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秋莉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nèi)蒙古 通遼 028000)
宋金時代,我國古典戲劇開始進入成熟期。特別是南宋,偏安一隅,而東南地區(qū)又是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所以宋朝特別是南宋戲曲發(fā)展較快,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正規(guī)戲劇的雛形。
宋代的戲劇叫宋雜劇。為什么叫雜?。亢伞端谓痣s劇考》認為宋雜劇包括滑稽戲、歌舞戲、傀儡戲三種,這些戲從內(nèi)容到形式確實較為紛繁雜沓。從內(nèi)容上看,它們有的演歷史,有的演傳聞,有的演神話等;從形式上看,它們有的屬于正劇,有的屬于悲劇,有的屬于喜劇,有的屬于諷刺劇、鬧劇等;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表演者各擅其事,演出時唱、做、念、打俱全,插科、打諢、戲謔、調(diào)侃,不一而足。凡此種種,確實很雜,所以稱為“雜劇”。
“雜劇”一詞晚唐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李文饒文集》卷十二載李德?!墩摴恃菟抉R杜元潁追贈》一文,其中有一段:“……蠻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華陽兩縣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錦錦,雜劇丈夫兩人,醫(yī)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尋常百姓,并非工巧?!边@里所說的“雜劇丈夫”就是雜劇男演員。到北宋,“雜劇”一詞已普遍使用,到南宋,“雜劇”的含義有了明確所指,專門指接近正規(guī)的戲劇,在各種技藝中,“雜劇”已列于魁首。《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散樂,傳學教坊十三部,唯以雜劇為正色?!彼未院螅半s劇”一詞,詞義又有變化,元代專指正規(guī)的戲劇,演出的內(nèi)容與形式并不雜。明代以后指長篇大戲以外的短戲、小戲。這一點需要注意。宋代雖曰“雜劇”,但并不是“雜”到漢代百戲的程度。宋代雜劇,實際是從百戲中分立出來的獨立藝術,不再是百戲的一部分,不是雜技、笑謔、幻術的大雜燴,雖言“雜”,但畢竟是劇了。宋代戲劇較前代有較大的發(fā)展,已經(jīng)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戲劇雛形。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演員到劇團,從臺上到臺下,都出現(xiàn)了實質(zhì)性的變化,越來越接近于正規(guī)戲劇的演出。
宋代戲曲接近成熟表現(xiàn)在正式劇團及其行當腳色的形成。王棠《知新錄》:“演戲而以班名,自宋‘云韶班’起?!碑敃r的劇團叫戲班子,也叫“甲”。宋代戲劇中腳色行當已正式形成,從上面的劇團中看到有戲頭、引戲、副末、裝旦、次凈,《夢梁錄》卷二十:“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嗌鲝?,引戲色分付,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裝孤?!彼未鷳騽∧_色行當?shù)男纬桑瑯酥局鴳蚯呱狭顺墒?,這對戲曲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直至今日,戲劇中的四大角色生、旦、凈、丑皆源于當時。周密《武林舊事》卷四載南宋杭州著名的戲班子有以下幾個:
劉景長一甲八人:
戲頭:李泉現(xiàn),引戲:吳興祐
副末:王喜,裝旦:孫子貴
次凈:茅山重,侯諒 周泰
蓋門慶進香一甲五人:
戲頭:孫子貴,引戲:吳興祐
次凈:侯諒,副末:王喜
內(nèi)中祗應一甲五人:
戲頭:孫子貴,引戲:潘浪賢
次凈:劉袞,副末:劉信
潘浪賢一甲五人:
戲頭:孫子貴,引戲:郭名顯
次凈:周泰,副末:成貴
以上這幾個戲班子,都是小戲班子,其中有些成員可以互相客串,也可能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較大的劇團組織,他們只是下面的不同劇組。這些戲班子都是職業(yè)劇團,他們的演出都具有商業(yè)化的性質(zhì)。
宋代戲劇中腳色行當已正式形成,從上面的劇團中看到有戲頭、引戲、副末、裝旦、次凈。一些重要的典籍對腳色的稱謂有所不同。凈末兩個腳色歷史最長,是由唐代參軍戲的參軍和蒼鶻兩個腳色變化來的。裝旦,旦本是女性,由男演員扮演,所以叫裝旦。裝孤,孤本是皇帝的自稱,也指官員,由演員扮演官員,因此稱裝孤。這些腳色的分工,戲頭即末泥,負責演出時安排調(diào)度,類似導演,所以叫做“末泥色主張”。引戲是女性,即后來所說的旦,在場上負責發(fā)動劇情,所以叫“分付”?!案眱羯l(fā)喬”,指裝癡作呆?!案蹦┥蛘煛?,是指戲謔嘲弄。宋代戲劇腳色行當?shù)男纬桑瑯酥局鴳蚯呱狭顺墒欤@對戲曲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直至今日,戲劇中的四大腳色生、旦、凈、丑皆源于當時。如:
