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公共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教學的特點,結合對專業(yè)學生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不同的專業(yè)課程學習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理論混亂的“門口效應”。這是因為學生對人才培養(yǎng)體系沒有總體性把握,并且缺乏與專業(yè)相關的實踐活動。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加強學生對不同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出了專業(yè)知識學習遷移情境組合設計、構建關鍵理論特征體系,加強相關性實踐引導等對策,以滿足復合型創(chuàng)新公共管理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關鍵詞] 公共管理;門口效應;遷移理論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廣東金融學院校級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公共事業(yè)管理(特色專業(yè))”(粵金院〔2020〕79號)
[作者簡介] 潘英桃(1982—),女,廣東廣州人,碩士,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公共事業(yè)管理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3-0093-04 [收稿日期] 2021-09-23
教育部規(guī)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公共管理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包括“公共管理學”“政治學原理”“公共經濟學”“公共事業(yè)管理概論”“公共政策學”“公共組織財務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等課程[1]。在這些課程中,有些課程是其他課程的前置課程,不同課程的部分內容相關度很高,給教學實踐中帶來一定的困惑。
本文基于教學實踐經驗和調查數據,研究分析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出現(xiàn)的“門口效應”帶來的理論混亂現(xiàn)象,并運用相關理論,著力于理順課程的內在聯(lián)系,讓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提升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理論依據
(一)關于“門口效應”現(xiàn)象的心理學科解釋
當人經過一個門,可能會忽然忘記某些東西,哪怕這是個虛擬的門,科學家給這個現(xiàn)象起了個非常貼切的名字叫“門口效應”(The Doorway Effect)。很多學者通過實驗驗證了這個效應的存在——簡單地通過一個門口就會導致遺忘(位置更新效應),并且驗證了這種效應可能在那些僅僅想象著走過一道門的參與者身上表現(xiàn)出來——給他們提供一個記憶的圖像,并讓他們想象自己走過先前呈現(xiàn)的空間,參與者被要求通過一個門口時,更多的遺忘發(fā)生了[2]。
“門口效應”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物理、心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情況下忘記之前的事情。在心理學角度,當我們的注意力在不同層級之間浮動,“門口效應”就會出現(xiàn)。也就是說,外界環(huán)境即我們所處的時間、空間及所面對的事物等在不斷變換的同時,內在環(huán)境即我們的思維、心理也在相應地變化、跳躍?!伴T口效應”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細節(jié),讓我們知道思維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心理學家湯姆·斯坦福德(Tom Stafford)認為,“門口效應”揭示了人類記憶的優(yōu)勢,但同樣也暴露了它的缺點。也就是這種心理上的變化和跳躍,使得人容易忘記需要貫徹執(zhí)行的計劃。
基于此,筆者認為“門口效應”也可以反映到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上。每一門課程相當于一個門口,當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再學另一門課程時,就相當于從這個門口走到另一個門口。那么,從這個角度看,就有可能出現(xiàn)“門口效應”。具體來說,學生通過不同課程的學習,以及隨著年級的增加,客觀情境和心理狀態(tài)都有所變化,會出現(xiàn)知識混亂現(xiàn)象。而這點會在后面的調查數據中印證。
(二)關于學習遷移理論的基本論述
學習遷移理論是教育心理學里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內涵不斷豐富?!斑w移”(Transfer)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意為“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和影響的一種現(xiàn)象”[3]。對于學習遷移,簡單理解,就是指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是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景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的影響[4]。
從學習遷移理論可以看出,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狀態(tài)受到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影響,或者說,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狀態(tài)也會影響將來的學習。這種遷移帶來的影響可分為正影響和負影響,正影響會積極促進新知識或技能的獲得,可稱為“正遷移”;負影響會阻礙新知識或技能的吸收,可稱為“負遷移”。在專業(yè)課程學習中,應該盡可能地促使“正遷移”的產生,降低“負遷移”的消極作用,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習得新知識、新技能。
(三)“門口效應”與學習遷移理論相關性
“門口效應”的產生,是因為情境、心境的變化,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使得學生容易忘卻以前所學的知識,而學習遷移理論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即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構建連貫的知識體系,構建相似的情境模式,會促進學習“正遷移”的產生,使學生更深刻地把握好專業(yè)知識,避免混亂。
