荜枆褐瞥纱u,運到甘肅的蘭州,然后再逐步開始運銷。這一條的運銷線路穿越了河西走廊一帶,經過茶鹽交易,兌換獸皮,可以說各取所需。

現(xiàn)代意義上的黑茶,即黑毛茶加工后的黑茶成品,是在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前后出現(xiàn)的。清雍正年間(1723—1735),涇陽見證了茶馬交易制度的興盛,這里有茶號多達86 家。這期間,涇陽出現(xiàn)了來自湖南、山西和陜西人共同經營茶市的和睦局面,涇陽茯茶在這個階段形成了非常大的規(guī)模,“涇陽磚”作為重要的邊銷茶頗為盛行。道光元年(1821)之前,陜西茶商專門有人在湖南安化、益陽等地長期駐守,也有茶商匯款到湖南定購黑毛茶原料。有時,“滾包商”(陜西商人駐益陽委托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或以羊皮、皮襖換購,因資金較少進貨不多,人稱“滾包商”)因資金短缺,就用羊毛、皮襖換購黑毛茶。由此可見,涇陽茯茶在當時十分搶手。

在明清中國商界,陜西的商人被稱為“陜棒槌”。陜西人性情爽直,做事喜歡直來直去,從不二價,被外界概括為“忠、義、仁、勇”,十分符合陜西人的性格特點。陜商的“陜棒槌”與徽商的“徽駱駝”、晉商的“晉算盤”同獲明清中國商界三大良商的文化符號表征,從而表明陜商作為當時商界勁旅的歷史地位。

明清的茶馬交易是在茶馬古道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而來,陜商抓住了這個機會。借助涇陽地區(qū)水陸交通要道的優(yōu)勢,涇陽成了茯茶的再加工和運輸?shù)闹劓?zhèn)。涇陽在明清兩朝間,一直保持著西部的“經濟中心”的優(yōu)勢高位。

清晚期,左宗棠任陜甘總督之前曾在湖南安化茶鎮(zhèn)小淹陶澍的家中教書,左宗棠與陶澍屬于忘年之交,后結為兒女親家。左宗棠在安化的這段經歷讓他對這里的黑茶非常熟悉。陶澍是道光時期的重臣,他對家鄉(xiāng)安化茶有著很深的感情。因為唐代陸羽沒有在《茶經》中記載安化茶,他曾說“俗子詡《茶經》,略置不加省?!边@種憤懣與不平,恰好說明了陶澍對家鄉(xiāng)茶有著深情與厚愛。陶澍在茶會或雅集中多次推薦、作詩吟誦過安化茶。可見,他視黑茶為安化的驕傲。

陜西、甘肅是采購湖南安化黑茶的主要區(qū)域,于是與陶澍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湖南籍陜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朝廷,在奏折上寫道:

國家按引收課,東南唯鹽,西北唯茶。茶務雖課額甚微,不足與鹽務相比,然以引課有無為官私之別,與鹽務固無異也。道光年間,兩江鹽務廢馳,先臣陶澍力排眾議,于準北奏改鹽票,鹺綱頓起,且有溢額;曾國藩克復金陵,猶賴票鹽為入款第一大宗,其明驗也。鹽可改票,茶何不可?……今擬仿準鹽之例,以票代引。

以上內容是左宗棠看到茶引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于是援引原兩江總督陶澍在官鹽經營方面的鹽票法,要在茶葉的經營方面借鑒他的兒女親家陶澍的鹽票制度,革除以往茶政之弊。左宗棠的茶票制度得到了朝廷準許后,于1873年“改引為票,增設南柜”。

