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
小小最喜歡翻閱繪本《在海邊》,并且經常拉著教師、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看到的有關海獺、海獅等小動物的科學知識。連續(xù)好幾天,他都在向大家講述海龜如何在海邊下蛋并把海龜蛋埋到沙子里的細節(jié)。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幼兒加入到關于小烏龜的討論中。
“烏龜蛋和鴿子蛋哪個更大一些?小烏龜要在蛋里面待多久才會出來呀?”
“我在鄉(xiāng)下姑姑家看到母雞是坐在雞蛋上孵小雞的,小烏龜為什么不是這樣孵出來的呢?”
“小烏龜一出殼就能爬來爬去找到食物嗎?挨餓了怎么辦?”
……
幼兒對小烏龜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什么”的問題也越來越多?!?—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廣泛了解和征集幼兒的想法,并征得他們同意后,我們請班級家委會在花鳥市場為每名幼兒購買了一個烏龜蛋,并將它們投放至班級自然角,供幼兒觀察。由此,一次關于烏龜成長記的科學探究活動開始了。
烏龜逃跑了
【鏡頭一】過了一段時間,小烏龜陸續(xù)破殼而出。小烏龜的到來為班級自然角增添了很多樂趣,幼兒總會抓住一切機會去看望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喂養(yǎng)的小烏龜。一天自主游戲時間,幾個男孩子從自然角跑過來,大喊著:“不好啦,不好啦,有只小烏龜不見啦!”順著幼兒指的方向,教師來到自然角,發(fā)現原來是有只破殼的小烏龜逃跑了。
“你仔細找過了嗎?”
“我在自然角找過了,還是沒找到我那只調皮的‘星星’?!?/p>
“除了自然角,它還可能去哪里呢?”
“那我去別的地方再找找。”
“要是你一個人找不到怎么辦?”
“你別著急,我是今天的值日生,我來幫你一起找?!?/p>
“我們都幫你找,人多力量大,一定可以找到的。”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幼兒首先按猜測意見分成幾個人數不一的小組,然后制定小組尋找計劃,最后按計劃有序進行尋找。有的幼兒注意到,用來分隔自然角與睡房的玻璃門被打開了,懷疑小烏龜是經由玻璃門進入了睡房的某個角落,于是穿過玻璃門,蹲在睡房地板上,趴向床底瞪大雙眼張望,手里還拿著長條積木來回掃動;有的幼兒與同伴合作,移動活動室的桌子和椅子,因為他們懷疑小烏龜不小心進入了活動室,此刻可能就躲在桌子或椅子下面;還有的幼兒在自然角的地面上撒了龜糧,想用食物來引誘可能已經餓了的小烏龜,同時借助手中的放大鏡仔細查找烏龜覓食可能會留下的逃跑線索。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小烏龜最終被大家從玉米種植箱的縫隙里找了回來。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幼兒因為“烏龜出逃”事件而產生了探究欲望。從幼兒與同伴的對話以及探究過程中的一系列行為可以發(fā)現,他們在過去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被充分調動起來,能主動借助同伴力量,和同伴一起商討、計劃如何尋找逃跑的小烏龜。另外,幼兒對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也比較熟悉,能積極地運用放大鏡等探究工具??紤]到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能適時地滿足他們的需要。面對幼兒獨自尋找烏龜無果的情況,教師能及時引導幼兒借助集體的力量,并支持幼兒調動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和同伴一起制定探究計劃并積極地運用各種探究工具,讓幼兒在成功找回烏龜的喜悅中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發(fā)臭的烏龜缸
【鏡頭二】小烏龜“星星”雖然找回來了,但是后續(xù)又接二連三地出現了“烏龜出逃”事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了觀察、討論。
“老師,我知道了,一定是烏龜缸太臭了?!辫黩E捏著鼻子從自然角逃了出來。