因此,本文基于調查數據,從多角度深入分析影響學生學習遷移的各種因素,重點探討促進學生學習“正遷移”產生的對策,可以有效地避免“門口效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門口效應”
為了印證公共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門口效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及其原因,筆者主要針對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和行政管理專業(yè)的學生,進行網上調查和訪談,回收有效問卷241份,其中大二147份,約占61%;大三66份,約占27%;大四28份,約占12%。調查數據體現(xiàn)了“門口效應”的存在,且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一)公共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門口效應”的體現(xiàn)
隨著學習的專業(yè)課程越來越多,很多學生的課程知識存在混亂狀態(tài)。表1數據顯示,80%以上的學生會出現(xiàn)其中的知識混亂的狀態(tài),只有12%左右的學生認為不會出現(xiàn)知識混亂。超過半數的學生會混淆理論內容,記不清理論所屬課程。另外,結合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在某個課程特定的案例中,要求結合本課程所學內容進行分析,但很多學生會用另外的課程理論進行分析。第二項的問卷結果也印證了這種情況,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曾經出現(xiàn)過類似這種不符合題目要求的情況,也表明確實存在理論混亂。
同樣對于這個問題,表2的交叉分析也可以看出,越到高年級,混亂的趨勢越明顯。大四“不會混亂”選項人數是0人,表明到了大四,都會遇到理論混亂的情況。特別是“用另一門課程的理論分析別的課程的問題”這個選項,大二45.7%的學生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大三占57.6%,到了大四68%的學生會出現(xiàn)該情況。
因此,據調查數據的分析得出,學生會出現(xiàn)理論混亂、知識混亂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門課程相當于一扇門,學生接觸的課程越多,心理和環(huán)境都發(fā)生變化,混淆理論的情況出現(xiàn)得越頻繁,這恰恰表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中會存在上文提到的“門口效應”現(xiàn)象。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門口效應”的原因分析
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這種理論混亂的現(xiàn)象,根據上文提及心理學上的解釋,每門課程相當于一個門口,進行另一門課程學習時,情境發(fā)現(xiàn)變化,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在不同的階層變動,造成理論混亂。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學生對整個人才培養(yǎng)體系沒有把握,造成知識混亂。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課程體系每個高校的設置相似,首先必須包含教育部的規(guī)定核心課程,其次也有各個高校自身人才培養(yǎng)特色的選修課程,但這些課程很多是高度相關的。很多理論會在不同的課程出現(xiàn),比如會用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政治領域、公共領域的問題。諸如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在學生學習的公共管理學、公共財政學、政府經濟學等課程中都有所體現(xiàn)。這就需要學生對課程體系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整體把握,不然很容易造成混亂。但據筆者調查數據表明,真正認真研究過課程安排的學生僅占12%,粗略瀏覽過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占75.1%,完全沒有了解過的占12.9%。學生不清楚每門課的內在聯(lián)系,就會造成知識混亂,更難以綜合理解和運用。
另一方面,學生缺乏與專業(yè)相關的實踐活動。參與實踐就是理論運用到實際,是扎實掌握知識的最好方法。但從調查數據看出,學生課外參與專業(yè)相關的實際活動的比例較低,有參加與專業(yè)相關的實踐活動的學生僅占31.5%,且大三、大四的學生居多。結合對學生的訪談得知,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動力不足,以及沒有及時和專業(yè)老師溝通,不知如何開展。
專業(yè)課程學習中的門口效應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難以融會貫通每門課程的內容,導致實際運用的障礙,影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因而需要采取對策避免其產生。
三、基于學習遷移理論規(guī)避“門口效應”的對策
依據學習遷移理論,要促進“正遷移”的產生,就需要構建相似的情境模式。結合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實際,為避免學生出現(xiàn)知識混亂狀態(tài),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對策。
(一)專業(yè)知識學習遷移情境組合設計
“門口效應”主要是情境發(fā)生了變化而導致的混亂狀態(tài),而基于學習遷移理論,可以設計一個專業(yè)知識學習遷移的情境組合,在專業(yè)教育中構建一個相似的情境模式,貫穿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生涯,降低“門口效應”出現(xiàn)的概率,促進正遷移的產生,減少負遷移的干擾。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現(xiàn)在的學習情境設計成盡量與未來的學習相類似的情境[5]。要保持學習情境的連貫性,將學生過去的問題,正在面臨、即將面臨和未來面臨的問題綜合起來考慮。具體而言,就是將學生過去的知識掌握程度、當前的學習狀態(tài)、畢業(yè)論文的研究方向及未來面臨的職業(yè)規(guī)劃整合起來。比如可以按不同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或者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將學生分類,將這系列問題要素組合起來。這要求教師本身對整個培養(yǎng)體系的高度把握,進而對學生進行有計劃、針對性的指導。用它們來促進學生發(fā)現(xiàn)、建立和加強學習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促進學習遷移。
(二)構建關鍵理論特征體系
