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香坊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孫鴻飛
詩意課堂造境的基礎(chǔ)是“舉象”,所謂舉象,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具體形象。我們曾經(jīng)論述過漢字的詩性特征,漢字本身就是由具有一個個“象”的圖案發(fā)源而來的,所以漢字作為一種工具,不僅僅具有交流的功能,本身就有一種由象達意的功能,所以對于有生活體驗的人來說,文字不僅是符號,更是一個個“象”。
王崧舟老師曾這樣來表述:我不敢說,舉象的課就是詩意語文的課,但是我敢說,詩意語文的課一定充滿著舉象[1]。第一,舉起的是一個個生動、活潑、具體的象;第二,所有的象都來自學生的生活體驗;第三,由于這樣的象是跟學生的生活體驗結(jié)合在一起的,于是文本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他自己的語言文字,積累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活學活用的語言,這是真理。以課堂教學《偉大的悲劇》片段為例:
師:就在這天清晨,就在夢想即將實現(xiàn)的清晨,同時,也是夢想即將破碎的清晨,斯科特一行人熱情高漲地行走在白色雪原上,讓我們走近一些,想象一下,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們神情面容、身影動作,甚至可以聽到他們熱情高漲的言語交流。你看到了嗎?你聽到了嗎?你能不能把你看到的神態(tài)、動作,或者語言為我們描述一下。(屏顯:他們熱情高漲地行走在荒無人跡的白色雪原上。)
師:(指一生)你看到了嗎?
生:我看到斯科特一行五人在雪原上奔跑、跳躍著,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嘴里喊著:“太好了,我們終于到達南極點了,可以為祖國和我們個人爭得榮譽了?!?/p>
師:面帶笑容,洋溢快樂,這就是熱情高漲的畫面。你看到了嗎?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們相互交談著,臉上呈現(xiàn)出高興的笑容,而且急速前行,用最快的速度跑向極點,他們心中充滿了喜悅。
師:急速前行,奔赴極點,這就是熱情高漲。我們似乎還聽得到他們熱情高漲的交流,你聽到了嗎?剛才的這位同學已經(jīng)聽到了,還有誰聽到了?(生紛紛舉手。)
師:(指幾名舉手學生)你就是斯科特,你就是威爾遜,你就是鮑爾斯,你就是埃文斯,我就是奧茨。隊長,前面就是極點了!
生1:(興奮地)嘿,朋友們,我們終于到達了,我們成功了!
生2:(高興地)馬上就要到極點了,我們終于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了!
生3:(深沉地)這幾個月我們的辛苦付出都沒有白費呀!
生4:(激動地)快了嗎,這是真的嗎?
師:(熱情地)朋友們,沖呀!這就是熱情高漲,互相鼓勵,熱切期望,這就是熱情高漲的語言,這就是熱情高漲的畫面,每個人心中都堅信:(學生齊讀:為人類所作的決定性的業(yè)績幾乎已經(jīng)完成。)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斯科特一行人發(fā)現(xiàn)了南極點,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探險隊,個人的價值、國家的榮譽、人類的挑戰(zhàn),一時間興奮異常,面對目的地“熱情高漲”。而“熱情高漲”這個四字短語,明顯在此處過于冷靜,過于概念化,只有化成具體的形象,才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傳記中的主人公心中涌動著的激情和力量,根據(jù)生活實際中的現(xiàn)實體驗,想象還原當時的情境畫面,用具體的形象來感受“熱情高漲”這個四字短語。這時,文字已變成一種具體可感的形象,一種具體可知的情緒,一種鮮活可見的生命。這就是舉象,同時,就是在造境,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一種情境,造境是舉象的延伸、拓展,造境使靜止的象流動起來,使平面的象立體起來,使單薄的象豐滿起來,這是詩意語文的一個重要技術(shù)。
詩意課堂造境的關(guān)鍵是“情境”[1],王崧舟老師說,情境就是形成一種場,形成一種氛圍,形成一種特定的空間。課堂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會給師生帶來一種感同身受的心境,從而營造出課堂的意境。我們以《偉大的悲劇》一課中“奧茨之死”的教學片段為例:
師:和前面同學英雄所見略同。他把生存的希望留給同伴,把必死的結(jié)果留給了自己。高貴而崇高,悲壯而偉大!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奧茨只是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生讀。)此時,他可以選擇對朋友們說轟轟烈烈的豪言壯語。
生1:朋友們,永別了,我們來生再見!我們來世再見!