左宗棠改“茶引”為“茶票”,為了鼓勵茶商運銷茶葉,安撫邊疆民眾,他規(guī)定,凡是持有陜甘茶課的茶商,運茶過境只納20%的稅,陜甘總督府負責補貼余下的稅。左宗棠的減稅改革措施深受茶商們的歡迎,大大激發(fā)了茶商積極性。1873年,陜甘總督府試發(fā)行835 張茶票,很快被茶商一搶而空。1875年,再發(fā)1462 張茶票,茶商領票后直接到湖南安化等地購茶。時在新疆的左宗棠親歷并見證了陶澍家鄉(xiāng)黑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盡管此時陶澍已作古四十余年。這一階段,有湖南十多家茶商(稱“南柜”)相繼在涇陽開業(yè)制茶,涇陽茶業(yè)由此迎來最為興盛的黃金時代。

1900年,“老佛爺”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時,涇陽當?shù)亟洜I官茶的安吳寡婦周瑩將本地壓制的涇陽茯茶敬獻于她。時至今日,陜西的民間仍然有不少關于周瑩的故事在流傳。今涇陽博物館所在地涇陽縣文廟,就是周瑩捐白銀四萬兩,于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的。

1914年,涇陽屬陜西關中道,此時境內的茶業(yè)商號有22 家,除陜西省內,甘肅民勤縣等地也設有分號,專門經營涇陽茯茶。

涇陽的地理位置與獨特的茯茶加工工藝,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涇陽位于涇河下游之北、北仲山之南,屬于典型山南水北為陽的地理位置,一年四季有著非常充沛的日光。這也對應了陸羽在《茶經·三之造》中所說的“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制茶工藝所需要的豐富日照。南來之茶,在這塊古為京畿要地、三輔名區(qū),今又有中國大地“原點之城”“關中白菜心”之譽的涇陽有了第二次神秘的生長與發(fā)育。

古語說:“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蹦蟻碇柙跊荜柂毺毓に囍谱鞯倪^程中有了二次發(fā)酵,經過一道道繁復不可缺少的程序,在此地生長并繁殖了一種有益菌,這種菌學名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很大程度地改變了原茶的品質和風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味與功效,深受北方邊疆飲茶民眾之喜愛。發(fā)花的涇陽茯茶準確的制造時間現(xiàn)在已無可考,但在中國六大茶類中,它是黑茶中最早自然生長出這種“金花菌”的一種茶,這種自然、有益的菌在上千種茶品系列中獨一無二。

追尋陜西茯茶本來就是向老秦人致敬的一次精神之旅。在當下的關中,煮一壺老茯茶,暢談古今無阻。茯茶的故事,就是涇陽乃至整個秦地最值得敘說的文化故事之一。

進入21世紀,公眾對包括茯茶在內的黑茶認知度與認可度都不斷提高,黑茶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而厚道的陜西人一直堅守著做老百姓喝得起且安全的茯茶。飲茶與茶價本來沒有多少關系,當我們真正與茶味相遇,一口茶,喝的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遇合。喝一口安全、健康的茶,遠比喝一口價格昂貴的茶更重要!這是好茶之道,也是我們在涇陽追尋到茯茶的最初樣貌。

茶如“上善之水”,你在茶湯里感受到土壤、陽光和水所賦予它的自然風味,進而達到養(yǎng)身、養(yǎng)心之境,這或許就是中國人的茶道境界。

安化黑茶的意外收獲

安化茶最早出現(xiàn)在唐宣宗中大十年(856)。當時有位叫楊曄的人寫了一本《膳夫經手錄》,書中提到了“渠江薄片”;之前,陸羽在《茶經》中提到的蒸壓穿焙的小片緊壓茶,可能就是早期的安化茶。五代毛文錫在《茶譜》中提到,潭(長沙)邵(邵陽)之間的渠江茶顏色如鐵,氣味芳香??梢姡枭玷F的渠江茶片早在唐、五代時期已經開始流行了。