相同因素是遷移產生的最為重要的條件,魯賓斯坦的遷移理論也認為必須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才能對課題類化進而解決問題,在遷移的前提條件上也主張兩種學習要有共同之處,因為如果沒有共同之處,就談不上“類化”[6]。遷移是由于學習者突然發(fā)現(xiàn)兩個學習之間存在關系的結果,人所遷移的是頓悟——兩個情境突然被聯(lián)系起來的意識[7]。所以,兩門課程之間,甚至是多門課程之間要聯(lián)系起來,才能促進遷移的產生,因此就要建立關鍵理論特征體系。
所謂關鍵理論特征,主要是指專業(yè)課程里起著重要作用的理論的特征,即它們的本質及規(guī)律,這些理論通常在不同的課程有所體現(xiàn),承上啟下,與其他課程有緊密聯(lián)系。這些關鍵特征不僅可以區(qū)分不同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為準確識別相關理論知識和記憶恢復提供重要的提示。通過把這些關鍵理論特征以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將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明確列出來,而對整個專業(yè)的課程體系里的概念、理論、一般原理的關鍵特征進行整合,為促進學生學習正遷移的產生提供條件。
對于這些關鍵理論特征的整合,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或者圖表的形式列示,成為一個體系。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理論,可從先從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置著手,課程的先后順序設置必須科學合理,保證知識的連貫性,整個理論體系才能清晰明朗。根據這個關鍵理論特征體系,學生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理解內涵、加強記憶、鞏固存儲和正確回憶,并養(yǎng)成正確地遷移到相關的學習中去的良好思維品質[5]。
(三)加強相關性實踐引導
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與專業(yè)相關的實際活動同樣有利于規(guī)避“門口效應”。要完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實踐教育課程,將實踐教學也進行課程化建設,對實踐教學項目進行全面的構建,可通過項目化的方式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而達成[8]。
與專業(yè)相關的實踐活動可以形式多樣,包括直接參與到公共部門或其他組織的實習見習,如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鼓勵學生走出去。
另外,也可以鼓勵參加專業(yè)學科比賽,以賽促教??梢允钦n堂上的形式多樣的比賽,比如小型的辯論賽,以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作為論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也促使學生運用知識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性的比賽,比如“挑戰(zhàn)杯”“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項目”等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比賽,以所學的理論為切入點,加深對理論的把握。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避免混亂。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OL].(2020-07-24)[2021-06-20].http://jwc.hfnu.edu.cn/info/1965/11024.htm.
[2]Mentally walking through doorways causes forgetting: The location updating effect and imagination.[J]. Lawrence Zachary,Peterson Daniel. ?Memory (Hove, England),2016(1):12-20.
[3]SOUSA, DAVID A. How the Brain Learns: A Classroom Teacher’ s Guide[M].Corwin Press, Inc., 2001:136.
[4]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2-258.
[5]王文鈺.教學中學習遷移策略的初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1):260-261.
[6]白晉榮.關于遷移理論的幾點思考[J].心理科學,2007,30(6):1442-1444.
[7]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28.
[8]王孝剛.公共管理人才培養(yǎng)實踐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探究[J].管理觀察,2018(33):143-144.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s: The Embodiment and Avoidance of “Door-way Effect”
PAN Ying-ta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f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majors, the study finds exists “door-way effect” in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oretical confusion of students. This is because students have no overall grasp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y do not have enough professional related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void this phenomenon an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desig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transfer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ey theoretical feature system,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elevant practice guidance,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compound and innovative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or-way effect”; Transfer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