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趙娜 程進強 劉應凱
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口腔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牙齒在人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咀嚼食物、協(xié)助發(fā)發(fā)音、保持臉型等。對牙齒長度的測量是口腔醫(yī)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1-2]。目前,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在臨床口腔中應用的普及,數(shù)字化根尖片 (DR)、錐形束CT(CBCT)等掃描技術已經從膠片式、靜態(tài)平面的影像發(fā)展成為了數(shù)字化、三維和互動影像程序的應用,使得臨床上測量牙齒長度的準確性得以提升[3-4]。數(shù)字化影像可通過相關的數(shù)據(jù)軟件進行調整,從而獲得更好的圖像質量,其圖像的質量較傳統(tǒng)的影像學檢查更為清晰。但是目前關于判定牙齒長度及其準確性的報道相對較少[5]。本研究選取了6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DR、CBCT拍攝,與患者牙齒真實長度對比,來比較DR與CBCT在牙齒長度測量準確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2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齡為19~44歲,平均年齡(31.74±4.38)歲,納入因正畸拔除的單根或融合根牙齒174顆,牙齒部位:上頜87顆,其中磨牙區(qū)21顆,前磨牙區(qū)19顆,尖牙區(qū)22顆(尖牙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拔,數(shù)量可以少一點),前牙區(qū)25顆;下頜87顆,其中磨牙區(qū)22顆,前磨牙區(qū)21顆,尖牙區(qū)18顆,前牙區(qū)26顆。
納入標準:存在有其他臟器疾病者;上下頜牙槽骨情況正常者;接受DR、CBCT檢查,且影像學資料與病理資料完整者;知情且同意;口腔內無固定修復義齒者;所測牙齒在拔除時無根折,在離體后無牙體缺損者。排除標準: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者;畸形和過度彎曲的牙齒者;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1.2.1 牙齒長度測量 利用數(shù)顯游標卡測量尖根點至牙冠最高點,共測量三次,計算其平均長度。
牙冠最高點的確定:(1)上頜前磨牙頰舌尖發(fā)育良好者,頰舌兩牙尖連線的中點則是最高點。(2)下頜前磨牙的舌尖退化嚴重, 出現(xiàn)遠離牙體長軸的情況時,最高點為頰尖。
1.2.2 DR檢查 DR儀器(德國西門子)。擺正患者頭部,采用分角投照技術。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54kV,管電流1mAs,曝光時間0.06s。拍攝完成后,將圖像傳至其相應的工作站,進行測量,測量距離為尖根點至牙冠最高點。
1.2.3 CBCT檢查 檢查儀器:德國Sirona的ORTHOPHOS XG 三合一CBCT機。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90kV,管電流8mA,掃描層厚為0.2mm,矩陣512×512,視野(FOV)230mm×260mm,曝光時間12.391。CT掃描完成之后利用其專用后處理工作站,對患者軸位掃描圖像進行冠狀位、矢狀位圖像重建。測量牙齒影像的長度,共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DR和CBCT圖像專業(yè)的射科診斷醫(yī)師以雙盲法對圖片進行評估,意見不一致時,通過協(xié)商確定最終結果。以電子游標卡尺測量值為“金標準”,對DR與CBCT測量牙齒長度的準確性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或構成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62例患者共納入174顆牙齒,牙齒部位:上頜87顆,其中磨牙區(qū)21顆,牙齒平均長度(20.66±1.57)mm;前磨牙區(qū)19顆,牙齒平均長度(20.08±1.62)mm;尖牙區(qū)22顆,牙齒平均長度(25.27±1.86)mm;前牙區(qū)25顆,牙齒平均長度(20.24±1.45)mm;下頜87顆,其中磨牙區(qū)22顆,牙齒平均長度(20.62±1.24)mm;前磨牙區(qū)21顆,牙齒平均長度(20.16±1.72)mm;尖牙區(qū)18顆,牙齒平均長度(24.96±1.86)mm;前牙區(qū)26顆,牙齒平均長度(20.13±1.18)mm。
2.2 DR與CBCT測量牙齒長度的準確性比較 DR測量上頜、下頜磨牙區(qū)、前磨牙區(qū)、尖牙區(qū)、前牙區(qū)牙齒長度與電子游標卡尺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CBCT測量上頜磨牙區(qū)、下頜前磨牙區(qū)、尖牙區(qū)、前牙區(qū)牙齒長度顯著低于電子游標卡尺(P<0.05),見表1。
表1 DR與CBCT測量牙齒長度的準確性比較(mm)
2.3 病例分析 典型病例分析結果見圖1~圖4。
圖1 ~4 CT橫軸位圖像牙齒長度測量,測量時調整圖像前后和上下左右向位置,選擇形態(tài)較為清晰的牙齒界面,測量其長度,在最大值界面測量三次,計算其平均值。
根尖片因其操作簡便、輻射劑量小等優(yōu)勢仍在口腔醫(yī)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常用的DR投照技術有分角線投照技術和平行線投照技術兩種[6]。分角線投照技術是膠片在口內與被檢牙冠相靠貼,但未與長軸平行,球管的放置需傾斜一定角度,使其與牙長軸和膠片交角的分角線垂直。具有操作簡便、無需定位裝置,患者可自行固定、質量可得到保證、圖像準確且真實等優(yōu)勢,但是該檢查操作費時,且對操作技師的要求較高,容易出現(xiàn)失真、變形,因此在測量牙齒長度中很難準確反映其真實長度[7-8]。平行線投照技術使用時需專用持片器,膠片與被檢牙長軸平行,膠片稍離被檢牙,無需調整球管角度,X線中心線始終與膠片垂直。與分角線投照技術比較,平行線投照技術圖像準確失真小,司亞萌等[9]研究結果顯示,平行投照技術測量牙齒工作長度的準確率(88.89%)高于分角投照(66.67%,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DR測量上頜、下頜磨牙區(qū)、前磨牙區(qū)、尖牙區(qū)、前牙區(qū)牙齒長度與電子游標卡尺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DR平行線投照技術能夠準確反映牙齒的真實長度。
CBCT最早為1998年由意大利工程師研制成功并生產第一臺商用機型New Tom9000[10]。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硬件和算法的升級、發(fā)展,CBCT已經進入臨床廣泛使用階段。該檢查與CT的區(qū)別在于CT的投影數(shù)據(jù)是一維的,重建后的圖像數(shù)據(jù)是二維的[11-12]。而CBCT的投影數(shù)據(jù)是二維的,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維圖像。且CBCT利用平板X光探測器,分辨率可達0.125mm,提高了空間分辨率,且不會造成圖像幾何失真,提高了影像質量[13]。既往研究表明,利用CBCT檢查,其圖像不會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象,可與實體按1∶1比例進行顯示,評估軟硬組織的準確性較高,因此在判斷牙齒長度、牙根真實長度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4-15]。但是該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結果顯示,CBCT測量上頜磨牙區(qū)、下頜前磨牙區(qū)、尖牙區(qū)、前牙區(qū)牙齒長度值與牙齒真實長度值比較有差異(P<0.05),因此CBCT測量牙齒長度并非都按照1∶1比例顯示,會受到牙齒本身彎曲角度、牙齒近遠中軸傾角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測量數(shù)據(jù)出現(xiàn)誤差。其次數(shù)據(jù)誤差還會受到其掃描層厚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CBCT屬于三維立體影像,但不能盲目相信其診斷結果,還需考慮牙齒自身條件。
綜上所述,DR與CBCT檢查均可有效測量牙齒長度,但DR測量牙齒長度的準確性較CBCT高,能更加精確地反映牙齒的真實長度。