在對自然角進行考察之后,這個原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那么,烏龜缸為什么會發(fā)臭呢?幼兒開始發(fā)表各自的看法?!皯撌且驗樾觚斣跒觚敻桌锢颂圄昔?,粑粑泡在水里散發(fā)出了臭味?!薄爸拔易ミ^龜糧的手是臭臭的,是不是因為龜糧泡在水里,所以烏龜缸才散發(fā)出臭味?”“如果我們不勤洗澡的話,身上就會散發(fā)出難聞的味道,會不會是因為烏龜很長時間沒洗澡所以發(fā)臭了?”于是,幼兒分頭行動:一部分幼兒負責換烏龜缸里的水,另一部分幼兒負責在盛滿清水的水池中清洗烏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烏龜缸終于不再散發(fā)臭味了。
為了引導幼兒通過這次勞動獲得更多的成長,教師問道:“誰愿意分享一下此刻的感受?”“我太累了,小烏龜不好好洗澡,動來動去,下次媽媽幫我洗澡,我一定乖乖坐好?!薄靶觚斕袅?,怪不得媽媽告訴我要經常洗澡,要是總不洗澡就會和小烏龜一樣臭,肯定就沒人和我做朋友了?!薄盀觚斣诟蓛舻乃桌锊拍荛_心,以后我要經常給烏龜缸換水,讓它健健康康地長大?!?/p>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幼兒積極探索烏龜出逃的原因——“烏龜缸變臭了”。在師幼簡單的討論后,幼兒通過實際行動驗證了關于“烏龜缸變臭了”的種種猜測。在進一步的交流中,幼兒關于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的意識得以激發(fā)。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面對偶發(fā)事件“烏龜缸發(fā)臭了”,教師能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教育契機,支持幼兒在行動中獲得有益的感性認識。針對幼兒發(fā)現的問題,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并支持他們進行探究,在幼兒對“烏龜缸發(fā)臭”的原因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后,教師繼續(xù)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分享探究的過程及結果,幫助他們進一步感知動物與其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
領養(yǎng)小烏龜
【鏡頭三】烏龜缸已經不再散發(fā)臭味了,但小烏龜還在繼續(xù)出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師,我知道了,一定是烏龜缸太擠了?!表樦苟怪傅姆较?,我們發(fā)現烏龜缸里的小烏龜們正在玩“疊疊樂”游戲,疊在最上面的一只小烏龜已經將前腿搭在了烏龜缸缸口,仿佛下一秒就能一躍而出。如何改變這種現象,讓小烏龜不再逃跑呢?幼兒繼續(xù)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開展了討論?!拔覀兛梢栽儋I一些烏龜缸,烏龜住上大房子就不跑了?!薄翱墒亲匀唤堑胤教×?,放不下這么多烏龜缸呀。”“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烏龜帶回家照顧?!薄拔壹乙呀浻袃芍粸觚斄?,它們待在一起總是打架,肯定還會逃跑,不如我們把一部分烏龜送給沒有烏龜的班級養(yǎng)。”“其他班級的小朋友不會照顧小烏龜怎么辦?”“我們可以把照顧烏龜的方法告訴他們,最好能畫下來,這樣他們就不會忘記了?!?/p>
接下來的幾天,教師尊重幼兒的意愿,支持他們將自己的烏龜帶回家飼養(yǎng),或利用散步時間向愿意領養(yǎng)小烏龜的班級分享自己的養(yǎng)龜經驗。費了一番功夫,還是有幾只小烏龜以及幾個尚未破殼的烏龜蛋無人認養(yǎng)。這該怎么辦呢?幼兒再次進行了討論?!拔矣X得是因為我們去介紹的班級太少了,好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可以領養(yǎng)我們的小烏龜?!薄拔矣X得是你們畫的領養(yǎng)說明書不清楚,所以別人才不想領養(yǎng)我們的小烏龜?!薄拔矣X得可以像上次媽媽在商場廣播找我一樣,通過廣播給小烏龜找新主人?!苯涍^和負責升旗活動的教師商議,我們將廣播時間定在了周一。接下來的幾天,幼兒分頭行動:喜歡畫畫的蕊蕊等小朋友負責為小烏龜制作新的、詳細的領養(yǎng)說明書,說明書里包含了烏龜的外形、年齡以及生活習慣等內容;語言表達能力較好且有過升旗經驗的樂樂則在表演區(qū)進行“小烏龜找主人”的廣播播報練習。