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翁同龢致范梁信札箋釋

2022-03-17 23:31李文君
關(guān)鍵詞:直隸信札同治

李文君

(故宮博物院 故宮學(xué)研究所,北京 100009)

2005年12月18日,某公司公開了紙本冊頁的翁同龢致楣孫信札10通。信札裝訂成冊,前附有橢圓形翁同龢肖像,肖像上方有從右至左書寫的“翁松禪先生肖像”七字標(biāo)題,落款作“后學(xué)吳徵題”。冊頁后附有介紹翁同龢生平的跋語一篇,內(nèi)容如下:“翁同龢,江蘇常熟人,清道光十年(1830)生,光緒卅年(1904)卒,年七十又五。字叔平,自署松禪,晚號瓶生,又署瓶廬。咸豐六年(1856)進(jìn)士,賜一甲一名及第。官至協(xié)辦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參機(jī)務(wù)。光緒戊戌政變,罷職歸里。卒后追謚‘文恭’。書法遒勁,天骨開張。幼年學(xué)歐、褚;中年用力于顏真卿,更出入米、蘇;晚年沉浸漢隸,為同治光緒間書家第一。是冊系翁同龢親筆書信十封,廿九頁,曾為翁氏后裔所藏,足可珍矣?!眱皂撝杏需b藏印“引祥珍藏”“虞山翁韜父珍藏印”“百忍草堂珍藏”。其中的“虞山翁韜父珍藏印”,即題跋中提到的“翁氏后裔”翁斌孫。翁斌孫(1860-1922),字弢夫,又作弢甫、韜夫,是翁同龢長兄翁同書之孫,曾長期陪伴在翁同龢身邊。

一、范梁其人

據(jù)拍賣說明文字,收信人楣孫“即張朝桂,字問秋,號楣生、楣孫,上海寶山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少有神童之目,詩古文辭入手即佳。擅寫意花鳥,有陳淳、惲壽平逸趣。尤工寫梅、菊,以意趣勝”[1]。按,此說明文字有誤,收信人楣孫,并非張朝桂,而是指范梁。理由如下:一是從寫信時(shí)間來看,張朝桂主要活動(dòng)在嘉道年間,而信札主要反映同光年間的內(nèi)容,兩者不一致,有時(shí)間差;二是從收信人的身份來說,張朝桂主要成就在詩文書畫,在仕途上并不順利,僅在道光年間承辦過“浙江善后局工程”,咸豐初年“襄理上海捕盜局務(wù)”,與翁同龢并無交集;三是從收信人的活動(dòng)地域來看,張朝桂主要在江浙地區(qū)活動(dòng),“北渡京(京口,即鎮(zhèn)江)邗(揚(yáng)州),南經(jīng)臺(臺州)剡(嵊縣)”,并未涉足信札中提及的直隸地區(qū)[2]。因詩文書畫關(guān)系,張朝桂的名聲更大,而范梁則事跡不彰,故說明文字未加詳細(xì)辨識,將收信人誤歸入張朝桂名下。

