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侯懷銀
(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太原 030006)
我國目前在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努力建構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教育管理學學科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積極探索“三大體系”并做好其建設工作,以此推動教育管理學的發(fā)展。我們急需就如何進行教育管理學學科“三大體系”的建設展開研究。
學科體系不扎實,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也就成了無源之水。[1]教育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指教育管理學這一學科領域知識的總體框架,對此進行研究對促進教育管理學學科的獨立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設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應牢牢把握教育管理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科本身進行反思,結合時代對學科發(fā)展的要求,在多主體多維度上展開建設。
教育管理學元研究是以教育管理學自身為研究對象,對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作批判性反思和建設性探索。[2]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學者們自覺開啟了對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反思性的元研究。他們普遍認為經過70余年對教育管理學學科知識及理論進行體系化和結構化地建設,我國教育管理學不僅初成體系,而且從借鑒西方學科的體系逐漸發(fā)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學科體系。但學界在教育管理學科的某些重大問題上沒有形成最終定論,致使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本身缺乏堅實的基礎。
第一,當前研究者關于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主要存在“過程說”[3]“現(xiàn)象說”[4]“問題說”[5]“活動說”[6]“特殊矛盾說”[7]等觀點。研究對象的不明確會直接導致學科體系的混亂,只有通過教育管理學元研究,將其研究對象的“過程說”“現(xiàn)象說”“問題說”等認識達到統(tǒng)一,即明確隱藏在教育管理現(xiàn)象、問題、過程等背后的教育管理研究對象的本質,并進一步劃清研究對象的界限,方可選擇適宜的研究方法產出理論,并據(jù)此建構學科體系。
第二,學科歸屬和學科性質也一直存在爭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教育管理學隸屬于教育學一級學科,其研究視角大多是從教育領域出發(fā)。然而1997年的《學科分類目錄》將教育管理和教育經濟兩個學科合為“教育經濟與管理”,放在管理學門類的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之下。從學科大類上看,經濟學與管理學各自是獨立的一級學科,其研究領域、思維方式以及研究范式存在根本性的不同,進行如上的學科設置必定會嚴重影響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的建設。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本來就存在“教育行政”加上“學校管理”的二元結構,加之受到教育管理學一級學科歸屬搖擺和學科設置不合理的影響,不利于建構我國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因此,建設我國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應該以理性眼光重新審視教育管理學的學科設置,梳理教育管理學與教育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和公共管理學的關系。筆者認為,教育管理學是在管理學和公共管理學之下對教育管理的審視,這既為研究教育管理提供了視角和理論背景,也保證了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所借鑒的組織理論、行為科學、政策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也都是通過管理學介入的。[8]盡管如此,由于教育管理固有的“教育性”使教育管理脫離了公共管理、企業(yè)管理等領域的管理的一般規(guī)律,教育管理學不同于一般管理學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未來教育管理學應逐漸形成反映教育管理的“教育”屬性的獨特研究內容和學科體系。因此,研究如何生成反映教育管理的“教育”屬性的學科內容和學科體系,解決好學科歸屬和學科性質的問題,既是教育管理學元研究的使命,又是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根本途徑。
第三,已有關于學科體系的元研究多從歷史和反思兩個方面入手,但是,對學科體系進行建構和重構的基本邏輯與思維路線沒有形成定論。進行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應注意三方面:其一,需要教育管理學元研究明確學科的概念范疇,并據(jù)此尋找學科的基本邏輯和思維模型;其二,需要將由教育管理學學科分化而來的教育行政學、教育政策學、教育法學、教育評價學、教育督導學、教育決策學等分支學科,組織到作為學科群的教育管理學的學科體系邏輯框架之下,從而形成“大教育管理學”;其三,需要結合我國教育管理實踐和研究的新變化,以及時代對學科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使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更好地根植于我國文化土壤,實現(xiàn)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綜上,學科歸屬、研究對象、研究范式、學科性質、學科體系、學科范疇等問題是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問題,受到教育管理學學科特點的影響,建設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首要的就是要加強教育管理學的元研究。