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班里的小烏龜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幼兒關心的問題“烏龜誰來照顧”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活動,從制作領養(yǎng)說明書到國旗下廣播,幼兒一直在積極思考和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抓住“為烏龜尋找新主人”的契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fā)幼兒對周圍生命的關心和愛護之情。基于幼兒對烏龜新主人尋找情況的關心,教師積極組織幼兒討論,鼓勵并支持他們按自己的想法給烏龜尋找照料的小主人,并提供廣播等機會,幫助幼兒在發(fā)展美好情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制作烏龜成長紀念冊
【鏡頭四】在開展主題活動“我”時,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了“我的成長紀念冊”分享活動。在活動中,有幼兒提到:“要是小烏龜也有成長紀念冊就好了。”“真想看看那些被領養(yǎng)的小烏龜現在是什么樣子了?!薄斑@很簡單,我們請他們給小烏龜拍照?!薄安恍?,小朋友不能帶手機上幼兒園。”
看到幼兒的討論陷入僵局,教師說道:“老師覺得你們說的都挺有道理,想一想,你們平常在自然角觀察過植物之后都做了什么?”聽完教師的提問,幼兒再次討論起來?!吧蠈W期,我們每個小組都有個記錄本,每次照顧完我們小組的玉米,我們都會畫一畫它們的樣子,我記得我們小組的玉米長得特別高,從紙的最上面畫到了紙的最下面?!薄拔抑览?,我們可以請其他班的小朋友幫我們用畫畫的方式記錄下小烏龜長大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在散步的時候和他們一起記錄?!?/p>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幼兒由自己的成長紀念冊聯想到為被領養(yǎng)的小烏龜制作成長紀念冊。在討論、交流中,幼兒有關記錄的經驗被喚醒。從幼兒的對話和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對該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和積極性。面對幼兒為小烏龜制作成長紀念冊的濃厚興趣,教師與幼兒積極互動,充分喚醒幼兒過去的記錄經驗,基于對班級幼兒的興趣以及已有記錄經驗的了解,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交流,共同商討解決辦法,支持和幫助幼兒獲得更多與制作成長紀念冊相關的經驗。
在大班自然角活動“烏龜成長記”中,教師在了解幼兒興趣和經驗的前提下,關注幼兒的行為,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巧妙創(chuàng)設教育契機,支持幼兒主動探究、積累經驗,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烏龜成長記”來源于幼兒對繪本中畫面的分享,通過對幼兒這一行為的關注,教師捕捉到了其中的教育價值,借助班級自然角,讓幼兒的探究興趣在活動中生根發(fā)芽。教師先后抓住“烏龜出逃”“烏龜缸發(fā)臭”“烏龜無人領養(yǎng)”以及“為烏龜制作成長紀念冊”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思考,并與同伴、教師交流、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與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
另外,在“烏龜成長記”活動中,面對小烏龜的出逃,教師引導幼兒遷移以往與同伴合作的經驗,分組尋找小烏龜;在清理完發(fā)臭的烏龜缸后,教師引導幼兒討論、總結,幫助幼兒樹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的意識;在“領養(yǎng)小烏龜”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遷移生活中“說明書”“尋人啟事”等經驗,幫助小烏龜找到新主人;在制作“烏龜成長紀念冊”時,教師引導幼兒遷移以往觀察、記錄的經驗,運用繪畫等方式記錄小烏龜的成長過程,不斷豐富幼兒的探究經驗,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
338150033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