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唐人傳奇《南柯太守傳》是一篇名作,其結(jié)尾作者出現(xiàn)時敘述卻有一些參差。其云:“公佐貞元十八年秋八月,自吳之洛,暫泊淮浦。偶覿淳于生棼,詢訪遺跡?!辈煌姹镜摹短綇V記》此段均同。僅看這句話本身似乎并無不妥,但稍稍梳理一下作品的情節(jié)關(guān)目,就會發(fā)現(xiàn)參差之處。這看似??眴栴},其實卻是情節(jié)關(guān)目的邏輯問題。
我們看一下本文的時間線索:傳文開篇說淳于棼入幻之時為“唐貞元七年九月”,這里的“七”字很可能是“十”字的形誤,因為后文清楚地說:“后三年,歲在丁丑,亦終于家,時年四十七,將符宿契之限矣?!必懺岸〕蟆睘樨懺辏?97),則前文當為“十年”。其實,無論故事開始在“七年”還是“十年”,在李公佐“自吳之洛”的貞元十八年,淳于棼都已經(jīng)逝世多年,作者自然不可能“偶覿淳于生棼”。王夢鷗先生《陳翰異聞集校補考釋》云:“淳于棼既卒于貞元(十)三年,至此十八年,李公佐何由‘偶睹淳于生棼’,‘八’字疑為‘一’字之訛?!卑牙罟簟白詤侵濉钡臅r間提到淳于棼逝世之前,自然可以避免前揭之矛盾,但無版本依據(jù),不免于臆斷;而且在敘述安排上也有些顛倒,先述其貞元十三年去世,再補敘作者兩年前與主人公的偶遇,《南柯太守傳》似無此筆法。更何況如果是貞元十一年,淳于棼未死可以避免“見鬼”的矛盾,卻也留下了新矛盾,就是李公佐那時還不知道兩年后淳于棼“將符宿契之限”而死,怎么記錄呢?
在沒有找到更多校勘資料的時代,此字雖然不合情理,但整理者也只好保留,并不加任何解釋。如魯迅《唐宋傳奇集》和汪辟疆《唐人小說》均如此。此后發(fā)現(xiàn)新的??辈牧?,于此方有進展。如明沈與文鈔本《太平廣記》作“偶覿淳于生貌”,這僅從語意上似乎亦可通,即云李公佐來時淳于棼雖已去世,但作者還是通過某種途徑看到了淳于棼的相貌,這雖然解決了前述“見鬼”的齟齬,但并無理路,因為見淳于棼的相貌與故事邏輯顯然并無關(guān)系。陸采輯八卷本《虞初志》作“偶覿淳于生兒楚”,七卷本《虞初志》則作“偶覿淳于生貌楚”,似乎又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程毅中先生《〈虞初志〉的編者和版本》一文指出前云之矛盾,并云:“《虞初志》作‘……偶覿淳于生貌楚’(應作‘棼貌’),近似。”但仍不能解決問題。
張友鶴先生選注《唐宋傳奇選》時,據(jù)陸本《虞初志》改,并云:“‘兒楚’,原作‘棼’。按貞元十八年淳于棼已死,下文亦明言‘訪詢(按:當作‘詢訪’)遺跡’,何能再覿見本人?魯本古籍刊行社編者校記,疑‘棼’應據(jù)沈本作‘貌’,是遺貌、遺容意。雖亦可通,究嫌牽強。作‘兒楚’,指其子淳于楚,則完全可解矣?!庇腥さ氖?,李時人等先生選注的《唐人小說選》中,此句校改為“偶覿淳于生子楚”,注者云:“底本作‘偶覿淳于生貌’,疑有脫誤。據(jù)文中所述,至貞元十八年淳于棼已卒,作者不可能再見到其人,故下文有‘詢訪遺跡’語。此據(jù)明刊《虞初志》本《南柯記》改。意為偶然見到淳于棼的兒子淳于楚?!眱杉乙馑季嗑鶕?jù)《虞初志》改,但一改為“兒”,一改為“子”。事實上,前者改為“兒”有版本依據(jù),即陸采八卷本《虞初志》作“偶覿淳于生兒楚”。據(jù)此來看,從明沈與文鈔本與陸采《虞初志》本的異文來看,此處確當作“兒”,后訛為“貌”。總之,新的??辟Y料出現(xiàn)輕松地解決了這個文字上的攔路虎。
但實際上,如果再深入思考,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其實并未完全解決,因為這句話語勢尚有不合。一般來說,“兒”多用于父稱子,而他人描述父子關(guān)系時用“子”更恰當;這樣來看,后者改為“子”似乎更順暢,但可惜的是完全沒有版本依據(jù),或許只是選注者據(jù)語勢不小心誤改了吧。然而,即便我們找到了為“子”的版本,仍然會發(fā)現(xiàn),此校改還有一個缺陷,即淳于棼的兒子名為淳于楚,與乃父之用字同一偏旁,不得不說頗有些奇怪。古代家族的取名規(guī)則,若有譜字,則同輩人姓名第二字相同,若無譜字或為單字名者,則以偏旁相同來表示同輩——比如說《紅樓夢》中賈府從賈政到賈珠再到賈蘭等莫不如此。此為小說家言,自然不必深究,但也正因如此,擬名特意父子同偏旁,似乎也啟人疑竇。另外,作品也有其他一些描寫與此似未合。如淳于棼雖然于“丁丑”年即貞元十三年去世時年四十七歲,至貞元十八年李公佐“自吳之洛”時又過了五年,淳于棼若活著也當五十二歲了,則其有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兒子亦合情理。但從作品的描寫來看,作者并未給淳于棼安排妻子和子女。一者,淳于棼入夢時,還隱約記得其父之事,但當大槐安國要招其為駙馬時,他卻從未有因已有妻室的猶豫,似可知作品一如其所仿效之《枕中記》一樣,并未給主人公安排妻室,以便在幻夢中獲得因妻而貴的際遇。二者,作品開頭時淳于棼醉酒,二友人“扶生歸家,臥于堂東廡之下”,二人還要“俟子小愈而去”,如果淳于棼有兒子,則此時亦二十歲左右,自當出現(xiàn)以侍奉其父,又可共同見證其父之歷幻,然作品中全無蹤影,直到后來出夢尋穴等事,亦未見其有家室,除“二客”外,就是僮仆之輩??芍獙⒋司涠椤按居阼麅撼睙o論從校勘、慣例還是情節(jié)關(guān)目來看,都并不合適。
