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雪梅
(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知識水平的掌握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從而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發(fā)展。高校輔導員長期處于學生工作一線[1],與學生接觸、交流溝通較為密切,與學生之間存在較多的情感連接,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高校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高校心理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但當前,部分高校輔導員未能準確定位自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儲備不足,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時未能給予專業(yè)且有針對性的建議,從而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針對以上問題,高校要進一步加強輔導員培訓,提升輔導員的心理學知識儲備及心理輔導能力,引導輔導員明確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角色與定位,不斷優(yōu)化與豐富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方式與策略,提升學生對各項輔導員工作配合程度,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學知識掌握程度以及情緒調節(jié)能力。
心理學知識融入高校輔導員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大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心理學相關知識與必要的情緒調節(jié)方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時,高校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主體之一,其能夠將心理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相結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該項工作的開展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高校輔導員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高校輔導員可以在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以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運用多種心理學知識及相關理念,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其次,密切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開展心理輔導,進一步促進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自我調整[2]。最后,實際應用心理學知識。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對于心理學知識的滲透與運用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實用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于心理學知識的興趣,幫助大學生將心理學知識與自身生活建立有效銜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高校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作為心理學專業(yè)建設的輔助,進一步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學知識結構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常態(tài)化。高校輔導員作為與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接觸最為密切的主體之一,其在學生工作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心理學知識對自身學習與生活的作用與意義,幫助學生解決其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程度。其次,完善心理學專業(yè)教師與輔導員心理輔導溝通機制建設。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與心理學專業(yè)課程教師的交流溝通了解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將學生課上所學心理學知識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相結合。最后,從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而言,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之外,高校輔導員還可以將心理學知識充分融入班會及其他班級活動中,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理念的認識與了解,提升大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認可程度及學習熱情[3]。
高校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加順利。首先,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較多,對學生問題較為了解,在學生工作開展過程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進一步提升工作的針對性[4],促進高校學生工作質量的提升。其次,高校輔導員運用心理學知識能夠為學生提供積極正確的引導,將專業(yè)的心理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建立有效的銜接,推動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yè)性的提升。最后,高校輔導員不僅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承擔著教師的責任,而且需要與學生保持良性平等的師生關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調來訪者與傾聽者之間關系的平等尊重,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發(fā)揮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和距離,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發(fā)揮可以有效彌補心理學專業(yè)教學在實踐層面的不足,優(yōu)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但部分高校也存在輔導員工作方式單一、自身定位較為模糊、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不足等問題,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未得到積極有效解決,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幫助有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輔導員運用自身所掌握的專業(yè)心理學知識及積累的工作經驗對學生進行疏導與指引,但部分高校輔導員自身現有的知識以及能力無法滿足大學生心理疏導方面的工作需求。首先,部分高校輔導員的自身專業(yè)心理學知識有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種類與表現上較為龐雜,而高校輔導員無法根據自身現有的心理學知識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疏導,部分學生在與輔導員交流之后實際心理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其次,心理咨詢時間與頻率安排不科學。部分高校輔導員心理學知識儲備不足,對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時間安排缺乏一定的條理性,心理咨詢活動安排缺乏規(guī)范管理,心理咨詢時長存在較大的隨意性[5],這不僅不利于高校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實際情況,也阻礙了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診斷與治療,不利于學生情緒的調節(jié)與心理問題的解決。最后,部分高校輔導員由于理念問題沒有采取措施主動發(fā)現、主動預防、主動干預學生的心理問題。部分高校輔導員由于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滯后與心理健康知識儲備的不足,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程度缺乏準確認知與判斷,僅采用基礎的傾聽與疏導等方式,不利于學生心理問題以及情緒問題的調整與解決。
首先,部分高校輔導員采用在辦公室與學生談話的方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由于辦公室環(huán)境與氛圍較為嚴肅,學生在與輔導員進行交談的過程中經常處于被詢問狀態(tài),雙方沒有處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學生的心扉難以打開,對于部分問題的回答有所保留[6],不僅不利于高校輔導員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同時浪費了師生雙方的時間與精力。其次,部分高校輔導員對于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有限,不僅沒有在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篩查過程中對學生心理狀況與數據進行電子錄入與登記,而且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鮮少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最后,部分高校輔導員雖然組織了相應的團輔活動,但在活動的組織、活動方案的設計以及學生的參與上都存在問題與不足,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以及情緒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負責人,對于學生特點與狀態(tài)的了解與熟悉是其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部分高校輔導員對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確。