邊界清晰、范疇明確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建設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應先解決學科內容清晰性、學科體系明確性等問題,而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與其教材體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育管理學的教材體系是反映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的重要載體,與此相伴,教育管理學教材體系成為了我們考察學科體系建設的主要關注之處。目前,我國教育管理學教材內容除了集中在計劃、控制、組織、領導等管理學內容之外,還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督導、教師人事行政等行政學內容,以及微觀的課程、教學教研管理等。挖掘這些教育管理學教材內容體系背后的邏輯,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教育管理學學者往往根據(jù)教育管理實踐經驗、教育管理的職能、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等組織教材的體系內容,并逐漸形成了經驗體系、板塊體系、職能體系、工作體系、系統(tǒng)體系、綜合體系等教材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9]
盡管如此,我國教材教育管理學體系與作為學科的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并未形成一種明晰關系。這是因為,我國教材教育管理學體系仍然缺乏教育管理學的自身邏輯或是思維模型;缺乏使用教育管理學的思維模型對教育管理知識和理論成果進行歸類和邏輯組織;缺乏對中國教育管理學研究對象本身的內在邏輯的反映。針對此,有學者提出高等教育管理學體系構建的邏輯,是要明確將高等教育系統(tǒng)既作為學科的研究對象,又作為體系建構的邏輯起點,并由此上升到管理目的、管理本質、管理原則等中心范疇,最后構成體系的邏輯終點即概念的實踐運用,包括高等教育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10];基于“大教育管理觀”的開放的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構,則要遵循“理性方法—理論作為—觀念引導”的邏輯,對應此邏輯,形成包括教育管理形式論、教育管理范式論和教育管理哲學三個層面的開放的知識框架。[11]這些都是我國學者不斷探索我國教育管理學的內在邏輯所提出的洞見與主張,建設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學科體系,我們仍需對教育管理概念及其本質屬性進行深入探討,全面分析教育管理學的基本范疇,圍繞教育管理學核心范疇建構教育管理學的思維路線,繼續(xù)探尋教育管理學自身的理論邏輯,不斷豐富和完善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
在當今科學融通發(fā)展以及“新文科”要求打破學科壁壘,學科專業(yè)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學科的組織方式不是僅由某個傳統(tǒng)學科或單一視角領銜[12],高度分化的學科專業(yè)設置已難以回答新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圍繞重大問題來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研究,逐步成為學科發(fā)展的新動向。例如,多學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紛紛成立,所取得的知識成果愈發(fā)體現(xiàn)出跨學科的特征等,這既是出于學科發(fā)展由分化逐步走向融合的需要,也是基于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問題的使命。在這樣的趨勢下,教育管理學也應順應科學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教育管理學本身是一門綜合科學,并且自身在分化與融合中逐漸形成了學校管理學、教育行政學、教育政策學、教育法學、教育評價學、教育督導學、教育決策學等學科,日益發(fā)展成為龐大的學科群。教育管理學在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加深了學者對教育管理活動的認識和理解,拓寬了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范圍以及教育管理學學科領域。學科的分化與綜合會直接影響到學科體系的建構,所以建設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需要在推動教育管理學分支學科建設的同時,打破學科壁壘,對教育管理學的知識體系進行動態(tài)調整,探尋這些學科如何被整合到作為學科群的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之下的內在邏輯與依據(jù),并對作為整體的教育管理學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建構和理論成果梳理,最終建構大教育管理學。
建設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需要由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全國教育管理學科學術專業(yè)委員會等組織機構牽頭推進,協(xié)調各高校、學者、出版機構以及其他相關社會力量達成共識。我們要把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與基本問題相結合,從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制度建設、人才培養(yǎng),乃至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多個維度對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展開建設。在這些維度之中,人才培養(yǎng)是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的關鍵,需要以高校為主體,以研究機構、學會和刊物為依托,引導智庫、相關部門等多主體參與,培養(yǎng)一定規(guī)模的教育管理學后備人才。無論是產出原創(chuàng)性的教育管理學理論成果,還是進行我國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都需要高度專業(yè)的教育管理研究人員。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9年,在高等院校特別是師范類院校中,教育經濟與管理博士學位授權點已達25個,教育領導與管理專業(yè)型博士授權點12個,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學術型碩士授權點98個,教育管理專業(yè)型碩士學位授權點120個,并且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教育經濟與管理躋身于國家重點學科行列。