范梁,字昴生,號楣孫,一作楣生,生于嘉慶甲戌年(1814)三月十二日,①關(guān)于范梁的生年,此處采用的是《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匯編》的說法。另潘衍桐《兩浙輶軒續(xù)錄》卷三十七(頁三十七)收錄的范梁《題曹大令咸熙〈采菊思親圖〉》一詩說:“覽君《思親圖》,增我思親淚。我年二十二,歲在庚寅次。孟秋之月朔,我母竟見棄。不待菊花開,已痛靈藹萎?!睋?jù)此,范母去世于庚寅年(1830)七月初一日,范梁時(shí)年22歲,由此可知,范梁應(yīng)生于1809年。此詩是范梁的自述,比起科舉家傳資料出生于1814年的記載,應(yīng)該更可靠。另據(jù)賀濤《廣西布政使范公家傳》,范梁于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去世,年七十有六,則可推知范梁生于1808年,與范梁自己的說法相近。由此看來,范梁應(yīng)生于1808年或1809年,生于1814年的說法,很可能是他為了便于參加考試而修改年齡的結(jié)果。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人,住錢塘北良坊二圖西橫河橋直街。祖父范封,字雙楣,號小垞,乾隆己亥(1779)恩科舉人,揀選知縣。范梁之號“楣孫”,即來自其祖父的表字“雙楣”。道光乙未(1835)鄉(xiāng)試,范梁中式第二十五名,鄉(xiāng)試考官為杜堮與翁心存;道光二十年(1840)會試中式第一百三名,殿試第三甲第二十六名,欽點(diǎn)簽掣直隸即用知縣[3]。翁心存是范梁的鄉(xiāng)試考官之一,范梁成為翁心存的門生,兩人又是江南同鄉(xiāng),因此范梁與翁家往來密切,在翁心存、翁同龢父子二人的日記中,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范梁的記載。如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十五日,翁心存之母八十壽辰,范梁作為門生,前來為翁母祝壽[4]307。因殿試位列三甲,范梁中進(jìn)士后,沒能留在京城,而是以即用知縣分發(fā)直隸。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范梁任威縣知縣[5]。道光二十七年六月,調(diào)任雄縣知縣,當(dāng)年九月,又調(diào)任大興知縣[6]。咸豐三年(1853)十一月,范梁由北路廳同知護(hù)霸昌道;咸豐四年三月,因父親范為金逝世,丁憂去職[7]。咸豐六年起復(fù),咸豐八年(1858)十二月至咸豐九年四月,任保定知府[8]111。咸豐九年十一月任永平知府[9]。咸豐十年十一月,再署霸昌道[4]1568。咸豐十一年賞加鹽運(yùn)使銜[10]。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復(fù)任保定知府。同治二年十一月卸任[8]111-112,隨即任通永道。同治三年九月,改任大順廣道[11]67。同治五年八月,賞加布政使銜[12]。同治七年八月,賞戴花翎[13]。同治八年五月,補(bǔ)授山東鹽運(yùn)使[14]。同治九年七月,補(bǔ)授山西按察使[15]147,未至,同年八月,轉(zhuǎn)授直隸按察使[15]187。光緒三年(1877)十二月,升任廣西布政使[16]。光緒七年閏七月去職[17]。歸鄉(xiāng)后主講紫陽書院[18]36。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卒,年七十有六[19]544。范梁的仕途履歷,從道光二十一年到光緒三年(1841-1877),除短暫在山東任鹽運(yùn)使外,均在直隸境內(nèi)任職。近在畿輔,范梁經(jīng)常有機(jī)會進(jìn)京,進(jìn)京必到翁府拜望,故與座師翁心存一家交往密切。翁同龢致范梁的信札,就寫于其任職直隸期間。

對范梁其人,目前學(xué)界還沒有專文研究。對翁同龢的這些信札,此前出版的幾種翁同龢著作集,如謝俊美先生的《翁同龢集》[20]、趙平先生的《翁同龢書信箋釋》[21]、李紅英女士的《翁同龢書札系年考》[22]、翁之憙與翁萬戈等整理的《翁同龢瓶廬叢稿》等[23],均沒有涉及。謝俊美先生編著的《翁同龢年譜長編》[24],以時(shí)間為序,將翁同龢?biāo)餍旁涤趯懽魅掌谥?,也沒有收錄這些信札。現(xiàn)以時(shí)間為序,對其進(jìn)行初步整理,并試做一簡單的考釋,不妥之處,請予以批評。

二、信札考釋

(一)

楣生尊兄世大人閣下:伏審懋績覃敷,鼎遷葉吉,日望旌旗到都,一抒別悃,不識何以遲遲,比來惟起居增勝為頌。舍親陸紳孚,得荷垂青,推薦一席,甚感甚感!龢近狀無可言者,先公窀穸未安,日夕愁痛,堊廬戢影,朝不謀夕,不得已欲覓一筆耕之地,而羞于自薦。閣下知我最深,倘能于直隸書院中館谷稍豐者位置一處,一歲中一再至彼,余月郵寄課文,弟雖淺陋,必當(dāng)盡一知半解,與諸生講習(xí),決不虛曠素餐,區(qū)區(qū)之誠,伏候鑒詧。首道錫受翁,系壬午世叔,素承關(guān)切,并求委婉道達(dá),專懇,即請升安。三侄鵠企。世年小弟制翁同龢叩首。

