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核心內涵予以強調。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推動其寫入黨章。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同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又深刻指出,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2020年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列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戰(zhàn)略性部署。2021年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指導思想、戰(zhàn)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梢姡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何在新時代提出,有哪些政策維度和時代意義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經歷了從自在到自覺再到自強的發(fā)展過程。期間雖有過矛盾沖突、分裂割據以及短暫屈辱的歷史,但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大一統(tǒng)”一直是主旋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常態(tài)。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正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歷史。[1]從世界民族發(fā)展的進程來看,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之一,是唯一一個文明不間斷的民族。目前,中華民族已進入自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復興中華民族的輝煌,需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zhàn)斗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特色民族國家建構理論的重要內容。民族國家建構是多民族國家面臨的重要且永恒的課題,民族國家的建構包括一個國家領土和邊界的形成和確立,國家法律制度和政治組織的建構,[2]以及人民對于國家的認同。具體指民族國家的政治共同體在特定空間內,[3]對內享有對暴力的合法壟斷權和最高統(tǒng)治權,對外具有獨立自主的處理國內事務的權力。然而這種絕對的權力須得到人民的認同,主要包括對于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對政治制度合法性的認可,正如安東尼·吉登斯所說這種認可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國家內部的綏靖過程,即國家行政資源的集中過程,[4]也就是安東尼·史密斯所謂的官僚式融合的過程。[5]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國家的話語形成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疏離了之前的國際主義話語和國內的“階級”話語體系,開始轉向以民族國家話語體系的建構。這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轉變”:轉向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思想逐漸形成;轉向“中華民族”,逐漸接受“中國民族符號”,與國民黨共祭黃帝陵;轉向傳統(tǒng)文化,從割斷傳統(tǒng)到轉向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銜接。[6]此后,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民族國家話語、理論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一個重要指南。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進一步發(fā)展了中國特色民族國家建設的理論。民族國家建構是民族建構和國家建構的辯證統(tǒng)一,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7]當前中國的國家架構和國家能力都已步入世界前列,但在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方面仍需加強,需要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建構的正確選擇,民族建構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內容。西方學界通常認為現(xiàn)代民族建構起源于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后。[8]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還是一個擁有不同語言體系和多種流通貨幣的國家,而在法國大革命之后,特別是整個19世紀,法國統(tǒng)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建構法蘭西民族。之后的意大利統(tǒng)一(1860年)和德國統(tǒng)一(1871年)將現(xiàn)代民族建構逐漸在歐洲展開。[9]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觀察到“幾乎所有的歐洲政府最終都采取了使其人口同質化的措施:采用國家宗教、驅逐少數(shù)民族……,建立一種國家語言,組織大規(guī)模的公共教學?!盵10]西方學界關于民族建構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威廉姆斯·艾哈邁德-甘格姆(Williams A.Ahmed-Gamgum)認為民族建構是政府利用國家權力構建國家身份的過程,其目的是實現(xiàn)國家內外人民的統(tǒng)一,使國家在政治上保持長期穩(wěn)定和繁榮。[11]安德烈亞斯·威默(Andreas Wimmer)也認為民族建構便是政治發(fā)展。[12]辛克萊·迪楠(Sinclair Dinnen)認為民族建構是在組成一個特定國家人口的各個群體之間形成一種共同的認同感的過程。[13]本尼迪克特·布林克(Benedikte Brincker)認為民族建構是以建構民族為目標的政治和文化過程,是加強各民族人民之間共同紐帶的過程,其目的是使民族更加穩(wěn)定、和平與繁榮,并能夠有效地參與國際社會。總的來看,西方學界關于民族建構的定義多注重民族身份上的政治建構,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富有更多的內涵。