[13]這些院校培養(yǎng)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專門人才。此外,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下設教育管理學科學術專業(yè)委員會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學會組織、10余種教育管理學的雜志、高校、研究機構、學會、刊物和智庫等都成為了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的現(xiàn)實基礎。在此基礎上,要產出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教育管理學理論,打破我國教育管理學學科知識和體系的依附性,還需要進一步依托專業(yè)隊伍創(chuàng)立學派,這是建構我國本土的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的根本途徑。此外,基于教育管理學學科的實踐性,教育管理學理論工作者應引導并使一線的實踐者自覺參與到學科體系建設中,比如參與實踐案例庫建設、進行經驗推廣等。教育管理學理論工作者還可以幫助實踐者將其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個人理論轉化為普遍的教育管理學理論??傊?,通過政校行企等一線教育管理實踐者的參與,使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建設成為多方參與的一項事業(yè)。
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內核和支撐。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是指開展教育管理學學術研究活動所形成的系統(tǒng)化、價值化、學理化的學術成果,它是學術能力和學術水準的集中展現(xiàn),其本質是理論與方法、學理與實踐的統(tǒng)一。[14]建設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要始終圍繞經世致用的宗旨,注意理論品質的提升。此處的“經世致用”,不是指把學術只作為手段講求功利的治學態(tài)度,而是指學術要有經世之心、濟世之效。[15]也就是說,建設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問題,要有付諸于社會實踐的追求與能力,要致力于達到濟世安民的目的,形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境界,使得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的理論水平和學術水準得以提升,由為“用”到為“學”,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
從我國既有的教育管理學理論的生成軌跡來看,我國教育管理學研究起步較晚,并存在對相關學科的嚴重依附現(xiàn)象,其更多是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或西方的理論成果來解決我國教育管理實踐問題,缺乏對具象、真實的教育管理實踐問題的深入探討與解決,這導致我國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難以生成,科學價值縮水。因此,建設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需要進一步強化理論實踐交互生成,以問題為導向將教育管理學的理論研究與教育管理實踐良性結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育管理學的理論研究要扎根實踐,注重歸納,增加教育管理研究的問題和實踐導向。一方面,目前教育管理學的研究重點除了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體制、教育行政管理、學校領導等傳統(tǒng)問題外,還關注了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模式、評價的問題;“互聯(lián)網+”的教育管理、大數(shù)據(jù)下的教育管理、遠程教育管理的問題;與社會熱點緊密結合的教育管理問題,如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的問題、邊緣少數(shù)群體和課外教育管理、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等。[16]以上這些都是教育管理實踐中有研究意義的新問題。今后,還要繼續(xù)將教育管理學的研究重點聚焦于我國教育管理實踐領域中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重大問題,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去關注新問題,挖掘有價值的真問題,從而建設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另一方面,還要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形成教育管理學的學術成果,將教育管理實踐中有價值的成果,通過歸納、整理和提煉之后上升并轉化至理論層面,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和知識創(chuàng)新。例如,我國為了推進多主體共同參與教育管理實踐,提出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轉變,逐步實現(xiàn)“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的國家政策出臺之后,學界就“如何實現(xiàn)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形成了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大多是立足于我國實踐進行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足以看出我們不再滿足于僅是對西方理論的引進和闡釋,而是立足于我國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問題,逐步回歸到對教育管理新知識和新思想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上。
第二,要建構我國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還需要立足于我國教育實踐“坐而論道”,堅持進行理論演繹和理論建構。我國教育管理學的學術理論多來源于教育實踐的歸納。但是僅局限于教育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遠遠不夠,教育管理學如何在現(xiàn)有研究基礎上,合理演繹管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知識,甚至哲學、文化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使它們對于教育管理的闡釋更加符合教育管理的特點和我國教育管理的實際,擺脫簡單的理論移植,使學科理論邏輯更為自洽。
