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實驗小學人民路校區(qū) 周 嫻
小學生面對作文,不是沒有內(nèi)容可寫,就是表達不夠準確,寫出來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如下三個方面來開展作文教學,可較為有效地解決小學生寫作文時面臨的作文能力問題。
陸機在《文賦》中曾這樣寫道:“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包含這樣兩層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情感由人感知,接觸外界引起;二是目之所及一切事物,都可成為思考、寫作的源泉。這既指出情思所起何處,又指出生活中的人、事、物是作文內(nèi)容之源泉。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讓生活真正成為作文的源泉,才是擺在師生面前的那道難題。
跟學生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一點作用都沒有,生活,特別是“雙減”政策之下,小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一點都不少,生活的內(nèi)容也很豐富,引發(fā)學生情思涌動的內(nèi)容很多很多,學生缺少的是不能將生活內(nèi)容轉化為作文內(nèi)容的能力。如何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讓生活根植作文才是語文老師要做的事情。
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作文是“多彩的活動”,是學生課外生活與作文素材最為密切的一次單元作文。要想寫好這次作文,喚醒學生對昔日課外活動的回憶,是作文內(nèi)容所在,也是這次作文成功的關鍵。如何喚醒?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展開:
1.喚醒可寫的活動。無論是校內(nèi)還是校外,參加過的活動,都屬這次作文可寫的內(nèi)容。校內(nèi)的有:學校組織的各類朗誦活動、拔河比賽、廣播操比賽、歌詠比賽、“六一”兒童節(jié)的文藝表演等;校外的有:看望社區(qū)里的孤寡老人、植樹活動、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參與過的研學活動等。當然,這里提到的只是最具代表性或典型意義的一些活動,學生實際參與的活動,遠比這些豐富得多。教師所做的工作,就是喚醒學生曾參與過的活動的體驗,從這些活動中選取印象最深刻、最有價值或意義的那一次活動來寫。
2.喚醒活動過程中的場景。這次作文要求中,強調(diào)這次活動是學生親自參與過的。這是因為只有親自參與,才能深刻而細致地體驗、觀察、感受、了解這次活動,才能談得上準確地寫出這次活動,才能解決作文內(nèi)容的問題,才能生動具體地寫出這次活動的經(jīng)過。要想讓活動經(jīng)過寫得生動具體,就需特別描寫活動中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喚醒活動的整個過程與場景,因為活動是學生自己參與過的,所以活動中曾有過哪些言語、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寫作者都是比較了解和有體會的,這時教師可能只需給學生出示活動時個別學生的特寫照片,就會帶動其他學生想起活動中自己的感受與體驗,從記憶中提煉出作文的內(nèi)容。這次作文中,除了需聚焦活動個體之外,還需關注整個活動中場面的情況,由作文中“點”與“面”的結合,共同還原生活中火熱的場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這次作文成功的表現(xiàn),實現(xiàn)作文與生活的融合是這次作文的目的所在。
這次寫作不僅要讓他們在學校、課堂體驗、感受屬于他們的校園生活,還要讓他們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領略社會風情,讓火熱的生活內(nèi)容成為作文素材,對生活的品味與體會成為作文表達的源頭活水,學生作文才不缺鮮活的素材、生動的內(nèi)容。
要想讓作文寫得生動具體,光有生活素材儲備是不夠的,還要有對表達方法與言語的積累。課內(nèi)對教材學習研讀,本身就是一種積累。從課文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積累寫作文時最常用的詞與表達方法。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抄寫、摘錄他們喜歡的詞、句、段甚至表達結構,這是大家最常用的言語積累方法。但僅靠這兩種最常見的積累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創(chuàng)設各種平臺,指導并豐富學生一切課外可以積累的機會。