此信于同治二年(1863)年底作于北京,具體日期待考,內(nèi)容主要是守制的翁同龢托范梁推薦書院講席之事。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初六日,翁心存在京去世。因家鄉(xiāng)常熟被太平軍占領(lǐng),翁同龢不能扶柩回籍,只得在京守制。同治二年十一月廿五日,翁同龢將父親暫時(shí)葬在昌平城正東十里的核桃園[25]330。這就是信中提及的“先公窀穸未安”。清代翰林出身的官員守制時(shí),多會就近尋求書院講席一職,一來可有束脩補(bǔ)貼家用;二來能網(wǎng)羅可造之才,獲識人之清譽(yù)。翁同龢無法回鄉(xiāng)守制,先后在直隸文安與昌平兩個(gè)書院兼職,其中昌平書院的講席,就是長期在直隸任職的范梁舉薦的[25]379。同治二年十一月,范梁從保定知府升任通永道,這是翁氏在信中提及的“鼎遷”。陸紳孚,一作純甫,名松孫,是翁同龢表兄陸清泰之子,長期隨父居住在保定,后任吳橋縣丞。范梁任保定知府時(shí),應(yīng)翁氏之請,為陸松孫在書院謀得一職。首道錫受翁,指范梁的上級,時(shí)任清河道的錫祉,保定府歸清河道管轄。錫祉,字子受,滿洲正白旗人,索綽絡(luò)氏,大學(xué)士英和之孫。道光十五年(1835)進(jìn)士,咸豐十年(1860)閏三月初七日,出任清河道道臺[4]136,1507,后升任浙江鹽運(yùn)使。英和為道光壬午(1822)會試總裁,翁心存于是年中二甲第三名進(jìn)士,正式成為英和的門生,故尊稱錫祉為世兄,翁同龢據(jù)此稱錫祉為壬午世叔。三侄,指翁同書之子翁曾源、翁曾桂,翁同爵之子翁曾翰,此三人當(dāng)時(shí)均在北京居住。而翁同爵之子翁曾祥與翁曾榮,當(dāng)時(shí)在蘇北與上海避難。因范梁為翁心存門生,自己又在守制期間,故翁同龢在信尾以“世年小弟制翁同龢”自稱。

(二)

前函繕就未發(fā),承賜書,伏審起居增勝,□□罄宜,欣慰欣慰。鹽務(wù)整飭,定有實(shí)效。泰山之云,扶寸而合,大東將披其澤,豈第續(xù)張融《海賦》而已。可勝企祝弟厚意,東帥賢明,足稱鹓行。人杰得賢者相助為理,齊風(fēng)泱泱矣。敬泐申謝,寒夜呵豪,未罄萬一,即賀春祺,伏惟愛鑒。家慈命道謝候安。年世愚弟翁同龢頓首再啟。十二月十九日戌正。

此函于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十九日作于北京,是翁同龢對范梁升職的賀信兼拜年信。本年五月十八日,范梁由直隸大順廣道補(bǔ)授山東鹽運(yùn)使,將正式赴山東任官。翁氏祝其如南朝人張融創(chuàng)作《海賦》一樣,在齊魯之地大展才華。東帥指時(shí)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家慈指翁同龢之母。

(三)

楣生尊兄世年大人閣下:自壬申南旋后,京朝官皆未通問。而山中荒僻,亦無由附使遞。遂疏音敬一。昨道出津門,瞻望益近,側(cè)聞起居安和,百務(wù)修舉,極慰馳仰。即日陸舍親來,重承寄語,感荷無量。龢伏處三年,須鬢盡縞,加以嘔血,氣體頓衰。再入國門,恍恍如夢。今年雨旸適時(shí),秋水不濫,南北可獲全稔,民之幸矣。草草申意,不盡欲言。敬頌臺安。年世愚弟翁同龢頓首。家兄命候安不另。七月廿七日燈下。