安化茶屬黑茶類,中國黑茶因產區(qū)和工藝上的差別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和滇桂黑茶之分。湖南安化是中國黑茶重要的發(fā)源地之一,黑茶因產自安化而得名,安化又因黑茶而馳名。1972年,馬王堆漢墓里出土有“竹笥”,內有黑色顆粒狀實物,考古人員難以辨別,后來專家通過顯微鏡切片觀察,最終被確認為茶。經相關專家從多方面證明,出土自西漢初期的馬王堆墓里的茶葉帶有湖南安化一帶茶葉和制作工藝的特征。

安化古稱“梅山”,這里是梅山文化的發(fā)祥地。瑤族、苗族的民眾奉蚩尤為祖先,居住著星羅棋布的被稱為“洞”的民族村落,過著逍遙自在的漁獵生活。據(jù)考證,安化得名之前,生活在這里的民眾粗野橫蠻,也不受當時朝廷的管制,被稱為“梅山峒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時任湖南、湖北察訪使的章惇收梅山,安化置縣,取意“歸安德化”。元祐三年(1088)在資江濱設立了茶場制茶。在1368年前后,陜西商人抓住政府在陜西實行“茶馬交易”的政策機遇,輸茶于隴青(甘肅、青海),逐步壟斷了西北邊茶貿易,把安化的茶運至陜西,再從陜西運往西北地區(qū)銷售。在運輸?shù)倪^程中,因茶葉蓬松而不便,陜西茶商在涇陽把茶葉制成磚塊后,再運往銷售地。這就是早期的涇陽磚茶。

唐至明代,制茶時是有茶膏的。蒸茶時,害怕茶膏流失,并以珍膏涂抹在茶面上。因為茶膏色澤不同,就會出現(xiàn)各種茶色,黑色也是其中的一種茶色。但那時的黑色不是今天意義上的黑茶。明《月團茶歌·序》中說:“唐人制茶碾末,以酥滫為團,宋世尤精,元時其法遂絕。”此詩印證了唐宋時期制茶之精。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化芽茶被定為貢茶,規(guī)定安化每年貢芽茶22斤。

明代的《明會典·茶課》中有相關記載,“令今后進貢蕃僧該賞食茶……不許于湖廣等處收買私茶,違者盡數(shù)入官”。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黑茶”這一名稱正式出現(xiàn)在歷史文獻中:“商茶低偽,悉征黑茶,產地有限……”《明史》卷八十一《食貨志》中也印證了黑茶一詞出現(xiàn)時間,記載中,有一御史疏奏:“茶商低偽,悉征黑茶,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書商名而考之。”

萬歷二十三年(1595),御史徐僑奏稱“湖茶之行,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為宜”。湖南茶人應該感謝明朝的徐僑,他認為湖南黑茶比四川、漢中的茶口味更適合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口味。萬歷皇帝后來批準了徐僑的諫言,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湖南茶從此也成了運銷于西北的引茶。

至此,安化黑茶終于成為官茶。在安化黑茶被正式定為官茶后,西北茶商重點轉移至安化采購茶葉,安化黑茶很快就占領了整個西北市場。由此,安化黑茶逐漸取代了四川、漢中的邊茶,四川引票銳減,可見湖南黑茶在當時影響很大。

湖南安化黑茶成為官茶以后,生產規(guī)模逐漸擴大。成茶后通過水路運往老河口,在老河口上岸后改用馬幫馱到涇陽。在涇陽壓成磚茶后運銷至甘肅、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涇陽的磚茶其實是沿著古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路線進行運銷。

明清時期的安化縣有江南、黃沙坪、東坪、小淹、苞芷園、酉州、邊江、鴉雀坪等八大茶鎮(zhèn),僅小淹鎮(zhèn)至東坪資江沿岸就擁有30 多個茶商專用的碼頭、300 多家茶號、10 萬多名茶工。明清時,僅黃沙坪就有茶行35 家,鼎盛時達52 家之多。清代安化知縣劉翎忠詠黃沙坪盛況:“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边@首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茶業(yè)的繁榮場面。

