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紅
摘? ? ? 要 在杜威看來,經驗是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一個經驗是圓滿實現(xiàn)的經驗,它帶有自身的個性和滿足,具有審美性。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依賴于做與受的動態(tài)平衡,任意的和機械的活動都被排除在外。杜威的“一個經驗”應用到教育領域,學生學習經驗和教師教學經驗的審美化成為可能。學生要有機會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并從中獲得滿足。教師要熱愛教學與學生,熱愛知識與學習,利用學生經驗和教材進行知覺創(chuàng)造,與學生民主合作,共同促成經驗的圓滿完成。杜威與孔子都堅持生活與學習、教學的連續(xù),注重經驗的創(chuàng)造與更新,學有所樂,教有所樂。
關 鍵 詞 杜威? 學習經驗? 教學經驗? 教學審美化
引用格式 郝曉紅.杜威視域下學與教的審美化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2(09):8-12.
杜威一貫堅持各領域經驗與生活經驗的連續(xù)與互動,于審美如是,于教育亦如是。在《我的教育信條》(“My Pedagogic Creed”)中,杜威說,“教育必須被看作是經驗的持續(xù)改造,教育的目標和過程是一致的”[1]。經驗的完善發(fā)展成為教學和審美共同的基礎和目標。經驗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生成的,教育性經驗涉及經驗的創(chuàng)造與更新,也追求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都在其中做出貢獻,并共享此經驗。教師有責任讓學生有機會在有意義的活動中使用自己的力量,并從中獲得滿足。學生學習經驗和教師教學經驗的審美實現(xiàn)離不開“一個經驗”這個橋梁。
近代經驗論將經驗看作是人的主觀感受和認識,偏離了經驗原有的實踐的含義。在杜威看來,經驗首先是被享有的,而非單單是認識的手段,經驗本身就是生活,就是目的。在與世界的互動中,經驗產生,它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杜威將經驗理解為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包括做和受兩個方面。人知覺所做與所受的關系,不斷調整,維持做與受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
杜威認為,人本身有完成一個經驗的需要和興趣,但由于外在的干擾和內在的惰性,人的經驗常常得不到充分發(fā)展。杜威說:“一個經驗是一個整體,帶著自身的個性及滿足?!盵2]一個經驗是完整的,它有著為人所意識到的開端、發(fā)展和完成。在杜威看來,完成一件作品,解決一個問題等都屬于一個經驗。為了外在目的,只看重結果,都將使活動變?yōu)榭嗖?。在一個經驗中,手段與目的、過程與結果是統(tǒng)一的。當完成一個經驗時,人將獲得一種內在的滿足和愉悅。
一、經驗的教育性與審美性
教育性經驗與審美性經驗存在相通性,它們都反對慣例與任意,關注經驗的豐富與活力。杜威列舉了非教育性的經驗如:使人冷漠、缺乏感受性的經驗,墨守成規(guī)的經驗,只帶來暫時的愉悅,沒有發(fā)展后勁的經驗,不連貫的、分散的經驗等。非教育性的經驗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或損害經驗的成長,而教育性的經驗則促進經驗的生長。
審美從經驗中產生,但并非一切經驗都能成為審美經驗,只有得到充分發(fā)展的經驗才可能具有審美的性質。同理,教育從經驗中產生,但并非一切經驗都具有教育性。在杜威看來,教育性的經驗需要具有連續(xù)性和充分的交互作用,兩者恰如經驗的經與緯,相互聯(lián)系,共同影響著經驗的教育價值。杜威說:“經驗連續(xù)性的原則是指每個經驗不僅吸收了過去經驗的品質,而且以某種方式改變了后來經驗的性質?!盵3]已有經驗改變后續(xù)經驗有兩個方向,一是影響人的態(tài)度,二是改變未來經驗的外部條件。杜威說:“任何經驗的性質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即令人愉快的或不快的;另一方面,是它對后來經驗的影響?!盵4]直接的令人愉快的性質偏重審美,而一個經驗對后來經驗的影響則強調了經驗的連續(xù)性,后者是區(qū)分經驗有無教育價值的標準。經驗的成長是對經驗連續(xù)性的證明。學習的主要任務便是建立前后經驗間的連續(xù),使經驗不斷發(fā)展。要成為教育性的經驗,除建立經驗的連續(xù)外,還離不開經驗的交互作用,這其中包括學生與題材、與教師的交互作用,只有實現(xiàn)多方的充分交流,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才有可能。教育性與審美性所關注的點不同,但兩者并不沖突,它們可以同時存在于一個經驗中。而且兩者相互作用,審美性經驗也可以具有教育價值,并且因其強烈的情感愉悅,它帶給人的教育意義更大;反過來,教育性經驗也可以帶有審美性,只要它趨向圓滿實現(xiàn)。
二、學生學習經驗的審美化路徑
學習不是固定知識的傳授,它的關鍵在于形成一個完整的經驗,這需要學生保持做與受的動態(tài)平衡。學生既有主動的一面,又有被動的一面,并且,杜威認為,主動的行為先于被動的印象,動作先于有意識的感覺。因此學習絕不是被動接受已有的、固定的知識,而是人對發(fā)展著的情境的積極參與和創(chuàng)造,是形成與發(fā)展經驗的過程。作為“一個經驗”的學習也需要保持做與受的平衡,過多的做或過多的受都不利于經驗的成長。做或行動固然代表學習的主動性,但如果沒有與接受的知覺結合起來,學習將變?yōu)橥絼跓o功。知覺所做的事情既是有意識的經驗的必要條件,也保證了做與受的及時溝通與相互調整,這是有組織的行動區(qū)別于盲目的行動之處。接受積累了人的行為的后果,但過多的接受使人被動,最終與行動脫節(jié),也失去了建立一個完整而發(fā)展的經驗的可能。
