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盛靜(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秦馀小學校/江蘇省蘇州市)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知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優(yōu)化學生語言文字的工作。筆者發(fā)現(xiàn),基于猜想策略的語文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猜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造型思維方式。語文教學中的猜想?yún)^(qū)別于想象,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基礎(chǔ)上的合理推理。學生要在主動的思維過程中,有目的地大膽想象,發(fā)揮創(chuàng)造。那么,立足猜想閱讀,優(yōu)化語用效能就顯得尤為必要。筆者對此進行了積極學習和探究,并認為可以聚焦文本題目、文本留白、課文小練筆、課外拓展延伸、猜想閱讀方法指導、追問等發(fā)揮猜想的作用,提升閱讀效果。
語文新《課標》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
文章的主題就好像是文本的“眼睛”,在教學時,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章主題。很多題目能夠提煉文本中心句,或是呈現(xiàn)文中人物,或是呈現(xiàn)故事梗概,或是對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題目往往反映出文本的主題思想。那么,學生通過閱讀題目、質(zhì)疑題目、猜想題目,進而把握文本的道理或體現(xiàn)的重要思想內(nèi)容。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引領(lǐng)學生抓住文本主題,猜想結(jié)合,從中把握文本大意,了解文章主旨,提高語用能力、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讀題、解題。學生在課前預習之后,基本上都能說出題意是王戎不摘取道邊李子。隨后教師順勢在黑板上寫上一個句號。學生紛紛說出這是一句話。突然,教師擦掉句號,換成了問號,再次詢問學生。學生紛紛表示這是一句問句。教師引導學生發(fā)出質(zhì)疑:為什么王戎不去摘取道邊的李子呢?為什么是王戎?教師引導學生猜想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個個問題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在學完整篇小古文,教師帶領(lǐng)學生再次回顧這兩個標點,學生果斷地說要標上句號。我們知道了,正是因為王戎從小善于觀察,機智過人,觀察到道邊的李樹多果實,不甜,因此沒有摘取苦李。其實學生通篇理解課文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他們真正不理解的是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后如何得出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這個道理。因此,從題目著手,加上一個小小的標點,引發(fā)學生猜想。
當然,教師還可以借助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猜一猜小古文的道理。在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這一則小古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將以前學過的小古文呈現(xiàn)出來進行對比,喚醒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教師可以這么問:
師:同學們,知道《亡羊補牢》故事中亡羊是什么意思嗎?
生:羊丟了。
師:哦,出問題了。那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補牢。
師:他想出辦法了,解決問題了。
師:學習《鐵杵成針》時,我們要圍繞這個題目,把故事分為前后兩段,鐵杵是又粗又長的棒,針是又細又短的,之間經(jīng)歷了什么過程?不停地磨,不斷下功夫。從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呢?
教師邊講解邊引導學生回答,教完了課文,自以為學生懂得了道理,但是道理的得出要基于一個怎樣的思考過程,再概括出來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提問過孩子,能回答出來的占極少數(shù)。
因此,在感知故事道理時要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題目,巧猜妙想,從而優(yōu)化語用效能。
留白在藝術(shù)中被認為是美的最高境界。補白則是填補空白。在閱讀教學中,補白可以理解為對課文沒有直接寫明的地方進行補充說明。
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思維的引爆器,學生就像一只好奇心極強的小貓,對未知的事物充斥著好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留白”進行深入剖析,設(shè)下疑問,引發(fā)學生猜想,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以一顆童心來感受文本所傳遞的深遠意蘊。
例如,《鐵杵成針》全文一共有五句話,教學中可讓學生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從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四方面進行補白。在教學“李白棄去”一句時,可以引導學生猜一猜李白不想讀書了,當時他的動作和表情。學生回答道:“李白不想讀書了,他把書一扔,咧著嘴走了?!边@是故事的經(jīng)過,其中有幾處留白,如“逢老媼方磨鐵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老媼在磨一根怎樣的鐵杵,從“問之”一句中,又引導學生猜測李白和老婦人兩人是如何交流的,李白站在哪里?說了什么?動作是什么?表情是什么?心中又會怎么想?老媼呢?在演示文稿中,通過呈現(xiàn)兩者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猜一猜,演一演”的學習活動中合理猜想,呈現(xiàn)畫面。
補白細節(jié),讓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生活畫面,幫助學生在猜想中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優(yōu)化語用效能。
好的小練筆是讀寫結(jié)合最有效的載體,它既充實了課本內(nèi)容,釋放了學生的表達潛能,又促進了學生對文本情感的升華體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文本閱讀中,進行練筆時,在寫作前,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猜想意識,讓學生從中感悟?qū)懽魇址?,釋放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松鼠》一課時,由于這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有作者情感的滲透,會傳遞作者的情感。現(xiàn)呈現(xiàn)筆者的課堂教學片段來做具體闡述:
師:運用形象化的手法來介紹事物、闡述事理的說明文叫文藝性說明文。在作者的筆下,松鼠就像人一樣。出示貍花貓圖片,你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描寫這只貍花貓呢?