據(jù)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記載,清初茶法沿襲明代,官茶由茶商自陜西領“引”納稅,帶引赴湖南益陽等地采買,每引正茶50 公斤,準帶附茶7 公斤?!绊樦纬跄?,定易馬例,每一茶篦,重十斤,上馬給十二篦,中馬九篦,下馬七篦?!睕荜柎u每封舊秤五斤,每二封裝一篦簍,稱為“一篦”,此與上列記載相吻合,這應該是最接近涇陽磚的相關文字的記載。

清康熙《湖廣通志》記載:“長沙府出茶,名安化茶?!薄稕荜柨h志》中也有相關記載:“清雍正年間,涇邑系商賈輻輳之區(qū)?!边@是安化黑茶和涇陽茯茶的最好的時代。其間,涇陽經營涇陽茯茶的商號有裕興重、恒昌堂、昶勝店、泰合誠、元順店、慶余店、茂盛店、天泰店、萬興生、祥盛永、福茂盛、協(xié)和源、協(xié)信昌、天泰運、義聚隆、合盛行、德泰行、周泰和、天泰生、天泰通、乾厚意、乾益成、積成店等,計86 家之多,每年這些商號每家能銷300—500 噸的茯茶。當時涇陽茯茶除銷往少數(shù)民族居多的邊疆各地外,還遠銷至俄國、波斯等國家。涇陽茯茶一度馳名海內外,不管是貴族還是貧民都喜歡喝。至今,在一些邊疆地區(qū)還流傳著“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1959年時,安化縣羊角塘鎮(zhèn)苞芷園一家張姓的茶園里,保存著清雍正八年(1730)的一塊黑茶禁碑。禁碑中有“禁參雜使假,禁外路茶冒充安化茶”等八條內容。

湖南安化何時大規(guī)模開始生產黑茶?現(xiàn)在已經無法準確考證了。安化黑茶如果從苞芷園算起,距今也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

清人盧坤在《秦疆治略》中記載:“涇陽縣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笨梢韵胍姰敃r涇陽縣境內茶行、茶作坊及茶商號林立,一派繁榮景象。乾隆之后,“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貿易制度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邊茶貿易”制度取而代之。道光元年(1821),陜西茶商雇人下鄉(xiāng)采辦茶葉原料,將采收回來的黑茶原料捆成包,這種踩壓成包的黑茶被稱為“澧河茶”,隨后又對茶包作了改進,將重量100 兩散黑茶踩壓捆綁成小圓柱形的“百兩茶”,從安化運回涇陽。

清代《丹鳳三字經》描寫當時的情形是:“騾子幫,鈴聲響,分兩路,運輸忙。北路幫,出潼關,西路幫,經西安。兩湖茶,入隴甘,再炮制,成磚茶。往西運,向北轉,出國境,銷路寬?!泵磕甑漠a茶季,大量的陜西茶商便去湖南安化一代收購黑毛茶。僅清道光元年(1821),安化黑毛茶銷量達4000 噸,其中50%以上被運至陜西涇陽加工為“茯磚茶”。

曾任安化茶葉協(xié)會首任會長的伍湘安先生說:“安化就得種茶。這里到處都是山,沒有辦法種莊稼?!卑不h地處湘中偏北,素有“山奇、水碧、洞幽、林茂、茶豐”的美譽,境內峰巒挺拔,溪流縱橫,山高林密,茶樹“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安化山水宜茶,有著豐富的礦物質,有機質含量非常高,天生適宜于茶樹的自然生長,是世界上公認的優(yōu)質茶系生長帶。安化黑茶的核心產地有云臺山、芙蓉山和高馬二溪,三足鼎立,而云臺山是安化黑茶大葉種茶樹的發(fā)源地,這種茶樹是安化一代最為珍視的茶樹之一。大葉茶樹是云臺山的野生品種,也是茶樹品系中育種的優(yōu)良資源,十分罕見。這也是安化作為中國重要茶區(qū)的地方性特征。據(jù)說,高馬二溪村片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一棵古茶樹,經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專家鑒定,樹齡已有四百多年。