此信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廿七日作于北京,主要是向范梁通報(bào)自己返京的情況。同治十年十二月廿四日,翁母去世。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翁同龢回常熟居喪。同治十三年六月廿三日,守制期滿的翁同龢從常熟回到北京[25]1093。七月廿四日,翁氏表兄陸清泰從保定來看翁同龢,翁氏作此信,交陸氏帶給直隸按察使范梁。信中對自己離京兩年多的人事變化,發(fā)出了感慨。家兄指翁同龢次兄翁同爵,翁同爵與翁同龢一并返回京城,本年九月初八日,補(bǔ)授為湖北巡撫[25]1104。

(四)

楣生尊兄世年大人閣下:春初奉覆一函,想經(jīng)入覽,即日起居何如?深切馳仰。京師有閔雨之意,而南風(fēng)融融,三農(nóng)觖望。弟一春奔走,頃由遵化歸,道病甚劇,連延一月,寢食皆費(fèi),意境太劣,兩鬢皆縞,側(cè)想閣下同此意味,正如倦飛之鶴,未得投林耳。陸今承拔擢,極感。其才誠短,亦書生習(xí)氣太重。家兄到彼,一切平平,粗足告慰。專函敬請臺安,伏惟愛鑒不次。世年愚弟翁同龢頓首上。

此信于光緒元年(1875)春末作于北京,主要是感謝范梁對陸清泰的照拂。本年正月十三日到二月十五日,翁同龢與醇親王奕譞、魁齡、榮祿赴東西陵,相度地勢,為同治帝選陵墓地址[25]1034。三月初三到三月十九日,翁同龢再次赴東陵,勘察惠陵地勢[25]1154-1159。陸,指陸清泰,字寄庵,號鐵云,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寄居常熟,父陸廷鉽,母為翁同龢姑母翁慎儀[26];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秀才,鄉(xiāng)試屢試不中,在咸豐七年(1857)捐從九品官,分在直隸[4]1274,1286,此后就一直在直隸境內(nèi)輾轉(zhuǎn)任職,同治二年(1863),又捐縣丞一職。[25]305,310;[11]15在時(shí)任直隸按察使范梁的關(guān)照下,陸清泰先是在通州 “倉場調(diào)辦收米”;本年十一月,正式升任衡水縣令[25]1173,1203。對這位表兄的能力,翁同龢有清醒的認(rèn)識,信中的“其才誠短,亦書生習(xí)氣太重”,并非自謙之辭,在《日記》中,翁同龢用 “恐材力不逮矣”“上司知其無能” 這樣的文字來評價(jià)陸清泰[25]789,873。家兄,指翁同爵,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翁同爵被授為湖北巡撫; 光緒元年七月,又兼署湖廣總督。不過,光緒三年八月初一,翁同爵就在任上病故了[25]1341。

(五)

楣生尊兄世大人閣下:手教至,詞翰雙妙,快若睹面,幸甚幸甚。柏臺雄峻,猶念孤寒,非一人之私感。倦飛之喻,彼此同之。閣下在官之日久,吏疵民謨,知之深而挽回之者,力必默有以濟(jì)。若龢者,真虛縻俸錢耳。入夏多病,近又感暑困,臥數(shù)日。適舍親陸君來,相與道閣下懇懇之意,因其行,力疾致數(shù)字。不盡百一。敬候起居,惟鑒不次。世年愚弟翁同龢頓首。六月十二日。

此函于光緒元年(1875)六月十二日作于北京,是翁同龢致范梁的問候信。本年六月初四日,翁同龢表兄陸清泰從保定趕赴通州公干,路過北京,看望翁氏[25]1172。六月初九日,翁氏感冒,“發(fā)熱不能支,呻吟伏枕,竟夜不得安眠?!?六月十一日,陸清泰公事已畢,從通州到京,將返回保定,翁同龢“復(fù)星橋及范楣生函”,托其將此信帶給范梁[25]1173。信中對范梁以長官之尊“猶念孤寒”,多方關(guān)照陸清泰,表示感謝;并對范氏熟悉“吏疵民謨”的執(zhí)政能力,給予了贊揚(yáng)。

(六)

