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逸 瀟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張璞二女》是干寶《搜神記》中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雖敘事簡單,卻充分反映了在人神婚戀中男權(quán)、神權(quán)的不可違抗以及女子所受的壓迫。
“神”,《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王弼解釋為“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1]后世一般將“神”與“仙”連用,指代那些具有超凡脫俗以及長生不老能力的人物。所謂神仙者,實即因靈魂不死觀念逐漸具體化而產(chǎn)生出來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2]是掌管著一方天體或者山川的靈異。神源于人類因無法抵抗自然而希望得到上天庇護的愿望。
先秦時期,人神戀故事散見于各類文獻中,數(shù)量較少,從殷商甲骨文中可以窺見人神戀的影子,比如“辛丑卜,于河妾”,“御方于河妻”等,這是人間女子與河神結(jié)合的故事。周代出現(xiàn)了感生神話、人與神相結(jié)合的故事記載,如《詩經(jīng)》中的有娀氏之女吞卵生商、姜嫄履跡生子。先秦較具代表性的人神戀文學作品有《楚辭》中的《九歌》《離騷》和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等。
秦漢時期,關(guān)于人神戀的作品數(shù)量增加,主要見于緯書、神仙方術(shù)、史傳、小說雜記等。[3]46比如:緯書《詩含神霧》中黃帝降生的故事,《河圖著名》中顓頊降生的故事;《史記》中的感生神話,《后漢書》中有關(guān)東明、槃瓠、九隆等諸多夷族的感生故事及祖婚傳說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的人神婚戀作品已趨成熟,數(shù)量多,種類齊,多見于志怪小說中,比如《幽明錄》《搜神記》《異苑》《搜神后記》等。其他傳記類文獻也時有人神戀題材作品出現(xiàn),如《神仙傳》中的《董奉》等。
《搜神記》中人神結(jié)合的故事多是女神與凡間男子相結(jié)合。這類故事婚戀模式大多為:由于前世夙愿,女神降世,與凡間男子相戀;凡間男子在神女的幫助下獲得官祿,富貴長壽,多子多孫以終老。[4]《張璞二女》雖也是人神婚戀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卻未遵循上述模式展開。
中國古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的婚禮流程,《禮記·昏義》記為:“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盵5]69此為“六禮”,是中國古代婚禮的一般流程,大多實行于社會穩(wěn)定的時期。
在六禮前,先有媒妁。“媒”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謀合二姓”,“妁”解釋為“斟酌二姓也”。《禮記·昏義》中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媒妁就是指將男女二姓撮合為夫妻的居間人。[5]70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發(fā),社會動蕩不安,人口減少?!傲Y”被簡化,但媒妁在這個時期仍非常重要,而且男女雙方不得自行為媒。曹植的《求自試表》和葛洪的《抱樸子·正郭》中都曾表達過“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5]70的觀點。蓋男方欲與女方合婚,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后使人納其采擇之禮。[6]
在《張璞二女》中,這場婚姻猝不及防且莫名其妙,既無父母之命,也無媒妁之言。張璞及其妻子完全處于一種不知情的境地。“以此配汝”只是一句戲言,并不是張璞夫婦二人有意將女兒嫁給廬山神。在女方家無意愿且無媒妁的情況下,廬山神倚仗自己威勢下聘,又強向女方家迎娶。[7]故事中廬山神是在夜間托夢向張璞妻子下的聘禮,并沒有給女方家拒絕的機會,毫無誠意。張璞妻子知道實情后非常害怕,馬上要求逃跑,不愿意的情緒十分明顯。但是廬山神卻讓船不得行,以船上所有人的性命為質(zhì),逼得張璞投女于水。即便最后歸還二女,仍然顯露出他的虛偽和強勢。
不僅女方家長并無嫁女意愿,女方自身也無結(jié)婚意愿,對廬山神毫無感情可言。張璞一家路過廬山,其子女在祠室內(nèi)觀賞游玩,這是男女雙方的第一次,也是下聘前的唯一一次“見面”。只因婢女一句戲言“以廬山神配汝”,男方就下聘了,盡管男女雙方甚至未曾真正謀面。
綜上所述,《張璞二女》中的人神婚戀,既無父母之命,也無媒妁之言,且男女雙方毫無感情基礎(chǔ),是在神的強迫下進行的。