第三,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者還應以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為情懷,認清自己的使命和擔當,在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的同時,實現(xiàn)教育管理學面向實踐、服務實踐。具體而言,在學校層面,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者要為教育管理實踐者提供問題的分析參考框架;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模式;并最終指導其進行理性決策。在國家層面,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者還要為國家教育治理建設的推進建言獻策,通過建立教育管理智庫,對教育管理發(fā)展過程中的戰(zhàn)略性、全局性問題進行預判和診斷,開展前瞻性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或對策來釋疑解惑,合理引導輿論,傳播教育主流價值理念和思想,確??茖W施策,提升國家教育治理水平。
“術”和“理”的精進固然會受到教育管理實踐者的追捧,但是對于真正深入本質的“道”的追求才可以提升整個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的理論品位。我們急需從以下三方面建構具有深厚底蘊的中國本土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
第一,應該將教育管理學的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相結合,并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實現(xiàn)由“術”向“道”的轉變。當前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前者注重科學解釋教育管理學中的基本問題、闡釋原理,是“道”的層面;后者注重解決教育管理問題,改造世界,是“術”的層面。教育管理學的研究需要以“術”為起點,但隨著“術”的積累,就要從“術”中提煉相應的“道”,從而超越對于“術”的執(zhí)著,逐漸提升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學術底蘊。我國長期以來應用研究較多,教育管理學之“學”在我國仍缺乏深厚基礎,缺乏對教育管理概念及其本質屬性的深入探討;缺乏深入探討教育管理目的、管理倫理和行為規(guī)范問題;缺乏對學校改進、變革等學科原理的探索等。所以,在推廣應用研究的同時,仍需要加強教育管理學的基礎研究,以創(chuàng)造我國的教育管理學理論,從而建構我國的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此外,要想將教育管理學的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相結合,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教育管理學方法論體系,規(guī)范和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系統(tǒng),在多元研究范式之下,采用科學適切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教育管理活動,加快教育管理學科的理論產出,形成深厚的學術積淀,創(chuàng)造我國的教育管理學理論,以建構起屬于我國本土的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
第二,教育管理學要全面改變只問“路”而不問“道”的局面,從總結教育管理之“術”轉向尋找教育管理之“理”以及探索教育管理背后之“道”。從泰勒的科學管理伊始,教育管理就以管理權威主義的面目出現(xiàn)。張新平認為在“權威—依從”的邏輯框架之下,生產的教育管理學理論多以“管”為中心,研究得到的更多是規(guī)則性和技術性的教育管理之“術”,而在消解了“權威—依從”的倫理原則之后,以民主思想和對話文化行動理論為原則的、以“理”為中心的教育管理研究才轉向為管理之“術”尋找人文與科學理據(jù)。[17]未來,教育管理學必然由對效率至上的“術”的研究轉向求知和求真的教育管理之“道”的追求,正如威羅爾提出的“未來的教育管理學理論將轉向哲學,尤其是向認識論問題轉向”。這意味著教育管理之“思”完全超脫于“做”的領域的需求,轉向對教育管理意義世界的追尋與探討。[16]
第三,促進教育管理學由“術”向“道”的轉向,建設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還要堅持學理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不僅要提煉出科學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的新實踐,體現(xiàn)其學理性,還要注重其傳遞出的價值性,即價值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將政治性建立在嚴密的科學性基礎上。[18]教育管理是作為教學和德育的輔助系統(tǒng)而存在,其本身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方式,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成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管理學就本質而言就是一門“人學”。所以,要積極關注教育管理實踐中的人性邏輯,注重對人的深刻理解和闡釋,重視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情感與需求、主體性精神等,將人在教育管理實踐中的意義和價值視作教育管理學理論生成的邏輯起點。[19]科學管理取向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在引入教育管理領域之后,不可避免地存在只重管理效率和收益的“術”,而不重“道”和人文關懷的傾向。因而今后還要繼續(xù)強調學術體系反映出的利益觀與價值觀,在科學規(guī)范的學理性上,以教育價值和人文關懷為核心,關注行政的教育倫理,由關注工具價值向關注社會價值、民本價值轉變。[20]
加強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建設,需要我們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不斷推動教育管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新,從而豐富學術成果。