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西方民族建構模式的超越。當今世界民族建構的政策大致可分為民族共處(Accommodation)、民族同化(Assimilation)、民族排外(Exclusion)等。民族共處是指各民族較為松散地共同生活在一個國家內部,民族之間處于一種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當前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的民族多處于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民族同化是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通過各種強制措施將其他民族內化為本民族的行為和狀態(tài),這主要存在于早期的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和當前的東南亞、南亞以及東南歐一些國家。民族排外政策是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排斥、驅趕其他民族的行為和政策,土耳其、阿塞拜疆、以色列、印尼等國家多是如此。[14]這三種政策,只有民族共處政策才是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充分條件。然而該政策充其量也只是沙拉似的拼盤,無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性整體,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是一種共處基礎上的共同體(Integration)建構,是一種更加注重民族交融、民族團結的民族建構政策。
第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西方民族建構理論的超越。關于民族起源或建構的研究,學界共有原生主義、工具主義和建構主義的三種研究范式。原生主義認為民族是原生的,是與生俱來的,民族身份是無法改變的。建構主義認為民族是現(xiàn)代化過程中建構的,民族身份是可以改變的。工具主義介于兩者之間,在承認民族具有原生身份的基礎上,也認同民族的建構成分,主張民族身份是可變的,是一種理性的選擇。[15]這三種范式各守一端,有時甚至會走向極端,無法概括民族起源與發(fā)展的全部,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涵蓋了以上三種范式的內容,且內涵超越之意。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充分認知、尊重56個民族身份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價值的系統(tǒng)理論。
第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西方民族建構道路的超越。關于民族建構的道路,西方學者有不同的概括,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將民族建構分為四種道路:一是西方道路。在這種模式中,王朝和領土國家圍繞著一個確定的核心民族而建立,其他民族和地區(qū)的群體通過結盟、通婚、脅迫或行政干預相繼依附于這個核心;二是移民道路。在移民道路中,國內各民族分享國家的權力,他們通過吸收和同化來自不同文化的新移民,日益聯(lián)系緊密,最終發(fā)展成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如美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三是族群道路。族群在現(xiàn)代理性國家和民族主義出現(xiàn)之前以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識和相對整體性而存在,然后這些族群逐漸升級和轉變?yōu)閾碛凶约侯I土的國家,建立相對完整的政治、經濟、法律和教育制度;四是殖民道路。不同的族群和群體在國家民族主義的支持下擺脫殖民統(tǒng)治,建立了獨立的國家,然后執(zhí)政者再利用國家民族主義來建構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16]莫尼·庫馬爾·米什拉(Monoj Kumar Mishra)認為在歐洲啟蒙運動規(guī)范的影響下,民族建構存在三種道路:一是西方資產階級利用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來形成民族;二是殖民地人民在歐洲啟蒙運動規(guī)范的啟發(fā)下,通過反對貴族統(tǒng)治的斗爭建構了占主導地位的民族;三是沒有被殖民經歷和資產階級的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通過改革來適應歐洲啟蒙運動的規(guī)范,為保持其政治、社會經濟特權而幫助建立主導民族。[17]喬安娜·普法夫-查爾內卡(Joanna Pfaff-Czarnecka)認為多元社會中的民族建構有三種道路:一是帝國道路。帝國道路將不同宗教、文化的群體囊括到一個垂直秩序的民族共同體里面。其中階級統(tǒng)治、殖民統(tǒng)治、種姓制度、種族分離和勞動力市場的種族分割是帝國道路常用的方法;二是文化霸權道路。文化霸權道路指國家通過強制方式將主體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等國家化,強行灌輸給所有民族,而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則處于邊緣或被滅絕的狀態(tài);三是多元文化道路。在多元文化道路下,國家承認各個民族文化上的獨立性和地位。各民族相互之間能夠共處。[18]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的一條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過程族際民主,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出的表現(xiàn)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加快重塑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推升全球治理加快變革、世界多極化深入發(fā)展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得更加平衡、大國戰(zhàn)略博弈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19]加之,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正處于一個大變局的歷史節(jié)點,在此大變局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是一個關鍵變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把中國的民族團結事業(yè)抓好,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與此大變局緊密相關。[20]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盵21]
第一,應對全球部落政治興起的需要。當前國際社會有重返部落政治的態(tài)勢,即國家間關系越來越呈現(xiàn)出以民族、宗教和部落等群體為主要利益行為體的態(tài)勢,[22]其突出表現(xiàn)為族裔民族主義、宗教民族主義和種族民族主義的抬頭。大致來看,歐美等國家主要表現(xiàn)為白人和有色人種對立的種族民族主義,西亞北非地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宗教原教旨主義和教派沖突的宗教民族主義,在東南歐、中亞、高加索地區(q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主要表現(xiàn)為族裔民族主義。[23]這種部落政治正在腐蝕著民族認同,撕裂著國家認同。目前國內部落政治的態(tài)勢并不明顯,但在一些地區(qū)和領域有這種苗頭,如新疆三股勢力、西藏流亡政府勢力,以及一些具有國際背景的基督教組織在我國發(fā)展“家庭教會”和圣統(tǒng)制等。在這種形勢下,中國需要未雨綢繆,防范和打擊國內這三種勢力,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恰有此功效。