1.在班里設立讀書積累平臺。首先,讓學生將家里自己喜歡的書拿到學校,做好整理登記。這樣學生利用課間時間,可以隨時隨地翻書,提倡看到新奇、有趣、喜歡的句子就記錄下來。這之后,利用班級后面的黑板、教室里較大面積閑置的墻面,將學生讀書中摘抄的精美語句,以書簽或學生喜歡的各種形式粘貼出來展示,實現(xiàn)閱讀與摘抄內(nèi)容的共享,創(chuàng)設濃郁的讀文、品文氛圍,將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每個學生貢獻的只是一條信息,卻可以得到全班同學分享的讀書所得,這極大地提高了閱讀積累的實效,為學生寫作文時詞、句的運用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除設立積累展示平臺之外,我還針對學生積累的狀況,采取了分類積累與主題積累。當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不能突出人物性格或形象特點時,我就引導學生積累描寫人物的語句,從神態(tài)、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積累。通過大量積累,不僅讓學生在寫作文時擁有了豐富的與人物相關的詞、句、段,還讓學生學會了用怎樣的詞、句與來突出人物的性格與特點。當發(fā)現(xiàn)學生的景物描寫不夠優(yōu)美時,就引導學生集中收集景色描寫的詞語;當發(fā)現(xiàn)學生對修辭方法運用不夠恰當時,引導學生積累有關這些修辭的語句。通過積累讓學生對各類的描寫方法有深入的了解,解決語言優(yōu)美與描寫生動的問題。主題積累,就是在單元主題的統(tǒng)領下,讓學生的積累更系統(tǒng)、集中,更富有實效。
2.制定各種閱讀積累的激勵機制。當班級中有了閱讀積累的學習氛圍之后,如果不制定與閱讀積累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單靠學生一時的新鮮與熱情,這種學習興趣是難以維系的,閱讀積累的最終成效是有限的。為此,針對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的特點,可以獎勵學生符合特點的“封號”,如“本月最精美語段積累者”“本月最精巧結構積累者”“本月詞句積累大王”。身份或頭銜設置越多,積累分類就會越精細。學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語言積累方面的特長與價值,就會加強自己閱讀積累的長處和特點的認同感,在閱讀積累時就會把這方面的內(nèi)容做到極致。每個人都在自己擅長且喜歡的方面發(fā)展,就為作文中突出寫作者的個性、特點做了準備,出現(xiàn)在學生作文本上的作文就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狀況。除了針對學生個體閱讀積累特點給予頭銜封號外,最好還要讓這些虛擬的封號形成積分,讓積分能夠兌換一些更加獨特的榮譽或權利,從而讓學生的付出產(chǎn)生實實在在的實惠。如積分達到一定量后,可以免寫一次語文作業(yè),可以當小組長,可以當語文課代表等。語文的學習,不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嗎?大量、有效的言語積累,不正是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與途徑嗎?所以,不用擔心因為執(zhí)行了一些特殊的規(guī)則或給予學生一些特殊的權利,會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學習目標的達成。相反,學生會珍惜自己獲得的榮譽和權利,會更加努力讓自己的特長成為他人學習、追趕的目標。
每個月結束,我都會給班里學生或是給予身份,或是給予小獎章,或是通過上面兩者獲得的積分給予獲獎的孩子精神的、物質的獎勵,并把獲得獎勵孩子的名單、照片在班級榮譽榜、家長群、朋友圈進行展示,使孩子們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悅。
有了作文素材與詞匯積累,還要強調(diào)文字的表達能力。我國有句俗話:“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睂懽髂芰Φ膿碛幸彩且粯樱瓒鄬懚嗑?,才能獲得。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寫作是一種技能,宜于在實踐中反復練習”,寫作文,只有練習得多了,熟能生巧,用文字表達思想與情感才能得心應手。如果光做到“讀書破萬卷”,卻從來不動筆,還是寫不出文章來,學不會寫作。
關于多練,我采取課內(nèi)與課外練筆相結合的方式。課內(nèi)采取隨課練筆,針對課文中內(nèi)容上的留白可以練筆;某一種新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進行練筆;某一處精妙的刻畫,可以仿寫練筆……總之,利用課本所學,利用一切可以轉化為練筆的機會進行隨課練筆,既深化了對課文的學習,又增加了練筆的機會,提升了學生寫作的能力。課外,我采取日記的方式,讓學生每天都寫下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學生多觀察生活,不拘一格,可長可短,重感重寫。讓學生在對生活的記錄中,不僅找到了可用素材,更是讓學生一點點擁有了寫的能力。課內(nèi)與課外練筆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實現(xiàn)了學與用的結合。
對生活的關注讓學生擁有作文時所需的素材;積累為學生作文提供表達的詞匯與語言;課內(nèi)課外練筆讓學生擁有了寫的能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方法再好,都需要執(zhí)行者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耐力與深入學習的方法。于我而言,作文教學探索之路無終點,我會在日后的教學中深入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