1.你準備寫貍花貓的哪些方面?
( )面容、( )眼睛、( )身體、
( )四肢、( )尾巴……
2.每一個部位,你能用準確的詞來描述它的特點嗎?
3.你覺得它的哪些部位最惹人喜愛,最有特色,你能不能也用上說明方法呀?做個比較?打個比方?列個數(shù)據(jù)?
4.將詩行變成白話文,按照演示文稿上的格式,你也來寫一寫。
在教學《松鼠》一課時,筆者先給出一句描寫松鼠外形的句子,讓學生找到描寫的幾個方面,知道從頭到尾的順序。再將原文中的幾個句型相似的句子轉(zhuǎn)變成詩一樣的語言。教師適時地說:“你看,作者寫松鼠外形的6個方面 ,每個方面用了一個詞概括它的特點,為了說明它的特點,有的地方還用了說明方法,如打比方等?!痹俪鍪矩偦ㄘ埖膱D片,問:“你能不能按照相同的方法也來寫一寫這只貍花貓,你準備寫貍花貓的哪些特點?”教師適時提供學生一些補充資料,學生將這只貍花貓想象成各種各樣的事物,如臉像圓圓的大餅,猜想貍花貓的尾巴長,又將其與大老虎進行比較等,學生發(fā)揮想象,感悟?qū)懽魇址āT诨谝延械闹R體系上,學生又對自己腦海中貍花貓的外形進行建構(gòu),完成小練筆就很容易了。
在教學中,教師重點強調(diào)按順序?qū)?,用一個詞準確描述貍花貓的特點。教師適時說:“你覺得它哪些地方最有特色,你也用上說明方法,做個比較,打個比方。如他的尾巴大概有一尺長,再把詩行變成白話文?!焙芏嘟處煗撘庾R里會覺得這節(jié)課我講完了全部知識點,孩子應(yīng)該會了,其實孩子并不會。所以按照“發(fā)現(xiàn)特點”“用詞概括”“在最有特點的地方用上說明方法”三步走的方法,教學層次會非常清晰。
教師評價學生的小練筆時,可以從描寫順序是否合理,每一個部位描寫得是否精準,用的說明方法是否恰當,有沒有效果,語言是否生動這些方面評判。
由此可見,從課文練筆處著手引導學生猜想,感悟文本寫作手法,是優(yōu)化語用效能的一個好辦法。
課外拓展是擴充課本上沒有的相關(guān)知識,又與這一課學的內(nèi)容有關(guān)聯(lián)。除了要活學活用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要通過課外拓展開闊視野。但要注意故事和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怎么通過文本解讀使它跟文本的故事吻合?還要注意同一個素材,同一個教學設(shè)計,如果教師站位高,挖得深入,課堂呈現(xiàn)的效果就不一樣了,學生就能在猜想延伸中感悟主旨意趣。這就是教育的藝術(shù)。
例如,在教學《鐵杵成針》時,筆者對這一課進行拓展。出示《歐陽修苦讀》。故事的內(nèi)容是歐陽修家境貧寒,小時候父親去世,原本以為家庭受到大災(zāi)大難,他最終會碌碌無為,掙扎在生活線上。但是歐陽修不甘命運的打擊,憑借自己的勤學苦練,最后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處我們不能只告訴學生要勤學苦練,而是要告訴他們勤學苦練是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再將兩篇文章的題目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借助對比、猜想的方式,猜想《鐵杵成針》的主旨。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問:“這篇文章中‘鐵杵’指什么?‘針’指什么?找到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了嗎?能猜出教師讓你們學習這個故事的意圖嗎?”學生領(lǐng)悟到“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課后作業(yè)入手,達到猜想延伸的目的。在設(shè)計《鐵杵成針》這篇小古文的作業(yè)時,我們要把落腳點放在學習榜樣上。因為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教師要關(guān)注孩子的人格塑造。教師可以問:“我們都是國之棟梁,從《鐵杵成針》這個故事中,你有什么體會呢?”教師總結(jié)道:“現(xiàn)在的你可以比作鐵杵,將來希望你們都能成針?!蓖ㄟ^對學生未來的美好期盼,激勵學生成為那根針,成為祖國未來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