茶行有句諺語說:“三分原料七分工藝?!?/p>

安化的黑茶到了陜西涇陽,在特定的環(huán)境、氣候、工藝下,生出神秘的“金花”。從古至今,陜西的茯茶大多是以湖南安化的優(yōu)質黑毛茶為原料的。制茶讓葉子的生命有計劃地延續(xù),并最好地保留了它的色、香、味。炒茶對水的要求較高。涇陽水資源很豐富,水攜帶鹽、堿,最適合炒茶,這是陜西人對茯茶的一大貢獻。葉子失去了一部分水,而另外一部分水又穩(wěn)住了葉子的最佳狀態(tài),不同的水會賦予它新的生命。涇陽的地下水非常適合炒茶。涇陽水的PH 值為6—8.5,與酸性特征的黑茶相遇后極易發(fā)酵,然后產生出了對人體有益的金花。民國《陜行匯刊》中記載,炒茶“所用水為井水,味咸,雖不能做飲料,而炒茶則特殊,昔經多人移地試驗皆不成功,故今仍在涇陽”。而涇陽人在制作茯茶時炒茶所用的攪拌木棍及捶茶的茶錘,大多選用果樹木或棗樹木材料;炒茶時所用的燃料也是干透的果木或松木。而在煮茯茶時,當茶葉在高溫的水中被完全喚醒、復活,這時的茶葉不再是茶葉子了,水也不再是水了,茶汁在茶葉與水的相互交融中誕生,茶與水脫胎換骨成新的生命—茶湯。

幾百年來,涇陽人用獨特的涇陽水與純熟的技藝,經過二十多道工序,使黑毛茶自行發(fā)花,創(chuàng)制出了獨具涇陽特色的茯茶。

從安化運黑毛茶料到涇陽,在涇陽加工筑制成磚,再運蘭州,然后轉銷西北各地。明清時期的陜西商人在這條路上,足足走了五百余年。壓得厚實堅硬的涇陽茯茶如厚實的陜西人一樣,從明末清初一直到民國都始終扎根在西北的茶市場。有一首《湟中竹枝詞》是這樣來形容陜西商人做生意的:“匹馬單騾車是圈,黃煙東去布西旋。高坡欲不先麻腳,加套扶輪曳嶺巔?!避虿枋袌龅姆睒s,也讓陜西商幫有了發(fā)展與興盛的機會。明清兩代,陜西商幫在各地都建有宏偉的會館??梢哉f,在陜商歷史貿易中,茯茶占有一席之地。

涇陽茯茶的黃金時代,每年生產4100 萬斤以上,這些茯茶均由馬幫、駝隊運往西北各地。每次運茶,馬幫、駝隊絡繹不絕,成為涇陽當時的一大景觀?;疖囃ㄐ泻?,由益陽換大帆船運至漢口,沿平漢鐵道至河北之正定,轉正太路車至太原;陜引、甘引至河南省之鄭州,轉隴海路車到西安、咸陽,甘引再換汽車或牲口車至涇陽;在涇陽壓制成磚,每磚重五斤(連紙包五斤四兩)為一封,裝蘭州包,每包四十八封,再運蘭州。

清末涇陽經營茯茶的吳家生意興盛時,民間這樣一句話:“吳家伙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安吳寡婦”周瑩執(zhí)掌吳家時,一躍成為當時陜西的女首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俄國國內戰(zhàn)爭爆發(fā),茶商損失無法計算。在亞歐大陸上繁榮了兩百年的茶葉之路被迫中斷。