瓦舍(也稱為瓦肆、瓦子、瓦市),是宋代各種技藝表演,也包括雜劇集中演出的場所。瓦舍,應是街巷中鱗次櫛比的房舍,這些房用來演出,很多瓦舍連在一起,所以瓦舍也可以理解為“戲曲歌舞一條街”或一片街市。瓦舍里的勾欄其實就是在房舍外搭建的簡易劇場。當時在瓦舍里作場的藝人,大抵都設有布棚,布棚以外用欄桿或草繩之類維護起來,俗稱“看棚”或“邀棚”。為方便觀眾看戲,布棚內(nèi)設有木凳之類的坐具。在布棚中央,用低矮的欄桿圍出一塊場地以示與觀眾有別,演員在里面演出,這種看棚就叫勾欄。
宋代的瓦舍勾欄相當繁盛,《東京夢華錄》里就有記載,大小勾欄五十多座,有的甚至可容納數(shù)千人。戲曲是舞臺藝術,沒有舞臺也就不可能有戲曲,宋代瓦舍勾欄多,也說明宋代的戲曲確實繁榮,是以前歷代無法與之相比的。
為什么瓦舍勾欄像雨后春筍般瞬間出現(xiàn)這么多?這是宋代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戲曲商業(yè)化的結(jié)果。
宋代城市手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很發(fā)達,繁華的城市,促使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出現(xiàn)了市民階層。瓦舍勾欄當是應市民階層的娛樂需求而產(chǎn)生。市民階層成分復雜,三教九流無所不包,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欣賞層次高低不等,審美趣味雅俗有別,這就需要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去滿足市民多方面的需要。瓦舍勾欄并非官辦,也不為誰所雇傭,只是藝人出賣自己技藝的地方。藝人以賣藝為職業(yè),觀者付錢,因此戲劇已具有買賣商業(yè)的性質(zhì)。元代杜善夫有一套套曲,題目叫《莊家不識勾闌》,寫的是一個農(nóng)民進城看戲的事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戲曲是怎樣經(jīng)營、怎樣演出的,這套套曲就是元代人寫元代情況的,其實宋代的演出也是如此?!伴T前吊著個花綠綠紙榜”,是演出的海報,也即廣告,當時叫“花招兒”,貼廣告的目的當然和我們今天做廣告目的一樣,是為了招徠觀眾。勾欄的門口,還有個人在高聲叫“請”“遲來的滿了無處停坐?!边@個人的喊叫,類似今天的廣告喇叭,其實仍然是在招徠觀眾?!耙硕馘X放過咱”,這是購票入場。其余是莊稼漢看到的演員化妝演出的情況。
這一段套曲,向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從這里我們得知,當時瓦舍勾欄中的戲曲演出是屬于商業(yè)化的,面向廣大市民有償服務。藝人演出屬于賣藝,觀眾看戲需要掏錢。
商業(yè)具有競爭的特性,因此各種藝人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藝,以在日益發(fā)展的戲曲舞臺上站住腳跟,這當然也會促使戲曲飛速地發(fā)展。
宋代,除了大都市的瓦舍勾欄集中了大批的職業(yè)劇團定時定點演出外,在民間還廣泛活動著一批游散藝人。他們也組成一定的集體,往來于南北各地,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隨時隨地在村頭路口設場演出。他們被稱為“路岐人”,他們的演出被稱為“打野呵”(也稱打野狐、打夜胡)。這些路岐人也都是賣藝的,他們的收入很低,沒有保障,觀眾扔給一個錢也拾取,不像勾欄,看戲者須交二百錢方可入場。路岐人地位低下,受文人士大夫的鄙視,被稱為“藝之次者”“鄙俚”“村野”,但他們深受鄉(xiāng)間民眾的歡迎,也為戲曲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瓦舍勾欄的出現(xiàn),職業(yè)劇團的形成,必然推進戲劇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上演許多新的劇目。特別是宋雜劇具有商業(yè)性質(zhì),藝人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技藝,增多劇目,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宋雜劇劇目較前代增加了許多?!段淞峙f事》記載南宋雜劇劇目有二百八十多種,這些劇目中以故事或人名綴以曲名者如:《爭曲六幺》《孤爭旦六幺》等。
以故事綴法曲者如:《棋盤法曲》《孤和法曲》等。
以人名或故事命名者如:《相如文君》《李勉負心》等。
單稱爨者如:《天下太平爨》《白花爨》《鐘馗爨》等。