第二,應對中美博弈的需要。從當前局勢來看,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競爭多與合作,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24]這種競爭在科技、貿易、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經展開。樹欲靜而風不止,中美競爭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對中國崛起的不滿、警惕和敵對。從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和戰(zhàn)略來看,顯然將中國視為一個渴望顛覆自由秩序,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實力相當?shù)母偁帉κ?。[25]近年來,美國利用人權外交對我國新疆、西藏民族問題系統(tǒng)性發(fā)難,并在其國家戰(zhàn)略報告里已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同時,拜登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消除美國種族歧視的政策給國際社會一種維護種族平等的假象。[26]如此,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便可以更加有底氣地去干預他國“人權”內政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制造虛假信息,利用國際輿論來抹黑中國;二是利用其慣用的長臂管轄的伎倆來制裁與新疆、西藏相關的中國政府官員、中國企業(yè)及其相關人員;三是資助、蠱惑乃至培養(yǎng)新疆、西藏境外極端勢力來進一步破壞新疆和西藏的民族團結;四是拉攏盟友一起向中國人權問題發(fā)難。因此,越是在這種強勢打壓之下,越需要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御外敵。
第三,防范和化解重大領域風險問題的需要。首先,西方個人主義自由思潮對我國民族地區(qū)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近年來隨著我國全球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的發(fā)展,中國的現(xiàn)代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西方個人主義自由思潮也正在蔓延,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個體只注重經濟利益而漠視政治活動、忽視集體利益,崇尚個體自由的現(xiàn)象和行為越發(fā)嚴重。其二,網絡虛擬社會中個體的意識形態(tài)受到西方思想的沖擊嚴重。境外媒體利用網絡隱蔽性的特點對一些民族地區(qū)民眾進行別有用心的宣傳和報道來影響民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27]
其次,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的變化給民族邊疆地區(qū)的安全帶來極大挑戰(zhàn)。一是印度與中國的西藏領土邊界爭端問題。隨著印度國內矛盾的增加,印度莫迪政府勢必會利用轉嫁國內矛盾的策略來進一步制造西藏邊界沖突,與此同時美國還給予其支持,這讓矛盾更加復雜化。一方面印度會直接通過軍事行動來制造領土爭端,另一方面印度還會通過加大對西藏流亡政府的支持來進行破壞行動。[28]二是中亞國家反華勢力的興起會影響國內的一些跨界民族的安全問題,如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三是越南、菲律賓、緬甸等國家因南海問題在美國等西方勢力的蠱惑下向中國發(fā)難。四是周邊國家的民族沖突、安全問題的外溢效應會給民族邊境地區(qū)帶來的沖擊,如緬甸的民族沖突給云南邊疆安全帶來的壓力。
再次,全球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對我國民族地區(qū)的沖擊。一是新冠疫情所帶來的西方民族主義對中國的發(fā)難。二是毒品治理問題給云南、廣西等民族邊境管控、安全造成的沖擊越來越嚴重。三是全球變暖所帶來的生態(tài)安全問題對民族地區(qū)的沖擊。如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水災、草原生態(tài)保護、水資源保護等問題給民族地區(qū)百姓的生活、生產方式所帶來的改變及適應問題。四是數(shù)據安全給民族地區(qū)帶來的沖擊。
最后,西方學界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沖擊。一是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合法性的結構;二是對于特定民族歷史的錯誤書寫和傳播。例如突厥史中對于新疆維吾爾族的描述;三是對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抹黑和攻擊。
新時代中國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信息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和國際化中的問題依然突出的背景下,[2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凝聚各族人民的共識,找準各族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shù),可以有效地應對各個方面的挑戰(zh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政治共同體統(tǒng)一與穩(wěn)定的思想之舵,是各民族通向全面發(fā)展與共同繁榮的金色橋梁,是鞏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的金鑰匙。
歷史的坐標定位和基本走向從來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方位,在關注時空定位和歷史走向的同時,還需要著重認清幾組關系,包括過去與現(xiàn)在的關系、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以及客觀與主觀的關系。