學習需要經驗的不斷更新,盲目的學習、機械的學習都與生動有趣的學習相對立,與審美性經驗相悖。每一次完整經驗的實現(xiàn)都需要經驗的重組,舊經驗得到復活和發(fā)展。學習過程中,對困難、疑惑的突破可以激發(fā)一個新的完整的經驗,帶給人以內在的滿足。在匆忙的環(huán)境中,困難沒有被當作反省的邀約,被人視作障礙而消除,這實際上失去了發(fā)展一個經驗的機會。當失敗被當作教訓吸取,它本身也成為有價值的。杜威說:“斗爭與沖突是痛苦的,但是,當它們被體驗為發(fā)展一個經驗的中介之時,當它們成為經驗向前發(fā)展的成分,而不僅僅作為事件存在之時,本身卻可被欣賞?!盵5]這點在學習經驗的生長中也表現(xiàn)突出,投射到教學中,表現(xiàn)為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學習是有自身目的的活動,而不是完成外在的任務,它是學生內在需要和外在條件的有機結合。學生應積極參與其中,并從中獲得成長與滿足。在教學中,學生由靜坐聽講轉為積極活動。學習并不是對固有的、成熟經驗的單純接受,新經驗是從學生已有經驗中生長出來的,因此學習變得活潑有生氣。僅僅為了外在的目的(如通過考試)而學習,將學習過程與結果割裂開來,學習經驗與審美必將背道而馳。在《個性與經驗》一文中,杜威說:“學習受兩大原則的控制:一是參與到某種本身有價值的事情中,二是感受手段和結果的關系?!盵6] 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審美的作用,學生不斷知覺自己已學與目標的距離,并盡力拉近兩者。在此過程中,所學的東西具有了意義,學生也為自己的所學而感到滿足,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了對學習的興趣。在杜威看來,真正的興趣是完成一個活動的伴隨物,而不能單純依靠外在的刺激和吸引。興趣存在于人與事物的積極互動與改變中。在學習中,學生充分發(fā)揮并獲得自己的能力。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交流與互動,學生的經驗得到重構與擴展。在理想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是引導者,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兩者共同為經驗的豐富和發(fā)展貢獻力量。在民主共同體中,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不唯上,不唯權威,只專注于對真理的尋求,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成長。
為了保持經驗的生動,學生要注意將學習與生活、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脫離了生活的學習將變得枯槁,也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聯(lián)系社會生活的教育則利于學生感覺學習的需要,知覺活動的意義。杜威的學習理念是“做中學”,強調知行合一。人的能力在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人的思想情感依附于活動。學習的來源和歸宿都落到實踐活動上,有效地防止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在《什么是學習》一文中,杜威強調了學習的三個要素,即內在的需要和動力、實現(xiàn)需要的條件,以及內在的成功標準,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的學習才成立。杜威認為,“教師應該配合孩子的需要,使他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把事情做成并獲得滿足”[7]。學生學習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在杜威看來,除了與學生一同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還承擔著引導學生經驗成長的任務。理想的狀態(tài)是教學相長,這需要老師和學生都有所貢獻,有所成長。教師教學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與學生學習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是相輔相成的,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三、教師教學經驗的審美化路徑
杜威贊同“教學是一門藝術,真正的教師是藝術家”的觀點(《我們如何思維》)。在《任課老師》一文中,杜威說:“如果要無愧于使命,教育就必須被看作是一種藝術性工作,需要具有與音樂家、畫家和藝術家一樣的個人熱情和想象力。每一類藝術家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某種機械性技能,但如果藝術家過分追求于此,而失去其個性,他就不再是一名藝術家,就會淪為工匠的水平,遵循由他人制定的既有的圖樣和計劃?!盵8] 熟練的教學技術只是為了服務于一個個有活力的、創(chuàng)造性的觀念和行動。教師教學不僅僅是一門職業(yè)技能,而應被提升至藝術的高度。為此,教師要熱愛教學、熱愛學生和知識,在教學中,將知覺創(chuàng)造與教學技能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學生共同合作,形成和發(fā)展一個個圓滿的經驗。
1.對工作、學生與知識的愛是教學審美化的前提
教師首先要熱愛他的工作,熱愛與他打交道的學生,對經驗和知識的增長、對學生的成長懷有真誠的興趣。杜威特別提到,喜歡與學生接觸,對一個教師尤為重要,這是任何熟練的教學技能都不能彌補的。教師自己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樂于與學生接觸,能從中獲得共鳴。教師接觸的大多數是年輕人,年輕人的思想尚在形成中,這為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更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正像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中所認為的,審美不可能出現(xiàn)在一個永恒變動的世界,也不可能出現(xiàn)在一個已完成的世界。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既需要變動帶來新鮮,形成豐富,也需要間歇,以使經驗得以累積與完成,因此是動蕩與穩(wěn)定的結合與統(tǒng)一。教師的相對穩(wěn)定的經驗和智識為學生的學習指引方向、提供方法,學生新的想法和觀念也為經驗的發(fā)展貢獻力量,師生共同促進經驗的成長。