生2:啊,朋友們,為了不連累你們,我就要走了,再見了,我的朋友們!
師:不僅轟轟烈烈,而且情意綿綿。但沒有轟轟烈烈、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情意濃濃、沒有生死離別,奧茨只是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生讀。)
師:內(nèi)心決絕卻語句平淡,必死之心而語氣輕松,你能理解奧茨為什么這樣說嗎?
生:奧茨他不想讓同伴們感到傷心,他讓他們都活下去。
師:不僅把生的機會留給了別人,還要顧忌別人內(nèi)心的感受。
生:因為伙伴們都已經(jīng)很痛苦了,失敗的痛苦,還有隊友們死亡的痛苦,他不想讓隊友們因為他的死而更加痛苦。
師:把生命置身于外,把必死的結(jié)果留給自己,這是人性的高貴,而此時還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這更是人生的純美。其實不僅我們懂得,斯科特等人也懂得。
生:我們明白,這是一個勇敢的人和一個英國紳士的英勇之舉。他的騎兵團將因他迎接死亡的無畏方式而引以為榮,我們能夠體驗得到他的英勇無畏。他是英勇之魂。
——摘自《斯科特日記》
師:奧茨一步步地走出了帳篷,走向了狂風怒號,茫茫天地之中,他回望帳篷,他可能會想到——
生:他可能會想到他的隊友們,心中充滿了不舍。
師:奧茨一步步地走出了帳篷,走向了撫摸著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大自然,他眺望南極極點的方向,他可能會想到——
生:他可能會想到他和同伴們一起奔赴極點時的興奮和美好時光,還有他們?nèi)ツ蠘O點路途中的艱辛。
師:奧茨一步步地走出了帳篷,走向了既造就了人類又收羅一切的大自然,他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家鄉(xiāng),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
師:奧茨就這樣一步步走出帳篷,走向了死亡,他把生的希望留給隊友,把死的結(jié)果留給了自己,他走得高貴而又慘烈,偉大而又悲壯!讓我們充滿敬意地一起來讀一讀: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wèi)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生讀。)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教學中我們這樣設(shè)計:由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后,總結(jié)一下奧茨這個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我們學習的美好品質(zhì)。然后,學生們回答出:舍己為人、視死如歸、善良高貴等概括性的詞語,教師板書寫上,學生筆記記下,這個教學活動結(jié)束。那么奧茨這個人物形象是否能夠立體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奧茨的偉大美好的品質(zhì)是否能夠浸潤到學生的內(nèi)心,融入學生血脈;學生是否會從心里產(chǎn)生對奧茨這個悲壯的英雄人物的敬意和崇拜——而這所有的效果都是在教師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中讓學生感受到、體會到的,并且由衷向往、憧憬,對英雄敬仰、崇拜。
詩意課堂不允許過多地出現(xiàn)師生為了某種功利性的、結(jié)論性的解決問題而碎問碎答,所有結(jié)論應(yīng)該是由學生從文本的理性感悟和情境的感性設(shè)計中體會出來的,是水到渠成的結(jié)論概念,是經(jīng)過感受體會,具有鮮活生命意義的概念和結(jié)論。正如曾經(jīng)有人描繪過的,語文看上去就應(yīng)該是一幅美妙的畫,這種“美妙”首先來自于感知,而后形成結(jié)論,不可將結(jié)論強加于學生,這樣的課堂不僅不是詩意課堂,更是一種沒有生命意義的課堂。而這種詩意課堂狀態(tài)的呈現(xiàn),關(guān)鍵就在于教師的設(shè)計。
時代發(fā)展,科學進步,未來的課堂可能直接實現(xiàn)身臨其境的實景教學,如講授《蘇州園林》,那么整個教室就變成了蘇州園林的實景,這種“境”就更加真實可感了。這不難實現(xiàn),但我仍認為感官的刺激并不能帶來長久深刻的精神震撼,而通過文字的還原、自身的聯(lián)想、情境的設(shè)計、心靈的震撼,其教育意義與直觀的感官刺激不可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但是,詩意課堂并不因此拒絕科技的融入,相反,適當?shù)默F(xiàn)代化手段可以更好地為課堂造境。
例如《偉大的悲劇》課前的導入,我通過查找資料制作視頻,視頻從茨威格的人物傳記《人類群星閃耀時》圖片進入,接著出現(xiàn)地球,再凸顯南極,呈現(xiàn)南極風光,最后出現(xiàn)阿蒙森和挪威國旗、斯科特和英國國旗。配上字幕,配合畫面和音樂教師進行課前的導入,導語摘自《人類群星閃耀時》第九章《斯科特——爭奪南極之戰(zhàn)》:“這個世界在20世紀的視野里幾乎沒有秘密,人們被探索的意志推動著找尋新的方向。幾萬年以來,極點作為抽象的軸線幫助地球旋轉(zhuǎn)著,它們幾乎沒有生命存在。探尋地球的真面目,個人勇氣和國家間的競爭摻雜在一起,人類競相將自己國家的國旗第一個插在這塊新領(lǐng)域上,以贏得國家的榮譽、民族的尊嚴,體現(xiàn)個體的價值和理想。這是偉大的時刻,阿蒙森代表挪威,斯科特海軍上校代表當時世界實力最強大的英國,向著南極進發(fā)!我們偉大的、悲劇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教師手持《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在多媒體畫面的配合下進行朗讀,集渲染氣氛、激發(fā)興趣、介紹背景、強化探尋南極點的價值和意義、推薦書籍、進入課文主體、蓄勢為一體,可謂一舉數(shù)得。