在抗戰(zhàn)前,涇陽設在湖南的茶廠有60 多家;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隨著武漢的淪陷,涇陽在湖南的茶廠僅剩天泰、裕興中、延順、裕民、昌盛等八家。湖南至西北地區(qū)的交通斷絕,西北市場磚茶奇缺,而湖南黑茶“引茶”積壓量很大。社會的動蕩與時局的混亂,加之交通梗阻,陜西的茶商也無力去湖南安化去采購茶料。幸運的是,被稱為“安化黑茶理論之父”的彭先澤先生早年曾留學日本,回國后經多次試驗,于1940年3月在安化成功壓制出了第一塊黑茶磚,終止了“在安化不能壓磚”的歷史,由此改變了安化只為邊銷黑茶提供茶葉原料的歷史,有力推進了黑茶的發(fā)展。1942年,中國茶業(yè)公司湖南磚茶廠與安化江南磚茶廠都曾試壓制過茯茶,因不能發(fā)花或發(fā)花不好,均未獲得成功。這也印證了茯茶離了涇陽人的技術和涇河水、關中氣候不能制茶的說法。1947年湖南磚茶廠及華湘茶廠也恢復生產黑磚茶,部分私商也有生產,不分等級,都被稱為“八字磚茶”。

1951年,涇陽轄區(qū)的茶廠都統(tǒng)歸于“涇陽人民茯磚加工廠”,加工生產的茯茶商標統(tǒng)一為“人民牌”。

1953年,湖南方面邀請了三名有經驗的陜西茶工和武漢大學生物系共同努力,終于生產出了第一塊發(fā)花的茯茶,但由于氣候和水質的不同,湖南茯茶發(fā)的花,品相與品質都比不上陜西涇陽本地壓制的茯茶。

1958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茶葉局考慮到在涇陽生產茯茶,會因為二次運輸造成成本偏高等諸多原因,便關閉了陜西涇陽茯磚廠,將壓制生產茯茶的任務交由湖南省承擔。

總體來看,在20世紀50年代安化黑茶產量大幅縮水,以至于其后來在茶葉市場上默默無聞。

如果說,湖南安化提供的優(yōu)質黑毛茶讓涇陽壓制出了中國第一塊黑磚茶與第一塊茯茶,那么,在某種程度上,涇陽茯茶就好比是從安化走出的子女,來到陜西,在涇陽被創(chuàng)作成了中國最好的茯茶!

茯茶就是秦與湘溝通的媒介。探尋茯茶的源頭,也就是尋找秦楚的精神源頭。尋找茯茶并不是因為好奇,更是一次了解過往,一次復興年代了解陜湘本心的“茶之旅”。

安化茶廠有一口歷經了兩百四十多年風雨的古鐘,其上有清晰可見的文字:

冷信大清國山陜兩省眾商等捐資善鑄洪鐘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十三都橋口關帝廟永久供奉,乾隆貳拾捌年歲在癸未季春月孟旦。

晨鐘暮鼓,是為了警醒世人,是為了讓后人牢記這茶道與商道中的和諧友愛、誠實守信的美德。

“茯磚古茶,秦人所創(chuàng)。綿延四朝,戊戌移湘。歷經半世,乙丑歸宗。”曾任陜西省茶葉協(xié)會會長的李三原用這24 個字總結了涇陽茯磚茶六百多年盛衰起伏的傳奇歷史。

猜你喜歡
陸羽茶馬古道
黎炳鋒油畫作品
陸羽品茶
波瀾壯闊的自然奇觀:云南三江并流
茶馬古道
杉林古道
不捧場的好朋友
明代茶馬互市研究
茶馬古道
第一次放孔明燈
古道興衰
苍山县| 温宿县| 富阳市| 连城县| 怀柔区| 得荣县| 突泉县| 雷波县| 临城县| 兴国县| 景谷| 建宁县| 灵川县| 古浪县| 晋中市| 饶河县| 嘉兴市| 丹阳市| 无锡市| 香河县| 彭水| 西充县| 道孚县| 双桥区| 蓬溪县| 普格县| 东方市| 鄂托克前旗| 屯留县| 民权县| 神木县| 永兴县| 隆林| 安阳县| 河北省| 韩城市| 东海县| 尼木县| 甘德县| 大港区|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