一是新時代?!敖涍^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30]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征程,需要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匯聚中華民族團結的磅礴偉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構成,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處的方位。改革開放四十余年取得的物質成就,意味著較之于過去,在一定程度上當下已經進入“后物質主義”的時代,人們更加注重對精神意識層面的追求,與此同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因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著力點即在于提升共同體成員的歸屬體驗,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是大變局。新時代處于大變局與大調整的歷史節(jié)點。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動與不確定、世界經濟形勢的低迷與不景氣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偶發(fā)與難以預見性,深刻地沖擊著人們的認知體驗、思想觀念和行動意愿。[31]面對如此變局,必然需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增強戰(zhàn)略定力,因為只有在意識清醒自覺、思想基礎牢固的前提下,中華民族才能更加堅實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更有活力和動力團結一心向前發(fā)展。
三是大復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說到底還是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前所處的新時代是距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最近的時代,也是最需要動力、活力和合力的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力量源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以內在動力供給的方式激勵共同體向前發(fā)展,保障共同體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以向心的合力方式將各族人民凝聚起來,在團結一心、同心同德中匯集出強大的智慧力量,由此,既可以有效應對外部百年大變局,又能夠有效推動共同體在新時代的繁榮發(fā)展。
四是共同體。在一個更加不確定的大變局時代,明確歸屬及改善關系變得尤其重要。也就是說,處理好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成為變局時代的重要議題,在這層關系上,基本的方向定位不是傾向于彼此疏遠,而是讓交往交流交融和相生相依相存的命運與共感凸顯。[32]因而,面對變局浪潮,在能動意愿上,各族人民更加傾心于打造一個承載心靈歸屬、行動意義以及精神寄托的共同體,而這需要借助于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共有精神家園的打造來實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成為變中尋定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立足新時代、大變局、大復興和共同體的歷史方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提供了戰(zhàn)略定力,也提供了戰(zhàn)略方向,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說,則是既關乎民族整體的命運走向,也關乎個體的生命價值導向。首先,對共同體成員的價值意義。從共同體成員的視角來看,其認知、存在與評判總是生發(fā)并拓展于共同體之中,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支撐和影響。也就是說,共同體意識在觸發(fā)或激活個體的觀念與行為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zhèn)€體的生命體驗與價值,有助于形塑一個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價值的個體。其次,對共同體整體的價值意義。從共同體的整體角度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總是建立在良好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有助于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衛(wèi)民族尊嚴。最后,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少數(shù)人權利保護、處理多民族關系、民族建構、民族國家建構理論和實踐具有示范效應。
從大的方面來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導向有幾個方面:一是推進各民族共享發(fā)展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物質基礎;二是加強黨的領導,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基礎;三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弘揚和發(fā)展中國文化,樹立價值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根基;四是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營造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環(huán)境;五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法制保障;六是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史和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塑造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民族脊梁和民族意志品質。
從民族國家建構、民族理論和政策的視角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導向有四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公民層面。公民民族主義是西方現(xiàn)代民族國家實現(xiàn)公民個人與國家聯(lián)系的主要路徑,國家通過軍事制度、官僚體系、稅收制度等將公民個體與國家相聯(lián)系。通過官方語言的普及、共同歷史的書寫、共同宗教信仰的推廣、共同文化的培育賦予了國家以民族的生命。[33]反觀中國的道路則與之不同,中國的國家建設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無論是封建國家還是帝制國家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別是馬克斯·韋伯國家學說所指的“科層化的官僚體制”和“對暴力機器的合法性壟斷”,我們在秦朝時期便已具備。[34]但是中國的民族建構則相對較晚,特別是相較于西方資產階級民族建構而言。在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書同文,宗教世俗化,以人為本的統(tǒng)治理念相較于西方的封建社會是進步的,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民族建構也是先進的。[35]但是到了近代,特別是西方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時期,中國的民族建構則落后了,因為西方資產階級找到了民族主義這把反對中世紀宗教僧侶階級和封建貴族階級的利器,這一利器最厲害之處是形成了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公民,這大大擴大了西方民族國家統(tǒng)治的群眾基礎。而彼時的中國卻處于封建社會時期,統(tǒng)治的群眾基礎相對而言則落后于西方。這一局面直到新中國成立時期才得以改變,因為中國共產黨發(fā)現(xiàn)了人民,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那么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指向方面最為根本的是發(fā)揮人民的力量,培育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主人翁的意識。這就需要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參政議政的基本權利,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群眾路線,發(fā)揮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