楣孫尊兄年世大人閣下:手教至,快若睹面。惟獎(jiǎng)諭過崇,非所敢承耳。即日臺候勝常為頌。閔雨既久,備荒無策,瞻印嗟嘆,千里同之。弟因墜馬,折傷右足,謁告十日。僅而獲全,頃方疲曳,入侍不堪覼縷。以閣下之賢勞通敏,久著于班行,而猶回翔濡滯,若此賤子陋劣,乃一飛刺天耶!端居寡歡,忽忽如失。陸今初任為令,其寬嚴(yán)能衷諸理否?弟意欲其更事,不欲其謀食,幸密察之。初熱,惟善自保練。敬問時(shí)安,并合署安吉。年世愚弟翁同龢頓首。五月望。

致正定蔡君一函,乞遞交。

此信于光緒二年(1876)五月十五日作于北京,主要是請求范梁對新任知縣的陸清泰嚴(yán)加約束。光緒元年十二月十二日,翁同龢受命與夏同善一起在毓慶宮書房教光緒帝讀書。光緒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翁又被任命為戶部右侍郎,監(jiān)管錢法堂事務(wù)[25]1211,1220。翁連連被委以重任,范梁致信祝賀,并對其進(jìn)行“獎(jiǎng)諭”,翁即以此信回復(fù)。本年京畿地區(qū)呈現(xiàn)旱象,“保定以北皆無雨”,朝廷“備荒無策”,只得迎請邯鄲鐵牌到京,進(jìn)行祈雨活動(dòng)[27]。四月廿七日是翁同龢生日,散值后,翁同龢準(zhǔn)備赴南城寺廟觀覽,結(jié)果“至珠寶市馬蹶而仆。不覺墮鞍,右足被壓”,不得不請假十多天,進(jìn)行調(diào)養(yǎng),到五月初十日才恢復(fù)授讀[2]1242-1244。范梁長期在直隸任職,此時(shí)任直隸按察使已五年多,猶自“回翔濡滯”,沒能更進(jìn)一步,翁同龢卻連獲升遷,為了安慰朋友,翁同龢進(jìn)行自嘲。陸指陸清泰,在光緒元年十一月正式升任衡水縣令[25]1203。因翁家的關(guān)系,陸清泰長期受到范梁的提攜,翁同龢像長輩關(guān)心后進(jìn)一樣,請范梁對陸清泰嚴(yán)格要求。

(七)

楣孫尊兄世年大人閣下:日昨甫致一緘,諒蒙鑒入,即日伏惟起居萬福。京城自三壇致禱,密云蔚然,雖一再得廉纖,仍如未雨,深宮憂勤,為之減膳,則百僚可知矣。龢足疾漸平,一切如舊。茲有候補(bǔ)從九湯君(寶善),蕭山相國之族子,而龢之內(nèi)親也。托在仁宇,求量材委用,俾末秩得以糊口。緣是親情,故為一言,幸喻此意,冗中不盡百一,敬頌臺安。年世愚弟翁同龢頓首。

此信于光緒二年(1876)五月十六日作于北京,主要是請范氏關(guān)照赴直隸任職的姻親湯寶善。當(dāng)日《日記》曰:“致范楣孫信,為湯寶善。”[25]1245-1246五月十五日,翁同龢寫信一封,對范梁的祝賀表示感謝,并托范梁對表兄陸清泰多加指點(diǎn)(即前信)。此即書信開篇提及的“日昨甫致一緘”。是年畿輔大旱,朝廷進(jìn)行了各種祈雨活動(dòng)。五月十三日,“三壇祈雨,上詣大高殿、時(shí)應(yīng)宮拈香?!蔽逶率眨拔甯⒂?,旋止,辰初復(fù)雨有聲,旋又止。午晴矣。”[25]1245此即“一再得廉纖,仍如未雨”。湯寶善名楚惟,字寶善,浙江蕭山人,是蕭山相國湯金釗的族子,排行第九。翁同龢之妻,為湯金釗孫女。湯楚惟與翁同龢岳父湯修平輩,兩人雖為“內(nèi)親”,湯楚惟卻是翁同龢的“尊行”(長輩)[25]1235。湯楚惟秉承紹興府人的職業(yè),在京作幕賓。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十二日,在籍守制的翁同龢赴蕭山岳父家省親,曾與湯楚惟晤面[25]998。光緒二年三月廿八日,翁同龢出城拜客,晤湯楚惟,湯氏將從京赴直隸任職[25]1235。故翁同龢向范梁請托,托其給予關(guān)照。湯楚惟去世之后,其子湯勱,仍登門向翁同龢“求信”,請其推薦差事[25]2597。