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國家,男子在家庭和社會中具有主導地位。中國父系社會的初級階段是夏商時期,至周宗法制生成,男性地位提高,女性逐步喪失公共領(lǐng)域的權(quán)利,成為男性的附屬品。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發(fā)展,男尊女卑被進一步限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取代自由結(jié)合,女性服從男性的安排。自秦朝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以男性為權(quán)力中心的格局。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并設(shè)立三綱,從順應(yīng)天命的角度確立了男性的統(tǒng)治地位以及女性的服從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儒家思想松動,女性權(quán)利、地位有所提高,但男性仍是社會的主導。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夫”與“父”,處于絕對權(quán)威地位。在個體家庭中,父親(或祖父)就是天生的家長,是家庭財產(chǎn)的所有者,也是家庭成員的所有者,是家庭中一切事物的主宰,有著高踞家庭成員之上的種種特權(quán)。[8]
張璞是家庭的領(lǐng)導核心,卻淪為神權(quán)強迫下婚姻悲劇的幫兇。張璞和其女兒一開始就是處于不平等的地位。無論是廬山神逼張璞女兒嫁給他,還是張璞將女兒投入水中,都是一場強者對弱者的欺壓和掠奪。在《張璞二女》中,張璞妻子夢見廬山神下聘后,非??謶郑ⅰ按哞彼侔l(fā)”[9]。船至中流,“舟不為行”[9],投物于水,船仍不行。有人就提議,讓張璞將女兒投水可以讓船前進。船上其他人都贊成這個方案,并問張璞:“以一女而滅一門,奈何?”[9]張璞同意了這一方案。但是,張璞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犧牲自己,卻不能通過犧牲自己的女兒來保全自己和船上人的生命,除非他的女兒是自愿的。因為自我犧牲不是一個道德義務(wù),而只是一個美德。湯普森認為:“總的來說,一個人沒有義務(wù)要讓自己付出極端的代價去做會產(chǎn)生最大善好的事情?!盵10]張璞女兒沒有義務(wù)去犧牲自己來保全他人,而且,張璞女兒并不愿意犧牲自己,否則,她會站出來主動犧牲自己,根本不會有她母親推自己表姐妹下水的情況。因此,張璞女兒下水并非自愿,是被張璞所逼。
實質(zhì)上,張璞的做法維護的是自己的名聲、面子。眾人提議將其女兒投入水中時,張璞同意了這個做法,但是卻讓自己的妻子去實施這個決定,理由是“吾不忍見之”[9]。難道作為母親看見自己十月懷胎的女兒被投入水中,她就不覺得心痛嗎?妻子并不愿意做這件事情,所以才用亡兄孤女代之。既然張璞做了這個決定,為何沒有勇氣去做這件事情?因為怕自責、怕愧疚,并借口這都是被逼無奈。后見自己女兒仍在船中,張璞惱羞成怒,稱“吾何面目于當世也”[9],并親手將自己的女兒推下水。
這場人神婚戀中,神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在神權(quán)的壓迫下,凡間男子成了壓迫家中女性的幫兇,雖然有犧牲一人而救眾人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為了取悅神靈,維護自己的利益,保全自己的名聲。
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女性都有三重身份:母親、妻子、女兒。在傳統(tǒng)倫理綱常的引領(lǐng)下,一個國家,君的地位最高。一個家庭中,“父”和“夫”是絕對權(quán)威。在封建社會中,女性身份地位的確認一般以其父親或丈夫為前提,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性出生之時,是某某的女兒;出嫁后,成為某某的妻子;有了孩子之后,轉(zhuǎn)變?yōu)槟衬车哪赣H。[11]29-30在《張璞二女》這則故事中,張璞妻女是以張璞為中心構(gòu)建身份的,文中并未出現(xiàn)她們的姓名,她們的身份在文中分別是“璞妻”“璞女”。
魏晉時期,女性的言行如果不可以彰顯或反襯男性的美德而得不到記錄的情況常有。[11]30在《張璞二女》中,張璞的妻子就是為反襯張璞而存在,故事通過張璞妻子用亡兄孤女替代自己的女兒入水這一行為,來反襯張璞肯讓自己女兒入水救眾人的道義。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儒家思想的地位有所動搖,玄學興起,被認為是精神空前自由的時代,但自由空間只屬于少部分士族女性,絕大部分女性仍處于被忽視地位?!妒勒f新語》中“趙母嫁女,女臨去,敕之曰:‘慎勿為好?!唬骸粸楹茫蔀閻盒埃俊冈唬骸蒙胁豢蔀?,其況惡乎?’”[12]“好”就是指傳統(tǒng)的女性行為規(guī)范:貞節(jié)、順從、舉案齊眉。趙母從生活中得出的道理反映了這一階段女性仍然背負著沉重的禮教枷鎖。王戎的妻子稱王戎為卿,王戎說妻子稱丈夫為卿是不敬。可見,男性并不認同女性表達真情,女性的真情也常常被男性忽視。[11]9-10作者在寫丫鬟調(diào)笑張璞女兒的時候,并未描寫張璞女兒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但誰會喜歡上一個神像呢?在這之后,母親要求逃跑,張璞女兒并未拒絕,馬上跟隨。而廬山神無視張璞女兒的真實感受,在張家人逃跑時讓船至中流而不行。不僅神男忽視凡間女子的真情,凡間男子也會忽視凡間女子的真情。船在中流不行,眾人要求投女。張璞同意了,上船要求妻子將女兒投入水中。他忽視了自己妻子作為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寧肯背負罵名,也想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于是,他的妻子將亡兄孤女投入水中。之后,張璞為了自己的道義,又將女兒投入水中,盡管他的女兒并不想被拋棄。