冠以數(shù)字以示出場人物或劇情者如:《雙厥投拜》《三入舍》《四脫空》等。
從這些劇目中,可以看出宋雜劇內(nèi)容龐雜,從古到今,從中原到少數(shù)民族,歷史、故事、傳說、奇聞、逸事等等,無所不包。有些劇目直接承襲唐傳奇,如《崔護》《鶯鶯》《裴少俊》等。其中有些劇目思想內(nèi)容健康、表達人民美好愿望、深受喜愛。宋代有一劇目《目連救母雜劇》,演出達八天之久。如果是連臺一出一出地演,說明內(nèi)容極其豐富,否則不能演八天。如果每天都演同樣的情節(jié),重復演八天,那么演出一定非常精彩,不然觀眾不能倍增。宋代出現(xiàn)這樣大批的優(yōu)秀劇目,說明宋代戲劇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也是宋代戲劇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
《東京夢華錄》記載:“雜劇一場兩段?!薄秹袅轰洝酚涊d:“雜劇先作艷段,次作正劇,通名兩段。”又說道:“又有雜扮,即雜劇之后散段也?!边€記載“宰執(zhí)親王南班百官入內(nèi)上壽賜宴”條第七盞御酒記“參軍色作語,勾雜劇入場,三段。”這樣看來,宋雜劇有可能起初是兩段,后來發(fā)展成三段了。
正雜劇之前有艷段,《輟耕錄》中也有提到“燄段”,曰:“燄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簡耳。取其如火燄,易明而易滅也?!逼鋵崳G段是正雜劇之前的加演,內(nèi)容也可能與正雜劇無關,是為了招徠觀眾,穩(wěn)定早到的觀眾而進行的類似滑稽戲、競技游戲之類的演出。有人認為艷段演出大概演員比較年輕,衣著比較鮮艷,故稱“艷”,或許有一定道理。
雜扮是正雜劇演出之后的加演,因為退場時不可能一下子退完,還未退場的觀眾坐著無聊,所以加演一段雜扮,以便調(diào)節(jié)觀眾情緒。雜扮演出以調(diào)笑、戲謔為主,《都城紀勝》記載:“雜扮或名雜班,又名紐元子,又名撥和,乃雜劇之散段。在京師時,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人以資笑?!薄秹羧A錄》記載:“復有一裝天舍者入場,念誦言語訖,有一裝村婦者入場,與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擊觸,如相毆態(tài)。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婦出場,畢?!笨梢钥闯鲭s扮是假扮村人滑稽調(diào)笑的表演,主要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正雜劇演出后的場上氣氛。
宋代雜劇有了固定的體制,這可以說是一大進步。這也說明宋雜劇的演出已經(jīng)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秩序、按部就班進行的。體制固定下來以后,才可能構建戲劇的結(jié)構、確定戲劇的規(guī)模,才可以構思情節(jié)、安排劇情。宋雜劇的體制雖然還不完善,但他為后代奠定了基礎,元雜劇的一本四折就是在宋雜劇一場三段的基礎上形成的。
宋雜劇主要的表演方式是戲謔、打諢。雖然這種傳統(tǒng)是承襲唐代的參軍戲,但是比參軍戲提高了許多。表演的題材不拘一格,表演的人物也無限制,而是根據(jù)劇情安排人物。嘲弄的對象也不只是參軍一個腳色,戲弄與被戲弄的格式已被打破。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十有載王安石變法遭遇頑固派反對,退居江寧。這出小戲嘲弄王安石退隱為“溜”,當時俚語稱王姓為“甜采”,所以觀眾一看就知道是在嘲弄王安石。從上面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宋雜劇主要的表演方式是戲謔、打諢。表演的題材一不拘一格,表演的人物也無限制,而是根據(jù)劇情安排人物。嘲弄的對象也不只是參軍一個腳色,戲弄與被戲弄的格式已被打破。唐宋戲曲這種詼諧、戲謔的表演風格成了中國古代戲曲表演的基本基調(diào),元以后戲曲走上正規(guī),但基本保持了這種插科打諢、詼諧謔浪的特色。
以上是宋代情況,金朝與宋代大體相同,只是規(guī)模不及宋代而已。金代的戲劇稱院本雜劇,簡稱院本。院本的體例、表演方式等其實都與宋雜劇基本相同。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院本之體制,有白有唱,與雜劇無異,唯唱者不限一人?!?/p>
中國古代戲曲走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道路之后,終于在元代成熟起來了。由于它的成熟有著長期積累的堅實基礎,所以它一成熟,立刻就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出與唐詩、宋詞并列的輝煌業(yè)績,使元曲成為一代文學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