(八)

楣孫尊兄世年大人閣下:日昨奉致一函,計(jì)早徹左右。使者未辱手教,兼承饋歲隆儀,拜領(lǐng)滋愧。歲已向暮,衢巷喧闐,獨(dú)有鄙人下值后如在萬山深處,默坐觀空,此意惟知者喻之耳。政教修和,庭階蘭玉,祝頌無已。快雪十年中希有,來歲豐收,當(dāng)可豫卜。鐵云事具承眷注,未審當(dāng)軸許可否?其交卸既有期矣。孱軀舊疾未平,終日奔走,略不得暇。楚中常有信至,粗平安也。率筆奉獻(xiàn),敬請臺安,并賀年禧不次。世年愚弟翁同龢頓首。

此信于光緒二年(1876)十二月十五日作于北京,是向范梁的賀年問候信。當(dāng)日《日記》云:“致書范楣生、孫省齋,為陸表兄說項(xiàng)也。”[25]1293饋歲隆儀,指地方官向與自己關(guān)系親密的京官饋贈的年敬銀兩。此年冬天,京城大雪,“雪積半尺”[25]1287。鐵云,指陸清泰,時(shí)署衡水縣令,任期將滿,謀求調(diào)任完縣(今順平)知縣[25]1367。楚中指湖北,翁同龢次兄翁同爵時(shí)任湖北巡撫。

(九)

楣生尊兄年世大人閣下:雄藩晉擢,朝列欣然,節(jié)鉞之除,連翩可卜。伏想宦轍久歷畿疆,雖四海皆望公來,而借寇輿歌,只尺早達(dá)。龍光三接,行有溫綸,頌何如也?即日伏惟起居綏燕。陸令來,得聞近況,須鬢未衰,芝蘭滿室,極慰馳仰。弟隨班儤直,百乏一長,瞻仰嘒星,與三農(nóng)同,其況瘁而已。專函布賀大喜,握手伊邇,書不盡言,并頌歲禧。年世愚弟翁同龢頓首。臘月望燈下。

此信于光緒三年(1877)十二月十五日作于北京,是恭喜范梁升職的賀信兼拜年信?!度沼洝繁救沼小安?fù)范楣生賻函”的記載[25]1369-1370。本年八月初一日,翁同爵病逝于武昌,范梁發(fā)唁信慰問翁同龢,并致賻儀,翁同龢以此信回復(fù),并向范梁的升遷表示祝賀。本年十二月初六日,范梁由直隸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這就是信中提及的“雄藩晉擢”。范梁三十多年的仕宦履歷,基本在直隸境內(nèi),這就是信中提及的“久歷畿疆”,這次終于升任外省。陸令,指陸清泰。十二月初九日,陸清泰從保定到北京;十二月十二日,翁同龢請其吃飯,從他那里了解到范梁身體很好、“須鬢未衰”的近況[25]1369。是年入冬以后,降雪甚少,翁氏望雪心切,與三農(nóng)同,故在信尾借此寒暄。

(十)

楣生尊兄世年大人閣下:一昨?qū)彝ǜ蜖?,?jì)次第入覽,頃奉惠啟,過自撝抑,其辭意皆非小子所敢承,惶恐無似。饋歲隆儀,既不敢卻,然念桂筦之行,正多煩費(fèi),高情厚誼,益令受者不安耳!日來望雪益殷。賤軀扶病,聊爾搘拄涉夜。走筆奉謝,敬頌勛安,并賀年禧不次。弟翁同龢頓首啟。十二月二十日。

此信于光緒三年(1877)十二月廿日作于北京,是翁同龢對范梁贈送年禮的感謝信。十二月二十日,翁同龢收到“范楣生、李相國(李鴻章)書”,即寫此信回復(fù)[25]1370。信中提及的“桂筦之行”,指范氏將赴廣西任職之事。廣西路途遙遠(yuǎn),需要一大筆旅費(fèi),范氏不顧自己的開銷,還是按舊例給翁同龢惠寄了“年敬”。這一年冬天,京畿一帶降水稀少,“日來望雪益殷”,以致十一月廿四日[28]863-864,十二月初四日[28]871、十四日[28]878、廿四日[28]890,光緒皇帝四次親自到大高玄殿祈雪。