此字的矛盾及致誤的理路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太平廣記》孫潛校宋本出現(xiàn),才有了解決的可能。孫校本此處作“偶睹淳于生兄楚”,是其獨有的異文,得此則前述積疑煥然冰釋。從致誤之因來看,知此“兄”字先訛為“兒”(即陸本《虞初志》的異文);因其字不通,又為人校改為“貌”;“兄”字即從傳文中消失,故后之“楚”字亦無著落,后人又將此字校改為“棼”,以至不可究詰。從文中邏輯來看,淳于生名“棼”,其兄名“楚”,兄弟二人單字名有共同的偏旁,亦甚貼合。
從敘事傳統(tǒng)來看,唐人傳奇常于文末讓作者現(xiàn)身說法,且常安排作者與主人公或其親友等小說世界中的人物來往,以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峨x魂記》末云:“玄祐少常聞此說,而多異同,或謂其虛。大歷末,遇萊蕪縣令張仲規(guī),因備述其本末。鎰則仲規(guī)堂叔祖,而說極備悉,故記之?!薄度问蟼鳌纺┰疲骸按髿v中,沈既濟居鐘陵,嘗與崟游,屢言其事,故最詳悉。”《李娃傳》末云:“予伯祖嘗牧晉州,轉(zhuǎn)戶部,為水陸運使,三任皆與生為代,故諳詳其事?!薄稏|城老父傳》中云:“元和中,潁川陳鴻祖攜友人出春明門,見竹柏森然,香煙聞于道。下馬覲昌于塔下,聽其言,忘日之暮。宿鴻祖于齋舍,話身之出處,皆有條貫?!贝藗髂槌銎湫譃樽髡咧v述淳于棼之經(jīng)歷,亦與傳統(tǒng)體例相合。不僅如此,如果我們考察唐傳奇的作者,會發(fā)現(xiàn)最擅長將自己融入小說敘述,讓作者與小說中人有交往的有二人,一為沈亞之,一即李公佐。就李公佐來說,他現(xiàn)存四篇完整的傳奇作品中,其余三篇情況如下:《廬江馮媼傳》末云:“元和六年夏五月,江淮從事李公佐使至京?;卮螡h南,與渤海高、天水趙、河南宇文鼎會于傳舍,宵話征異,各盡見聞。釴具道其事,公佐因為之傳。”作者出現(xiàn)了,也有特意講述此事的人(高)?!稛o支祁傳》(即《古岳瀆經(jīng)》)是中國古代小說作者身份變化最復雜的作品,傳文開始時,“唐貞元丁丑歲,隴西李公佐泛瀟湘蒼梧,偶遇征南從事弘農(nóng)楊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江空月浮,征異話奇”,楊將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湯見淮水中鎖巨猿的異事講述給李公佐;然后“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餞送給事中孟簡至朱方,廉使薛公蘋館待禮備。時扶風馬植、范陽盧簡能、河東裴蘧皆同館之,環(huán)爐會語終夕焉。公佐復說前事,如楊所言”,則李公佐從故事的接受者變成了講述者;此時,這還只是一個“征異話奇”的小異聞,尚無神異色彩,但接下來,李公佐又從傾聽者與講述者轉(zhuǎn)變?yōu)樾袆诱呋蛘哒f故事的推動者了,“至九年春,公佐訪古東吳,從太守元公錫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廬。入靈洞,探仙書,石穴間得《古岳瀆經(jīng)》第八卷”,這部古經(jīng)道出了來龍去脈,把此前異聞背后的復雜背景交代出來,也使得這部作品從異聞變成一則帶有神話性質(zhì)的詭奇之作。至于《謝小娥傳》,李公佐已經(jīng)不滿足于作者出現(xiàn),并與作品中人發(fā)生聯(lián)系,甚至干脆就進入到敘事世界之中,成為自己筆下的人物,為主人公謝小娥破解字謎,尋繹真兇,然后又遇謝小娥于尼寺。從這三篇作品的慣例來看,李公佐最杰出的作品《南柯太守傳》也當符合這一敘事邏輯。
本文的考證雖然僅僅是一個字,但一方面梳理清楚了《南柯太守傳》的文本,讓我們對此傳敘事邏輯有了更豐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文言小說的???,是如何地依賴校勘材料提供的異文,如果沒有豐富的異文資料,??闭呙鎸ξ谋局泻锤耠y能之處,在思維中完全沒有通向正確文本的“路線圖”——事實上,有時候哪怕是錯誤的異文,如本文提及的陸采《虞初志》作“兒”,但至少也能給我們指出文字致誤的方向。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