第二,民族層面。中國56個民族作為中華民族次一級的民族共同體有著自身的特點,56個民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層面要處理好幾個重要關系。一是56個民族共同體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的關系。56個民族的發(fā)展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為導向,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是戰(zhàn)略布局和頂層設計,56個民族要以此為行動指南,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大發(fā)展有時要做出局部的犧牲;二是56個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的關系。各個民族的語言、文化需要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但是要以學習國家通用語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為前提;三是民族宗教信仰和世俗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世俗化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祛魅的過程。所謂的世俗化是指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現(xiàn)實世界,并接受與之相應的現(xiàn)實性、理性化的基本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36]在當今世界多數(shù)國家的民族都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著世俗化的過程。西歐的民族便是擺脫中世紀宗教束縛的產物,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國家民族很早便完成了世俗化的過程,雖然也講君權神授,但是此時的神是天下,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神的性質并不相同。[37]中國56個民族中大多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遵循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上,要處理好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世俗化的關系;四是族裔民族主義與國家民族主義的關系。族裔民族主義雖是不可避免之物,但要始終以國家民族主義為根本、為指南。
第三,國家層面。國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行為體,離開了國家中華民族便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說“一旦‘民族’概念脫離了‘民族國家’這個實體,就會像軟體動物被從其硬殼中扯出來一樣,立刻變得歪歪斜斜、軟軟綿綿的”。[38]一是國家要堅持“中立者”角色,在56個民族關系的維護中,國家既是組織者又是仲裁者。既要打擊大民族主義又要反對狹隘民族主義。當今世界上民族關系不和諧的國家,絕大多數(shù)是國家偏離了中立者的角色,要么淪為主體民族統(tǒng)治的工具,如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國家的白人至上角色,土耳其、烏克蘭、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的主體民族統(tǒng)治工具的角色;二是國家要不斷增強國家能力建設。國富則民強,強大的國家能力是一切地根本。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以讓世界嘆為觀止的速度飛速發(fā)展,國家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新時代,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通過“國內大循環(huán)”“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深化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充分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提升國家能力;三是國家要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國家通用語言工程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既是國民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39]在國家通用語言建設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和各個民族語言教育的問題。在一些國家往往是因為強行推行語言同化政策而招致民族沖突,其中最為典型的有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斯里蘭卡等國家;四是國家要建設、發(fā)展和完善中華民族象征性工程。如國旗、國徽和國歌的應用規(guī)定,國家英雄紀念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線上、線下應用。[40]舉辦紀念活動,這里特別想強調的是國家象征性人物紀念館的建設,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紀念館的設置,這對于增強中國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重大的意義;五是國家要推動中華文明工程建設。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但到底是怎么締造的,是像傅斯年所謂的夷夏東西說,還是像趙汀陽所謂的中原文明漩渦式發(fā)展,亦或是西方學者所謂的內亞說。國家現(xiàn)在雖已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但在中華文明歷史書寫這一方面仍著述不多;六是國家要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工程建設。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是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目前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在教材、師資隊伍等方面仍處在起步階段。