三、結(jié)語

翁同龢致范梁的10通信札,談公事者少,禮節(jié)問候與談私情者多。即便如此,這些信札對了解晚清京官與外官的交往,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范梁是科甲出身,但因殿試排名偏后,沒能成為京官,而是分發(fā)到直隸,成為榜下即用的老虎班知縣。從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正七品威縣知縣開始,到光緒三年(1877)底從正三品直隸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為止,除短暫任山東鹽運(yùn)使外,在直隸宦海沉浮30多年。任廣西布政使3年后,又因故去職,不久即辭世。對于這樣一位人物,文獻(xiàn)記載卻不多。官方文獻(xiàn)方面,因其級別偏低,所留資料并不多,沒有專門的傳記。地方文獻(xiàn)方面,范梁的家鄉(xiāng)杭州是人文薈萃之地,像范梁這樣主要從事行政事務(wù),并無其他詩文書畫特長的人物,在杭州還有很多,因此對其重視也不夠,只在《(民國)杭州府志》里留下400多字的簡傳[29],在《兩浙輶軒續(xù)錄》中留下五首古體詩[18]36-37。私人文獻(xiàn)方面,只有門人武強(qiáng)賀濤所作《家傳》一篇,介紹其生平及宦跡[19]543-544。與此不同,與范梁往來密切的翁心存與翁同龢父子,在《日記》中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范梁與其子范崇威(汲儒)的記載,加上翁同龢致范梁的這10通書信,能讓我們加深對范梁這個(gè)人物的了解。

如果說范梁是通過科舉入仕的成功地方官代表,那么同樣是讀書人,翁同龢的表兄陸清泰,因?qū)以嚥坏冢ㄟ^捐納的途徑,走入仕途。陸清泰從巡檢、縣丞做起,靠著翁家的多方扶持,后來做到衡水、遷安、行唐、邯鄲等縣的縣令;他的次子陸松孫也做到吳橋縣丞,在捐納一途的官員中,也是相當(dāng)不錯(cuò)的結(jié)局。通過翁家父子的《日記》與信札,也可勾勒出一個(gè)陸清泰父子的小傳。這對晚清基層官員的研究,也是一個(gè)很典型的個(gè)案。

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在京城任職近半個(gè)世紀(jì),又多次擔(dān)任各級考官,圍繞著他們,形成了一個(gè)龐大的網(wǎng)絡(luò),可以說是門生故吏遍天下。翁家以科第起家,與他們往來密切的,也多是通過科考獲益的佼佼者。但翁同龢本人也有不少屢試不第的親戚,最典型者有三人:內(nèi)弟湯紀(jì)尚(伯述)、族叔翁心鑒(鏡湖)、表兄陸清泰(鐵云)。翁同龢通過各種關(guān)系,多次舉薦他們?nèi)温?。最后,湯紀(jì)尚在天津,翁心鑒在山東,陸清泰在直隸,都謀得了相應(yīng)的職務(wù)。翁氏向范梁推薦陸清泰,只是晚清京官向地方官請托的個(gè)案。與其他京官比起來,翁氏還比較注意自己的官聲,向地方官推薦親戚與門人時(shí),相對而言,還是很克制的。

總之,翁同龢致范梁的信札,內(nèi)容雖不多,但對了解晚清京官與外官的交往細(xì)節(jié),如推薦差事、相互提攜、饋贈年敬等;門生與座師的聯(lián)絡(luò)情況,如年節(jié)問候、婚喪嫁娶及升遷進(jìn)學(xué)等的人情往來;科考未中的讀書人的生存狀態(tài),如捐納入仕、投充幕員等,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直隸信札同治
黃賓虹《致昂青信札》
收藏界的“絕后”之作
清代直隸鑄錢史
毓慶宮在乾隆、嘉慶、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瀾
四水同治
李光地治理直隸水患始末
中國官窯瓷器的最后輝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華
呂梁市嵐縣:“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態(tài)水環(huán)境
舊時(shí)信札
致衛(wèi)東先生(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