對智慧的熱愛對于一個教師很重要,它會潛移默化地感召學生。教師要有對知識的敏感,因為無感覺的、麻痹的經驗是審美的大敵,它同松散的、機械的經驗一樣,都阻礙著審美經驗的形成。只有保持敏感,教師才有可能文思泉涌,促成一個個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
教師不僅要有對知識的興趣,也要對傳授知識感興趣。學生學業(yè)和德行的精進常常成為老師很深層的一種快樂,因為老師也參與了學生的成長,并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對學生進步的真誠贊美,同時也是對自己勞動的充分肯定。杜威還指出,個體通感對一個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優(yōu)秀的教師能夠“理解別人的困難,對別人的問題感同身受,并分享別人的智力激蕩”。這要求教師既要有飽滿的熱情,也要有智慧和洞察力。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別人的經驗的增長與提升,還需要有與學生溝通的藝術,實現(xiàn)自身經驗與學生經驗的碰撞、融合。
2.知覺創(chuàng)造是教學審美化的核心
非審美的教學經驗往往落入程式,老師忽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饋,專注于執(zhí)行預先設置的程序,由于人的惰性和外在的阻力,本是生動活潑的活動變得機械呆板。杜威說:“真正的教育家就像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造,而不是復制先前的創(chuàng)造?!盵9]據有幸聽過杜威講課的歐文·埃德曼描述,杜威的課乍一聽并無吸引力,但用心聽的話,你便能感覺到他思想的運動,而當聽懂時,你實際上已經參與到經驗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中。埃德曼如此評價杜威教授的課,“那些停頓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所造成的延遲,是認真思考下一步驟時所必需的延遲,此時,真正的思想家的認真而坦率的思考代替了教師、演員的流暢的表演”[10]。
初次接觸教學,雖然經驗不足、技能不熟練,但教師的知覺與行動卻有著一種可貴的新鮮與活力。隨著教學年代的增長,一些教師陷入了程式化的教學,一位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語文老師說,“事先就知道自己下一句要講什么,這真是件令人沮喪的事”。嚴格的預先設定使得教師教學淪為單純的按部就班,教學過于自動化以致教師失去了對教學過程的知覺,也錯失了對教學過程可能的創(chuàng)造,用杜威的話來講,她沒能在教學中實現(xiàn)一個圓滿的經驗。多年的教學經驗沒有讓她實現(xiàn)教學自由,反而受制于慣例,此時的她又早已失去起初的充滿活力的知覺。知覺的創(chuàng)造與自由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的。起初的知覺的新鮮必然會隨起隨落,它更多地來自外在的新環(huán)境的刺激,是不穩(wěn)定的。知覺要保鮮,離不開教學活動本身的創(chuàng)造。審美的教學經驗確定中含有變化的可能,所謂的教學機智就產生在一次次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對自己活動的知覺既是審美的前提,也為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所必需。為了教學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教師需要充分熟悉教學內容以及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設計教學時將學生的經驗納入考慮中,正像藝術家將欣賞者的視野融入創(chuàng)作中一樣。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教學材料的組織及呈現(xiàn)、對學生的組織與管理等等,無一不需要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優(yōu)秀的教師既是給予者,同時也是收獲者,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他不斷學習,促成經驗的完善發(fā)展。杜威說:“教師在給予中獲得成長和自我確證;但是如果他們不同時也接受,他們就會枯竭和耗盡?!盵11]好的教師同時是學習者,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與反省中,教師的教學經驗逐漸走向純熟。
3.民主合作是教學審美化的保障
學生經驗的多樣性是教學經驗豐富和發(fā)展的寶庫。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因此老師不能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者,而應尊重學生的經驗,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老師積極地與學生溝通,來自學生新鮮的、創(chuàng)造的經驗常常能成就一場生動的教學。相反,老師固守著自己的相對成熟的經驗,忽略學生的經驗,不僅造成教學的兩張皮,也錯失了師生經驗共同整合發(fā)展的機會。據埃德曼說,杜威自己就把課堂當作一個民主、合作的探究共同體。教學不是傳授已完成的經驗,探究便是由不確定走向確定,而這需要師生共同完成,這中間有著廣闊豐富的創(chuàng)造自由和空間。