但在媒體的融入中教師一定要加以注意,媒體呈現(xiàn)的直觀感受絕不可以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聯(lián)想想象,要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文字中呈現(xiàn)的畫面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在學生頭腦里形成一種具有獨特認知的場景,然后才可以與生活中實際的景物相映襯,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先在文字中見到,然后再運用媒體使其看到,這樣文字的意義和媒體的意義才有價值。而且,文字本就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既有現(xiàn)實中的美感,又有作者本身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文字表達,所以,在呈現(xiàn)真實景物時一定要精心選取景物的美感來呈現(xiàn),不能以所謂的真實來打破文本呈現(xiàn)的美感,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就棄之不用。
比如在教授光未然現(xiàn)代詩歌《黃河頌》一課時,我先通過品味詞語、反復(fù)誦讀讓學生努力“見到”黃河,這條大河就這樣由模糊到逐漸清晰地橫亙在學生們的眼前:
師:同學們,詩的魅力就在于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想象,想象賦予畫面不同的感受,就有不同的節(jié)奏、不同的語調(diào)、不同的速度。詩是要慢慢地讀,讀出它的情感,這首詩篇是要用贊美的語氣來讀,讀出情味。我們讀著讀著,就仿佛看見了這條長河,它就在你的眼前流過,你看到了一條怎樣的大河,可以用一個詞,也可用一句話來描述一下。
生:它是條很雄偉的長河。
師:雄偉壯闊,驚濤澎湃。
生:它是條堅強的長河。
師:堅強不屈,永往直前。
生:它是條很有氣勢的長河。
師:氣勢磅礴,勢不可當。這是一條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長河,這是一條歷經(jīng)千年,永往直前的長河,這是我們中國的母親河,這是中華民族橫亙東西的大動脈,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你們想看看我們的黃河嗎?
生:想看(十分熱切)。
師:好,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條長河。(播放視頻“黃河”。)
(視頻中突出“滾滾”“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zhuǎn),結(jié)成九曲連環(huán)”“奔向黃海之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等畫面,配有黃河水流和壺口瀑布的聲音,配有文字: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jīng)9個省。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從3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師:讓我們的眼前繼續(xù)橫亙著這條長河,心里默默地誦讀記憶這節(jié)詩,用情去“沸騰”它,用心去“滾燙”它。(學生認真默讀,用心記憶。)
為了制作這段視頻,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無論從畫面的美感、畫質(zhì)的清晰還是專業(yè)性的表述都經(jīng)過了嚴格的考證,配以喬羽詞,劉熾曲,中國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電影《上甘嶺》(1956年出品)的插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黃河滾滾,磅礴氣勢,撲面而來,流入心底,流入血脈。
所以,媒體融入課堂,我們既不要拒絕,因為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又不可盲目,一定要經(jīng)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總之,運用要得當,不可代替文本給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和美感,制作要精美,要和文本中呈現(xiàn)出來的美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