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即使在魏晉時期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中也是如此。女性以男子為中心來進行自我身份構(gòu)建,其被記錄的言行是為了彰顯男性的美德,在神權(quán)和男權(quán)的壓迫下,女性的真實意愿通常被忽視,成為人神婚戀中的犧牲品。
人神婚戀以婚戀形式講述了人神間交往的情況,一方面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婚戀關(guān)系密切關(guān)聯(lián),可以說是人間婚戀觀念的迂回表達;另一方面,婚戀不僅是婚戀雙方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維系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所以,實際上人神婚戀是人神關(guān)系的反映。[3]1-2
神的本質(zhì)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神源自人類自身,即神的人格化;另一方面,神脫胎于自然,是一種人格化的神秘自然力量。所以人神關(guān)系既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包含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神鬼有正邪,世人有善惡,作者將人善惡美丑的品性、行為和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的情感都分別移植到各色各樣的神鬼身上,使之具有人的內(nèi)涵和特質(zhì)。[13]因此,人神關(guān)系包含了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張璞二女》中神人關(guān)系是一種人與人沖突關(guān)系的表達。廬山神身上有作為人強橫、虛偽、無賴的惡劣品質(zhì)。在女方對他無意的情況下下聘,又在女方逃跑后暗示眾人,讓船不得行,逼女方入水。他的存在及行為使人受到威脅,讓人感到焦慮、恐懼?!稄堣倍分腥松窕閼倏梢钥醋魇俏簳x時期上層社會男子對普通女子愚弄的投射,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欺壓,是一種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沖突關(guān)系。此外,神具有人的特性,但也是自然力量的化身。人神關(guān)系是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投射,人神關(guān)系也和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一樣,有順從,也有對立斗爭。人類社會初期,人類依賴自然、懼怕自然、服從自然。隨著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社會進步和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人類在依賴自然的同時感受到自然的強大以及自己的弱小,產(chǎn)生無奈的失落感。因此,人類會把這種自然力看作是一種可怕的對立力量。宗教概念中的神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在上述觀念中的人和神天然對立,神又十分強大,人因而畏懼、順從。人類對神虔誠的信奉是為求得神的保護。這時,人類對神的順從是以神的強大、人的弱小為基礎(chǔ)的,建立在對自然畏懼的基礎(chǔ)上。[3]2
在《張璞二女》這則故事中,船到中流不行,投物于水還是不行。眾人以為這是神示:需要張璞將其女兒投入水中。用常識推理一下:當時可能只是在中流河沙堆積,船舶自重及船上人員及物品的總重量過重,水又比較淺,導致船舶擱淺,而將張璞女兒投入水中后,船體減重,剛好可以重新啟航。但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低,科技不發(fā)達,社會動蕩,巫文化盛行,人們對自然沒有理解透徹,對這樣的現(xiàn)象無法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及經(jīng)驗做出解釋,所以這樣的事件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樣的現(xiàn)象被人誤認為是神靈的旨意,感覺恐懼,于是將女孩投水以滿足神靈,求得神靈的諒解,祈求神靈的保護。
綜上所述,人神婚戀實質(zhì)上是一種關(guān)系的表達。一方面,神是人格化的神,具有人的特征和內(nèi)涵,《張璞二女》中人神婚戀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沖突關(guān)系的投射;另一方面,人神婚戀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表達,《張璞二女》反映了當時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還不夠。
總之,神是一種基于“不死觀念”想象的產(chǎn)物,以其長生不老、無所不能而被信仰。人神婚戀既有凡男與神女的結(jié)合,亦有凡女與神男的組合,一部分人神結(jié)合幸福美滿,而在《張璞二女》中,人與神的結(jié)合充滿了悲劇色彩,男神強迫式娶親,凡間男子陷入困境,被迫成為幫兇,凡間女子喪失話語權(quán),淪為犧牲品。此類人與神的結(jié)合,既是人與人沖突關(guān)系的反映,也是人與自然矛盾關(guān)系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