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春
☉ 桂花飄香時節(jié)
八月桂花香的時節(jié)桂花并沒有香,東聞聞,西嗅嗅,桂花香里長大的人啊寡然失了味?;秀痹掠啵橙障碌罔F,電視新聞?wù)蠊飧8G上村桂花開啦開啦,站臺上方十六臺電視機(jī)異口同聲,重大新聞發(fā)布的陣勢。第一時間微信,給上海的楊老師報了花訊。
楊老師此前總在說天氣怪了怪了,他秒回:“是啊,明天和朋友去桐鄉(xiāng)石門桂花村看桂花?!睏罾蠋熓秦S子愷先生的外孫,我的出版界前輩;“明天”要去的地方,是豐先生的故鄉(xiāng)。桂花就像周邊的好人緣,那種暗淡的體貼,“情疏跡遠(yuǎn)只留香”;豐先生的小漫畫《桂花》寥寥數(shù)筆,一朵小金桂便跳躍在那個拉車人身后,似乎是從車座里被抖落出來的,“暗淡輕黃體性柔”,若不見了,就不見了。
接著看到第一棵金桂,是在東山院落高高的粉墻之上,不襲人的香隨風(fēng)拂面。入席小聚,一壺香茶金黃澄明地上來,不假思索話就出了口:“桂花茶吧,阿能買點回去?”主人笑顏微紅:“大麥茶,不是桂花啊?!睂擂伍g才發(fā)現(xiàn),所有的感官還吊在那棵金桂上沒有放下:見了,視若不見;若不見了,還不能不見。不明白曹雪芹為啥拿“金桂”這樣美好的名字賦予一個歹毒的女子,而“梅定妒,菊應(yīng)羞”的贊頌,懂了,無須再問李清照。
乾隆三十年,年屆半百的吃貨袁子才從他的隨園來到蘇州周慕庵家喝酒?!熬莆鄂r美,上口粘唇,在杯滿而不溢”,好酒!酒過十四杯不知啥酒,問之,“陳十余年之三白酒也”。較《隨園食單》晚了二十余年的《養(yǎng)小錄》亦稱“酒以陳者為上,愈陳愈妙”,好酒必定“姓陳,名久,號宿落”。
袁子才因此不能釋懷,次日差人再送一壇,哪曉得“全然不是矣”,只嘆“世間尤物之難多得也”!
二百六十五年后的辛丑夏末,我在蘇州藝圃艷遇一杯茶。那個周慕庵家在桃花塢、山塘街,還是平江路、橫街,抑或就在吳趨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小巷深處的藝圃?
茶是一杯純正的琥珀色,朦朧透著老花窗外一池碧水。啜一口,茶分子醇厚柔和,鉆入全身每個細(xì)胞,生出滿心愉悅來。那是一種未經(jīng)烘焙過程,完全由陽光曬干的云南高山古樹野茶,同伴帶來的。啜數(shù)口,微汗、氣順、干凈、輕松。過一周,竟得一罐,忙不迭煮泡、品嘗,卻若袁子才之嘆,“不是”了。過幾日,定神再試,似又“是”了。反復(fù)、游弋。
過重陽節(jié)數(shù)日,途經(jīng)黎里古鎮(zhèn),見人來客往,人手一個剛出鍋的油墩子,津津有味,不擋誘惑地旋即加入,又購竹匾、竹籃……沿石板路逛到老街街口的一瞬,夕陽灑過來一碗煙火,奔波一天的家人要坐下來,吃個拿手或不拿手的菜不重要,小團(tuán)圓了,多么迷人的景象啊。瞬間的“同頻”讓我在另一個時空走了神:外公外婆、媽媽爸爸、舅媽舅舅、小阿姨,以及小小的我和妹妹,正在照一張“全家福”……僅那么一瞬,轉(zhuǎn)瞬即逝。像從一個溫暖的夢里醒來,未做完,那夢卻似關(guān)了門上了鎖,再進(jìn)不去了。
就那么一瞬,門外的人清醒過來:周慕庵家的酒、藝圃同伴的茶也許香如故,是喝茶喝酒的人念想太深了吧,“我思故我在”:今日離線,不在狀態(tài)。