第四,國際層面。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形勢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國內層面,也要考慮國際因素的影響。國際因素有利有弊,要順勢而為趨利避害,積極構建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41]首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又可分為幾個層面:一是團結華人,加強與他們的聯(lián)系,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海外華人對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發(fā)展的作用不可忽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xiāng)、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fā)展建設跟我們有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盵42]。這些傳承著根植于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又受到西方文明直接浸染的海外華人,通過華人社團、華文教育、華文媒體等途徑,傳播融合多元文化要素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模式,為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經濟發(fā)展、社會結構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的中西方之間,打開了一扇客觀認知對方的窗戶,為深化中西文化互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與可行性。[43]但是在一定時期內,我們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海外華人的作用。如在美華人的參政議政的意識較為薄弱,[44]與美國猶太人游說集團等族裔游說集團相比,華人游說集團的力量卻微乎其微,[45]因此要進一步地鼓勵和支持海外華人組織建設;二是團結親密朋友,擴大朋友圈。西方國家的國際聯(lián)盟戰(zhàn)略由來已久,針對此,中國也要積極地組建朋友圈、團結親密朋友,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lián)系、合作;三是團結敵對國家里面的友好勢力。西方國家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特別是當下的歐美國家,所以也要團結其國內的親華勢力,共同應對敵對勢力;四是團結區(qū)域組織和國際組織的力量,積極參與區(qū)域和全球治理。如2020年11月簽署的《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議》便是與區(qū)域組織合作的典范。
其次,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與危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勢力作斗爭。一是抓住關鍵問題重點解決。新疆問題、西藏問題、香港問題以及臺灣問題是敵對勢力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問題。當下,美國司法機構、國家安全機構根據其通過的相關法案,制裁中國政治官員、企業(yè)以及社會精英個人??v觀美國外交史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類似通過長臂管轄機制制裁國際知名企業(yè)的劣跡數(shù)不勝數(shù)。[46]因此,要對其一整套的策略研究清楚,針鋒相對給予有力的回應;二是聚焦人權斗爭,重點出擊。目前來看涉及到中國民族領域人權斗爭的國家主要是美國,而美國的人權事業(yè)與中國相差甚遠,它的結構性種族歧視問題相當嚴重。如2021年1月26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指出“由于系統(tǒng)性種族主義在經濟、法律和制度上的廣泛存在,致使越來越多的有色人種家庭無法真正的享受機會均等。[47]而我們本著“不揭他人之短”的初衷,較少對其進行攻擊,然而,斗爭是雙向的,僅有據理力爭是不夠的,也要有針鋒相對的戰(zhàn)斗方可。種族歧視問題可謂是美國人權的“七寸”,對此我們要有效地掌握一系列的知識、現(xiàn)實狀況,了解美國種族歧視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現(xiàn)狀。具體來講要充分掌握美國白人至上的意識形態(tài)、白人至上精英代表、組織現(xiàn)狀,了解美國黑人運動精英和組織現(xiàn)狀等。
綜上所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在公民、民族、國家和國際層面有著具體的政策內涵,需要多層次、全面地去完善和實施。當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有著豐富的政策內涵,其理論意義也較為深遠。
一個能夠運行良好的系統(tǒng)是由結構體系和維持結構運轉的話語體系兩個方面構成的,二者缺一不可。[48]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個系統(tǒng)性理論,它既有“多元一體”結構性的內涵,也有話語體系的內涵?!岸嘣惑w理論”是對中國民族結構富有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性的描述性、抽象性理論,解決了使然性問題,而沒有解決應然性問題,即沒有解決中國民族結構是如何運轉的問題,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對使然和應然問題均作了回答。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是一種發(fā)展的理論。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過程中各民族的發(fā)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在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過程中,各民族雖有政治平等的根本保障,但卻有著發(fā)展上的差距,這就需要黨和國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是一種實踐的理論。民族國家建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任何時候都需要不斷加強。多元一體理論僅是對中華民族建構的一種描述,對于如何建構一個現(xiàn)代性、科學性、國際性的中華民族并沒有涉及,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卻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