首先,部分高校輔導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成長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了解不足,重視程度有限,對于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進行及時的疏導與幫助,且輔導員對待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在態(tài)度與方式很可能不經意間對學生造成更大傷害,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次,部分高校輔導員未能明確自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優(yōu)勢,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存在模仿其他心理咨詢人員及照搬心理學書籍內容的情況,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后,部分高校輔導員未能明確界定自身與專業(yè)心理醫(yī)生的工作內容與工作范圍的差異[7],對于學生在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出現的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甚至可能出現延誤病情的情況,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及心理醫(yī)生的努力,而且需要學生家長的密切配合。但在實際的工作開展過程中,部分高校輔導員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家庭因素的作用。首先,部分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對于家庭因素的關注程度不足,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較少,未能明確部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實質[8]。高校輔導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與學生談話溝通策略上也存在較大偏差,對于實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升有限。其次,部分高校輔導員對于家庭因素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未能從家庭角度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導致對學生原生家庭實際情況了解不足,部分學生由于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最后,高校輔導員未能與家長之間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也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部分輔導員未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情況,對于各項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與落實上忽略了學生家長的意見,導致實際工作效果不理想。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學習與生活過程中接觸最為頻繁的教師,對于學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在具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加強高校輔導員培訓機制建設,進一步豐富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學知識儲備,提升其工作能力;完善家校溝通機制,形成家校合力,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以及情緒狀態(tài)的優(yōu)化。
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儲備是高校輔導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所以,首先,高校要優(yōu)化輔導員培訓機制,為高校輔導員提供充足的培訓機會,進一步豐富高校輔導員參與培訓的途徑,優(yōu)化高校輔導員的培訓條件,推動高校輔導員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其次,更新工作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板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輔導員應及時更新自身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觀點與看法,提升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參與專家講座、查閱相關資料的形式進一步革新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最后,高校輔導員要進一步提升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的頻率,制定嚴密且具有規(guī)律性的心理健康輔導模式[9],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針對性調整,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態(tài)化。
首先,高校輔導員要不斷完善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方式。面對面交流與溝通是高校輔導員最為常用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指高校輔導員通過傾聽學生、引導學生來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今后,高校輔導員要進一步調整師生交流溝通形式,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交流,給學生提供專業(yè)的意見與建議,優(yōu)化師生交流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傾訴環(huán)境,提升師生溝通效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提升。其次,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學生興趣與參與度。以高校輔導員組織的團輔活動為例,學生可以通過生生互動進一步豐富自身感受,學習與掌握一些調節(jié)情緒的方式與方法[10],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后,高校輔導員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ヂ摼W信息技術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多等優(yōu)勢,輔導員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與學生在線下進行交流與溝通,而且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線上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快速走出心理困境。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主要承擔者與負責人,對于學生學習以及生活實際情況的了解程度較高,所以需要高校輔導員擺正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首先,明確自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與優(yōu)勢。高校輔導員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對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內容進行針對性調整,發(fā)揮自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其次,高校輔導員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界定自身與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在工作內容及責權范圍上的界限,對于超過輔導員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情況要及時鼓勵學生尋求專業(yè)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同時,在學生工作開展過程中,高校輔導員要保護學生的隱私,同時鼓勵學生到正規(guī)心理門診進行治療[11],確保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最后,高校輔導員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yōu)勢與缺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揚長避短,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家庭因素也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開展具體過程中深化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首先,高校輔導員要提升自身對于學生家庭因素的重視,在與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進一步關注學生實際家庭情況及與家庭成員的關系,幫助學生感受家庭及校園環(huán)境中的善意與美好,鼓勵學生在自身情緒出現問題時積極采取相關措施調整自身情緒,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要不斷完善家校溝通機制,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電話等方式與學生家長交流關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想法與工作開展思路。同時引導學生調整自身在與其他學生接觸過程中的表達方式,了解學生近期在家庭的表現,通過與家長的交流進一步調整與優(yōu)化高校輔導員針對具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最后,高校輔導員可以傳授學生與家長交流溝通的方式方法,還可以通過組織親子活動增進高校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情感聯系,不斷推動學生與家長交流溝通頻率、深度的增加,減少父母與學生之間的摩擦,幫助大學生感受家庭的關懷與溫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及全面發(fā)展。
高校輔導員作為與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最為頻繁的教職人員之一,對于大學生實際學習狀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程度較高,所以需要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但在實際的工作開展過程中,部分高校輔導員心理學知識儲備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方式單一,對于自身的定位仍然停留在學生學習監(jiān)督者與指導者上,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程度也存在不足。所以,高校輔導員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工作開展形式,進一步推動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以及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