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建軍
小學英語教學中,“教”以目標為導向,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是為了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與教的內容保持一致,“評”是為了促教與促學。針對教、學、評三者的關系,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的建議。英語課程應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及時、有效地監(jiān)控,以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教育部,2011)。然而,大量的課堂觀察顯示:小學英語教師在認識上多有偏差,在實操上多有失誤,方法上多有欠缺,大大折損了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
教師在課堂評價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原因眾多,有認識上偏離、也有操作失誤,抑或是方法欠缺。教師宜結合自身教學風格,基于學情和教情,努力思考解決之策。
對于課堂評價,是設計精美的評價樣式更重要,還是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更合適?是不斷給學生下美化或滿意的定義更重要,還是給予鼓勵和建議更合適?相信教師都有自己的判斷。
如果說教師開展課堂評價猶如醫(yī)生開“方子”,那么,最好的“方子”定當是“激勵之方”。教師要開好“激勵之方”,首先要能深刻理解“表揚與激勵”之區(qū)別。表揚是給學生下美化或是滿意的定義,例如課堂上教師夸贊學生:“Good, good, very good.”“You’re clever.”“You have sweet voice.”“You’re wonderful.”“Great.”etc...與表揚不同,激勵重在給學生信心、勇氣,幫助其找到方向和目標。激勵學生,不僅是在學生成功的時候,更應在失敗、挫折時表達。其次,教師還要能深刻認識“過程與結果”之要義。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學生努力的過程。例如,同樣是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繪制思維導圖,有的教師關注思維導圖的成圖,表揚優(yōu)秀作品;有的教師則更關注思維導圖形成的過程,關注學生是如何生成、如何討論的,對學生開展合作進行肯定??傊?,在開展課堂評價中或是與學生交往時,教師要眼里有學生,心中有仁愛,語言有溫情,可謂是評價有方,激勵有“度”。
在課堂上,教師宜多觀察學生的參與面貌、精神狀態(tài)等,對于積極參與的同學要給予激勵肯定。例如:You’re always the first one to raise up your hand.”“Your English handwriting is always correct and neat, and it looks beautiful.除了肯定學生參與面貌、精神狀態(tài),也可以對學生表現(xiàn)進步、變化等方面的“事實情況”加以評價。例如:In today’s lesson, you answered my questions for three times.”“Your behavior is much better today.etc...
教師與學生互動,少不了要讓學生幫忙,有時,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幫助,借以增強學生的班級責任感或是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作為教師,要適時抓住機會,對熱心的學生、責任感強的學生表達感激之情,因為融洽的師生關系最利于教育教學的開展。例如,在學生幫助取回班級作業(yè)時,教師表達感謝:Thanks a lot.I just forgot to bring your homework here.在學生為教師準備好電教設備、擦拭好黑板講臺之后,教師表達感謝:Thank you so much.You helped us save a lot of time.有心的教師,還會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滿滿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并糾正教師不經(jīng)意的板書錯誤或是作業(yè)設計中的小錯誤,通過對“錯誤”的有效運用,不但可以化解教師出錯的尷尬,更能激發(fā)學生精益求精、細致入微的學習態(tài)度,是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xiàn)。此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對學生表達謝意: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correct my spelling mistake.Thank you for your sharp eyes.
《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中的教材主人公Amy and Sam是兩位很懂“賦能評價”的小伙伴。他們邀請Lingling 一起打籃球,但是,Lingling 卻猶豫不自信。Amy and Sam 對她進行詢問與鼓勵:
Amy:Lingling, do you want to play basketball?
Lingling: Yes, I do.But I can’t play well.
Sam: Can you run fast?
Lingling: No, I can’t.
Amy: But you can jump really high.
Lingling:That’s true!
After the match...
Sam: You can play basketball well, Lingling.I’m your first fan!