第一,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一方面,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出的有關教育管理的思想、理念、方法、實踐等,可以為今天的教育管理學學術研究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教育管理實踐以及人物的教育管理思想可以成為教育管理學研究的素材,如有研究者對于《學記》[21]、孔子[22]、陶行知[23]的教育管理思想等進行研究,豐富了教育管理學的學術成果。
第二,借鑒國外教育管理相關資源。加快建構中國特色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中國以外的其他學術體系,而是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懷和姿態(tài),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汲取其他國家教育管理的發(fā)展經驗,包括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體系、教育管理模式等。但是在吸收外來時也不要忘記本來,每個國家的教育管理成果都有其適用范圍和條件,要立足中國實際、根植中國實踐、圍繞中國問題展開教育管理學學術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學術方法與研究范式,提升學術成果質量。[24]
第三,借助理科和工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加強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充實教育管理學的學術體系。研究方法和范式是學術走向規(guī)范和創(chuàng)新的關鍵。基于教育管理現(xiàn)象的實踐性、復雜性、不確定性、情境性等特點,需要根據(jù)我國教育管理中的不同問題,從不同學科視角探尋適用于教育管理學的多種研究范式和方法,共同解決學科發(fā)展之難題。
第四,培養(yǎng)、吸納和挖掘優(yōu)秀人力資源。這不僅需要高校培養(yǎng)本學科的碩士和博士作為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后備人才,還需要從其它學科吸納和挖掘能在不同領域和視角來研究教育管理學問題的人才。如教育治理理念下教育管理權力重構的問題需要結合行政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分析視野;教育法治建設問題需要結合法學和政策學的相關理論;推進教育公平需要結合社會學、經濟學的相關研究等。因此,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建設須擴充自己的學術隊伍,吸納和挖掘優(yōu)秀人力資源,鼓勵從事教育管理相關研究的人才展開多視角研究。
話語體系是對學科體系及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是對于教育管理學思想理論以特定符號和言語表達方式進行反映、傳播和表達的系統(tǒng),具體包括概念、范疇、原理及表述,還包括話語方式和話語權等。當前我國教育管理學在國際上處于“失語”狀態(tài),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術語仍是沿用西方管理學中的表達,語言體系的原創(chuàng)性不夠。建設中國教育管理學的話語體系,就要逐漸擺脫對外來學科的依附,逐漸超越西方及推進本土化工作,由模仿借鑒走向立足本我。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盡快建構一套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獲得國際認同,兼具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話語體系是中國教育管理學發(fā)展的題中要義。
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軟實力,建構教育管理學的話語體系,應堅定文化自信。
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善于從我國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用中國思想、中國理論和中國學術來闡釋中國觀點。具體來說就是要從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提煉有關教育管理標識性的概念、原理和表述等建構話語體系的基本元素,豐富和充實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在我國教育管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國的一些教育管理思想和概念既對中國的教育管理實踐有效,又在文化傳播和輸出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外的認可。例如,毛澤東提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用來調整黨內關系、解決黨內矛盾的重要方法。同時,這一智慧結晶也成為我國學校管理實踐中學校領導班子用于階段性工作反思的重要方式,其成效不僅被中國管理實踐反復證明,并且得到國外學者的認可。羅伯特·托馬斯(Robert J. Thomas)在評述全面質量管理時肯定了持續(xù)的審視、批評和改進來實現(xiàn)質量保證的模式,并將其與“(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25]這是使用中國理論和智慧解決國外教育管理問題的實例,不僅豐富了我國教育管理學的話語體系,而且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管理學的聲音。
另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就要立足新時代的文化背景,對我國文化中有關教育管理的陳舊表述、過時內容加以修正,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感的教育管理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實現(xiàn)教育管理學話語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26]例如,當前我國一些高校設立“書院”,并實行“書院制管理”。“書院制管理”是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書院制度基礎上實施的一種新型學生管理體制,其是從傳統(tǒng)文化中生長出來并具有時代感的教育管理新的概念和新的研究領域。