教師在講解完課文后,要進行課外拓展,借助猜想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對拓展內(nèi)容進行猜想延伸,從而洞見主旨意趣。
猜想閱讀是猜想與閱讀相輔相成的過程,需要學生在閱讀中猜想,在猜想中閱讀。猜想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效運用猜讀方法,設(shè)計合理的教案,巧用猜讀激發(fā)學生猜想的興趣,從而發(fā)揮想象,激活猜想思維,讓學生從文本閱讀中體會樂趣。在實施猜想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文本閱讀的方法,借助猜想閱讀來感悟文本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
在《軍犬黑子》一課中,教師先出示閱讀提示,引導學生閱讀。但在出示閱讀要求時,能讓孩子自己讀的,教師堅決不讀,能讓孩子說的,教師堅決不說,能讓孩子想的,教師要堅決放手讓孩子大膽想。
學生討論:
第8自然段:
神情一:沮喪極了
動作一:都停那么一會兒 看看這個 又扭過頭看看當它捕捉到了……拉了出來
第9—17自然段:
神情二:極度痛苦 神情委頓
動作二:“嗷”地叫了一聲 幾大滴熱淚流了出來沉沉地垂下了頭 一步一步地走了開去 不理 自顧自往營外走去 無動于衷 看也不看他一眼 掙脫了訓導員的摟抱 找了個背風的地方趴下 不吃不喝 不肯原諒
學生邊猜想邊回答,正是在這種“閱讀—思考—修正”的過程中,學到了猜想的方法,提升了閱讀效果。
猜想閱讀作為一種教法,在運用中要恰當、適中,教師要把握猜想閱讀的時機,挖掘猜想閱讀的價值。
“良言一句三冬暖?!闭Z文教師的語言是有溫度的,在有溫度的語言下,孩子的心會暖起來,情會暖起來,語言也會暖起來。我們可以在追問中培養(yǎng)孩子這種語言能力。而這也恰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聽課效率。學生在追問之下,思考、猜想、修正錯誤的認知,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松鼠》一課時,教師問道:“作者在描寫松鼠的外形時是極有順序的,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預設(shè)的答案是觀察順序從頭到尾,可偏偏有一個學生回答道:“從整體到局部?!贝蟛糠纸處熅头胚^了這個課堂教學案例,其實我們不妨問問孩子你從哪里讀到了整體,又從哪里得到了布局?深入剖析這個問題,孩子為什么會說錯,說到底是沒讀,想當然地說出來了。這樣的孩子如何抓住他,避免下次再錯。
教師可以帶著他說:現(xiàn)在我把這個時間交給你,假若從整體入手,你會怎么來描摹這只小松鼠,從局部入手,又怎么寫?學生必須再次思考、再次猜想,描摹出小松鼠的樣子后,將自己的答案與原文一對照,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再讀一讀課文第一段,第一個部位寫了什么,第二個……每一個都是它身體的一個部件,沒寫到整體。按照“先寫……再寫……最后寫……”的順序繼續(xù)思考,讓學生都閉上眼睛,腦海里出現(xiàn)了一只松鼠,先寫它的什么部位,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學生自然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描寫這只小松鼠的,糾正了剛才錯誤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