民主的教師不會按照統(tǒng)一的模子塑造學生,他尊重并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與學生的平等交往中,實現(xiàn)師生經驗的重構和發(fā)展。民主的教師相信學生的潛力,不以自己的成熟或權威而壓制學生的自由成長,而是與學生合作,讓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所成長。教師與學生是一個共同體,雙方都要為共同體的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師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才可能真正有所成長,并在對自己活動的知覺中獲得愉悅。
教學活動可以是一個經驗的圓滿完成,令人愉悅的活動。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僅是技能,更是一門藝術。藝術是有選擇、有組織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經驗的一種直接的性質。解決問題、賦予事情以意義都是創(chuàng)造行為,教師的教學經驗有著豐富的創(chuàng)造空間。教師在教學中的審美愉悅一方面來自自我創(chuàng)造行為,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學生因為自己施教而有的成長。再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本身也可以成為教育性和審美性兼?zhèn)涞慕涷灐?/p>
四、學與教的審美化與孔子教學之樂的相通
經驗的審美化在孔子的教與學中也有體現(xiàn)。與杜威一樣,孔子的教與學也以生活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堅持教學做合一。學習和教學的實質是經驗的參與、創(chuàng)造,師生合作共享擴大的經驗。經驗的更新與創(chuàng)造是學習與教學之樂的源泉和動力。
1.經驗與教學
孔子教學的藝術基于生活,基于經驗,是師生共同的智慧創(chuàng)造。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便植根于家庭親緣的經驗,推仁便是將親親推至愛他人,愛萬物,這無疑是一種經驗的擴大和豐富。成仁就是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當人知覺到自己行為的意義(成人成己),審美的經驗將產生。杜威也特別重視家庭、鄰里共同體,他認為,一個人不愛身邊人,便不可能愛他未曾謀面的上帝,在日常生活中,人學會愛與理解。
同杜威一樣,孔子教學指向經驗及經驗的擴展和深化?!墩撜Z》開篇便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這里的“學習”不僅是指知識的增長,還包括實踐能力的提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要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的練習。學習過程中的愉悅便來自經驗的生長與提升,“溫故而知新”“告諸往而知來者”,這都是人的新舊經驗的交融與重組;遠方朋友的到來為同道中人經驗(包括思想、情感)的自由交流以及可能有的啟發(fā)與共鳴奏響了序曲??鬃拥慕虒W正是杜威所說的思想、情感與行動有機統(tǒng)一的情境,是經驗的圓滿實現(xiàn)。學問從根本上關涉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求道的過程與對道的愛與追求是相伴相隨的,人與知識、行為不是外在的、機械的關系,常常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離開了經驗的教學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的過程和實質是經驗的擴大和提升?!墩撜Z》顯示出的教學過程是問答式的,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老師了解學生,并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從老師那里獲得指導。以《論語》公冶長篇“子路、顏淵和孔子各言其志”一節(jié)為例,他們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表明自己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與朋友共享車馬衣裘,即使用壞了,也不覺得遺憾;顏淵的志向則是“無伐善,無施勞”,即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最后老師說出自己的志向,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師的志向作為更高水平的經驗引領著學生精進和提升修養(yǎng)。諸如此類的對話式教學還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如“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此篇也是讓學生各言其志,孔子根據個人的言論予以批評和肯定,在與老師的互動中,學生受到了教育,知道了自己真正應該追求什么。每一次的教學經驗都隨著參與其中的學生經驗的不同而呈現(xiàn)變化和創(chuàng)造。
2.教學之樂
在孔子那里,教與學是統(tǒng)一的。相較于“教”而言,“學”更為根本??鬃又匾晫W習本身給人帶來的愉悅,以及這種享受對學習的巨大推動作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只是把學習當作學習知識,“好之者”則進一步產生了對學習的興趣,這種興趣有可能是外在的,但持續(xù)的興趣來自學習經驗的更新、創(chuàng)造,這便是“樂之者”學習的狀態(tài)。在“樂之者”那里,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儒家的學問是自得的,是自身生命經驗的豐富和提升。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既熱愛學習,又熱愛教學,所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通過經驗的創(chuàng)造與更新,學習、教學得以通向審美和藝術。