打造具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并不是關上門來“自說自話”,還要注意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術語和表述易于被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獲得國際的尊重和認同,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27]對此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別人為什么能做好”以及“自己怎樣去做好”。
要弄清楚“別人為什么能做好”,就要了解國際學術話語的建構規(guī)則,通過學習借鑒國外教育管理話語建構的方式、規(guī)則和經驗,并內化吸收其方法范式,合理運用到我國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的建設當中。張復荃曾指出,我國教育管理學學習西方的制度和方法,但缺乏對外國的教育管理學說及其制度做社會政治、經濟和歷史方面的深入分析。[28]我國教育管理學一直受到西方的影響,將引進和借鑒西方概念和理論作為提升教育管理學的重要途徑。例如,20世紀末引入我國的“校本管理”“擇?!焙汀敖逃薄?1世紀伊始,學者們開始不斷反思這些西方舶來的話語和理論,其是建立在西方國家新自由主義的市場體制與價值信仰基礎上的,而且有些理論在指導西方教育實踐的時候,實際上對于教育的公益性有極大的損害,造成實踐中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識形態(tài)。[8]因此只有用科學的方法深入到國外具體歷史情境中,了解國外教育管理話語建構的規(guī)則和方式,才能評價將西方的學術話語運用到我國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合理性和適切性。
還要弄清楚“自己怎樣去做好”。我國教育管理學的目的、功能及服務對象客觀決定了其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絕不能過度依賴西方的話語和理論。我國教育管理學應著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在解決我國教育實踐問題過程中,不斷確定中國道路,形成中國話語體系,從而增加中國教育管理學科的價值性和道義性。中國教育管理學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因此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在國際上傳遞中國教育管理學的聲音,貢獻中國教育管理學的智慧,爭取中國教育管理學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具體可以通過培養(yǎng)并儲備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教育管理學人才,創(chuàng)建中國教育管理學話語和話語體系;支持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表國際性學術文章,以學術成果的形式展現(xiàn)我國教育管理學面貌;鼓勵教育管理學的相關機構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建立國內外教育管理學術研究中心;設立海內外教育管理學研究基金,互派訪問學者等多種形式加強國內外教育管理的學術交流等方式來實現(xiàn)。
中國特色的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建設,需要時刻牢記扎根教育管理實踐,為生民立命,服務于人民大眾的使命。具體體現(xiàn)在三方面。
第一,生成的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要立足于當下,推動教育管理實踐問題的解決,傳播中國的教育管理經驗。如2021年7月提出的“雙減”政策,就是國家針對當前學生在學校的負擔過重,課外補習機構層出不窮的教育亂象而出臺的管理辦法。“雙減”政策有效推進的過程和對“雙減”政策經驗研究的過程,也是將我國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經驗傳遞給世界的過程。
第二,生成的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要具有一定權威性,要能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多貢獻具有宣傳性和導向性的教育管理學官方話語[29],增強教育管理學話語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貢獻力。如“教育治理”就是教育管理學的學術話語,現(xiàn)已成為政策話語中的熱點詞匯。我國政府于2010年初次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及“教育治理”,此后,便踏上了致力于“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新征程。教育治理的相關研究不僅豐富了“教育治理”及“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的內涵,而且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特色社會主義本質本身就為“教育治理”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生長土壤,并在貢獻具有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性質的學術話語的同時,也豐富了教育管理學理論。需要指出,我國近年來“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是指中國新時代、新階段條件下的現(xiàn)代化,與西方世界的“現(xiàn)代”在價值觀和時間長短上都有所不同。[30]
第三,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生成的學術話語既要具有理論性和恒久性,使學術共同體能產生共鳴、引導學術方向,又要具有指導性和普遍性,使其蘊含的教育管理思想、觀念和方法能積極指導教育管理實踐。教育管理學的發(fā)展最終是服務于人的,“說什么”以及“怎么說”要采用能夠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增強其傳播力和影響力,使教育管理學真正走進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
總之,推進教育管理學的“三大體系”建設,既是為了促進教育管理學自身走向成熟、自主與自覺,也是為了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fā)展。因此,教育管理學“三大體系”建設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同樣具有時代價值。未來我國教育管理學“三大體系”建設需要在把握教育管理學學科特點的基礎上,理清學科內在邏輯,完善學科體系;扎根教育管理實踐,提升學術品味,繁榮教育管理學學術體系;傳遞中國聲音為立場,堅定文化自信,服務社會大眾,打造教育管理學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