聯(lián)想到三年前的初冬,幾乎不碰酒的我在茅臺鎮(zhèn)喝了二兩“醬香”,夜色氤氳的芬芳立刻讓味蕾生成記憶?;靥K州小小炫耀了下,與朋友兩三分享,雖未若先前之酒興,但記憶中的馥郁回甘久久縈繞于心。同行貴州的濮同事深諳酒道:酒在線,人不在線了嘛。好吧,適逢小聚數(shù)回,眾口一辭:好酒啊好酒……嘆得文藝又雅致。至此,美酒和喝美酒的人對上了眼同時在線,心曠神怡。
好朋友程農(nóng)莊上的桂花也開了,他采集了一大瓶準(zhǔn)備腌制糖桂花,并邀聞香、喝土雞湯。不曾想一夜風(fēng)雨,第二天即如約,也只好聞余香,待來年花發(fā)了。
我的枕邊書《中國食譜》給點心下了一個柔美的定義:“點綴內(nèi)心”。蘇州人喜歡吃點心,桂花是蘇式點心不可或缺的小精靈,晨起吃一小碗雞頭米或小圓子,灑些許桂花,祥和一片;桂花糕、桂花湯之類,甜、糯,如蘇州話。遠(yuǎn)非“秋之牡丹”的菊那般張揚,香氣卻深入骨髓。
前幾日終于喝到桂花米酒,上桌的是正宗的常熟蒸菜,蒸魚蒸肉蒸豆腐蒸血糯米的,微微的肥碩感絲毫不膩,不禁喝上幾口,清冽的桂花香,若泉水緩緩涌向四肢,其樂融融。老祖宗教導(dǎo)得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桂花米酒例外,五色五味雜陳間,仍一股清冽,純凈得像故鄉(xiāng)的一盞燈,永不迷失。
《養(yǎng)小錄》有桂花湯一則:“桂花焙干四兩,干姜、甘草各少許,入鹽少許,共為末,和勻收貯,勿出氣,白湯點。”桂花,蘇州的市花,抬頭見樹,低頭聞香,就地取材即可,何須“焙干四兩”,還有勞干姜、甘草?豈不“五味令人口爽”?
至于茶,入了《中國食譜》的,是模糊的表達(dá):“茶葉一茶匙,加或減想要的量,沸水一杯。將水倒在茶葉上。給剩茶葉續(xù)上更多的開水,浸泡出的茶葉往往比新沏的還好?!毖韵拢褪亲杂砂l(fā)揮,請便。但我相信,同一杯茶,一百個人來煮泡,也許會有一百零一種感受。如此,不知不覺更解了我的惑。
好朋友萬是個在外地工作的蘇州人,隔三差五來回四個多小時車程,只為太湖邊那一鍋土灶咸肉菜飯、蹄髈燉母雞加竹筍或扁尖。兩大碗下肚,長板凳上瞇一會兒,便滋潤地返程,一邊鼓吹、嘚瑟。嗯,最近倒沒了動靜,問之,原來那家農(nóng)戶改建民宿“擴(kuò)大再生產(chǎn)”去了。菜飯還是菜飯,只是少了往昔的清靜,少了清靜的土灶飯菜,讓他斷了念想。
話又說回來,袁子才早在《隨園食單》開出“戒單”之十四條,他認(rèn)為,能除掉飲食中的弊端,就已經(jīng)領(lǐng)悟了飲食之道的大部分。他告誡掌勺的人,譬如“戒穿鑿”,尊重食物天性,不可標(biāo)新立異,牽強附會,以致弄巧成拙;譬如“戒茍且”,廚師烹飪,咸淡必須適中,不可有絲毫增減,火候時間必須得當(dāng),不可任意上盤出菜。他警示酷愛美食的吃貨,譬如“戒耳餐”,不可片面追求食物之名聲,貪圖食物之名貴,浮夸不實地表示敬客之意。譬如“戒目餐”,食物不可貪多,以致“用眼食之,并非以口食之”,云云。形而上,到形而下,頭頭是道。
顯而易見,袁子才是個對人對己高標(biāo)準(zhǔn)、嚴(yán)要求的吃貨。即便照抄《隨園食單》做出個全套來,也多半被挑剔個鼻青臉腫。天時、地利、人和,太講究、太難了!但是,袁子才就是袁子才,他的大呼“不是”,便在情理之中,《隨園食單》就是飲食界的“理想國”。
袁子才警示吃貨們“戒耳餐”“戒目餐”,我等非吃貨,僅有一抹關(guān)于美食的聯(lián)想乃至念想。不敢奢望美味穿越靈魂,點綴下內(nèi)心求得“同頻”足矣。偶爾小叫了一聲“不是”,歪打正著,隨袁子才一起,被關(guān)在了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