在對學生進行賦能評價時,教師要細心尋找學生的“能力點”,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給予肯定與認可、信任與期許,讓賦能評價激發(fā)積極性,促進學生發(fā)展。
在課堂上,教師愿意放下教學節(jié)奏,停下來等待學生并啟發(fā)之,是最值得提倡的。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對答如流,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永遠正確。真實而常態(tài)的課堂中,卡殼的教學場景是十分常見的,教師啟發(fā)學生既是評價之方,亦顯評價之功。例如,學生卡殼之時,教師啟發(fā):Think more about it.Maybe this picture can help you.You will find the answer on your own.教師啟發(fā)的方法眾多,啟發(fā)的語言也各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啟發(fā)的形式、時機等均有所不同,但都需要教師的實踐智慧和耐心。
前文提及,不少教師在公開課教學中問題推進異常順利,學生對答如流。相信廣大教師對于這種課堂景觀并不陌生,究其原因是教師提問有造假之嫌。有的教師在課前就“布陣”,課堂展示時嚴格“點陣”,師生配合默契,回答個個命中,其效果“精彩紛呈、高潮迭起”;也有教師專挑最簡單的、無需討論、無需思考的“是非判斷問題”,例如:Is Ma Liang a good boy? Does Amy like Chinese music? Did Sam and Daming have a good time on the Great Wall? 這類問題看似“真問題”,其實質是“真的假問題”,與造假無異。一類假高階思維,一類真低階思維,都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無視學生思維特點的真實存在,甚至可以說“提假問題、假提問題”已經(jīng)成為小學英語公開教學展示中的頑疾。誠然,大量對課堂評價有著深刻洞見的教師往往不熱衷于此。其解決之道,無外乎是摒棄造假思維、克服效率至上、還原課堂生態(tài),基于學生立場,給予學生思考時間和空間,采用延時評價。
筆者于2021年6月在福建泉州市借班進行教學展示,執(zhí)教《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Module 10 Unit 1 What did you put in your bag?一課。在本課教學展示中,筆者不提前“布陣”,也不專挑“一眼即可看出能回答問題”的學生,而是隨機請學生回答。課例回放顯示,本節(jié)課中不少學生需要等待良久,甚至需要教師適當啟發(fā)才基本回答正確。
教學過程如下:
T: Is Daming ready for his trip?
S1:No, he isn’t.
T: (Shake the head)Think about it, please.
S2: Yes, he is.
T:(Shake the head again)Think more about it, please.
Ss: Aaah? Er...?
T: You can discuss and then answer me.
(60 seconds later...)
S3: He is ready...But he isn’t ready.Er, I can’t say...
T: Oh! I see.Do you mean he is not sure?
S3: Yes! He is not sure.He don’t know.(doesn’t 之誤)
可見,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采用“延時”評價,學生的回答才會脫離簡單的“Yes or No”。在一節(jié)級別很高的展示課中,教師花費較多時間等待學生思考并慢慢啟發(fā)學生回答,這是需要時間成本的,更需要勇氣。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有困難時,就停留在該處,帶領學生學習、思考、過關,再繼續(xù)后續(xù)的教學活動??梢哉f,本節(jié)課實際教學節(jié)奏基本脫離了“預訂軌道”,課堂問題推進“極不順利”,離“完美”的效果相去甚遠。如此“不完美”的課,可能讓觀課教師有所失望,但是,學生卻給予了教師最美的回報,下課后,學生久久不愿離去,紛紛要求教師在其課本上留下“親筆簽名”。 反思本課,筆者認為學生立場是評價開展之基,教師努力做到評價的“延時三給予”,即每一次提問都能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給予討論的空間、給予展示的機會。課堂上,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都沒有無視、忽略,而是與學生進行了真實、有效、一對一的反饋。教師采用延時評價,有兩大益處:一是能真實暴露學生的實際問題并解決之,引領學生真思考;二是可以避免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過早地給學生下定論,抑制其自主性(梅德明,王薔,2018)。
為了改變課堂教學“評價維度單一”的狀況,教師應當創(chuàng)造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參與評價過程,并在評價中學會評價。高質量的評價不止是學生對評價結果的有效運用,更應該是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甚至是參與制定評價標準等等。
筆者在本次福建省泉州市的公開教學中就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兩度讓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第一次,學生完成學習理解活動之后,進入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設置了“Role Play”的活動,將Daming 與Grandma 之間的電話交流表演出來。與其他教師首先安排學生排練的做法不同的是,本節(jié)課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評價的標準:什么樣的“Role Play”可以得一星、二星或是三星?學生進行了十分充分的思考與討論之后,普遍認為:“依靠臺詞支撐的表演屬于合格的表演,可得一星;不依靠臺詞的脫稿表演,就屬于良好的表演,可得二星;而生動、流利、甚至加工臺詞、增加臺詞的表演,則屬于優(yōu)秀的表演,可得三星”。讓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實現(xiàn)了評價維度的改變,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斑€學生評價權”的舉措,無疑很好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習得,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情境表演的反饋環(huán)節(jié),學生再度成為主體。每個小組表演結束之后,“三人評委組”開始進行點評,“專家評委”從表演的臺詞熟練程度、口語流利程度、舞臺道具運用的效果等方面進行點評。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表演者很積極,“專家評委”更積極。在此情境表演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積極卷入的狀態(tài),其思維靈動而富于創(chuàng)新力,學生很成功地建構語言知識體系,其高度的參與性、樂學的態(tài)度都是其心智發(fā)展最好的體現(xiàn),深度學習乃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