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榮 張虹霞 趙沛
[導語]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正式提出“雙碳”目標。此后,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習近平主席反復重申了中國的“雙碳”目標,并強調要堅決落實。落實“雙碳”目標要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同樣也離不開科學普及。目前,我國“雙碳”科普無論在實踐層面還是在研究層面都還處于起步階段,迫切需要集聚智慧,對“雙碳”科普的主體、內容、路徑、策略等進行研討。為此,本刊組織“雙碳”科普圓桌論壇,邀請氣候變化和氣候科普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為高質量“雙碳”科普工作的開展建言獻策。(主持人/王麗慧)
1 “雙碳”科普的意義
“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開展行動。杜祥琬院士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參與全球的大考,中國不能落后,中國要考出好成績。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與愿景,需要通過科普凝聚行動共識,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我國“雙碳”行動的關鍵出路在于技術革新,這需要超前部署和政策培育。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迫切需要通過科普來推動“雙碳”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低碳科技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深入協同。
“雙碳”行動是科學行動,同時也是文明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新時期開展好高質量“雙碳”科普行動,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素質,增強節(jié)約意識、環(huán)保意識、生態(tài)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雙碳”行動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的全球行動。中國明確提出要“成為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我們需要通過科學普及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凝聚全球力量,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引領與示范作用。
2 “雙碳”科普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我國“雙碳”“1+N”政策體系已經正式建立。中央和各地正在制定路線圖、行動方案和保障方案等,推動“十大措施”轉換為“十大行動”。
上海市印發(fā)《上海市2021年節(jié)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明確要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和倡導綠色生活開展全民行動。“雙碳”科普出現了一些值得推薦的特色案例,如中國科技館開展的“中國承諾,大國擔當——‘30·60碳達峰碳中和專題展覽”,設“黑色·困局”“紅色·覺醒”“綠色·行動”三個展區(qū),以此提高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了解;大連市開展“雙碳”科普聯合行動,科技志愿服務隊成員將人與自然主題科普活動帶進學校、公園、科普基地等場所。央視網新聞先以動漫短片對“碳達峰、碳中和”進行簡單介紹,再以漫畫介紹二者關系,將專業(yè)知識進行類比,用公眾能理解的話語進行解說,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嗶哩嗶哩社區(qū)作為廣受年輕用戶喜愛的視頻平臺,在平臺的科普創(chuàng)作區(qū),截至2022年1月,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科普類視頻數量超過1 000條,滿足了年輕用戶群體的知識獲取需要。
總體來看,我國“雙碳”科普行動強化了新傳播技術手段的應用,但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雙碳”科普實踐的開展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雙碳”行動國際輿論環(huán)境亟須改善。在全球“雙碳”領域,我國的國際傳播話語權與大國地位并不匹配。美國、歐盟等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對我國實施的“雙碳”戰(zhàn)略行動并未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客觀認識。國外媒體關于氣候變化的報道中,中國的國家形象仍然以負面形象居多。
二是“雙碳”知識需求旺盛,但科普供給不足。當前,無論是地方領導、科學共同體,還是“雙碳”領域外的其他專業(yè)人員、普通公眾,都對“雙碳”知識有迫切需求,但供給不足。
三是面向企業(yè)、公眾的“雙碳”科普賦能和引導作用還有待提升。當前,企業(yè)綠色轉型發(fā)展高端智庫人才聚集、企業(yè)“碳中和”示范帶動效應發(fā)揮、企業(yè)綠色低碳技術推廣、科技創(chuàng)新氛圍營造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部分公眾不清楚“雙碳”行動將帶來的現實和潛在收益,認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政治問題,與己無關,甚至認為會給自己帶來損失。
四是“雙碳”科技創(chuàng)新與科學普及存在脫節(jié)。從現有各地區(qū)公布的“雙碳”行動方案來看,關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內容涉及較多,科普推廣工作談得極少。很多科技人員沒有參與科普的動力和積極性,相關科研企事業(yè)單位普遍存在科普支撐能力、科普生產能力和科普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3 “雙碳”科普實施理念與路徑
3.1 提高政治站位,推進科普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立足新發(fā)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全國統籌、節(jié)約優(yōu)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雙碳”科普宣教工作。
其次,注重推進科普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以身邊(本地)化、眼前化、人身化、體驗化作為“雙碳”科普實施理念,鼓勵創(chuàng)作者結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內容品牌,適時組織知識競賽、作品大賽、科普講解比賽等活動,促進科普內容供給產業(yè)化工作,探索建立“雙碳”科普項目化管理模式。
3.2 深化“雙碳”科普供給側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形成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各級部門之間要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溝通與聯系,共同搭建信息平臺、技術服務與交易的運營平臺、人才與技術的賦能平臺,做好科普服務、科技政策推送、創(chuàng)新方法推廣、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科技成果轉化、學術交流活動組織、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組織、外部資源引進、標桿企業(yè)培育等工作,有效支撐各地區(qū)、各行業(yè)“1+N”行動。
打造國家級“雙碳”科普宣教平臺。支持“科普中國”平臺升級,集聚資源和渠道,推動建設國家級“雙碳”科普宣教平臺。著力打造“雙碳”科普內容庫、專家?guī)?、團隊庫和品牌矩陣、渠道矩陣、活動矩陣,加大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的統籌力度,做好權威發(fā)布、專家咨詢、線上傳播、線下服務、專題宣傳等工作。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針對當前階段的國家戰(zhàn)略部署和重點任務,處理好發(fā)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研究提出有力度的科普行動指標,對各階段各部門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形成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3.3 多措并舉,進一步做好面向企業(yè)、公眾的“雙碳”科普
加強面向企業(yè)、公眾的“雙碳”科普內容資源建設。構建以企業(yè)綠色低碳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企業(yè)綠色科學創(chuàng)新文化、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等為核心的內容供給體系。推進“雙碳”科普圖書、影視動畫、展教具等專項創(chuàng)作,大力開發(fā)H5、短視頻、動漫、游戲等新形式科普作品,打造一批集科學性、權威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精品。
鼓勵社會組織結合自身優(yōu)勢參與科普活動。利用全國科普日、全國低碳日、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等重要時段和契機,開展產業(yè)展會、行業(yè)論壇、項目路演、科學家與企業(yè)家沙龍,學術研討及技術交流活動,全面推進“雙碳”科普進學校、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機關、進企業(yè)、進家庭。
促進媒體與科學共同體的溝通合作,增強媒體從業(yè)人員的“雙碳”科普能力,提升“雙碳”科普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
推動相關部門政務新媒體將“雙碳”信息發(fā)布、輿論引導、知識普及、科學動員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做好分層分類傳播,全面提升傳播效果。
鼓勵企業(yè)廣泛開展面向市場的以實現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品牌認知度、國際影響力、社會責任為導向的科普工作,形成由內向外、向全社會輻射的企業(yè)科普新格局。
3.4 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雙碳”科普能力,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科技合作與科學素質交流
堅持多邊主義與共區(qū)原則,積極宣傳我國“雙碳”行動的決心、目標、舉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講好中國故事。主動參與全球“雙碳”科普行動議題發(fā)起和設置,全方位向世界展示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è)、社會組織、公眾等建立外文網站、開設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創(chuàng)辦外文期刊等,搭建或利用國際性會議、論壇、書展、影視節(jié)等平臺,傳達我國“雙碳”政策理念與實踐行動,廣泛開展綠色外交。充分發(fā)揮科普國際組織和各類人文交流機制作用,為全球氣候治理積極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吳海榮,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虹霞,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沛,中國科普研究所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