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文言文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的載體,又是師生互相提高、實現(xiàn)共贏的媒介。文言文的經久不衰,正是我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重視文言文教學就是重視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就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認同和歸屬。隨著高中生身心發(fā)展和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課程難度也相應提高,加之文言文相對來說晦澀難懂,因而調整教學策略使“教”與“學”實現(xiàn)共贏便成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變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文言文不同于我們日常在用的現(xiàn)代文,不管是在構詞上還是句式上學生都更加難以理解和掌握,這就對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授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積累并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將每個知識點都能運用自如,以保障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與時俱進,及時關注文言文教學動態(tài),隨時歸納總結文言文知識傳授策略,增加對學科知識的敏感度和敏銳性,善于捕捉有價值的教研信息,及時應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并通過反復鉆研文言文,探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文言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歷來都受到珍視。文言文的學習遵循由簡到難,同時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和理解也隨著知識積累而越來越深刻。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知識,豐富情感體驗,逐步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感受文人墨客筆下的豪情壯志抑或是閑情雅致,培養(yǎng)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體會精彩華章中蘊藏的家國情懷與偉大民族精神,增加美感體驗,增強文化自信,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流淌在個體璀璨的生命長河中而綻放光彩。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合理利用優(yōu)質資源,讓其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過程?!盎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作為一名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滕王閣序》一文,其一大特色就是意境美。針對課文中描寫美景的重點語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果只是單單采取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讓學生看著書本中的語句進行想象和賞析,很難產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此時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播放相應的視頻、圖片,便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知,將大大提高學生對古文語句的理解與體會,帶給學生強烈的審美感受。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文言文的美學特征,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了解、分析文言文的美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并將興趣與熱情轉變?yōu)閷W習的動力,使學生深刻領悟文言文的內涵。[2]此外,《滕王閣序》一文中多處用典,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等,通過現(xiàn)代教學技術,我們就可以搜集到典故背后的故事甚至是精美的圖片與視頻,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章用典之處,真正體會故事背后的深刻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此處運用典故的用意,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增加了文學知識積淀,充分領會到課文的意蘊所在。所以,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便于師生共同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合作探究學習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要想讓這一教學策略適合學生,教師首先需要深刻了解該模式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研究優(yōu)秀教師的實施案例,還需要準確掌握學生學情,并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學習不是完全放任學生進行簡單的自由討論,而是教師在宏觀把握的前提下,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展開探究性活動,分享交流學習體驗。文言文教學是日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為此需要學生的深度參與、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探究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其學習能力、文言文研究能力。例如,部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下稱“語文教材”)必修上冊《勸學》一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篇課文多次運用重點虛詞“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并圈點標注,在互動中重點關注“而”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注釋、查找工具書等途徑進行翻譯和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歸納總結。這樣不僅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學效率,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也更加牢固,更能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獲得參與感。在討論作者是如何論證文章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一問題時,讓學生繼續(xù)以小組為單位深度討論,選出小組代表匯報本小組的合作探究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引導,激發(fā)學生思維,極大地發(fā)揮了課堂作為“教”與“學”交流主陣地的作用,學生所學是基于師生探究討論的成果,師生教與學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都得到了發(fā)展。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仍然發(fā)揮主導作用,但學生是合作學習與探究的主體,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理解與反思掌握文言文的主旨,構建文言文知識結構。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受和知識生成成為教師的關注點,課堂變得“活”起來。
合作探究學習貫穿于整個文言文教學過程,教材內容的學習不是結束,只是開始,由此引發(fā)的相關問題會吸引學生持續(xù)展開探究與交流?!秳駥W》這篇文言文是教育家荀子所作,作為課后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對比儒家學派的諸多教育主張和觀點,讓學生課后搜集資料,適時展開討論交流。如此,文言文學習便成為聯(lián)系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的橋梁,學生學習未知、回顧已知,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文言文知識積淀,豐厚自己的文學底蘊,從而增強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
誦讀在每個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對學生的口語表達和語感培養(yǎng)具有關鍵作用。通過誦讀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的優(yōu)美所在、意蘊所在,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把握誦讀教學法的積極意義,以誦讀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充分體會文言文的美妙,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率。[3]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反思,在讀中提升。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離騷》(節(jié)選)一課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先讓學生聽范讀,糾正疑難字讀音,之后根據(jù)范讀標畫出停頓,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用普通話完整地誦讀。讀熟之后可以吟誦,體會文言文帶來的獨特心靈享受,感悟富有韻味的傳誦方式,增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鉆研教材,理解文本。課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兮”字是詩人的杰作,成為騷體詩獨有的特征,應著重對其進行誦讀、拓展,學生在抑揚頓挫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文字的音韻美,體會文字所帶來的美感體驗。要想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感,除了誦讀之外,還要激發(fā)學生動筆寫作。在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此文主旨和作者的背景,開展以“我對屈原的隔空訪談”為主題的想象創(chuàng)作,學生們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寫作,通過寫作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文言文遷移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與文人墨客的對話享受文言文之美,從而樂于寫作、樂于學習文言文,在寫作中汲取先賢們的智慧,從而引發(fā)自己對生命的體悟,對美好生命的體驗。
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離不開文學常識的積累,小到作家名號,大到創(chuàng)作背景,一言一詞中盡顯著學生對文學常識積累的廣度和深度。文學常識看似形式普通,但是它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學常識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教材的學習,所以語文學習需要點面結合,文學常識只有在一朝一夕中廣泛積累,積少成多,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才會由量變到質變。以部編版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歸去來兮辭·并序》一課教學為例,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經典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是根柢,要想深刻領會歷史巨作,可以先從文學常識切入,而關于本篇課文的文學常識如作者簡介、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師生可以通過之前所學的篇目如《飲酒》《歸園田居》(其三)《桃花源記》等探尋脈絡。教師充分利用課前回顧環(huán)節(jié),喚起學生對陶淵明及其相關作品的記憶,并及時拓展適切的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對教師的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課前認真?zhèn)湔n,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師生的知識儲備。同時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便于其接受新知識。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延伸與文本相關的文學常識,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基礎,還能讓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4]又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必修上冊《赤壁賦》一課時,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可以做必要的知識拓展,積累古時表示時間的詞語作為文學常識,“既望”表示的是農歷每月十六,由此延展至農歷每月十五為“望”,每月初一為“朔”,每月最后一天為“晦”。再如,教授部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師說》一課時,就“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展開文學常識積累,“六藝”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著作,通過補充延伸相關的文學常識,增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閱讀鑒賞水平。讓學生樂于學語文、善于學語文,做一個學習與生活的有心人。學習不僅僅依賴于教師的傳授,更需要學生自覺地在生活中積累,以促進自我的持久發(fā)展,對培養(yǎng)和提升自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非常關鍵。
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其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及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文言文教學策略的改進與調整,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