教師是愛的職業(yè),這不僅表現(xiàn)在教師自身對智慧和德行的追求,也表現(xiàn)在對學生、對人和社會的一種愛。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日常相處中,孔子始終表現(xiàn)出仁愛之心。當馬廄失火,孔子首先問詢的是“傷人乎?”而且在孔子看來,教師的使命不僅僅在于培養(yǎng)單個的人,而是通過培養(yǎng)人進而改善社會,正像杜威總結的,教師擁有“通過使組成社會的個體更好而使社會更好的興趣”[12],他說:“教師不僅僅是培養(yǎng)單個的人,他從事于形成適當的社會生活”[13]??鬃訉⒔虒W看作是通過改造人以改造社會的手段。在儒家,個人的實現(xiàn)與他人、社會的實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理念也適用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個人的實現(xiàn)也是老師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教師知覺到自己所做的事對社會的重大意義和價值,這有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審美化。
孔子教學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對“仁”的不同解答中,這其中有正面的回答,如仁者愛人,也有反面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保ā墩撜Z·學而》)。隨著情境和所問之人的不同,孔子對“仁”的回答呈現(xiàn)差異,這固然是因為“仁”本身有著豐富的內涵,也源于孔子對“仁”的活學活用,因而能因時、因勢給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教學活動的個性化還表現(xiàn)在因材施教上,如孔子就同一件事教導學生,因學生性情不同,給出的指導也不同。當學生向孔子請教是否要馬上將見聞付諸行動,孔子對易退縮的人給予鼓勵,讓易輕率行事的人有所緩和,“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谌蕦W,孔子提出“有教無類”,這與杜威的民主思想相類似。兩者都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相信每個人發(fā)展的潛力,并善于與學生合作,促成經驗的豐富和完善。
杜威整個思想的基礎是他的經驗論,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經驗”理解為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從而使經驗回歸人的生活世界。杜威堅持生活經驗與教學的連續(xù),正如他晚年主張經驗與審美的連續(xù)。通過“一個經驗”,杜威將生活經驗與審美和藝術經驗聯(lián)結起來,這便打開了一條學習和教學經驗通向審美和藝術的道路。當經驗趨向圓滿實現(xiàn)時,學習本身可以成為令人愉悅的活動;教學同樣可以充滿創(chuàng)造和樂趣。為此,學生要努力保持做與受的動態(tài)平衡,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新舊經驗的連續(xù)與更新;教師要熱愛學習、學生以及教學,并能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民主合作,共同生成一個新的經驗。最后,師生都能學有所樂,教有所樂,達到學習與教學的審美化。
參考文獻
[1][13] John dewey.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M].Edited by McDermott.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450,454.
[2] 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M].New York:Minton & Balch Company,1934:35.
[3][4][12]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三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4,10,291.
[5] 杜威.藝術即經驗[M]. 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8.
[6]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二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4.
[7]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一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86.
[8]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十五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4.
[9]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九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56.
[10] 韋斯特布魯克.杜威與美國民主[M].王紅欣,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98.
[11] Jim Garrison.Dewey and Eros:Wisdom and Desire in The Art of Teaching[M].Information Age Pub,2010:41.
[作者:郝曉紅(1987-),女,山西平遙人,太原師范學院設計系,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